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之家 深評] 智能手機行業中,幾大頭部品牌在用戶運營上可謂出類拔萃,“果粉”、“花粉”、“米粉”等比較有代表性的鐵桿粉絲圈層,經常出現通宵排隊搶購新機型、千里自費應援廠商活動等狂熱舉動,忠實用戶不僅信賴產品及技術,更深層次的驅動力來自于對品牌情懷的強烈共鳴和向往。
事實上,在數字化及年輕化消費浪潮下,品牌與用戶之間的關系在發生不斷變革,面對挑戰,眾多傳統車企主動嘗試從過去的我行我素、刻板的產品價值輸出,向用戶思維轉型。那國內主要汽車廠商在“轉舵”之路上,到底有哪些舉措?他們之中,又有哪些共通之處?面對轉型,未來還有哪些挑戰和亟待攻克的難點?帶著這些問題,我們在下文一探究竟。
一、憶往昔:凡事必有因
滾滾長江東逝水, 浪花淘盡英雄。在激蕩的2020年,長安、長城、廣汽等本土龍頭車企,逆勢而上,迎來產品銷量和企業市值的“強勢反彈”,可謂風光無兩。
另一邊,面對市場的風云變幻,曾幾何時聲名赫赫的品牌及產品,如今卻在車市中難覓其蹤影、命懸一線,如力帆、眾泰、華晨、華泰等,都深陷巨額虧損、資金凍結、無法正常生產、經銷商大量退網及維權等瀕臨破產的泥沼中,苦苦無法脫身。
其實,早在汽車產業發展初期,各家中國品牌之間的綜合實力差距并不大,多數還都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同時,由于市場處于紅利期(賣方市場),產品供不應求,市場交易的主動權也掌握在車企手中。而彼時,在面對是打造企業品牌,還是獲得銷量和利潤的抉擇時,眾泰、陸風、華泰等多數汽車品牌都選擇了后者,盲目的追逐銷量排名及市場占有率,試圖以“短平快”的手法,即通過短周期的模仿開發(逆向工程)、平價銷售、快速及大量產品上市等策略,過分的強調車型低價格和性價比,錯失了以良好的用戶體驗來打造企業形象及產品口碑的機會,也在很大程度上透支了品牌力的可持續增長潛力,品牌的長效壁壘建設更是無從談起。
傳統車企早前都普遍缺乏與用戶及媒體的溝通,即便是在中國系車企“排頭兵”序列中,以長城汽車為例,在2017年之前盡管企業凈利潤率亮眼,但在品牌和產品推廣方面卻始終比較“吝嗇”,而且對于長城汽車及其當家人魏建軍來說,早前對待媒體、消費者的態度也略顯保守,不夠開放,這也直接導致了市場對長城汽車及魏建軍本人的很多誤解,給企業的長久發展產生一定掣肘。
此外,中國傳統車企從最早的普遍較弱,到部分企業的逐漸“突圍”;從最早的產品“山寨風”盛興,到個別產品優秀的原創設計順利崛起,在各企業及產品向上發展的歷程中,隨著產品及市場分化的加劇,尤其在同一競爭圈層內,為了引導消費者對品牌及產品的判斷,在銷售渠道、宣傳端的私下較勁和相互攻伐現象一直較為普遍,窩里斗的內耗事件也時常發生,像近幾年長城、長安、吉利、奇瑞等都被卷入“黑公關”、“水軍門”事件,不僅鬧得沸沸揚揚,更對整個中國品牌車企的形象造成損傷,著實得不償失。
二、看今朝:逆境中求變革
近期來看,最受矚目的當屬新能源汽車板塊。新造車勢力三強蔚來、小鵬和理想自上市以后,不僅賺足了話題量,企業市值也水漲船高。其實,相比多數傳統造車企業,新造車勢力當前無論是在銷售體量,還是車型陣容及制造經驗儲備上,都還稍顯遜色。資本市場對其的不斷追捧和高預期,除了有產品端的技術亮點外,新興企業在用戶運營、在品牌營銷等模式上的創新,才是其備受青睞的重要原因。
以蔚來汽車為例,一方面在解決用戶痛點——續航和充電問題上,持續擴大“可充可換可升級”的能源體系,另一方面在解決用戶“癢點”上也不遺余力,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打造直營模式,用價值觀+充分授權的方式,來實現整個公司“傻傻地對用戶好”。也正是基于此,盡管當前整體市場的消費者越來越挑剔,也更為理性,但蔚來車主自發維護、做志愿者、自費無償打廣告、主動賣車的“連續劇”事件,應該說給傳統車企帶來不小的震動和刺激。
而且,考慮到在中國市場從增量到存量轉換的大環境下,各細分市場間的產品同質化競爭愈加強烈,傳統車企承擔的壓力不言自明。新對手的不斷入局以及市場環境的惡化,迫使傳統車企不得不在困境中謀求轉型。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無論是搶先進入市場,在“灘頭作戰”取得初步勝利的WEY、領克等,還是剛剛獨立或分化出來的廣汽埃安、嵐圖、智己、R汽車、Arcfox等,又或者是還在積極籌建中的長安新高端品牌等,各家傳統車企都在嘗試通過基于現有的母品牌,推出新品牌、新產品矩陣(新開發平臺加持)等方式,進而帶動整個銷售、宣傳等環節,進行多方位的變革,以謀求應對消費升級的大趨勢、沖擊中高端市場,重塑品牌形象。
同時,由于智能網聯技術的不斷推廣,傳統車企也在借助各自的車機網聯平臺,力求通過運營和打造全新的用戶社區,從而搭建起廠商、用戶更好的溝通機制,改善用戶運營水平。拿長城和廣汽來說,兩企業根據各自品牌車系,分別為現有用戶及潛在購車人群,建立了“哈弗智家”、“廣汽埃安”等諸多一站式的生活服務平臺,借助商城、用戶交流社區、我的愛車等子模塊的海量數據,力求充分的把握消費者的使用習慣、車型商品喜好等特征,并及時的將用戶痛點反饋給廠商端,反哺產品開發,進一步提升產品迭代方向的合理性及效率性。
此外,營銷策略方面,傳統車企頭部品牌近年來投入總額度也不斷加大,并開始真正學會了如何花錢,如何把錢花在刀刃上。一方面競相舉辦品牌技術日活動,拉進廠商和消費者的溝通距離;另一方面與新興造車勢力對標,布局品牌體驗中心,升級用戶購車體驗,展現品牌渠道變革、戰略升級的決心;再到開展在線賣車、與年輕層用戶交朋友,來擴大圈層提升流量。
可以說,在針對未來用戶的移動生活場景,強調打造產品及用戶服務的極致體驗方面,中國傳統車企盡管屬于“后來者”,但是頭部品牌在逆境中的積極求變以及多維度的不斷跟進,也讓我們看到將來與新興造車勢力逐漸回歸一個賽道的可能。
三、展未來:亟待攻克問題探討
時易世變,大浪淘沙,隨著各品牌間優勝劣汰分化趨勢加強,傳統車企向用戶思維轉型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更加凸顯。
不過,即便是眼下仍能保持較好發展勢頭的吉利、長城、長安、廣汽等傳統車企,在用戶思維服務、全新體驗模式推廣等方面的“新手”地位卻沒有變。傳統車企盡管用戶基盤非常可觀,但如果只是依葫蘆畫瓢,在用戶服務平臺App上常態化的靠每日打卡送積分、回饋禮物等形式,來提升用戶活躍度,卻沒有在關鍵環節,針對品牌現有車主及普通消費者在使用需求特征上深入挖掘,開發特色的興趣點和魅力點,則很難快速獲得消費者的認知、長效的維系和較高的用戶粘度。
而且,對于在“運營”方面存在先天短板的傳統制造型車企來講,如何及時獲取、甄選有效數據,并將其在產品端及服務端,快速轉化成用戶滿意度;如何基于現有平臺進一步開拓新商業模式,以增加企業盈利點和改善品牌美譽度等方面,都屬于其薄弱環節,需要在未來持續探索跟進,尋求突破。
四、總結
其實在各個行業中都殊途同歸,用戶運營雖一般無法量化,也看似無形,但對企業來說卻包含無盡價值,是品牌持續發展的基石。
而汽車作為高售價、低頻次購買及長周期使用的商品,普通傳統車企如果只是單憑推出嶄新的品牌、在喧囂城市中心增設品牌體驗店、拿“半價賣車”的噱頭進行在線宣傳等,可能都很難沖破現有的品牌壁壘局勢。
只有真正顛覆傳統汽車品牌與消費者的溝通方式,針對用戶在線下線上的看車、購車及使用等全場景,在產品研發及用戶大數據上實現接軌,并在產品銷售、售后等各個環節,增強品牌的體系化實力,讓消費者對品牌和產品“著迷和上癮”,才是正途。(文/汽車之家行業評論員 車庸)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