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之家 行業] 據LMC Automotive提供的數據顯示,今年前十個月,全球新車累計銷量為7435萬輛,同比下滑5.3%。也就是說,全球主流汽車企業均面臨著或多或少的產銷壓力。與此同時,汽車產業向新四化轉型所帶來的研發、生產、人工等壓力也持續讓主流車企感到“如刺在背”。
面對諸多壓力,全球主流車企不約而同的將目光聚焦到“開源節流”這一關鍵詞之上,旨在通過裁員、關閉工廠、縮減產品線等降本措施來實現對“未來”的把控。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全球主流車企的“開源節流”之道,看看他們都是如何做的。
“車圈盤點”由汽車之家行業團隊出品,帶你回顧2019年全球汽車產業風云。這既是一份車圈大事件的年度榜單,也是屬于汽車消費者的集體記憶。因為時代向前的車輪上,有我們每一個人。
■奔馳:裁員1100人,削減10億歐元成本
就在不久前,奔馳發布了其第三季度財報。財報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奔馳的營收達到670.18億歐元,同比微降;其息稅前利潤為20.49億歐元,同比下降62%;其經營利潤率更是下降至3.1%。
在財務狀況持續惡化的大背景下,奔馳不得不開啟了“開源節流”之路。在戴姆勒最近召開的資本市場日上,CEO康林松公布了最新一期三年規劃,在供應鏈體系方面,奔馳將審查現有所有供應合同并作出適當的調整,優化零部件采購成本;在固定投資方面,在2022年之前逐年降低投資規模;在人員結構上,削減約1100個管理職位;在運營方面優化庫存、優化經銷商金融等。
而在最為重要的產品及平臺方面,奔馳也制定了相關優化策略。按照此前曝光的信息,其X級皮卡、E級All-Terrain、MPV車型Citan都是被裁撤的對象;而在平臺上面,奔馳決定增加MFA2平臺的使用,來降低研發成本、減少研發投入。
按照上述規劃,奔馳將在2022年之前削減約10億歐元的成本,并于2020年實現約4%的經營利潤率,在2021年實現約6%的經營利潤率。所以說,看似“風光”的豪華品牌,其實日子并不好過。
■奧迪:裁員9500人,削減150億歐元成本
與奔馳相比,奧迪的“開元節流”來的更猛烈一些。實際上,自2018年開始,奧迪就已經開始了其龐大的降本計劃,但奧迪始終沒有公布其計劃的全部內容,但從時不時曝光的信息當中能夠發現,奧迪的“瘦身計劃”并不容易。
今年2月份,奧迪現任CEO拉姆·肖特在接受媒體對話時曾稱,奧迪計劃在2022年之前節省約150億歐元的成本,其中其裁員規;蜻_到10%(非強制裁員,人數或達到1.4萬人)、車型體系將削減45%左右。
今年5月份,奧迪首席財務官Alexander Seitz在奧迪股東大會上提到,奧迪正在致力于優化全球產能及員工水平,并稱150億歐元降本計劃中有70%已經得到了執行。而拉姆·肖特則提到奧迪正在考慮停產奧迪TT及奧迪R8。
而在今年11月份,奧迪終于官宣了其裁員計劃。據奧迪官方信息顯示,在2025年前,奧迪將裁員9500人(以提前退休的方式進行),約占員工總數的10%。這一裁員計劃將為奧迪節省約60億歐元的成本。
■寶馬:維持員工總數,削減120億歐元成本
今年3月份,寶馬對外公布了一項涉及120億歐元的降本計劃。按照上述計劃,寶馬將采用數字化(數字仿真和虛擬驗證)的研發方式以減少新產品的研發時間和研發費用,截至2024年,這一方式將幫助寶馬削減至少4800輛原型車的研發流程。
而在人員調整方面,寶馬則隱晦的多。按照寶馬的說法,其會繼續招募電氣化、數字化、自動駕駛領域的技術工人及IT類專家崗位,但其員工總數量將維持在2018年的水平,也就是說寶馬通過隱性方式進行了一定程度的裁員。
11月28日,寶馬再度對外宣稱將從2020年削減績效獎金,按照新的績效在2019年獲得9100歐元的員工只能獲得7600歐元,縮減比例達到16.5%;此外,未來簽署40小時合同的員工的獎金和圣誕節獎金將以每周35小時為基礎計算。
在產品體系方面,寶馬宣稱多達50%的動力傳動系統將被淘汰,另外將定期對產品投放進行評估,并尋求零部件采購及生產成本的降低。而在單一車型方面,寶馬提到不會為寶馬3系Gran Turismo推出后續車型。但從外媒曝光的信息來看,寶馬2系敞篷、寶馬7系、寶馬X2、寶馬8系等產品均受到了波及。
■日產:裁員1.25萬人
今年11月份,日產2019財年上半年(2019年4月1日-2019年9月30日)財務報告顯示,其上半財年的營收為50331億日元,同比下滑9.6%;凈利潤為654億日元,同比下降73.5%,自“戈恩事件”爆發之后日產的財務幾乎已經降至冰點。
今年10月份,內田誠被任命為日產新CEO,外界對于其如何扭轉日產現狀非常關注,但截至目前為止,內田誠還沒有拿出一份詳細的“恢復”計劃,目前日產執行的“開源節流”計劃仍是其前CEO西川廣人于今年7月份制定的。
今年7月,時任日產CEO的西川廣人(目前已被內田誠取代)對外公布了日產全新的降本計劃。到2023年3月,日產將把全球720萬輛的產能削減至660萬輛,其產能利用率將從69%提高到86%。此外,在2023年3月之前,日產將在全球裁員12500人,其中2020年3月底裁員6400人,到2023年3月將再削減6100個崗位,裁員比例將達到10%。
而在產品體系方面,日產將砍掉盈利較弱的產品線,削減比例達到10%;其次,日產還將砍掉一些盈利性較弱的小型車項目(主要涉及達特桑品牌),以應對新興市場需求不足的風險,旨在促進日產品牌價值的回歸、增加單車毛利率等。
■美系車企:福特裁員數萬、通用每年削減60億美元成本
與上述幾家不同,福特的“開源節流”由來已久。早在2017年5月份Jim Hackett(韓凱特)正式就任福特CEO之后,其便向外界透露了一項涉及110億美元的降本計劃,而在2018年10月,這一數額變為225億美元。
到底如何實現上述龐大的降本計劃,韓凱特并沒有給出詳細的解讀,但不外乎裁員、關廠、砍車型等操作。拋開2017年和2018年不談,2019年1月份,福特被曝或在歐洲進行裁員措施;2019年3月,福特被證實在德國裁員5000人(自愿買斷計劃),關閉俄羅斯三家工廠并退出俄羅斯市場;2019年6月,福特被曝歐洲裁員計劃擴大至1.2萬人,其生產基地也將從24個削減到18個等等。
而在中國市場,福特也執行了相關降本措施,這一措施與上述幾家車企有著很大的不同。據悉,長安福特方面以“不續簽合同”的方式對人員進行優化,人數或達數千人。
與福特一樣,通用也是早早的就開始進行開源節流。2018年11月份,通用對外表示將通過全球裁員、削減產能等方式進行降本,而在2019年全年,通用也一直在執行這一計劃。
按照上述計劃,通用將對產品研發與投放進行調整,通過數字仿真和虛擬驗證等方式縮短開發時間、精簡平臺數量、增加零部件的協同共享、縮減全球產品體系等,按照這一辦法,只需要5個車型平臺就能滿足其75%的開發要求。
在工廠及員工方面。通用表示至少需要關閉8家工廠,其中馬里蘭州及密歇根州兩家工廠將在2019年關閉,在2019年之前裁減全球15%的員工,其中包含25%的管理職位。據通用預計,上述降本計劃在2020年之前每年將為通用削減60億美元的成本。
■現代/起亞:裁員1300人,優化兩座工廠
聊完德系、日系、美系,咱們再來看一下韓系車企在這一年的狀態。實際上,韓系汽車品牌在2019年的發展并不算好,尤其是在中國市場。
今年7月份,韓國媒體Business Korea發布消息稱,源于銷量下滑,現代與起亞在中國市場的員工數量分別減少了968人和307人;而在今年10月份,經過激烈的商討,現代終于與工會達成共識,在2025年之前裁減20%的員工數量。
而在工廠運營方面,從今年3月份開始,“現代在華一號工廠面臨關!钡南⑿鷩虊m上,但現代方面一直宣稱其一號工廠并未關停,仍在運營當中,隨后一份疑似“裁員補償協議”曝光。相對于現代的含混,起亞則通過官方渠道表示將其一工廠長期租賃給“造車新勢力”華人運通使用。
■中國車企:變賣家產成常態
在全球汽車產業增速下滑的大背景之下,中國車企也不能幸免。但中國車企所展現的狀態卻是冰火兩重天,諸如吉利、長城等車企發展穩定,但眾泰、力帆、海馬、知豆等企業卻為了生存浴血奮戰。
今年10月份,力帆股份發布最新一季財報,其2019年前三季度凈利潤為-26.33億元,同比下滑2064.56%。另據其發布的2019年上半年財報顯示,其流動負債已高達192.83億元。面對困境,力帆曾試圖“變賣家產”回血。
去年10月,力帆將其15萬輛乘用車生產基地轉讓給重慶兩江新區土地儲備整治中心,回血33.15億元;去年12月,力帆又將重慶力帆汽車有限公司100%股權賣給車和家(理想汽車),回血6.5億元。而在經營業務層面,力帆也試圖通過將業務重心回歸摩托車來扭轉頹勢。但種種做法仍未能讓力帆跳出泥潭,最終重慶市政府被迫出手“救市”。
實際上,除了力帆之外,上述提及的眾泰、海馬、知豆等企業的情況同樣不容樂觀,而面臨困境,上述幾家車企能夠做的除了“變賣家產”之外,似乎并沒有余力像德系、日系、美系車企那樣制定完善的降本增效戰略。但客觀的說,上述幾家中國車企的體量與BBA、日產、通用等完全不在一個層次上,其應對市場變化的能力確實存在很大的欠缺。
■編輯有話說:
此前,外媒有一篇報道曾講到,奔馳、寶馬、奧迪三大傳統豪華品牌都設有一個專門的經營數字分析團隊,團隊人數或達數百人,而這個團隊的主要任務便是對其經營數據進行分析,從產銷量、產品投放、員工水平、研發投入、市場分析等等各個層面為其發展戰略提供支持。
而通過對全球車企降本增效戰略的盤點,我們能夠發現,德系品牌對于經營策略的把控能力確實比較強大,對于大環境下行的抵抗能力也十分可觀。而除了德系品牌之外,日系品牌與韓系品牌能力稍差,但也能夠提出可行性較高的降本增效戰略。反觀中國車企,除了一些規模較大的企業之外,中小型企業確實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逆境求生能力確實存在短板。但這并不是說中國汽車企業一無是處,而是說在經營理念及經營策略上,德系車企的做法值得其他車企,尤其是中國車企學習。(文/汽車之家 王林)
更多“車圈盤點”參考以下鏈接:
《車圈盤點丨零部件企業助攻氫車商業化》
《車圈盤點丨自動駕駛商業化道阻且長》
《車圈盤點丨那些新上任的車圈高管們》
《車圈盤點丨零部件企業“斷舍離”求生存》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