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之家 資訊] 在2013年日內瓦車展上,汽車之家對觀致汽車董事長兼總裁郭謙先生進行了對話,以下為對話實錄:
『觀致汽車董事長兼總裁郭謙』
郭謙:今天大家看了車,看了展臺,對此有何印象,可以先跟我們分享分享。
記者:我感覺有兩點:第一,該車在設計上更關注車用程序,首先是三廂里面直接設有一個iPhone的接口,發布時也重點對程序運用進行了介紹;第二,該車的很多部件,包括設計想法,可能更貼近大眾的體系。
記者:先前在上?窜嚂r,我感覺該車不很搶眼,但如今仔細品味,該車還是有其獨特的部分,前臉的設計給我的印象比較深,既保持了一定的個性,又符合大眾審美。其次發布會現場有來自海內外的媒體,說明該車還是很受關注的。
記者:第一次接觸該車時,是在北京進行實拍,當時感覺還不錯,印象最深的就是尾燈的設計,特別像五系的感覺。觀致以后會否有一個具體定位,是走商務化的定位還是有其他打算?
郭謙:如果你是消費者,你會買這款車嗎?
記者:我覺得還得看價格。
郭謙:你期望的價格區間是怎樣的?
記者:現在中國這種緊湊型車比較普遍,競爭很激烈,我覺得在十五萬左右。
郭謙:照中國的說法,我們應該是劃分為A級車,我們的競爭對手也是其他國際品牌的A級車。我們希望通過認真做好工作,讓大家認可這款車,愿意花不低于其他的A級車的價錢來買這款車,這是我們最希望的。讓消費者花更多的錢去購買一個新品牌,那也有點兒不現實。一般來說,一個剛上線的新品牌,價格便宜一點也是應該的,當然如果我們工作做得好,大家覺得值,愿意付不比別家便宜的價錢,這也是我們希望的。
記者:您說該車的目標跟A級別車相比,那么是跟自主品牌的A級車比,還是跟合資品牌的A級車比?
郭謙:和國外品牌比,我們是大眾化品牌,屬于大眾、福特、通用、豐田、現代這一類型,不屬于直接跟奧迪、寶馬比較的。
記者:我問兩個您不愛聽的問題。既然中國是觀致最大的市場,為什么選擇在日內瓦公開?
郭謙:作為一個中國的汽車企業,來到這兒,如果得到的結果還是“果然是中國企業,就是不行!蹦蔷妥C明我們失敗了。我們所有人希望把我們的車帶到歐洲去,放到我們歐洲同事面前,我們還是有面子的。我們就是把車拿到日內瓦來接受日內瓦媒體的挑剔,所以我們選擇在日內瓦公開。
記者:您請了很多方面的專家,其中涉及到大概九個品牌和很多很強的團隊。像小時候聽過的天鵝和馬格拉夫寓言一樣,您覺得他們一定能形成一個合力嗎?
郭謙:我認為即便他們在原來成熟公司里開發車,能用這樣的速度把車開發到這樣的程度,也不算差了,所以我覺得如果他們沒形成合力,就不會有這款車的產生。
記者:不算差是什么意思?
郭謙:就進度方面而言,我們開發這款車的進度,不亞于國外企業開發一個車的進度。但是,這是以這個企業各方面成熟程度差不多為前提的。就是說如果處在我們這樣的條件,在他們原來的企業是無法開發出車來的,就算能,也肯定達不到這個進度,這是他們公認的!
記者:正如您剛剛提到的這么多不同的問題,我想請問,這些不同品牌、不同風格的專家的加入,會不會影響整個品牌的定位,我們是開發自己的車,還是吸取各個品牌的特點和因素,進行混搭?
郭謙:我們一定是要開發自己的車,今天這款車,在大家看來,是不是四不像的一個車?我個人覺得,這個車和任何其他的A級別車放到一起,都不會讓我們的老外同事在他們的同事面前丟面子。
記者:現在,我覺得我對這個產品已經有足夠的信心,但是,觀致將來將如何提高品牌的溢價能力?
郭謙:我覺得品牌的基礎是產品本身,不能依靠宣傳決定它的好壞,而應該關注產品本身的好壞。我記得我有一次在秀水街上買了幾件襯衫,回去我父親把我批評了一頓,說你花這么貴的錢買這么個襯衫干什么?為什么他覺得貴呢,因為他就是覺得那個商標是貴的,那都好多年前的事兒了。我之所以提這件事,是想說如果用戶都像我老爹看襯衫一樣,那么他們是不能識別好壞的,那你也用不著做好的東西給他,而如果用戶能從這個面料、色澤和做工的細致程度,到顏色、樣式等各方面進行審視,說明他們是能夠識別這個襯衫的好壞的。
如果用戶能識別產品好壞,他就會明白產品的價格取決于產品的質量。我們要相信用戶是客觀的。如果用戶都不知道什么叫好,什么叫不好,那當然我們就沒有必要去生產好的產品,也沒有必要去策劃什么好產品。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提高效率,但是提高效率的基礎取決于產品本身的好壞,這就是我們這次請大家來,而且一定要到日內瓦來的原因,我們希望請所有西方的公眾和媒體一起來看來檢驗,它到底是怎樣的一個產品。
記者:我想問您一個細節性的問題,因為我們財經媒體寫稿子需要這樣的細節,請問阿丹先生看了這款車,有何評價?
郭謙:我覺得現在對這位老先生來講,這件事情已變成他的事業,他不斷的來看,感覺這個事業越來越有挑戰,越來越有發展,現在他看到了希望,認為它可能真的會發展成為一個不錯的汽車品牌。所以這位老先生是蠻興奮的。
記者:我們知道其實今天尹總也來了。因為你們將來的市場定位不只是中國,也有歐洲市場,他覺得相較于其他的品牌,有沒有自己的一些期待呢?
郭謙:我們現在都越來越有信心,越來越看好這件事情的發展。
記者:上午跟尹總聊天的時候,我問他對這件事情是期待多于壓力,還是壓力多于期待。他說他顯然是期待多于壓力。他說寶馬的一個經銷商開了我們的車,感覺性能和舒適度方面跟寶馬的車類似。當然這是他講的,不知道那個經銷商出于什么目的,但這起碼說明,咱們的產品確實在質量、品質、舒適度方面達到了一定的專業水準。
郭謙:我現在不告訴你,因為我們是不需要經銷商來開這個車來進行評價的。全世界最優秀的性能評價,這才是尺子。一年半以前,在大家的呼吁下,我們第一個做性能的樣車剛剛做出來,就去跑性能實驗,回來后他告訴我們說性能跑完挺好,我開玩笑似的問有沒有寶馬的性能好,他說沒有寶馬的好。我又舉了另外一個國外的車,問有沒有那個車好,他說我們這臺車比那個車好,如果我們以后生產的車都達到這個車的水平,我們這個平臺的性能比那個好。
記者:我還有一個擔心,就是你們對這款車的整體定位還不是特別的明確,我們只知道它價位一般。還有就是它是一個自主品牌,感覺上,用戶會比較低端,而如果我們買大眾、豐田等,則會稍微高端一些。
郭謙:我是覺得今天我們已經做出來產品,就讓產品來說話。所以你們不需要問我們在想什么,我們想的已經通過這個產品來表達出來了,這個就是我們想的。
記者:但是中國的消費者,一般比較看重兩點,一是價格,一是這個品牌的認知度。剛聽您的意思,似乎是不愿意降低價格定位,那么作為一個新的品牌,如何讓消費者接受現在這個價格,誠然如您所說的客戶認可就有品牌,但是你怎么讓第一批客戶來接受?
郭謙:我覺得作為一個新的品牌,這是一個客觀的問題,這也是我們今天到日內瓦來的原因。如何取得客戶的信任是整個過程的一個重要環節。我們邀請最挑剔的客戶來進行評論,我們把車送到西方,請西方的客戶予以評論。這就是我們正在做的工作。當然我也相信,對于廣大客戶來講,一定需要這樣一個傳播過程,那么我們要去挑一些典型的、最挑剔的、最有代表性的客戶來對這個產品做出評價。
記者:也希望國內客戶把他當成一個歐洲品牌?
郭謙:我們是國際化的品牌。
記者:就未來市場比重來講,歐洲市場能占多少?
郭謙:初期的時候,肯定是重點發展中國市場。我估計大部分還是會在中國,不會在國外。
記者:預計能夠接受這種新品牌的客戶群有哪些?
觀致:現在我覺得從中國的情況看,在全世界范圍內,中國用戶對新品牌的接受程度是最高的,而品牌忠誠度是最低的,比較容易接受新的品牌。從市場分析的角度來講,年輕人可能更容易接受新品牌。當然我覺得這一切以該品牌的好壞為基礎,產品的好壞是一切的基礎。我覺得你剛才的問題很客觀,就是大家需要有一個認識過程,我們還需要進行這方面的營銷。
記者:郭總,我看現在咱們這車的軸距大概是2690毫米,F在應該叫越級緊湊型車,比如速騰。從銷量來看,因為是合資品牌,速騰銷量比較高,一個月銷量達到一萬三四。就品牌累積方面來講,我的想法是,達到量化的程度才能完成品牌的質變,就是說我們才能期待他能夠實現未來的預期銷量,然后才能實現咱們品牌?
郭謙:實就像你剛才所提到的這個問題,它是不能夠用準確的用公式推算出來的。這需要一個過程。當然我們也是希望在這樣一個平臺上,在幾款車上市之后,能夠達到幾十萬輛的這樣的產量,來實現擴大品牌規模的這樣一個任務,這是我們的愿望,但是市場認識是需要有一個過程的。
記者:郭總,您剛才那句話,我可不可以這么理解,就是說我們這兩款概念車也會在國內進行生產嗎?
郭謙:我們沒有國外工廠,只有國內工廠。
記者:我們先前有做過一個調查,結果顯示,很多消費者都特別喜歡旅行版,而我們之前對馬六的一個旅行版的報道,也很受大家關注,我也希望您能早日把旅行版帶到國內市場。
郭謙:我們現在有計劃,接下來大概每半年到一年,我們就會推出一款新的車型。
記者:郭總,我有兩個問題,就是發展一個新生品牌,除了產品研發方面的投入和壓力,還需要面對包括市場和品牌推廣的壓力,以及很多不確定的因素,比如說最近收到的奧迪方面的投訴。作為一個新生品牌,難免會碰到類似的情況,我想了解一下您是怎么看待這件事情的,或者您能否簡單介紹一下這個過程?
郭謙:我覺得咱們能不能把這個問題再拉開一點兒,來談談我們中國汽車企業的目標是什么。發展中國的汽車企業,使其能達到世界水平,這才是我們大家工作的目標。如果說這是你的目標,你認為你能繞過中間的這個結點嗎?如果這個是我們的目標,我們一定要達到這個國際水平,那么觀致今天面臨的一切困境與挑戰,都是我們需要去面對的。
關于這一點,外國媒體的評論就比較簡單,他們說,如果中國有一家企業能夠達到國際水平的話,那首先就是觀致。這是國外媒體這幾天通過比較得出的一致結果。當然,外國媒體也沒有說觀致未來一定會取得什么成就,但是他們說,如果你采取措施克服這些結點,而且好像有能夠克服這些結點的跡象,那么他看好你,所以他們說如果能夠看到一家中國企業能夠成功的話,那就是觀致了。如果你還沒有表現出來非要克服這些結點的意思,那么即便你今天還有很好的運氣,對于外國媒體來講,他也不會看好你。
記者:郭總,回到這個案件本身,如今案件結果已經出來了,觀致勝訴了,那么您認為這起案件是否是奧迪示威的一個舉動,是欺負中國企業的一種表現?
郭謙:我覺得每一個企業都應該對自己的商標進行一些保護措施,而這個商標呢,有的時候在有一些地方,大家在選擇商標名稱的時候,可選擇的余地不是很大,好的名字大家都叫得上口的名字誰都愿意選,其實這種磕碰也是屬于難免。最后大家都是按照法律程序好解決。
記者:咱們勝訴了,以后觀致 3 轎車最后量產會叫 GQ3 嗎?
郭謙:我們是在瑞士法庭勝訴,但瑞士法庭只管瑞士,你不能只在瑞士范圍內使用這個名稱,所以說這還不能算是最后的結局。
記者:剛才也說中國企業的發展其實都是階段性,現在好多中國企業都在研發對標車型,我想請問,觀致當時研發時有沒有這方面的想法?方便透露下,咱們當時有要說把誰打倒嗎?
郭謙:必須有,這是產品開發的第一個必要階段。我們不是說要把誰打倒,當時,我們選出幾個A級車代表車型,然后幾個人都去駕駛,一點一點的體驗駕駛各種車型的感覺,噪音是什么樣的,各種車踩油門時的不同感覺,通過這種方式,增強我們對用戶的理解,同時明確定義了該車在各個緯度上駕駛的感覺。
記者:吸取了更多合成的經驗?
郭謙:我覺得經驗,就是看大家有什么不同的特點,然后總結出你想要生產的產品。就像做衣服一樣,沒有什么高超的技術,但是不同的人做出來的衣服就是不一樣。他做的衣服就是能賣,我做的衣服就賣不出去。他做的衣服可以賣五千塊錢一件,我做的衣服就賣五百塊錢一件。結果我一看,認為他面料比我用得好,我也用好面料,用完好面料可能賣到兩千塊錢了,但還是賣不到五千塊錢。不是誰做衣服都可以賣到你愿意那個價錢。這就定義了這個過程,即觀察別人的衣服的特色,然后定義我的衣服是什么特色。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扣子到我這兒做,領子到他那做,不是這么一個過程。這是一個整體,最后定義下來。
記者:剛才講到了中國汽車業的長期目標,那么未來三五年您的目標是什么?
郭謙:現在觀致的階段性目標已經比較具體。我們第一個階段目標,即完成企業構架,打通企業技術流程的目標已經算是完成了,標志就是我們現在能夠把車造出來,通過全世界所有必要的檢驗,這個工作已基本完成。三年前我們還在問自己,能不能做出一個車來,施可先生來的時候,我直接問過他這個問題,我問他相信不相信我們能把車做出來,如果你不相信就別來。當時我們什么也沒有,就說要開發車,這可能嗎?當時他在寶馬工作,我跟他說你沒有必要撇家舍業到這兒來折騰,你拿著寶馬工資安安穩穩,過兩天這個企業要是破產了,你還拿誰的工資,這些都是我的原話。我說你相不相信,我們能夠把這個事情做成,他說我相信,他來了六個月之后,我又問了他一次,我說你來了六個月了,你還相不相信我們這事兒能做成,你要不相信,咱們趕緊想辦法。他說我覺得沒問題,他相信這個事情是能做下去的,所以到現在,我覺得我們的技術流程打通了。
我們能夠按照國際標準開發車,將其帶到日內瓦,并且讓西方公眾和媒體挑不出毛病,能夠得到不少的好評。我覺得這一條就算是過去了。我們可以接著策劃下一步,就是推出一個個新車型,開發一個個的平臺,我覺得大的方向已經確定,路徑算是打通了,接下來的困難,最多就是花多少時間獲得用戶的理解和支持,三年前或者一年前我們沒有具體的產品讓用戶去理解,而現在我們可以說,我們有的就是這個東西,花多少時間讓用戶理解,我覺得困難再大也無非就大到這種程度。
記者:工廠計劃產量是多少?
郭謙:我們第一期工廠的初始產量是十五萬輛,最大可以達到四十五萬輛。
記者:換一個方式說,我們對未來有怎樣的規劃,比如說這款車的設計之前規劃了幾年,才能得以生產,然后面向公眾,有沒有下一步的規劃,還需要多少年,我們能達到一個規模化的生產,能夠達到一個運營正;乃?
郭謙:我們每半年到一年要再推出一個車型,這里已經擺著一個三廂的轎車,然后還有一個兩廂的Cross,下邊還有一個SUV,這樣一個平臺三年左右就會推出五款車。
記者:郭總,我還有一個問題,是關于這個國際化公司的運營方面。我之前有聽說石清仁先生本來是有一個很大的辦公室,但是他為了方便跟您溝通,搬到隔壁一個相對比較小的辦公室,這說明一個問題,就是他很樂于跟您這樣的中方管理層保持溝通。但是我有一個問題,就是當中外文化發生沖突,包括你們產生分歧的時候是怎樣解決的,你們是跟奧迪一樣,實行中外一把手體制,還是說您代表中方拍板兒?
郭謙:我們是一個企業,在企業內部沒有中方外方。原則上講,大家的企業愿景,目標是一樣的,邏輯思維是也一樣的。大家都是按照國際化的方式來管理企業,而且我們期望服務的目標客戶也是一樣的。只要這個企業的大方向是一致的,企業內部人員的理念是一致的,他們是不會產生大的分歧的。我們會在內部倡導團隊合作,在選人的時候,都會選擇看上去就是一個比較友善的人,盡管他有可能一句話沒說。這就是我們選人的標準。我們不會選那種總是堅持自己的觀點,而且舉出一大堆道理來,無法溝通的人。
我們倡導這樣一種文化,首先就是大家方向基本一致,不會沒完沒了爭吵。第二就是在文化導向上,我們鼓勵倡導大家互相合作和溝通。我覺得這個企業有一個特點,大家都是撇家舍業來的,所以在這個企業內部沒有個人利益,沒有部門利益。
記者:施可先生,您加入觀致的原因是什么?
施可:第一點就是這是個很棒的機會,在汽車產業當中,加入一個新興的企業, 生產出一個完全全新的汽車,這種機會是非常不容易的。第二個,我覺得可以一切從零開始,從頭開始創造,重新定義所有的程序、是一個令人興奮的過程,這在以前的公司是不可能實現的。因為你必須被動接受別人給你安排好的事情,之前的程序方法是怎樣的就怎樣做。讓人興奮的是在這個公司就算從零開始也能夠達到這個國際的標準,本身就是代表了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也是個很好的機會,同時也帶來個人的滿足。
我們的領導和前輩的目標都很一致,沒有不同的見解,都可以達成共識,公司不會有不同的方向,大家都很有干勁。觀致就像郭總說的那樣,有創業家的精神,大家來自不同的公司,但都把觀致當成自己的公司,抱著這樣的態度,去創造,所以每個人都有創業家的精神。
記者:您對觀致的信心來自哪里?
施可:在加入觀致之前,我和郭總、Volker 也會經常溝通。盡管有時,郭總或 Volker 的回答會讓人難以置信,甚至是不現實的,但是直覺告訴我觀致可以成功做到。加入這個公司在個人和工作兩個層面上都非常有意義:個人層面上,觀致把我個人的生活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工作層面上,從零開始創造這個公司,把公司帶到了一個成熟的階段,我覺得我的信心來源于此。
記者:您覺得觀致的車能打多少分?你做這部車之前,肯定對它有一個自己的預期,跟期望值相比能打多少分呢?
施可:可以打九十分到九十五分。一旦把觀致的車的 DNA 定下來之后,下一步就是定一些技術的標準和參數。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現在完成的這部車,已經可以達到百分之九十五的達標率。還有對標也很重要,但是僅僅做對標,生產出來的產品可能只是實際標車的一個翻版。所以就像剛才說的,觀致要先制定出自己的 DNA,再做對標,這樣才知道接下來想做的車應該通過對標挑出哪些是你要的,哪些是你不要的。
記者:從一個工程人員的角度,您認為觀致汽車的 DNA 是什么?
施可:我們一開始就定義了三個很基本的觀致的DNA。第一就是質量,一定要做到高標準;第二就是造型和外觀,外觀很難做,因為我們是面向全球的市場,外觀要得到全球的認可并不容易;第三個就是要做到用戶操作起來很容易上手,不需要一本厚厚的說明書才能夠找到答案。這體現在我們所說的 HMI 人機交互的界面。人機交互系統在觀致的車里面隨處可見,無論是從按鈕、旋鈕、背光還是大的車載娛樂系統,或者更小的細節上面,無處不體現出人機交互的易操作性以及我們對 HMI 的重視,同時兼顧安全性,燃油機體系。如果想在全球的市場上取得成功,這兩樣東西是至關重要的,它們能夠幫助我們在中國市場得到成功。
記者:介紹一下這款車的發動機?
施可:自然吸氣發動機輸出功率為93千瓦(125馬力),最大扭矩為155牛米,油耗為 6.5 L/100km;渦輪增壓發動機輸出功率為115千瓦(155馬力),最大扭矩為210牛米,油耗為 6.7 L/100km。(編譯/汽車之家 王寅)
更多閱讀:
車展靜態評測觀致3 轎車/旅行車/Cross
//www.china-wallpaper.com/drive/201303/482188.html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