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之家 新聞] 8月18日,由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主辦,汽車之家承辦的“818中國汽車新消費論壇”在湖南長沙國際會展中心隆重召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青發表演講,他表示,只有把消費者從價值鏈的后端調到前端,以消費者的需求為導向,進行產業鏈及供應鏈的設計,才能夠適應未來變化的趨勢。以下為演講實錄: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副所長 王青』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嘉賓,各位媒體朋友,大家早上好!首先非常高興能夠參加此次論壇,我非常感興趣的是汽車工業協會舉辦新消費這個論壇,其實這個是非常合適的。特別是在當下,從汽車產銷本身跳出來,跳出來之后形成大的消費回頭再來看我們的汽車生產銷售,我覺得這個跟目前的新經濟新消費是一脈相承的,有內在的邏輯。今天的主辦方大家可以看到有地方政府,有協會,有新平臺的網絡公司汽車之家,這個組合是奇妙的形態,將來可能會聯合打造出我們希望看到的場景,或者是消費的潛力。
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順應變局,抽身亂局,突破困局”。
這個問題我想了很長的時間,這個變局大家都知道,無論是從未來大變局來看,還是從當前國內外的一些經濟、其他方面的變化來看,從消費本身的變革來看,從創新技術的進步來看都是大變局的時代。但是這個變局最終會導致整個行業產生一些化學反應,會整合、會提升,它的競爭會加劇,一些外在的力量會更快的切入到市場領域,我們的商業模式也會發生劇烈的變化。表面上看是一個亂的過程,其實是在變局的條件下從一個舊的均衡向新的均衡調整的過程。最后從廠商來看、從平臺公司來看、從消費端來看,我們怎么更好的去解決一些我們面對的問題,或者是一些困境,怎么去超越目前所面對的困難,實現新的飛躍和發展。
首先,在變革方面,剛才邵總談了很多,我就簡單說一下。變革從消費端來看,我承認有很多方面的變化,結合今天的議題,從消費端來看,居民消費目前有兩個很大的變化。第一個是個性化、差異化、多元化消費的興起。以前經常說的長尾市場現在逐步成為現實,我們知道在制造業大發展的時期,或者是工業經濟時代我們所講的是規模經濟效應的概念。規模經濟是講一定有主流的產品和主流的市場,可以通過產量、資源的整合把成本降到最低來提供給消費者。
但是目前的情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隨著經濟的發展,特別是信息技術的發展,可能有更多的細分需求、個性化的需求,可以被識別、可以被捕捉。在柔性生產的技術下和供給體系日益的小型化和分散化的背景下可以被實現。所以整個市場的格局大家都可以看到,從主流正態分布的市場逐步變化成由若干個小市場疊加的大型市場,一個廠商很難把所有的市場占領。這是給每一個能夠捕捉到市場變化的企業的新機會。
第二個是服務消費需求會日益超越商品消費需求。無論是從新型的工業化國家來看,還是目前我們國家所經歷的來看,這是一個規律,當人均GDP達到11000國際元的時候,此降彼升的過程開始了。
當一個經濟體發展到一定的階段之后,一定會出現這樣的情況,這個是消費升級的必然規律。當然對于我們整個汽車消費而言是什么樣的?從感覺上來說,在消費的過程中,包括購物中心的變化,日常消費變化來看,花在商品上的錢可能已經沒有花在服務上的錢多了。對于我們汽車來說,汽車可能是一個價值鏈創造的載體,是創造價值的開端,就像珍珠一樣,實物商品是核,但是服務消費可以基于商品不斷地壯大,變得更加的亮麗,這是整個價值形成的過程。
從國際經驗來看當一個經濟體第三產業或者是服務業占GDP的比重達到60%以上,服務消費會超過商品消費,我們說這個經濟體從工業經濟時代進入了服務經濟時代,我們國家是54%左右,很快就會實現服務消費日益超越商品消費的經濟時代,我們正處在變化的窗口期。
中國汽車整體的需求大家能夠很明顯的感覺到,增長最快的時期已經結束了,就是汽車進入家庭最快的時期已經結束了,甚至不能說進入了中速發展階段,而是進入了中速發展階段的中低速發展階段。目前我們正處于變革時期,從千人汽車擁有量來看,增長最快的是5到100輛的階段,100到200輛的階段是中速發展階段的中高速。千人汽車擁有量的增速大概是每年11%、12%這樣一個水平,持續五到七年。從我們國家來看今年、明年就超過200輛了,即將進入中低速發展時期。這個時候汽車市場新車銷售的潛在增長率是1.5%-2%區間,所以我們要習慣或者說我們要善于在這個中低速增長的區間尋求新的市場機會。
還有一個是潛在消費者人數,80后、90后、00后人數是在不斷下降的。我們知道汽車市場,從目前來看,短期看疫情的情況、中期看宏觀經濟的情況、長期看人口的情況。情況人口不僅看增量,而且要看結構的變化、城市群發展的情況,還有整體上人口聚集和分散的情況,長期還是要看人口。目前來看90后比80后減了五千萬人,00后又比90后減了一千多萬人。其實90后是奇妙的年代,這個年代有很多的標簽,比如說“負一代”、月光族、樂活族,生活的方式跟理念不僅跟80后不一樣,跟00后也不一樣。導致汽車需求不是平滑的。
從儲蓄來看90后的儲蓄只有800多元,00后平均儲蓄已經達到1800多元,所以90后對于整個汽車消費市場是非常奇妙的年代,有很多值得分析的地方。也有分析說現在90后80%的人是沒有車的,不是說買不起,就是不想買。
再一個是消費者對于汽車消費的理念已經發生很大的變化,以前為什么買車,就是用車,在當時的環境下買一輛車是最容易實現的。但是現在,用車的途徑和模式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用車回歸到出行,我們出行的可選擇方式越來越多了。所以我們能用到車未必要自己去買一輛車,這是消費理念的變化。像共享出行基本上實現了我們靈活的、個性化出行需求,這個對于汽車市場的影響還會更加的顯現出來。根據我們目前對于共享出行替代私家車的研究預測,十年以后大概因為共享出行減少的汽車銷量可能是在4500到5000萬輛,這個是大概的水平,以后這個數字會更高。
從亂到治的過程怎么進行?中美的問題是中國和西方世界的問題,下一步,完全脫鉤在當前的形勢下很難實現,但是相對脫鉤是有可能的。最終會導致在高基數、高端的領域會實現相對的脫鉤,但是在中低端的商品實現脫鉤很難,因為東南亞的發展情況來看,在在短期內建一個產業鏈是可能的,可能三年之內就可以形成一個產業鏈。我不同意以前有人說整個產業配套能力在大陸,難以短期內形成,實際上形成完整的產業鏈三到五年時間是夠的。但是我們要看綜合的,產業鏈在你那里,但是我們要綜合分析整個市場的格局,他未必會做出新的選擇,我一定會把一些產業放在那里。從目前的投資情況來看也能夠說明這個問題。
從國際的產業鏈布局來看,下一步很多的跨國廠商要做選擇:在風險和效率之間做出選擇。眾所周知,全球配置資源形成統一的生產配置中心,是效率最高的。但是由于格局的變化和疫情的影響,很多廠商都在考慮把全球的產業鏈打散,形成一個去中心、短鏈化的格局。但是這個格局一定影響到效率,會影響到你原來全球化的產業格局。所以你要在風險、成本和效率收益之間做出艱難的選擇,不同的廠商會做出不同的選擇。
再一個是國內汽車產業組織會面臨較大范圍和較大程度的整合,因為需求量在不斷的減少,企業對于產品會發生很大的市場調整。無論是從企業整合還是產品整合、品牌整合、平臺整合,馬上就會發生或者現在已經發生。
國內市場將對廠商和經銷商的供給能力和服務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特別是剛才所說的服務會成為消費重點的時候,對于你的服務能力、服務的水平、服務的質量會提出更高的要求,這點就不多說了。
現在的信息技術對生產、流通、管理和服務體系進行重構,剛才邵總介紹了很多案例,我就不展開了。對于管理的改變目前已經發生了變化,大家已經感受到了。
在危中尋找機會。我不是在一線,沒有那么靈敏的感悟力或者是感知力,我只是從研究的角度談一些想法。
真正以消費者為中心,構建價值鏈和供應鏈。以前我們所說的工業時代,生產是核心,成本的降低是商品能不能在市場上快速拓展的關鍵,所以廠商一定是整個價值鏈的核心位置。但是目前的情況,需求在變化、市場在細分。只有把消費者從后端調到價值鏈的前端,以消費者的需求為導向去進行整個產業鏈的設計、供應鏈的設計,這才是一個適應未來變化的趨勢。
增強研發設計創新的平臺功能,提升兼容拓展細分市場和小眾市場的能力,以后不要瞧不起小眾市場,可能你占領多少小眾市場才是未來你獲得多大發展空間的根本因素。所以一定要了解需求,了解不同年紀、不同性別、不同需求、不同家庭成員,甚至是大部分有什么慢性病、肩椎、腰椎疾病的人的需求,對空氣的需求、防疫的需求,這些需求都可能會引發一個小眾的市場,F在的企業還沒有形成一個平臺,就是說只是一個鏈條,在這個鏈條中掌握一個核心,平臺是什么概念?就像海爾這樣的制造企業,一定是一個整合要素、配置要素、實現創新整合的大平臺。大的生產企業、流通企業在未來可能要向這個方向去發展。
發揮數據和客戶的優勢,打通融合跨界營銷的接口和空間通道。我們知道現在很多的競爭者你不知道是從哪里來的,你自己的業務方向也不知道將來會向哪里去。但是有一條,未來是以消費者為核心,也就是說以客戶為核心?蛻舻馁Y源,客戶的數據會成為這個企業發展的關鍵。
高端車、豪華車的客戶群體與哪些重疊?四合院、高爾夫、游艇、度假、路演、攝影等是重合的,下一步賣車的點不一定關注在車上,一定要把這些消費打通,F在很多的平臺,外賣的平臺、出行的平臺、旅游的平臺,大家會發現越來越像了,為什么?他把相同的潛在客戶集中起來、把通道打開。賣車也是這樣的,我車的資源可能和其他的消費需求打通了。這個事情不一定我們自己來做,但是你要把接口留下來,一旦有高爾夫、游艇的需求能夠對接進來的時候,你能夠快速把系統打通,實現增值的能力,把你的客戶最大價值的開發,這是未來的趨勢。共享客戶、共享市場、共享資源。
在整合的過程中有些事情是燒錢的事,有些事情是燒人的事,有些事情是燒時間的事。但是現在,無論是從研發、拓展市場和商業模式創新來看,有能力,有優勢的企業都要做好燒錢的準備、燒人的準備。比如說研發,沒有人肯定不行的,還有一個是燒時間的準備,有些東西需要一定的時間去沉淀,不是靠勇氣和自信。明天我有錢投進去,芯片就解決了,實際上這是一個非常復雜的事情,短期內我覺得有很多中國高端技術的研發是需要燒時間的事。
在未來什么樣的要素會更加關鍵呢?以前我們說人才。實際上在我的感覺里,在農業時代、工業時代,土地、資本、勞動力,這樣的要素應該是最值錢的,是推進經濟發展核心的要素。但是到現在這個階段,特別是在網絡經濟、信息經濟時代,人和物相結合的要素成為更加稀缺的要素,哪些呢?比如說像信息、像最近提出來的數據。數據如果沒有人和系統對接起來,是沒有價值的,包括我們所說的像產權類似于這樣的要素是最值錢的。一定要關注人和物相結合的生產要素,而不僅僅是關注土地或者是資本的要素。最后要把產品銷售作為創造價值的開端,向上下游業務拓展能力。
此外,從政府的角度,要構建更加開放透明的競爭環境,建立適應發展新要求的消費、貿易、研發、人才政策。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人才,大家都知道人才很重要。一個地方發展或者是一個產業的發展,短期靠海歸。你要想快速提升你的實力,就要花錢把海歸弄進來,可能會見效。長期要靠基礎研究,沒有基礎研究就會被“卡脖子”,中期看大企業、外資企業的技術高管和營銷高管,這部分人是中期創新的主要動力。從人才的角度來看,高端人才吸引他們靠什么?靠事業,靠股權,靠發展空間;低端人才靠收入、工資、待遇;所以最難的是中端人才,中端人才不是靠企業,一定是靠地方政府,學區房等一系列問題都不是靠企業能夠解決的。所以靠政府、企業、行業協會通力合作把政策搞好、環境搞好,搞開發、搞市場。(編譯/汽車之家 閻明煒)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