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之家 行業] “外資品牌已經開始在全球加速布局。中國汽車品牌,要想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超越,只有在這三至五年的時間里,快速放大優勢,才有可能在新能源和智能化這個新賽道上領跑。而且,中國汽車品牌的機會,只有一次!蔽航ㄜ娫陂L城汽車第八屆科技節開幕式的講話,營造出了極為強烈的危機感和緊迫感。
這不禁讓人想起了一年前的7月13日,長城汽車通過微電影的形式,向外界展示了魏建軍造車三十年的感悟。在電影中,這位掌門人不停地對自己發出靈魂拷問——長城汽車挺得過明年嗎?在微電影發布后沒多久,這家企業迅速拿出了對抗危機之道,接連發布檸檬、坦克、咖啡智能三大技術品牌。
這次也不例外,在塑造出強烈的緊迫感和危機感后,長城汽車隨之向外界展示了自己領跑未來的依仗和決心——2025戰略。魏建軍表示,在2025年,長城汽車將實現400萬輛年銷量,其中80%將是新能源車型,營業收入也將超過6000億元。
多年以來,長城汽車給外界的最大印象就是“務實”,那么這家務實車企看似激進的2025戰略背后,都有哪些支撐?而將2025年真正到來后,長城汽車又是否足以實現領跑?
戰略核心:電動化、智能化
去年11月,長城汽車曾對自己的企業文化進行過一次煥新,其中全新的使命愿景是“綠智潮玩嗨世界”。本次2025戰略也可以看做是對上述使命愿景的具體落地規劃。因此,長城汽車2025戰略也叫做“綠智潮玩”戰略,其中“綠”是綠色碳中和、“智”是認知智能化、“潮”是全球潮牌潮品、“玩”則是共玩眾智眾創。
在碳中和領域,長城汽車對外的長期承諾是到2045年全面實現碳中和,長城汽車成為中國車企首個提出碳中和時間表的車企。按照本次發布的新戰略,2025年,該企業新能源汽車的銷售比例將達到整車銷量的80%,也就是320萬輛。在純電動領域,實現這一目標則主要依靠歐拉和沙龍這兩大品牌。
歐拉品牌在發布之初的定位是“聚焦10萬元以下的精品小型車市場,滿足城市斜杠青年的出行需求”,而在2020年歐拉進行了一次品牌煥新,不僅宣布主打女性消費市場,就連旗下產品命名、設計語言也全部與“貓”靠攏。
今年前五個月,歐拉品牌累計銷量4.18萬輛,同比增長514%。而為了支持“綠智潮玩”戰略,長城汽車也對歐拉品牌制定了更為遠大的目標:到2023年,實現全球產銷100萬輛。
不同于歐拉在“她經濟”下的走量屬性,長城汽車另一新能源品牌沙龍定位高端,該品牌首款產品將于2022年推出,官方尚未公布對該品牌的銷量規劃。
除純電動外,長城汽車還將在混合動力領域大力經營。與主流說法不同的是,長城汽車“新能源銷量占80%”中的“新能源”其實就包括HEV車型。目前,長城汽車已發布了DHT混動變速器以及1.5L/1.5T混合動力發動機,未來拿鐵、瑪奇朵、赤兔、哈弗XY都將實現混動化,就連坦克品牌未來也將搭載P2插電式混合動力。
『蜂巢動力發布的全新混動燃燒架構』
除了整車品牌,長城旗下各子公司也將成為實現整體碳中和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比如擁有無鈷疊片電池、L型長電芯,LCTP無模組技術的蜂巢能源,將在2025年實現215GWh產能;在氫能源上,未勢能源目前也已掌握了燃料電池發動機、電堆、膜電極、儲氫系統等全套的氫能關鍵技術,正向著構建“制氫-儲氫-運氫-加氫-應用”一體化的產業鏈生態而努力,據悉該企業將于2025年實現全球氫能市場占有率前三。
而在生產制造上,長城汽車也將在2023年建成首個零碳工廠,并圍繞碳排放的全生命周期,建立汽車產業鏈條的循環再生體系,實現經濟效益、環境效益以及社會效益最大化。
按照長城汽車輪值總裁孟祥軍所說,對于碳中和,長城汽車的態度是主動轉型,而非被動達標。因為在這家企業看來,碳中和將給每個企業帶來全新增長機遇,對于長城汽車來說,這更是打破綠色貿易壁壘,進一步實現全球化戰略成功的絕佳途徑。
除了碳中和,本次“綠智潮玩”戰略的另一重大領域則是智能化。長城汽車的目標則是圍繞智能駕駛、智能座艙、智能服務,建立全棧自研能力,讓汽車成為會思考、能判斷、可持續生長的出行伙伴,從“感知智能”進化為“認知智能”。
目前,長城旗下的智能化組織有數字化中心、毫末智行、仙豆智能、諾創科技。為進一步加強研發實力,長城汽車將在未來5年中投入1000億元研發資金,這筆資金的重點去向之一就是智能化。在研發人才上,2023年長城汽車旗下研發團隊將從現有的1.5萬人擴張至3萬人,其中軟件團隊將從3000人擴張至1萬人。
面向未來,長城智能化的主要發力點將定位在智能駕駛、智能座艙和智能服務上。其中在智能駕駛領域,該企業將在2025年實現高級自動駕駛前裝滲透率40%以上。
在智能座艙領域,長城的目標是要做到“深度域融合、硬件可插拔、軟件可復用,打造可以生長的智能座艙生態系統”。從具體來看,到2022年這家企業將逐步完成語音、視覺、導航、場景引擎等領域的軟件能力,而這種軟件能力將是未來長城智能座艙的產品差異化所在。
在智能服務領域,長城是要逐步推翻以前的“等客上門”模式,通過車身產品上的主動檢測功能(摩卡(參數|詢價)已搭載),實現服務主動找人,并基于此構建智能服務生態,實現汽車產品從“一次性消費”到“持續性服務”的轉變。
作為“綠智潮玩”戰略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長城對于“潮”的理解則是“潮牌潮品”,也就是進行品類創新,以品類建品牌。比如目前長城旗下各大整車品牌其定位都十分鮮明,一提起長城皮卡,消費者就能想到皮卡領導者;提起WEY,消費者就能想到“新一代智能汽車”;提起歐拉,消費者可以想到“關愛女性”;提起坦克則可以想到“鐵漢柔情”……面向未來,長城汽車也將加速產品攻勢,將在2021年推出10余款全新車型,在2023年底前推出60余款全新車型,并以此實現280萬輛年產銷規模。
至于“玩”,則是共玩眾智眾創。長城汽車將和新勢力一樣擁抱用戶以及上下游企業,做到眾智眾創。比如發布股權激勵計劃,讓員工從“打工者”變為“合伙人”的員工共創。比如讓用戶參與到產品研發全生命周期的用戶共創。還比如改變現有合作體系,向全球開發者開放,并以此實現眾創開發;進一步開展跨領域合作的產業鏈上下游共創;依托于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術,向互聯網公司轉型,以此和產業鏈相關方實現彼此連接、串聯協同的產業鏈上下游共創。
背后的思考:到底是保守還是激進?
轉型,其實是所有傳統車企不得不做的事情。面對著新四化的劇烈沖刷,以及新技術的不斷沖擊,傳統車企往日取得的成就,在新時代下正在逐漸轉變為發展的包袱,在此局面下,唯有轉型才能搏得一條活路。
部分車企電動化2025戰略 | ||
車企 | 戰略 | |
廣汽集團 | 2025年實現全系車型電氣化,爭取讓新能源汽車產品占整車產銷規模超20% | |
吉利汽車 | 預計到2025年,幾何品牌將推出十余款全新純電車型,覆蓋轎車、SUV及MPV多個品類。 | |
福特汽車 | 加速并追加在電氣化領域的投資,到2025年底,將在包括IonBoost電池相關開發在內的電氣化業務方面投入超過300億美元;預計到2030年,公司純電動汽車將占其全球銷量的40%。 | |
現代汽車 | 2025年,每年將銷售約100萬輛電動汽車,以達到全球電動汽車市場10%的份額;加速推進環保型汽車項目,例如氫燃料電池汽車和純電動汽車,且計劃逐步擴大美國、歐洲和中國等主要市場的純電動汽車供應,并且計劃在2040年實現完全電動化。 | |
通用汽車 | 到2025年,通用在電動車和自動駕駛領域的投入將達270億美元;屆時將在全球范圍內推出30款純電動車型,其中在中國推出的新車型中,新能源汽車占比將超過40%;到2035年,實現所有輕型汽車零排放;到2040年,實現全球產品和工作場所的碳中和。 |
但對待轉型,不同的車企顯然有不同的選擇。以大眾集團為例,這家企業可能堪稱是轉型最為激進的傳統車企。早在2016年,這家企業就相繼宣布了“Together-Strategy 2025”和“Roadmap E”等戰略規劃,宣布從集團層面上徹底朝電動化轉型。
按照最新的規劃,該企業將于2020-2024年間,在電動化、智能化等領域投資600億歐元。從銷量上看,在全球,2030年,純電動汽車交付量將占集團全球汽車交付量的50%;在中國,該企業計劃于2025年前推出30款電動化車型,實現電動車型銷量占整體比重至少35%的比例,且在2025年當年實現電動化車型銷量達到150萬輛。
但在激進的計劃和雄厚的投入背后,則是讓人難以把控的“產出”問題。數據顯示,大眾品牌在中國投放的首款純電動車型ID.4系列(大眾ID.4 CROZZ和大眾ID.4 X),自上世以來只取得了4163輛的累計銷量,考慮到如此轟轟烈烈的轉型聲勢,以及大眾的品牌力,上述成績實在是不怎么“大眾”。
『ID.4 X』
即便不考慮銷量問題,仍有不少專業分析機構不看好大眾的轉型成果。瑞銀(UBS Group AG)分析師就曾作出一組預測,2025年大眾汽車電動車全球銷量將達到260萬輛左右,但其帶來的營業利潤只能達到70億美元。作為對比,特斯拉將取得230萬輛銷量,低于大眾,但其利潤將超過200億美元。
而另一傳統車企巨頭豐田的轉型策略卻和大眾集團正好形成兩個極端。雖然也公布了相應的純電動車產品規劃,但豐田似乎不太看好“純電動”這條技術路線,不愿意在此砸下重金。在該企業看來,氫能源才是實現碳中和的最佳路徑。
這種保守也造成了豐田在中國電動車市場上的存在感愈發走低。目前該品牌在中國市場只有2款純電動車型——豐田C-HR EV和奕澤E進擎,這兩款車1-5月份累計銷量也只達到了1200輛。誰都能看出來,豐田這兩款產品只是試水,但沒有人能說出該品牌真正的“用心之作”何時能到來。
『豐田C-HR EV』
長城的2025戰略,更像是在上述兩家傳統巨頭之間折了個中。雖然在數字上,“2025年年新能源車銷量占比80%”看起來最為激進,可在長城汽車的理解中,這所謂的“新能源車”包含HEV車型,真正意義上的電動化車型(純電動+插電混動)銷量目標是多少誰也不知道。而按照歐拉2023年100萬輛的規劃來看,這筆“新能源車”的主力可能真要放在混動上了。
這樣做的好處顯而易見,在最終動力路線仍不確認的今天,長城汽車可以“持幣觀望”。在氫能源領域,重技術,輕基建,以最小的投入完成研發布局;在純電動領域,布有歐拉、沙龍這一低一高兩大品牌,先期進行市場布局;在傳統燃油車領域,大力推廣DHT智能混動技術,一方面降低油耗、排放,提升用戶駕駛、用車感受,增強產品競爭力,另一方面應對有可能提前到來的“國七”排放標準。可以這么說,長城汽車在以最小的代價蓄力,等待未來到來,爭取一擊必中。
『首款搭載DHT智能混動技術量產車型——瑪奇朵』
這么做會不會錯失先機,以致無法在未來市場上領跑?這可能不是現階段的長城應該考慮的問題,畢竟不是每家企業都有大眾這么強烈的信心,以及強大的“賭性”。
至于在智能網聯領域,長城汽車實現該戰略的主要難點在于人才。隨著智能化趨勢的不斷深化,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企業看到了軟件的重要性。從人才的角度來看,蔚來、小鵬這種靠智能化發家的企業需要招攬軟件人才;吉利、上汽這種國內傳統車企出于轉型考慮,也需要招攬軟件人才;特斯拉這種海外企業出于本土化適配考慮,未來也有極大可能在中國招攬軟件人才,長城汽車在這方面的競爭者實在是太多了。(文/汽車之家 陳燦)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