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之家 深評] 疫情印證了物流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性。在疫情形勢嚴峻的情況之下,無人物流車在末端配送中發揮的重要作用更為明顯。疫情形勢嚴峻期間,國內多家自動駕駛方案公司推出的無人物流車產品,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最后一公里配送難題。
無人物流車在配送過程中的無接觸、系統性、智能化配送方式,大大降低了用戶感染風險,也成為疫情期間不可多得的一道風景線。從另一個方面來看,疫情在很大程度上助推了無人物流車的商業化落地。
不過,盡管疫情讓無人物流車逐步出圈,但是距離其實現大規模量產,還有多座需要跨越的大山。無論從成本、技術還是法規層面,無人物流車全面落地,還需要假以時日。
■ 疫情之下 “最后一公里”成痛點
從整個物流配送環節來看,末端物流以點對點配送為主,讓貨物最終流向用戶手中。如此點對點的配送需求,也十分復雜且多樣化。配送效率、服務體驗、配送難度都影響著末端物流的發展。在末端物流環境,也是整個物流環節中消耗人力、物力和財力最高的部分。也就是業內時常提及的最后一公里。
當前,解決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問題,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小區線下實體店終端網點、智能自提柜、小區快遞驛站、物業代收、互聯網企業自營物流系統以及第三方物流和配送專員。
而疫情期間,物流配送的最后一公里問題,幾乎成為全民之痛。疫情期間,人員居家隔離,“足不出戶”,快遞配送員嚴重不足。更為艱難的是,由專業快遞配送人員為主的最后一公里配送系統,幾乎被疫情摧毀,整個配送系統陷入癱瘓狀態。
這次疫情,教會了我們很多,也讓我們感受到物流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性。不久前,在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交通運輸部運輸服務司負責人韓敬華就表示,交通運輸部將指導上海等涉疫地區,推動符合防疫要求的郵政快遞分撥中心、營業網點和從業人員有序復工復產,積極發揮骨干物流企業的專業力量和市場資源,努力解決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和“最后100米”的難題。
『無人物流車在疫情期間發揮重要作用』
綜合來看,在疫情這樣的特殊情況之下,無人化的最后一公里配送方式最為合理。具備定位、感知、規劃路徑、決策、控制等能力無人物流車可在無實體接觸性、安全性、適用性等方面展示出自身優勢,適合完全封閉或者封閉度高的小區、園區、廠區、高校等物流場景。所以,在上海疫情期間,我們看到了京東無人配送車、美團自動送餐配送車等產品。
■ 商業化落地三問:成本、技術與法規何解?
在末端物流需求強盛的當下,作為最佳選擇的無人物流車迅速迎來春天嗎?從商業化角度來看,目前無人物流車生態系統還遠未達到成熟,要實現商業化落地,還需要跨越三座大山。
從成本角度來考慮,目前隨著物流人力成本的高企,無人物流車似乎擁有成本優勢。全程無人化配送,只需電力即可開始工作。但是當下無人物流車本身的軟硬件成本,使用成本以及運營成本還非常高。
比如,無人物流車產品中成本占比最高的核心零部件為激光雷達、計算平臺和線控底盤。根據統計,2019年無人物流車成本約為100萬元以上,2020年下降至50萬元左右,2021年制造成本降低到20-30萬元。
盡管如此,這樣的成本依舊高于快遞人力成本。再加上,當下無人物流車幾乎做不到無人狀態,還需要考慮運維人員成本。億歐智庫進行過測算,如果無人物流車量產降低至15萬元,使用壽命為3.5年,每年20%運維費用,則其每月綜合成本約為 6071 元。這樣的成本,才能大致與快遞人員成本持平。
解決成本問題,只是無人物流車商業化落地的第一關。技術問題,是無人物流車大規模商業化的第二關。從使用場景角度分析,無人物流車將貨物從倉庫運送至小區,難度并不太大。但是,要將貨物配送到用戶手中,卻要面臨十分復雜的場景。如何實現送貨上門,送貨到戶,不同的小區狀況,考驗著無人物流車的配送能力。
這里面就涉及到無人物流車的技術長尾問題。不同小區的電梯問題、道路問題以及各類障礙物的變化,都需要無人物流車根據不同的情況進行綜合性優化。也就是說,無人物流車解決最后一公里,在技術層面并不算難題,但是要解決最后100米,卻需要進行大量的技術攻關。
法規問題則是無人物流車商業化落地前的第三道門檻。截至目前,我國無人物流車還未取得上路的合法身份。從法律屬性上來看,無人物流車尚未被明確定性。比如,無人物流車屬于機動車還是非機動車?安全事故一旦發生,權利與責任該如何劃分?
在標準層面,我國尚未出臺無人物流車的產品和行業規范,這也意味著未來無人物流車大規模量產,還需要進一步完成相應的產品標準和法規。
『京東物流無人配送車』
不過,有一個好的信號。去年5月,北京市高級別自動駕駛示范區為京東物流、美團、新石器頒發了上路資質,這是國內首批獲得無人物流車上路資質的3家企業。這也說明,我國正積極探索解決無人物流車的法規問題。
■ 未來格局演化:領先者、跟隨者與淘汰者
可見,無人物流車正在商業化落地的前夜。按照我國420萬快遞員、700萬外賣人員的規模計算,如果無人物流車實現50%左右的替代,那么未來無人物流車的市場空間就約為500萬輛。按照無人物流車15萬元的成本計算,未來這一領域的市場空間就高達7500億元。
正因為如此,各大互聯網巨頭和新興科技公司均加入到無人物流車的競爭行列?傮w來看,目前無人物流車的玩家主要分為兩大陣營,以阿里、美團、京東為代表的互聯網巨頭,和以新石器、智行者、毫末智行、行深智能等為代表的新興玩家。
『新石器無人車』
從這些玩家發展速度來看,互聯網巨頭們自帶場景優勢,同時又有技術積淀,發展十分迅速。所以我們看到,2015年就開始探索無人物流車技術的京東物流,2019年開始發布新一代無人配送車。按照計劃,京東2022年無人配送車規模將達到5000輛以上,2023年實現5萬輛。
美團無人物流車則在2018年開始在北京多個地方落地測試運營。今年4月,美團無人配送服務車已經覆蓋北京20多個小區,完成訂單3.5萬單。根據規劃,2024年內美團無人配送車將達到萬輛規模。
業內人士分析,隨著無人物流車的進一步發現,未來整個行業將出現明顯分化。在未來產業競爭格局中,新興創業公司與互聯網巨頭公司、場景需求方之間將演變為競合關系,而整個產業生態布局將逐步完善。而那些技術更新緩慢,尚未找到合理的商業模型和自我定位的創業公司,則將面臨出局危機。
總體來看,無人物流車未來的發展路徑將越發清晰,逐步完善的產業生態,越發成熟的供應鏈體系,以及逐漸明晰的商業化模型,都將為無人物流車的最終落地提供適宜的外部條件。一個萬億級的市場,正在冉冉升起。(文/汽車之家行業評論員 路遠)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