屋外寒風起,心里暖洋洋。12月30日,2019第七屆益軒獎盛典在北京汽車博物館舉行。這是汽車圈的年度溫暖時刻,我們見證了在車市寒冬之下,汽車企業依然堅守著對公益事業對企業社會責任的莊重承諾。
本屆益軒獎——中國汽車企業社會責任獎共頒出人物獎、企業獎、案例獎三大類共15個大獎。益軒獎由汽車商業評論聯合諸多公益機構于2013年創辦,旨在發掘各個汽車行業在不同企業社會責任領域的優秀項目,激勵汽車企業重視和踐行企業社會責任,傳播并提升中國汽車企業責任形象。
益軒獎案例來自整車企業、汽車零部件企業、汽車經銷商、汽車相關服務商及運營商。此次評審委員會評審了40多個汽車行業的CSR案例,涉及交通安全、綠色環保、社會關愛、文化藝術、教育等不同領域。
遵循獨立第三方、客觀公正性和公益評價性三個原則,益軒獎評審委員會從可持續性、創新性、社會效益等三個維度,通過案例討論及最終量化打分的方法,評出最終獎項。
評審委員會主席為汽車商業評論總編輯、汽場買車APP聯合創始人賈可,評審委員會成員均來自國內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和企業界人士,包括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院長王振耀,中國扶貧基金會副秘書長丁亞冬,清華大學公益慈善研究院副院長鄧國勝,北京大學公共傳播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師曾志,著名社會責任國際專家孫繼榮,新浪微公益總監楊光,中國社科院經濟學部企業社會責任中心常務副主任張蒽,北京感恩公益基金會理事長周健,北京融智企業社會責任研究院院長王曉光,豐田汽車(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郎立新,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錢小軍、首都經貿大學社會治理與企業創新研究中心副主任黃琦,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梁鴻,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社會責任首席研究員梁曉暉,本瓴才富CEO、雨亭行動發起人翟斌等人。
在今天益軒獎盛典上,周健發表了《重建鄉村社會的美好力量》的演講,他提出“專業的公益人需要具備從個體困境穿透到復雜社會問題的想象力”。北京感恩公益基金會發起的“一校一夢想”公益項目激活了中國傳統社會的互助模式,通過移動互聯網鏈接社會資源,重建鄉村治理與社會信任,并在公益項目中融入社會治理與文化。
王曉光發表了《可持續商業與汽車企業創新成長》的演講,他提出“企業社會責任管理應該以人為中心,追求商業可持續與經濟社會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動態平衡”,并對汽車企業社會責任建設工作給出了完善頂層設計、優化運營管理支持、社會責任品牌生態環境建設等三個方面的推進工作建議。
2019益軒獎年度先鋒獎得主博世中國執行副總裁徐大全博士發表了《博世與你,“益”起改變》的演講。他說道,“經濟寒冬下能為公益做什么?2019年整個汽車市場是下滑的,博世公司利潤率也下降很多,但是我個人覺得做公益是一種承諾,是一種長期要堅持的事情。哪怕利潤率下滑,從我們公司角度來說要加大這方面的投入。在經濟下滑的情況下,我們要更多思考怎么來更好地做好公益。不光是捐款,還有我們的人、志愿者,還有產品、技術,通過產品、技術來服務這些公益項目,有方方面面的事情可以做!
當下汽車行業正值寒冬,但通過本屆益軒獎的評審,我們還是看到了很多優秀的案例,不管是整車企業還是零部件企業,不管是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不管是合資品牌還是自主品牌,大家在行業的寒冬中依然肩挑企業社會責任,不忘公益初心,不忘回饋社會。
企業發展并不是孤立的,而是與社會發展休戚相關。除了盈利,企業更大的存在意義,那就是參與成就一個更美好的社會,參與創造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未來。讓我們“為了更好的明天”,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