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之家 行業] 6月底,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正式進入“后補貼時代”,銷量也出現了連續下滑。在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20)上,上汽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黨委副書記王曉秋就“新能源汽車的后補貼時代”發起演講,汽車之家摘錄其發言中精彩部分,與網友共享。
『上汽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黨委副書記王曉秋』
在王曉秋看來,新能源汽車市場銷量下滑的主要原因有三點,一是車市總體低迷及燃油車消費替代的影響。新能源車消費者中“經濟代步族”占據較大比例,在經濟下行背景下,新能源購車補貼原本是重要的消費驅動因素,而補貼退坡無疑會大大影響購車意愿。與此同時,去年車市低迷導致國五國六切換的時候,傳統燃油車出現大幅促銷,一些地方政府也放寬了限購政策,補貼退坡后,新能源車相對于大幅促銷的傳統燃油車,其性價比優勢明顯下降。
二是補貼退坡后新能源車價格相對于用戶價值出現較大背離。一方面,隨著補貼退坡,新能源產品的盈利性普遍惡化,但如若漲價,新能源車相比傳統燃油車在全生命周期內的經濟性優勢略顯不足,消費者較難接受;同時,車企也很難在短期內通過技術進步和成本下降來抵消補貼大幅退坡的影響。另一方面,目前對于大多數新能源產品而言,同樣是融合智能網聯技術,尚未讓用戶強烈感知到相比傳統燃油車的差異化體驗價值,新能源產品目前還無法通過顯著的差異化優勢,來對抗補貼退坡帶來的經濟性下降。
三是新能源產品自身在技術成熟度以及用戶焦慮解決上仍有不足。一方面就目前而言,新能源產品在續航里程、充電的時長、電池安全等用戶焦慮事項上還未得到根本的解決。尤其是隨著產銷量的快速增長,車輛的一些安全事故也有增加,進而影響到新能源車的口碑。另一方面,雖然補貼政策在產業初期對培育用戶市場,吸引投資者進入,推動技術進步等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也導致企業在產品規劃設計時過多地關注于如何有效滿足補貼標準,反而忽視了用戶體驗和用戶的價值。
『榮威Ei5』
王曉秋認為,在進入“后補貼時代”后,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共面臨四大挑戰。
一是如何對用戶價值再挖掘和重新定義。根據“Gartner新興技術成熟度曲線”,隨著新能源車市增長邏輯開始由過去的“補貼刺激驅動”向“市場需求驅動”轉變,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將進入階段調整期,而盡快走出調整、重新引爆需求的關鍵,就在于能夠聚焦用戶體驗,實現對新能源車用戶價值的再挖掘和重新定義。
二是如何應對雙積分政策帶來的供給競爭升級。今年雙積分考核就將正式實施,產品供給會大大增加,競爭也將進一步加;未來幾年,隨著國家對新能源汽車積分比例要求的逐年快速提升,以及外資和合資車企、新興車企的加快入局,國內新能源車市的現有競爭格局可能將會被改寫。
三是如何把握非限購限行城市及私人用戶的增量機遇。對網約、出租等運營用戶而言,性價比等經濟性因素以及牌照、路權等政策性因素是保證需求的關鍵;同時我們也注意到,有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尤其在非限購限行城市的私人用戶,是出于彰顯身份個性和崇尚創新科技而購買新能源車,這類需求是未來重要的潛在增量,但這也對新能源產品、品牌、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榮威MARVEL X』
四是如何消化跨界技術風險及經營成本壓力。新能源產品只有加大智能網聯等跨界技術的應用,才能提升相對于傳統燃油車的差異化體驗優勢,但過程中也必須面對跨界帶來的各種不確定性風險;同時,補貼退出將加大企業的經營壓力,并給技術升級所需的持續資金投入帶來挑戰。
為應對這些挑戰,王曉秋提出“蓄勢、融創、競合”三點倡議:“蓄勢”就是希望政府能夠積蓄各方力量,保持住來之不易的發展勢頭。王曉秋建議政府應加大扶持力度,在繼續保持新能源牌照、路權以及購置稅減免優惠的同時,可參考國外經驗,對購買新能源車用戶給予一定的個稅抵扣額度;并在減免停車費和路橋通行費、開辟新能源車專用道、加大充電樁和加氫站建設等使用環節給予進一步支持。二是加強引導,目前新能源車的電池電芯以及“三電”中的核心器件占據了成本的較大比重,希望國家能引導更多國內外資本投資相關領域,以推動成本下降。三是加緊完善,希望政府能盡快完善新能源產業政策體系、安全性標準、充電和加氫站配套設施的建設規劃、新能源二手車交易、電池梯度利用與回收、新能源產品出口鼓勵政策等,創造更為有利的政策環境,讓好政策能落地、快落地、見成效。
“融創”就是企業要加快融合創新步伐,提升用戶價值體驗。一是要聚焦用戶當前最為關切的新能源里程焦慮、充電焦慮、安全焦慮,通過技術進步來提高產品的質量性能和安全水平。二是要加大跨界技術融合,努力打造具有“顛覆性”的出行新物種。三是要加強產品、服務、商業模式的融合創新,充分利用金融工具鏈和數據業務鏈,打通新能源購車、保險、租賃、保養、維修、二手車、殘值回收等全業務鏈,建立覆蓋全生命周期的服務方案,增強用戶的服務價值體驗。
“競合”就是產業要加強競爭者間的開放合作,通過合作競爭實現合作共贏。后補貼時代將迎來更加開放的全球競爭,中國汽車企業的轉型升級之路,也必然是開放合作之路,因為面向未來的資金投入,規模巨大、周期漫長,而且還需要很多跨界技術的支持,車企很難完全靠單打獨斗來找到出路。現在全球汽車企業都在有意識地抱團取暖,尤其是在“新四化”領域,更需要共享資源、合作共贏。(文/汽車之家 陳燦)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