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之家 行業] 輕軌呼嘯,3號線穿城而過。
南起渝北區西南部,北至巴南區西北部,作為全球運輸效率最高、單線運營里程最長、地形條件最復雜的跨座式單軌線路,3號線穿過長江、嘉陵江,連接起巴南區、南岸區、渝中區、江北區、北部新城區,也見證著重慶這座以汽車工業為支柱的城市的榮光與夢想。
重慶以工業立市,是一座典型的重工業城市。而汽車產業則是重慶工業的重中之重,是重慶經濟的支柱之一。
汽車之家與21世紀經濟報道強強聯手,共同打造的《2022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報告》(擬)將于年底發布。該報告從去年的10個城市擴充為15個城市,既包括四大超一線城市,也包括新能源汽車產業布局完善的一二線城市,既有國內老牌的汽車生產基地,也有進入新賽道的新興城市。報告的核心數據也從規模實力、產業密度、創新能力、營商環境等產業端數據,擴充了新能源汽車城市消費能力、消費潛力、消費特征、消費保障等等更多消費端數據。
在推出《武漢:落寞與追趕,“中國車谷”如何躍升“智能車谷”》、《北京:上半場“電”力不足、下半場換道先行》、《上海:中國汽車“引擎”決戰智能化》、《廣州:千億“汽車之城”發力萬億“智車之城”》、《成都:網紅城市瞄準“汽車+”》、《合肥:“新能源汽車之都”養成記》、《杭州:互聯網第一城“佛系”競逐新能源汽車產業高地》、《左手比亞迪,右手華為 深圳劍指“世界一流汽車城”》后,《中國新能源汽車城市商業地理》第九站走進西南汽車產業重鎮——重慶。
從2009年開始,乘著中國汽車產業飛躍式增長的勢頭,重慶汽車產業快速發展。重慶市統計局數據顯示,重慶汽車的產銷規模從2009年的118.65萬輛,到2015年已經增長至304.51萬輛,成為全國第一大汽車生產基地。
2016年,重慶創造了一個巔峰時刻,汽車產量達到315.62萬輛,位列全國第一。就在同年,重慶市全年GDP以10.7%的增幅領跑。
也正是因為這組亮眼的成績單,重慶被塑造成中國的“底特律”。
不過,好景不長,此后的幾年里,隨著中國汽車產業轉型升級,重慶汽車產業遭遇斷崖式下滑。
自2018年以來,隨著長安旗下合資品牌長安福特和長安馬自達銷量下滑、長安鈴木退出中國,北汽銀翔因資金鏈緊張而被迫停產,力帆集團則迎來破產重整,重慶汽車產量逐年下滑。
在2019年,重慶汽車產量一度跌至138.3萬輛的低谷。
此刻,“東方底特律”已經不再是重慶汽車工業引以為傲的名片,而轉型,也迫在眉睫。
在重慶傳統制造業轉型過程中,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被認為是轉型升級的兩大關鍵。
2018年12月,重慶市政府發布了《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其中提到要大力提升汽車產業產品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輕量化水平,打造現代供應鏈體系,壯大共享汽車等應用市場,實現產業發展動能轉換。
多年來傳統汽車發展留下的基礎、完備的供應鏈體系,是重慶汽車工業的優勢。與此同時,經過多年的轉型和發展,重慶在新能源汽車的多個板塊上均有布局。在純電、混動領域,重慶有長安新能源、賽力斯;在增程式方面有金康新能源;在商用純電領域有上汽紅巖、五洲龍;在氫燃料電池方面則有慶鈴;在換電領域,吉利與力帆科技共同成立重慶睿藍汽車。
然而,從影響力上來看,與上海的特斯拉、合肥的蔚來、廣州的小鵬、深圳的比亞迪相比,重慶新能源汽車產業“大而不強”,缺少一張能夠打得出手的“王牌”。
雖然,自2021年以來,重慶汽車產業的龍頭企業——長安汽車,正加快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布局,阿維塔科技與長安新能源先后開啟戰略融資,引入外部投資者;與華為牽手后,賽力斯正在被更多的消費者認識。
不過,重慶想要更大力度地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單純依靠現有的傳統車企轉型顯然是不行的,必須更加積極地擁抱變化,吸引或打造具有潛力的新造車企業。
“圍繞汽車、電子信息這兩個共有的支柱產業,今年,川渝兩地經信部門聯合編制《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汽車產業高質量協同發展實施方案》,并有戰略計劃在推動。所以在這方面的發展給大家提供了很好的機會。希望大家來重慶試一試。”2021年6月,重慶市政府副秘書長、市招商投資局局長周青表示,“如果還不來重慶可能就會后悔,就像買房子、買股票一樣,好股票會越漲越厲害,現在不買就會后悔!
值得一提的是,“東方底特律”的標簽正在逐漸淡化,重慶汽車工業迎來轉折,將建設“世界級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
不過,21世紀新汽車研究院認為,作為傳統的重工業城市,重慶汽車產業一直存在著“大而不強”的窘境——單車價值不高、品牌影響力不足;同時,重慶也沒有像上海、江蘇、浙江、廣東等地一樣,引入新造車公司投資項目,而是在原有汽車工業基礎上,依靠傳統車企的轉型;而在智能化領域,重慶與率先起跑的北京、上海、廣州、武漢等城市相比,目前也還存在較大差距,需要加速奔跑。
而從“東方底特律”駛向萬億智能汽車城,重慶的故事才剛剛開始。
『長安深藍SL03』
■ 傳統汽車工業換道起跑
近年來,隨著電動化、智能化時代的到來,汽車產業迎來百年未有之大變革。作為全球汽車工業重鎮的底特律早已開始在沒落中尋求轉型;與此同時,中國贏來了“換道超車”機遇,政策走在產業前面,產業走在市場前面。
對于重慶而言,打好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卡位賽”,不僅關乎重慶制造業乃至工業經濟的根基和命脈,更事關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格局和進程,是城市未來核心競爭的關鍵所在。
作為中國汽車產業重鎮,重慶也正在陣痛中尋求轉型。
2019年8月,《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發布,其中提到要大力提升汽車產業產品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輕量化水平,打造現代供應鏈體系,壯大共享汽車等應用市場,實現產業發展動能轉換。
2021年發布的《重慶市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中提出,到2025年,全市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態勢進一步鞏固,產業規模進一步壯大,產量、產值年均增速超過6%,新能源汽車占全市汽車產銷量的比重達到20%以上,有條件自動駕駛智能汽車占全市汽車產銷量的比重達到30%以上。建成全國一流的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應用場景,在全國的產業分工和價值鏈中的地位明顯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質量效益和創新能力持續提升。
政策與資金的加持下,轉型效果立竿見影。自2018年以來,兩江新區共實施了近170個汽車大數據智能化改造項目,財政補貼2.6億元、撬動企業資金近26億元,并建成數字化車間29個、智能工廠7個。
在整車高端化方面,力爭到2025年,培育2個至3個國際知名的智能網聯新能源自主汽車品牌。
此外,根據《打造全國一流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應用場景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重慶將新建車路協同道路超過1000公里,累計啟動超過500公里智慧高速建設,建成換電站超過200座,累計推廣新能源汽車超過15萬輛等。200座換電站主要集中在重慶主城區域。每座換電站每天至少可服務100臺換電車輛,建成后具備2萬輛換電車型的服務能力。
在氫燃料領域,在今年6月15日發布的《重慶市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2021-2025)》中明確提出建設成渝氫走廊,開展氫能在交通領域示范應用,推廣應用氫燃料電池汽車,到2025年規模達到1500輛,建設多種類型加氫站30座。
新能源之外,重慶也將智能網聯作為全新的城市標簽。
重慶市作為西部第一個、全國第四個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正在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以集成電路、新型顯示、智能終端、物聯網、智能網聯汽車等產業為重點,加快推進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國家電動汽車換電模式示范城市、國家氫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城市三大應用場景建設。
尤其是在智能化建設方面,重慶已建成工信部智能網聯汽車示范區,以及國內首個5G自動駕駛開放道路場景示范運營基地,并于2018年3月在國內較早啟動了自動駕駛汽車開放道路測試。
2018年3月,重慶市出臺了《重慶市自動駕駛道路測試管理實施細則(試行)》,成為繼上海、北京之后,第三個出臺自動駕駛路測相關管理規范的城市;一個月后,重慶市向相關企業頒發了首批自動駕駛測試車輛牌照,第一批8張牌照中,百度作為唯一的互聯網科技公司拿下一席,重慶本土車企長安汽車收獲兩張,一汽、吉利、廣汽、東風以及福田各得一張。
相比之前已經發放自動駕駛測試號牌的北京、上海、武漢等地,重慶顯得更為特殊,重慶覆蓋全球85%以上交通場景及環境,除了高速環路、長隧道、坡道、彎道、橋梁、林蔭道等,還有“3D城市”“5D立交”這樣的獨特資源,是自動駕駛道路測試不可多得的“全能型考場”。
截至目前,重慶已劃定永川區40條道路合計80.69公里、高新區20條道路合計36.07公里,共計116.76公里道路作為自動駕駛開放測試道路,有超過27輛測試車輛獲得自動駕駛測試車輛牌照。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8月,永川區率先開放全無人的自動駕駛出租車運營,運營區域面積為30平方公里,運營車輛有5臺,覆蓋商業中心、學校、住宅區等。
政策驅動下,重慶的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生態也已初步構建。長安、賽力斯之外,吉利也在重慶兩江新區部署了高端新能源整車生產基地項目。該項目將投資約70億元,生產高端電動品牌極星Polestar系列車型,計劃年產能2.5萬輛。
除此之外,北斗星通、恩智浦、中科創達、云從科技、華域視覺等零部件企業集聚發展,華為、百度、阿里、騰訊等IT企業與重慶車企展開合作。比亞迪刀片電池工廠、贛鋒鋰業、吉利動力電池工廠以及長安軟件、黑芝麻等汽車軟件企業在此齊聚。
這使得重慶具備了西部地區最為完整的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鏈。
今年8月,重慶市政府又印發了《重慶市建設世界級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發展規劃(2022—2030年)》,進一步明確了重慶汽車工業的發展目標——到2025年,重慶初步形成世界級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雛形,智能網聯汽車產銷量占全國比重達10%以上;2030年,建成世界級產業集群,產業規模達到全球一流水平。
為了加快目標的實現,10月8日,重慶市重磅發布了《重慶市自動駕駛和車聯網創新應用行動計劃(2022-2025年)》《重慶市發展汽車軟件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行動計劃(2022—2025年)》兩個重磅文件,分別從提升自動駕駛和車聯網創新能力、汽車軟件與人工智能核心技術兩個方面強化在相關領域的競爭力。
其中,《重慶市自動駕駛和車聯網創新應用行動計劃(2022-2025年)》提出,到2025年,建成全國領先的智能網聯生態,率先開展規;、多場景示范應用,實現基于車路云一體化的感知、決策、控制等服務在示范區域實現全覆蓋;有條件自動駕駛汽車實現量產和規;瘧,形成滿足高度自動駕駛要求的智能網聯技術體系,關鍵技術領域的本地支撐能力超過80%,在國內率先建成適配更多車企和通信設備企業產品的C—V2X網絡。
而《重慶市發展汽車軟件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行動計劃(2022—2025年)》則從“推動產業補鏈強鏈、培育壯大企業主體、構建產業創新生態、突出場景應用牽引”4個方面出發,到2025年形成“軟件+智能+硬件”一體化發展格局,力爭培育20個具有核心競爭力的軟件產品,建成國內一流的汽車軟件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高地。
■ 新能源車保有量低,山城人民偏愛SUV
作為我國汽車工業重鎮,重慶是典型的汽車生產基地,盡管近年來新能源汽車產量不斷增加,但當地新能源汽車消費并不旺盛。
截至2022年6月底,重慶市汽車保有約564萬輛,在全國各個城市中排名第3,僅次于北京和成都。不過,重慶市汽車千人保有量175輛,與蘇州、北京等保有量較大的城市相比存在一定差距。
這也與重慶特殊的地理環境、道路交通和城市整體經濟發展、人口規模等多方面的元素密切相關。
從地理環境來看,重慶地區多山,地形起伏較大,特殊的地理特征以及30年不禁“摩”的政策,摩托車成為居民日常交通工具,促成重慶摩托車保有量高達200余萬輛。
從人口規模來看,2021年,重慶常住人口3212.43萬人,常住人口位列全國第一,盡管重慶汽車保有量不低,但汽車千人保有量卻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此外,重慶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對較低,汽車消費能力不足。統計數據顯示,重慶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803元,全市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4598元。
新能源汽車消費方面,根據汽車之家平臺數據分析,重慶新能源消費關注指數0.88,重慶用戶對新能源汽車消費的關注程度屬于“比較關注”,但不及杭州、鄭州、蘇州等城市,且低于成都的0.93;新能源消費購買指數0.71,新能源購買偏好度處于中上水平,高于成都的0.59。
截至2022年上半年,重慶市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17萬輛,新能源汽車千人保有量5輛,低于于全國平均水平(7輛)和成都的15輛,在15個樣本城市中排名最低。
從重慶市民新能源汽車消費特征來看,重慶市新能源銷售品牌以中國品牌和新勢力品牌為主,合計占比達92%。
其中,中國品牌占比僅有58%,低于全國水平(66%);同時造車新勢力品牌占比(34%)明顯高于全國水平,其中特斯拉中國貢獻最高,小鵬、理想、合眾也進入銷量TOP10。
從銷量排名來看,廠商在重慶的銷量斷層嚴重、市場集中度高。比亞迪一騎絕塵,以13703輛的總銷量遠遠高于第二名特斯拉中國的5391輛,而長安、小鵬、理想等排名3-10的企業上半年累計銷量均不足5千輛。
從車身形式來看,重慶新能源用戶更偏好SUV,占比47%,高于全國水平;緊湊型SUV與中型SUV最受山城人民喜愛,合計占比超過35%。
不過,隨著新能源汽車的逐步普及,今年上半年,重慶市新能源汽車銷量和滲透率都在提升。
2022年上半年重慶市新能源乘用車銷量4.8萬輛,全國城市排名中位居第七,同比上漲159%;新能源汽車滲透率達24%,較2021年同期的滲透率8%已有顯著提升,且高于全國22%的滲透率水平。
新能源汽車的整體趨勢和未來的銷量空間也讓更多經銷商積極涌入。根據汽車之家經銷商信息數據統計,重慶共866家經銷商,僅次于武漢、上海、北京,位于全國第四,其中新能源經銷商滲透率92%,略高于全國89%的新能源經銷商覆蓋率。
當然,這也離不開近年來重慶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政策。2018年12月,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重慶市支持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政策措施(2018—2022年)》,從充電基礎設施到改善使用環境再到公共領域新能源車型替代三個方面出臺了一系列的舉措。
其中,在新能源基礎設施建設方面,計劃到2022年,全市建成公用快充樁超過4000個,公用快充樁單槍功率不低于60千瓦;在市內新能源汽車使用環境進行優化方面,新能源汽車在路內停車位以及收費停車場免收停車費,并對新能源汽車充電費用給予補貼;新能源汽車運營企業每車每年還有50元的車聯網通訊流量費補助。
截至2021年底,全市建成公共充電站2080座、換電站69座、充電樁4.99萬個,全市車樁比達到2.75:1,實現38個區縣全覆蓋,建成“一環十射”高速公路快充網絡,較好地滿足了電動汽車出行需求。
到2025年底,重慶將建成充電樁超過24萬個,其中公共快充樁3萬個,建成換電站200座,形成適度超前、布局均衡、智能高效的充換電基礎設施服務體系。
『問界M5』
當小米落地北京,上海手握特斯拉,廣州重倉小鵬,合肥拿下蔚來,杭州押注零跑……“新能源汽車之都”的角逐戰役早已打響。面對波濤洶涌的新能源汽車浪潮,重慶也并未缺位。
9月18日,賽力斯問界新能源汽車升級項目落戶兩江新區,預計將于2023年四季度完成建設投產,規劃年產能超70萬輛,將是全球范圍內產量最大的新能源汽車智能制造基地之一;10天后的9月28日,重慶兩江新區再次與長安汽車簽署合作協議,長安科技項目和長線智能項目正式落戶兩江新區,項目計劃投入285億。
而錨定“構建萬億級汽車產業”和“世界級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雙重目標,重慶能否重新成為中國乃至全球智能汽車高地?時間會給出答案。(文/汽車之家研究院)
歡迎掃描二維碼,搜索并關注汽車之家研究院更多專業報告!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