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之家 新聞] 河南速達電動汽車科技有限公司(簡稱“速達”)能在車圈聞名,主要由于其背負的“一榮一辱”兩個頭銜,榮的是:他是全國僅有的15家國家發改委特批的純電動乘用車項目之一,辱的是:他曾被知名媒體批判為“僵尸企業”。在互相矛盾的兩個頭銜下,速達有怎樣的造車故事?他的造車征程是否還在繼續?10月16日,我們實地探訪了速達三門峽工廠,讓我們來看一看他的造車進展。
“工廠探秘”系列 | ||
期數 | 車企 | 文章 |
第一期 | 國能汽車篇 | 轉正前夜 實探國能電動車工廠 |
第二期 | 速達汽車篇 | 沖刺資質 速達真的能造車嗎? |
第三期 | 敏安汽車篇 | 車間竣工 敏安或一季度拿資質 |
第四期 | 陸地方舟篇 | 完成度低 陸地方舟造車路漫漫 |
第五期 | 萬向汽車篇 | 敬請期待 |
第六期 | 總結篇 | 敬請期待 |
《眼見為實》是汽車之家行業組打造的一檔實地探訪類節目!笆澜缛绱诵鷩蹋嫦嗪纹湎∩佟,我們希望用腳步和眼睛穿透道聽途說的局限,讓企業形象、新聞事件變得更加立體,為汽車行業發展貢獻一點有價值的參考信息。
本節目的第一個系列,我們瞄準了已獲國家發改委“純電動乘用車項目”審批的15家企業。在15家有政府背書光環的企業中,已經有9家企業通過工信部驗收,正式獲得造車資質,而其余的6家企業,除了大眾江淮有合資企業的特殊背景外,另外5家企業造車進展卻不是十分清晰,他們分別是:國能汽車、陸地方舟、萬向汽車、敏安汽車和速達汽車。即將錯過造車的最佳時間窗口,這些企業進展究竟如何?工廠建設情況最能直觀體現造車進展,汽車之家行業團隊實地走訪了上述企業工廠。讓我們一探究竟。
■ 工廠已建成大部分 計劃年底完工
速達造車久遭質疑,去三門峽之前,我們在心里嘀咕,速達工廠會不會是一片荒草叢生,沒有任何進展。而事實與我們猜測的相反,速達工廠正在緊張的建設中,而且規劃圖上的內容均已有了框架。
可能是背負太多負面信息的原因,速達的警惕性非常強。工廠的外圍有三側采用兩米以上高墻包圍,廠內的建設情況很難被窺探。僅有一側是圍欄,圍欄上也布滿了高壓電線和警報器,似乎是在防范有人翻墻躍入工廠。
由于工廠太過封閉,右側的廠區我們從外圍僅能看到一半。從能見的工廠建設情況來看,上述規劃圖的左側,包括辦公大樓、研發中心和物流中心等已經建成,只剩周圍的綠化沒有做。而包含四大工藝車間的右側廠區,最外部的總裝車間可以看出已完全建成,總裝車間旁邊的涂裝車間也已經封頂,但是車間外圍還在修建。另外,焊裝、涂裝、總裝車間之間的聯通部分目前也在修建中。
我們探訪速達工廠的時間是10月16日,現場施工的工人告訴我們,前幾天速達往工廠里運送了一批設備,目前工廠在招聘清潔類的員工。但他判斷,工廠今年年底全部收尾比較難。
在速達研發中心的門口,我們堵到一位速達員工,他告訴我們,速達正在全力以赴沖刺造車資質。在我們對速達是否真的在造車提出疑問時,他表示,自己是2014年入職速達的,速達確實在為造車做準備。
知情人士向汽車之家編輯透露,速達已經申請工信部驗收,結果將在11月或12月進行公示。今年8月,三門峽市政府官員也曾在發言中表示,速達純電動汽車項目是三門峽的“一號工程”,將全力予以支持,“當前項目建設正如火如荼地推進,工信部準入驗收準備工作也正緊鑼密鼓地開展,我們將確保在今年年底前通過準入,并具備量產的條件。”
■ 回顧造車始末 資質是攔路虎?
速達成立于2010年9月,注冊資本1.6億元,經過三次追加,注冊資本總量達到10.4億元。目前,速達共有12位公司及自然人股東,持股比例前三股東分別為:李復活(速達董事長)個人持股40.96%、三門峽速達交通節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速達科技”)持股25.71%、中奧伍福投資股份有限公司持股20%,其他股東共持股13.33%。透過股權結構,速達的實際控股人為李復活,持股比例為54.79%。
『速達董事長李復活』
李復活是速達最大股東,也是新三板上市公司速達科技最大股東。速達科技成立于2006年11月,以節能、環保產品和電動汽車零部件為主營業務。其中,發動機增氧調壓節能裝置(一款幫助汽車節能減排的產品)是其最重要的產品,2017年,速達科技營收6724萬元,發動機增氧調壓節能裝置占當期收入比例75.47%。
據當地媒體報道,三門峽政府一直有打造汽車產業帶動地方經濟的愿望,得益于在發動機增氧調壓節能裝置領域的積累,李復活被三門峽政府看重,大力支持其在當地造車。
從媒體曝光信息及速達官網發布信息來看,速達自2010年9月成立至2013年7月,被披露的相關造車信息幾乎為空白。直到2013年8月,速達宣布和9家經銷商簽訂10萬輛訂單,其造車計劃才有了實際進展。2016年2月,速達又宣布與北京京馳集團簽訂15000輛純電動車采購協議。當然,這兩筆訂單至今還沒能成功交付。
鑒于成立多年未能上市一款車,速達曾被知名媒體批評為占用大量社會資源且僵而不死的“僵尸企業”。在回應媒體質疑時,速達稱沒拿到造車資質是沒能成功交付的主要原因。
沒有造車資質,所以不能造車,這有一定道理,但若用懷疑的眼光來看,沒有資質就真的造不了車嗎?這個問題今天來看已經不是問題了,新興的一批造車企業中,很多家都沒有拿到官方發放的資質但依然在造車,如蔚來、小鵬、威馬等,這些企業有的通過代工合作、有的通過收購方式解決了資質難題。再往前看,比亞迪、奇瑞最初造車的時候,在資質上也遇到過困難,但是這些企業也克服了困難。
速達也曾計劃通過代工造車,2014年11月,速達發布新聞稱,將與四川汽車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造車。而此后,雙方的合作并未能如期落地,至于為何合作沒了下文,速達還沒有做出過相關回應。
雖然沒有正式上市一款車,速達在技術領域已經有所布局。據企查查披露,2012-2018年,速達累計獲得101項專利授權。
2017年3月,速達獲得由國家發改委批復的純電動乘用車項目,由“僵尸企業”一躍成為國家重點項目。獲得國家發改委批復讓速達離造車夢想更近一步,而即將到來的工信部驗收則是速達拿到資質的最后關鍵時刻。
■ 政府做背書 造車依舊面臨幾重山
政府背書是速達造車的一個優勢。三門峽位于河南省西部,是河南省18市之一。2017年,三門峽GDP總量為1460.8億元,在河南省排在后幾位。從經濟發展水平來看,三門峽或許不是一個能吸引人才和資本的地方,而汽車產業偏偏是一個技術密集、人才密集、資本密集需求型產業。2017年,工信部旗下的賽迪研究院曾發布一份關于“城市新能源汽車產業競爭力50強”的榜單。河南僅有三個城市入榜單,分別是鄭州、洛陽和新鄉,其中鄭州最靠前,也僅排在第30位。
正是因為汽車產業不發達,三門峽對速達寄托重大希望,將速達看作是“一號工程”。希望借速達年產10萬輛電動汽車項目及上下游產業鏈為三門峽貢獻產值、稅收以及就業。按照當地政府預計,速達能帶動起1000億元以上年產值、150億元以上稅收,以及2萬人左右就業的汽車產業鏈。
政府的支持和推動將是速達能夠拿到資質的動力之一。在資質難題解決之后,速達的造車夢就能成真了嗎?事實并沒有那么容易,除了資質外,資金、人才、產品這些硬實力對速達來講同樣是重大考驗,這些因素決定了速達拿到資質后的可持續性發展。
首先,從資金層面來看,根據國家發改委批文,速達工廠計劃總投資26.4億元,其中企業自籌14.6億元,銀行貸款11.8億元。國能和敏安也是國家發改委批復的造車項目,公開信息顯示,國能汽車工廠建設投資為42億元,敏安汽車則達到了83億元。值得注意的是,這兩家企業建設產能僅為5萬輛/年,而速達要建設的工廠產能則為10萬輛/年?梢,速達的資金并不寬裕,后續的資本引入是當務之急。
一位汽車行業分析師向汽車之家編輯分析,即便速達能成功拿到資質,也存在后續融資杠桿力不足的問題,地理位置是一方面原因,最關鍵的是,速達的產品競爭優勢還不是很清晰。目前,新能源汽車項目眾多,而財政補貼的支持力度正在收緊,資本市場對新能源項目的投資也更謹慎了。
其次,速達當前員工的數量尚遠不能匹配其規劃產能。根據企查查公布的企業社保信息,2017年,速達上繳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員工數量為238人。而以蔚來江淮在合肥建的10萬年產能工廠為參照,目前該工廠有超過2070名一線操作工和超過200名的工程師。對比可見,速達目前的員工數量對于一個10萬年產能的工廠顯然太過少。后續員工招聘對速達來講將是一項艱巨的任務,而三門峽是否具備吸引人才的能力還有待觀察。
最后,產品的市場接受度,是每一家新造車企業的終極難題。速達的產品究竟怎么樣?目前速達還沒有公開透露車型信息。在探訪速達工廠時,我們也拍到一輛車在路上行駛。這款車與速達官網展示的車型圖片有幾分相似,知情人士透露,這款是將是第一款上市的量產車,正在準備申請新車公告。
由于沒有公開信息,我們暫時無法對其產品競爭力進行過多點評。通常來講,地方政府都會通過地方采購的方式扶持本地車企,三門峽或許在前期也會采用這種形式,但是政府的采購能支撐一時,但無法提供持續訂單。速達若想真正成為一家車企,就必須能拿出有競爭力的產品。
針對速達造車所涉及的資金、人才、產品等疑問,汽車之家編輯曾向速達求證,速達表示,當前是其沖刺資質的關鍵時期,不便在此敏感階段做出回應,后續正式拿到資質,會和媒體進行正式溝通。
全文總結:
鑒于當地政府對速達的看重,在企業發展的初期肯定會傾注心血扶植企業發展,但后續如何在市場競爭中生存,還要看上文中所提及的資本能力、產品能力和人才隊伍。中國汽車市場已經進入中低速增長階段,與此同時,一批造車新勢力的涌入,讓本就擁擠的汽車市場競爭更加激烈。在“百舸爭流”的市場競爭中,速達能取得怎樣的成績,我們將持續關注。(文/汽車之家 肖瑩 章漣漪)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