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之家 行業] 網上流傳著一個段子,一位特斯拉車主想拉上一個朋友幫忙維權,結果這位車主沒有抵擋住降價的誘惑,反手就入了一臺特斯拉。
事件來源于剛進入新年,國產特斯拉全系降價,入手門檻已低至22.99萬元,最高降幅近5萬。特斯拉用一波力度空前的降價,給國內消費者帶來“新年禮物”,同時也狠狠地攪動了中國汽車圈。實際上,這已是近2個多月來,特斯拉的第五次降價或變相降價。
一時間,網上也出現了鋪天蓋地的報道,汽車之家在這些密集報道中大致總結出三層結論或者中心思想:一是特斯拉賣不動了,馬斯克光環散盡;二是特斯拉對國內車企大開殺戒,他們難以招架;三是大范圍地提及到特斯拉車主維權,但最后是“討而無法”。
本文不會對上述觀點做過多評論,只是想把焦點放在特斯拉為何可以任性降價,毛利率為何可以高達27.9%(2022年第三季度)?
一個驚人的事實是,雖然比亞迪2022年是全球新能源汽車銷冠,但一輛特斯拉的毛利(約12.26萬元)抵得上四輛半比亞迪(2.75萬元),而蔚小理更是仍在虧損路上。
更為甚者,馬斯克曾透露,特斯拉下一代產品平臺成本預計只有Model 3和Model Y平臺的一半,銷量將是特斯拉在售車型的總和。
何以能做到這個程度?相信這些才對行業產生真正價值,也是中國車企需要學習的地方。
■圍繞制造的四大核心賺錢能力
不可否認,十年補貼大潮褪去后,特斯拉幾乎是唯一一家,在中國,也是全球強盈利的新能源車企。對比部分中國車企的毛利率,特斯拉還有很大的降價空間。
在公眾認知中,特斯拉是以自動駕駛、軟件、人工智能聞名的科技公司。但事實上,特斯拉目前在技術上,并沒有不可逾越的優勢,核心賺錢能力卻是制造。
“我比當今任何還在世的人都更了解制造業!瘪R斯克在TED 2022大會上直言。
放在2017年之前,這句話不可能成立。因為在傳統認知中,世界上最懂制造的應該是諸如福特、大眾、通用等汽車制造業巨頭,而不是因為一款車的產能爬坡睡在工廠打地鋪的馬斯克。何況特斯拉滿打滿算,也不過20年的歷史。
馬斯克的話并非狂言,正是其把制造的競爭力發揮出來,才使特斯拉能夠降低成本,敢于“逆勢”降價。
1.高效的超級工廠
特斯拉內部長期有一個“第一性原理”的概念,即對問題進行降維,透過現象看本質。而特斯拉認為,汽車成本的“本質”就在于工廠,工廠運營下的生產效率直接決定整車制造成本。
從特斯拉全球工廠布局來看,經歷過幾次改變。
首先是特斯拉2019年10月投產的第二代上海超級工廠,雖然保留了沖焊涂總的流程,但集成度已提高很多,緊湊式布局大幅縮短動線,提升效率。
(上為早期的加州Fremont工廠俯瞰圖,下為上海超級工廠俯瞰圖)
到了2022年4月特斯拉投產的得州工廠,沖焊涂總的流水線模式得到進一步突破,整車和原材料在生產線上的流轉更加順滑。比如說,從電池生產到最終組裝沒有物流,一切都在一個屋檐下。
不同時期的特斯拉工廠,布局經歷了零散到集中再到高度集成,這大大加強了各車間之間協同的效率。背后目標很明確,加速推進特斯拉的產能。
(特斯拉得州工廠俯瞰圖)
此外,在特斯拉的速度中,還藏著“四小時朋友圈”小秘密。比如,目前已經進入特斯拉上海工廠供應鏈的主要零部件廠商,大部分坐落在在上海工廠500公里范圍內,俗稱江浙滬“包郵區”。業內評價,這種模式重現了10年前iPhone4對國內整個手機產業鏈升級。
2.技術創新降低成本
特斯拉工廠的背后有三大關鍵技術推進:4680電池、結構式電池組(CTC)及一體式壓鑄前車身。
一年半前,特斯拉將一體化壓鑄概念引入國內。彼時,一臺重達410噸巨型機器“轟隆”的一聲,原來由70多個零件沖壓、焊接而成的Model Y后車架,在不到2分鐘內被一體壓鑄成型成一個零部件,從而攤薄制造成本。
在特斯拉的引領下,國內多家車企都開始引入一體化壓鑄概念,包括蔚來、高合、小米、理想,賽力斯等車企,但目前仍未有一家學習到其中的“精髓”。
“一體化壓鑄是個燙手山芋,產品良品率太低,產能很難上去!币晃晃祦韮炔抗こ處熢谂c汽車之家溝通時稱,“至于降低成本,更是一個偽命題!
盡管一體化壓鑄并未在國內跑通,但不影響特斯拉的下一步計劃。據悉,除了車架后底板,未來特斯拉還會用一體化鑄造工藝生產前底板、電池殼等部件。
在馬斯克的宣傳下,如果這些能夠實現,將可以替代原來的370多個零部件,實現整車減重10%,續航提升14%,同時降低生產成本、大幅加快生產節拍。在美國得州工廠,特斯拉已經開始生產一體成型的前底板,電池包也可與車身前后部一體化成型。
此外,特斯拉也希望通過創新性技術運用,進一步攤薄電池的生產成本。例如,特斯拉發布了4680電池技術。相比過去,該款電池能量預計可以提升5倍、續航里程提高16%,但成本卻下降了14%。
特斯拉曾在2021年股東大會上宣稱降低電池成本的“五步計劃”,涵蓋電池設計、電池工廠建設、正極材料、負極材料、車輛集成五大板塊,這將為特斯拉降低69%的單車生產成本。
3.獨特的“垂直采購體系”供應鏈
除了創造出一套生產流程,特斯拉還自己生產電池、自研系統和芯片,并且有可能向產業鏈上游繼續拓展。
因為傳統Tier 1難以提供定制化的、滿足需求的產品,特斯拉通常會與Tier 2直接接觸,與其共同研發或者讓其代工自研產品。
自研背后是因為特斯拉剛進入智能電動汽車行業時,市場上沒有那么多穩定的外包服務者,作為引領者,特斯拉的策略是深入參與到前端設計、中端制造、后端營銷和服務,以及硬件軟件領域,便于協同控制。
馬斯克認為,垂直整合過程成為一種資產,使特斯拉能夠更好理解供應鏈和造車所需,由此設計出零件更少、成本更低,性能更高,更易于集成的車。
“中國造車新勢力需要做的事情仍有很多。如果不能形成完整產業鏈,我覺得走不遠。誰擁有全產業鏈的控制力,誰就可能走得更遠,”一位行業分析師對汽車之家稱。
比如在電池原材料領域,特斯拉就有掌控能力。眾所周知,鈷、鋰和鎳是正極生產的關鍵原材料,約占電池總成本的三分之一。在這條產業鏈中,會有很多不同公司參與其中,但特斯拉的做法是直接跳過它們,直接和礦場合作。2021年,特斯拉就直接從9家采礦和化工公司采購氫氧化鋰、鈷和鎳。
特斯拉會根據原材料成本靈活定價。年初的這次降價,背后有一部分原因也是原材料鋰價結束了高增長態勢,出現了降價拐點。
摩根士丹利分析師Adam Jonas曾這樣評價特斯拉:“在供應鏈方面,特斯拉處于獨特地位。更準確地說,特斯拉在處理這些以及其他問題方面比其他對手領先5到10年!
4.信奉“極致簡化”
馬斯克信奉“極致簡化”和降成本策略,在電池續航里程、充電功率,以及智能座艙方面并沒有投入太多精力。
對比國內近期扎堆上市的眾多電動汽車,理想L9、蔚來ES7、小鵬G9、阿維塔11,都有“堆料”玩到了新高度,屏幕越來越多,越來越大,對于成本過高的激光雷達,在數量上也開啟了“軍備競賽”。上汽旗下的高端新能源品牌飛凡汽車推出的首款旗艦車型飛凡R7,在前幾天上市時甚至自詡智艙界“屏霸”、智駕界“卷王”。
回看特斯拉,車內只有一塊中控大屏,通過人機交互系統,觸屏、聲音甚至是手勢控制,提供多種功能。不過在不少中國消費者眼里,會將特斯拉內飾戲稱為“毛坯房”。
有觀點認為,“極致簡化”下的產品布局給特斯拉的銷量增長帶來詬病。目特斯拉在全球只有4款車型在售,截至2022年Q3,Model 3和Model Y兩款車型的銷量占比已高達94.5%。
相比采取“車海戰術”的企業,特斯拉的產品線確實較為薄弱。在功能豐富性方面,特斯拉亦不及中國車企。但剖析來看,“薄弱”的背后更容易規;
從特斯拉的歷史看,10萬輛/季度是其盈利時間節點,但有更多動力形式或車款的新能源車企,想要盈利的規模線,或許10萬輛/季度還遠遠不夠。
特斯拉2022年未推出任何新車,主要是全球交付壓力較大制約了新車型的推出。2023年Model 3將迎來改款,在加州和上海工廠率先投產,預計2023年第三季度投產。全新車型電動皮卡Cybertruck的生產已進入設備調試環節,預計于2023年中投產。此外,Model系列全新入門級車型在研發中,中低端市場也會得到開拓。
■寫在最后:
一位國有汽車集團高管如此評價,“特斯拉在自動駕駛、車輛制造各方面都具備明顯的成本優勢。我不認為特斯拉有特別值得擔心的地方,相反,特斯拉已經從堆技術指標進入了比拼規模經濟性的階段,就像賽跑領先了一個身位!
2022年3月,馬斯克稱正在創作《秘密宏圖》(Master Plan)第三章,內容是關于極致規模。在馬斯克的藍圖中,銷量年均增長50%,至2030年達到2000萬輛,是目前全球最大汽車企業豐田體量的2倍。
要達成這樣的野望,背后需要匹配巨大的產量。而有了更大的產量,就能持續降低生產成本;有了更低的成本,就可以把市場價格壓得更低。特斯拉通過這一套飛輪效應,不斷地循環打造自己的競爭力。
因此,特斯拉一定還會在產能達到一個級別后,采取降價模式實現銷售和產品的平衡。何況特斯拉的工廠已出現了明顯庫存,訂單不足帶來的連鎖效應是,工廠產能無法充分釋放。
“2023年將會是一場相當嚴重的經濟衰退。在我看來,嚴重程度將與2009年相當!瘪R斯克近日對特斯拉的需求問題進行了回應。在這種背景下,特斯拉的選擇是:第一,增加銷量,調低價格;第二,以較低的速度增長,保持穩定。
在成熟市場中,消費者不會關心車企的成本,他們更關心的是產品價格。雖然降價會對老車主造成傷害,特別是年底為了趕最后一波國補的用戶,短短幾日內直接損失數萬,但對于特斯拉的新用戶和潛在用戶來說,會不會心動和微笑?
過去幾年,中國市場和特斯拉屬于相互成就。等到三五年后,當中國新能源汽車的銷量是現在翻倍,甚至是好多倍時,或許也就沒有人會再惦記特斯拉降價這件事。(文/汽車之家 彭斐)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