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之家 深評] 新一輪電動車熱潮頗有些“諸神大戰”的味道,北歐神話中最大的戰役似乎就要上演,大戰之后,新的世界將得以建立。
“不破不立”向來是推動行業進程的重要轉折,在百度聯手吉利造車、小米雷軍宣言“人生最后一次重大創業”、滴滴造車的“達芬奇”計劃也浮出水面,將互聯網大廠造車的話題推向沸點。
還記得2018年滴滴帶頭成立“洪流聯盟”時,滴滴CEO程維曾表示:“未來,滴滴堅決不造車,也不會謀求成為未來最大的汽車運營商。”而如今,隨著自身的發展、資本的要求、時代的變化。造車或將成為改變滴滴今后命運的重要轉折。
滴滴有本事造車嗎?
滴滴僅僅是一家出行服務公司嗎?答案其實是否定的。
早在2015年,滴滴的“情人節計劃”合并了快的打車后,在內部首次提出進軍除出行服務外的汽車后市場計劃。所謂狹義的汽車后市場,就是指汽車自交付后的全部使用場景,重點則在于維修保養。
2016年,滴滴汽車服務平臺正式立項,經過兩年多年的布局,小桔車服一站式汽車服務平臺于2018年4月正式成立,涵蓋汽車租售、加油、維保及租車等多項服務與運營業務。分別對應小桔有車、小桔養車、小桔加油以及分時租賃四大業務模塊,旨在完成車輛養護、快修快保、鈑噴、保險、金融服務及租賃業務等,打造出一條適配出行服務場景的用車“生態圈”。
這個“圈”是汽車服務的基礎,看似僅作為出行服務的配套“設施”,實則已經具備了主機廠售后服務的根本。彼時的滴滴公司雖已具備造車的服務“里子”——小桔車服所具備的服務能力與多年深耕行業所獲得的的用戶數據,但仍缺乏造車技術這個“面子”。
隨后“洪流聯盟”成立,首批31名組織成員包含來自整車制造、零配件、新能源、地圖和車聯網等領域的不同公司,幾乎鋪平了滴滴造車的技術及零配件短板。
2019年11月,比亞迪與滴滴合資成立美好出行(杭州)汽車科技有限公司,一年后,合作產物D1汽車誕生。該款車型就是為充分適配網約車服務而生的定制車型。
D1雖由雙方共同合作研發,但涉及用戶體驗的座艙、座椅、影音互動娛樂系統主要依靠滴滴方面提供的資料加以設計。作為一款出行服務定制車,D1大量調研網約車司機與乘客,從真實需求出發,例如新的駕駛艙座椅與車載系統能夠有效緩解長時間駕駛腰部不適、個人物品儲存空間不夠、遠距離訂單不敢接等痛點問題。
D1的定價方式也在挑戰傳統,該車輛不以整車價值計費,而是按照“里程成本”計費。著重在車輛的使用價值,而非整車產品價值。其計費理念在于提升利用率,解決司機與車隊的資產成本壓力。正如程維總結:D1就像老百姓用電,只要支付電費,無需購買發電機。配套設施交給服務方就好了。
作為未來造車重要技術組成——自動駕駛項目,滴滴同樣早有布局。2019年8月,滴滴宣布旗下自動駕駛部門升級為獨立公司,并邀請普通用戶體驗自動駕駛;2020年6月,滴滴自動駕駛公司于上海落地載人測試項目。
今年4月8日,滴滴對外界公布了一段連續5小時無接管的自動駕駛視頻,視頻顯示,車輛遭遇連續逆光行駛、車輛密集且不規范路段、交通信號設施等實地測試后,車輛均表現正常。Udacity創始人兼董事長,谷歌無人駕駛項目創始人Sebastian Thrun稱贊視頻中的畫面展現了全球自動駕駛技術領先水平。
『滴滴自動駕駛測試車』
洪流聯盟解決了造車路上的技術零配件壁壘、小桔車服解決了造車路上的售后服務壁壘、無人駕駛技術解決了新能源造車路未來產品壁壘。滴滴通過近7年的“韜光養晦”已然掃除了造車路上的“三座大山”。
這或許是網約車公司轉型為“主機廠”的重要一步。一位業內人士分析,“別人造車是先有技術再有產品,而滴滴則借他人之手,通過服務切入產品領域。這樣的步伐有進有退,即便失敗,仍可退回服務起點重新出發!
為上市鋪路
距離“滴滴造車”消息被披露三天后,4月9日又傳出滴滴即將赴美遞交IPO申請,預期獲得700-1000億美元估值,F在看來,滴滴此時被曝造車,或許就是為了盤活整個資本對于滴滴的期望與信心。
資本對于所投資項目都期望盡可能高額的投資回報率。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因素為“賽道”與“規!。在資本看來,滴滴公司的主營業務依賴于傳統燃油車搭建的網約車市場。這一商業模式使得整體資產過重,利潤空間受到壓縮;造車擴展了滴滴公司的業務范圍,有利于拉高資本估值。
公開消息顯示,滴滴公司自2012年以來共獲得21輪融資,累計金額超過一千億美元。最近一次規模約3億美元的融資發生在2021年1月,此輪過后,使得滴滴公司估值超過600億美元。
良好的行業決定了良好的賽道,業內頭部的規模降低了投資的風險。而資本對于汽車行業的投資回報期通常以5年為限。超齡的滴滴選擇在出行市場占有率穩固國內第一、自動駕駛技術趨于領先、車后服務能力穩固提升以及構建造車新故事的當下,通過IPO讓資本套現是對投資人最好的“回報”。
如果滴滴公司成功上市,對于投資人而言是否退出已然不重要。即便上市后僅有700億美元的估值,對投資人而言已然實現了對新賽道投資的戰略布局。“投資出行與新能源的確是資本近年來的戰略布局。從長遠來看,入局比短期獲利來的更為重要。”一位金融人士分析道。
據悉,滴滴希望通過首次公開募股IPO,使其估值至少達到1000億美元。按照該估值,滴滴出售其10%的股份,可能籌集約100億美元資金。所獲資金可使其造車業務、基礎業務得到充分的財政支持。
為未來增長奠定“支點”
回歸行業本身,滴滴公司以超90%的市場占有率穩坐國內出行行業“老大”。以行業視角來看,滴滴公司已然成為整個出行生態領域的天花板,若要破圈實現未來更大的發展,只能通過其他賽道體現優勢。
2020年6月,滴滴正式上線社區團購業務——橙心優選,雙十一期間,日單量突破千萬關口;與此同時,滴滴貨運業務也與同期上馬,據悉,某城市開城60日內即拿下當地同城貨運業務50%的市場份額。兩條賽道均已初露成色。
但是,對于以出行服務行業起家的滴滴而言,社區團購與貨運服務僅能作為主營業務的補充,只有錦上添花之用,難以肩負“一錘定音”的能力。隨著時間的推移,上述兩項業務對外發聲力度日趨減弱。作為出行服務載體的造車業務或許才是幫助滴滴實現未來“蛻變”的“棋子”。
如今,智能生活已成為互聯網3.0時代的關鍵詞,萬物互聯的時代基礎是數據公司爭奪用戶的“超級藍!薄2020年8月25日,滴滴公司全球出行業務日訂單突破5000萬大關,巨大的數據基盤同樣需要產品得以實現。
通過D1汽車不難發現,滴滴通過里程計價的方式,逐漸模糊車輛所有權,將其本身所具備的使用價值無限放大。而當下年輕群體,早已實現了“有車”到“用車”的思維轉變。在這一思維模式主導下,車輛的所有方將會向供給方傾斜,而供給方“最優成本”理論會極大降低產品成本。省下的資金,即可作用于優化用戶生態。
『D1已經開始投放運營』
第一批“跑出來”的新勢力造車企業的成功,已然證明了電動出行領域的“可實踐性”。無論從財力還是數據獲取能力的角度來說,滴滴均不輸新勢力車企。服務領域最為關心的用戶出行線路,是滴滴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司機的行駛軌跡和安裝在交通工具上的桔視設備,全年可以采集近 1000 億公里的場景數據,能夠覆蓋絕大多數想象中的長尾場景。這樣的數據使得滴滴在今后新能源基礎設施建設中能少走彎路。加之前期小桔車服鋪路,完善的車后使用場景亦是新勢力企業無法具備,滴滴公司暫無產品化的盈利點。
作為一家月活躍用戶突破4億的“超級互聯網”巨頭,滴滴74.3%的“80、90”后活躍用戶多集中在廣州、重慶、成都、上海這類一線城市及二線強城市。上述用戶具備著較強的購車能力與需求。優質的存量用戶群使滴滴在將來實現最優獲客成本,為今后新能源汽車市場份額競爭獲得先機。
結語
2012年,北京的一場大雪,讓滴滴公司完成了“向死而生”的涅槃;2015年的“快滴”聯合,讓滴滴完成了行業“一哥”的蛻變。滴滴近年來的點滴改變,著實改變了出行領域的風貌,給那些早年頗為“驕橫”的出租車們狠狠上了一課。
D1的發布,如今看來就像是一個預告,宣布著滴滴即將開啟全新賽道。對于滴滴而言,造車是一場面向未來的“豪賭”,是突破出行舒適圈最好的選擇。(文/汽車之家行業評論員 黑船來航)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