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之家 行業] 前幾天,上海副市長吳清在信息消費“云峰匯”上進行了一場堪稱“最大牌”的在線帶貨,他代言的“不是口紅、不是面膜”,而是上海的數字新基建產品,其中就包括上汽榮威新款RX5 Plus。
可能有人會問,新基建聽說過,但和汽車有什么關系呢?
1、新基建+汽車=?
按照發改委的定義,新基建是“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信息網絡為基礎,面向高質量發展需要,提供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等服務的基礎設施體系!
官方說法確實有點難懂,不過說到新能源汽車充電樁、智慧停車、5G、V2X、智能駕駛,相信各位沒用過也都聽過了,這些都屬于新基建的重點發展方向。
而國家之所以要大力倡導新基建,一方面是希望通過新基建拉動需求,對沖疫情和經濟下行壓力,穩投資、穩增長、穩就業。另一方面也為了從長遠上推動新動能供給、推動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為中國在下一次以數字化為支點的全球工業革命中占得先機創造條件。
這么一樁既惠及產業,也牽動民生的大好事,對普遍消費者究竟會帶來哪些好處呢?簡單來說,由于新基建的核心是數字技術,影響最大的就是我們的數字生活。
比如我們已經習慣了用京東、美團購物與訂餐,通過釘釘遠程辦公和上網課,閑暇之余喜歡看著在線買買買,這些數字化服務已經成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而實現這些服務的5G、云計算、AI、物聯網、區塊鏈就像道路與電力一樣成為社會新的基礎設施,即所謂的新基建,或者數字基建。
所以你會發現,這次市長親自帶貨的上海信息消費節,主推的5G手機、智能汽車、智能家電、電商平臺、在線文娛、在線教育等,無一不是與數字生活息息相關的產品與服務,扣的就是新基建的大主題。
但大家應該也看出來了,新基建大多數都是高新技術行業,短期很難見到成效。因此,放在汽車身上,效果要比手機家電慢得多。以5G為例,5G手機都已經出來了,但汽車還停留在4G時代,支持5G的新車最早需要2021年才能上市,想要規模化應用估計要等到2022年了。
也正因為如此,國家要搞新基建,加快建設5G網絡、數據中心、終端設備,因為這個不能完全依靠企業的力量完成,正是需要國家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時候。
所以,新基建+汽車,在短期不會對我們的購車用車造成太大的影響,因為不管是5G、物聯網、人工智能或者是工業互聯網,都屬于新興產業,培育期是以 10 年為單位的漫長過程。
2、前程遠大,但并非萬無一失
2008年亞洲金融危機時,為了GDP保八,國家曾推出過“四萬億計劃”,主要資金也投向了基礎設施建設。但如今的數字基建和過去傳統的“鐵公基”(鐵路、公路、機場、水利等基礎設施)相比,在技術屬性、投資方式和運行機制上,有很大的差別。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在電動汽車百人會近期舉辦的汽車產業形勢與政策高端研討會上對這一問題有過權威分析。主要有這么三點:
首先,新基建基本上不是公共產品,而是企業經營的產品。比如說自動駕駛平臺,實際上是企業自己開發的專屬平臺,并非鐵路這樣的公共交通系統。因此,新基建主要是企業行為。
這也就引出了第二點,新基建的投資主體是企業,不是政府。企業投資就必然要講究投資回報。
第三,也是非常重要而且很少被提及的一條,新基建用的一些基礎技術基本上都是成長中的新技術,技術路線和市場前景都存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一旦選擇失誤,大量的投資就可能打水漂,所以更適合采取風險投資的方式。
劉世錦最終下的論斷是,新基建前程遠大,但要遵循產業規律,讓市場起決定性的作用。也不需要拿補貼、吃偏飯,這樣會導致新的不公平競爭。
那么,汽車行業哪幾個領域會在這一輪新基建的歷史機遇中獲得最快的發展?羅蘭貝格全球合伙人兼大中華區副總裁鄭赟有一個預測,主要在兩個領域:一是汽車的智能化和電動化,由于技術的加速迭代,核心部件會有獲得比較多的投資機會。包括充電服務網絡、充電運營和充電大數據、自動駕駛核心部件、智能制造、云計算等,都是與新基建配套最為明確的幾個方向。
二是移動出行,主要受益領域包括車聯網服務運營、高精度地圖、自動駕駛運營、智慧交通大數據平臺、定制化網約車等細分領域。
所以,對于我們老百姓來說,雖然現在還不能在車上點一款5G套餐,但可以首先期待一下有更為先進和人性化的移動出行服務,汽車變得越來越智能。如果你擁有一臺電動汽車,因充電帶來的煩惱會變得越來越少。所謂產業興盛才能國富民強,我們也期待這一波的新基建,能夠真正起到惠民生、穩增長、補短板、調結構、促創新的重大作用。(文/汽車之家 趙晶)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