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之家 行業] 自動駕駛技術毫無疑問已經成為汽車產業的下一個高地,各國都在爭相布局。我國從政府到企業、學界也都在這一領域積極探索,而目前還存在諸多挑戰,這主要集中在五個方面:標準、法規有待健全;產業鏈不完整、核心技術積累不足;基礎設施投資大、周期長;商業模式不清晰、產業生態不健全以及社會接受度問題。
5月29日,在第六屆國際智能網聯汽車技術年會上,清華大學教授李克強提出上述觀點,并對我國自動駕駛面臨的挑戰進行闡述。
『清華大學教授李克強』
李克強介紹,在法律、標準層面,我國相關法規尚未針對自動駕駛汽車做出調整,《道路交通安全法》、《公路法》、《保險法》等都不涉及自動駕駛方面內容,《網絡安全法》、《測繪法》、《標準化法》等都存在不適用于自動駕駛技術產業化的規定。
此外,自動駕駛相關技術標準尚處于建設初期,標準體系及核心產品標準并不健全,現有標準大部分是團標或行標,難以滿足智能網聯快速發展的需求。而自動駕駛相關標準制定權分散在汽車、交通、通信等多個不同部門,需要各部門協同合作。
在產品技術層面,我國則面臨芯片、操作系統、計算平臺等產業核心環節缺失,高性能傳感器、線控地盤、汽車AI等領域核心技術積累不足的問題。雷達產品種類雖多,但高端產品核心技術與國外差距較大。國內處理器/計算平臺產業剛剛起步關鍵環節嚴重依賴國外技術。
在自動駕駛路測方面,我國雖然也開始自動駕駛路測,但高里程可靠性與國外差距較大。自動駕駛測試場地建設及運營成本也非常高,李克強介紹,國內智能網聯封閉測試場投資在數億到數十億左右。而測試能力卻十分有限,通常只能開展幾臺到十幾臺的測試,這就限制了其年收入。
除此之外,智能網聯還需要人、車、路、網、云、圖互聯,協同發展,道路基礎設施是汽車網聯化的重要基礎,需要建設智能化基礎設施網絡、無線通信網絡、高精度位置服務網絡等各類基礎設施。道路基礎設施的基礎化改造需要跨部門、跨產業協調,建設投資大、周期長,投資主體不明確,沒有形成有效的商業模式,影響建設進度。
目前,行業普遍認為完全自動駕駛車輛短期內較難在私人市場推廣,自動駕駛出租車是目前主要商業化探討方向。而自動駕駛出租車則存在著單車成本高、場景限定大、前期投入高的問題,商業模式還不清晰。
最后,自動駕駛車輛還存在社會接受度的問題,智能網聯的大規模應用將帶來深刻的社會結構改變,由此帶來的倫理道德、社會安全、失業問題等都將長期伴隨智能網聯的發展。(文/汽車之家 肖瑩)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