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之家 行業] 今年3月,工信部正式公示《汽車駕駛自動化分級》推薦性國家標準報批稿,這意味著,我國自動駕駛的分級標準即將落地。
與此同時,廣汽和長安先后宣布量產其搭載L3級自動駕駛功能的車型,多家車企也紛紛表示已擁有L3級自動駕駛技術儲備。
但從市場實際應用情況來看,L3級自動駕駛功能并未真正實現落地。以奧迪為例,其在2017年最早宣布推出搭載L3級自動駕駛技術的車型奧迪A8,但該車型自面世以來就沒有真正應用過這一功能。L3級自動駕駛技術為何難落地應用?在2020泰達論壇期間,多位業內專家圍繞這一問題,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首席專家、汽車標準化研究所副所長王兆認為,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技術本身還有待提升的地方,尤其是從實驗場地到真正的交通場景中;二是應用環境還不夠完善,包括政策環境、交通環境等方面。
具體到政策標準,他補充道,國內法律對于自動駕駛還沒有開口,國際相關法律也才剛剛開了一個口子,德國、日本開放了L3級以上自動駕駛的管理。此外,L3級及以上的自動駕駛標準也在制訂過程中,還并沒有真正就位。
標準制定的難度在于,不同行業、不同企業,不同發展階段,對于標準化需求不一樣,標準制定要真正識別出哪些是需要標準解決的問題。另一個角度來看,自動駕駛技術處在快速發展過程中,對于標準化的需求也在快速變化。
博世底盤控制系統中國區副總裁陳黎明提出了另一個思考角度,他認為,L3級自動駕駛功能的落地還存在商業化前景問題。他進一步解釋稱,L3級與L2級給消費者帶來最終的價值體驗和成本付出不成比例。
從L2級到L3級自動駕駛,駕駛責任將轉移到車端,需要大幅增加冗余設計,保障車輛出現問題時的安全接管,這就使成本大幅度增加,但給用戶端帶來的體驗差別卻沒有增加那么多!凹夹g問題可以解決,法律法規也可以出臺,如果沒有人買單還是沒有辦法落地”,他談到。
地平線副總裁、智能駕駛產品線總經理張玉峰也表示認同,“對于用戶來講,買L3級自動駕駛的車輛,還是需要花費精力在駕駛管理上,體驗感并不一定比L2級有額外收益,這樣情況下買L3級的車有什么意義?”
恩智浦大眾化區汽車電子業務總經理劉芳談到,反過來看,L3級自動駕駛功能沒有盲目落地,其實是一個好現象。這說明,汽車行業已經進入理性發展階段,大家會考慮真正意義上的細分場景。
對于硬件的要求,不是性能越高越好,不是越接近L4級自動駕駛越好,功能、安全做到高級別,是否能帶來真正意義上的成本和經濟效益?是否有特定的應用場景和商業模式?這些都是需要考慮進去的。(文/汽車之家 肖瑩)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