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車聞中心 行業政策 正文

汽車工程師被拋棄?NO,人才培養在升級

收藏 (0條) 舉報/糾錯

  [汽車之家 行業]  “不是大眾不招傳統汽車專業的學生,而是這幾年在國內已經招了很多車輛工程的人員,基本飽和了,反而缺少一些計算機領域的人才!痹诮谥袊嚬こ虒W會年會舉辦期間,吉林大學汽車工程學院教授高振海講道。對于一些車企不招傳統汽車工程畢業生的問題,他給出了個人的看法。

  實際上,為了應對汽車產業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的趨勢,汽車院校培養體系變革早就開始,與時俱進。一汽-大眾、長安、上汽等車企需要IT人才,華為、百度、滴滴等則在擴大汽車工程專業人員的引進。需求在變、技術在變,人才培養體系也在變。

汽車之家

■ 這是530萬人的晉級需求

  汽車產業發展的難題是什么?相信每位汽車從業者都能列出數十條,而解決這些難題的關鍵還是在于人。在技術革新加速的時代,汽車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的矛盾愈加凸顯。

  那么,汽車人才的現實需求是什么?拿華為舉例,他們希望做自動駕駛安全體系標準、做輪轂電機業務,但都在摸索,找院校要資源。華為希望汽車工程師能與IT工程師在一個平臺上有效交流、無縫對接。這也是眾多傳統汽車廠商對IT人才的要求。

  智能化、網聯化的趨勢,讓車企越來越重視技術能力,其核心就是人才培養和儲備。在中國汽車行業,有530萬整車和零部件的從業人員,其中23%屬于工程技術研發人員。現階段,汽車研發人員的能力需求已經不僅是產品技術本身,也包括營銷管理、生產工藝等。而全局來看,這530萬人都需要不同領域、不同層次的能力晉級需求。

  廈門金龍工程研究院院長蘇亮認為,現階段車輛工程或相關機械專業需要加速知識體系結構更新,其中包括構建軟件、通訊、人工智能、智慧交通和基礎建設等領域的技術能力,而這些并不是原來汽車工程師培養體系中的內容。

汽車之家

『廈門金龍工程研究院院長蘇亮』

  “我們還有一個問題是人才融合,汽車工程師與新招進來的IT人才,在工作思路和習慣上都不同!碧K亮對汽車之家說。

  從新能源到智能網聯,實際上對傳統車輛工程的知識體系有很大沖擊,原來的機械力學向電控,乃至電化學、人工智能轉變。這是汽車院校的挑戰,但也是機遇。現在,包括吉林大學等院校,汽車工程專業的研究生課題都是圍繞智能化、輕量化、電動化等展開,并非都是傳統的教學內容。

  高振海說:“目前院校要與時俱進、主動求變,首先是調整車輛工程專業的課程體系,并且調整的效果值得肯定;第二是結合很多工程實踐案例,比如建立車隊,從燃油車到電動車都有涉及;第三是延伸到企業在職培訓。”

  現在,業內還有一個質疑,學內燃機的學生怎么辦?學校招不到學內燃機的學生怎么辦?高振海解釋說,首先燃油發動機并沒有被取消,反而更需要在控制、燃燒方面精細研究,讓電動化技術融合應用,“中國汽車從部件制造到車輛控制,乃至燃料電池、自動駕駛相關的底盤控制核心技術等都有待突破!

汽車之家

■ 中國工程師的“國際認可”

  院校培養體系在改革,行業層面的努力也沒有停止。近期,有關中國汽車人才培養和體系建立有兩件大事值得關注。

  一是中國汽車工程學會與廣汽、吉利、比亞迪、奇瑞、上汽通用五菱、廈門金龍等6家整車企業,吉林大學等26所高校,北京、江蘇、山東等3家地方汽車工程學會簽署人才培養戰略合作協議。協議各方將充分整合和利用各自的組織優勢和資源優勢,產學研協同,以國際化人才視角和能力素質要求為目標,聯合開展人才培養,加快建立適應產業發展需求的人才隊伍。

汽車之家

  二是繼中國汽車工程學會與FISITA簽署《汽車工程師能力標準》國際互認協議后,首批國際互認汽車工程師資格審核完成,共計67名汽車工程師取得證書。工程師互認為中國汽車人才的高質量成長提供堅實后盾,并最終為中國汽車行業實現創新和變革提供強大助推力。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牽頭實現了國際汽車工程師資格互認,讓汽車工程師含金量越來越高,現在又積極推動企業、院校、行業組織的大范圍人才培養戰略簽約,打通人才渠道。“下一步我們將加強職稱制度的改革,以品德、能力、業績為導向!北本┢嚬こ虒W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陳衛民表示。

汽車之家

  蘇亮說:“工程師互認這樣一個評價體系,涉及維度廣,流程客觀,也都是國內外知名學者來參評,打通國際交流,是對我們汽車工程師的認可!边@個體系的建立,最重要的是真正體現了國際化視野,也可以把海外人才引進來。

  在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副秘書長趙蓮芳看來,行業缺少新能源、智能網聯、云數據以及IT專業技術方面的培養體系,學會就針對汽車工程師需求設置這樣的課程和行業培養機制,發揮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之間橋梁的作用。

汽車之家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副秘書長』

  針對不同的合作對象,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將探索開展多種類型人才培養合作工作。通過與企業和高等院校合作,以需求側帶動人才供給側改革,打通工程教育國際互認和工程師資格國際互認通道,以國際化的人才標準,引領高校和企業人才培養。(文/汽車之家 劉宏龍)

文章標簽: 行業視角 行業政策
收藏
+1
+1
推薦閱讀
發表我的評論
您認為文章寫的好么:
評價內容: 修改 本文共有 4 個網友評價,其中100.00%好評,0%差評。
評價理由:語句不通/文章閱讀困難
0/5000字 提 交 同步到:
最新文章
加載中
91久久精品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