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之家 行業] 2月17日,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23)專家媒體交流會在北京舉辦。第十三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工業和信息化部原部長苗圩在回答汽車之家提問時表示,新能源汽車增長趨勢不會因補貼政策的退出而改變,為了支持新能源市場發展,他建議延續新能源汽車免購置稅政策。
補貼退出后,新支持政策要防止大起大落
已經實施了十多年之久的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在2023年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參考之前每次補貼退坡,都會給市場帶來一陣波動。苗圩指出,2023年補貼退出的影響,不會比2019年退坡時更大,因為補貼金額已經比較小,而且很早之前已經給行業預告了退出時間。2020年發生了疫情后,原定2020年底退出的補貼政策,又延續了兩年之后才正式退出。因此,新能源汽車增長趨勢在今后一段時間依舊會延續下去。
此外,還有一些政策在繼續鼓勵支持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例如2017年制定施行的雙積分政策。苗圩介紹,去年交易的積分價值約每分3000多元,今年的交易價格預計會降下來,因為新能源汽車增長速度超出預期,提前三年實現了25%的滲透率目標。各個企業之間的積分分布并不均衡,盡管積分價值有所下降,但依然能夠對發展新能源汽車、發展節能汽車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
新能源汽車免購置稅的政策仍在繼續,原定是到執行到今年年底;诮衲陣业慕洕l展情況,以及要更大力度地刺激消費。苗圩建議,對新能源汽車免購置稅政策再延續一段時間。并且,政策需要提前預告,給行業建立預期,讓大家有所準備,防止大起大落的情況出現。
新能源產能不過剩,如何控制準入?
談到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以及產能管理方面,苗圩表示,控制產能過剩一直伴隨著汽車行業的發展。從總體上來說,市場經濟就是過剩經濟,只有過剩才能夠有競爭。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可以給用戶帶來無窮無盡的好處,價格會不斷下降,產品質量不斷提高,體驗會越來越好。就新能源汽車來說,不存在著產能過剩的問題。
“2021年有媒體報道,新能源汽車產能已經達到1000萬輛了,但當年的產量只有300萬輛。產能不是嚴重過剩?可是大家沒想到,轉過年來,我們新能源汽車干了700萬輛,如果沒有2021年1000萬輛的產能,2022年如何干出700萬輛的新能源汽車?所以從總體上來說,這些年新能源汽車在快速增長,傳統的燃油汽車是一個2%-3%的低速增長,甚至連續三年還有下降。新能源汽車對燃油汽車是一個此消彼長的關系,真正要控制的是燃油車產能過剩。”
苗圩預計,2023年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很有可能超過30%,對應900萬輛的規模。如果900萬輛的產量按照80%的產能利用率,需要有1120萬輛的產能才能夠滿足需求。而且產能的建設有一定周期,還得考慮未來的發展。所以目前新能源汽車產能在中國總體上不存在過剩,特別是現在處在一個高速增長階段,如果不提前做好產能的準備,到時候供不應求是必然的,價值規律就該起起作用了,可能會漲價,或者至少不降價。
苗圩還提到一個情況,有一些地方政府越過了政府的邊界,急于去招商引資,特別是招新能源汽車新項目。其中有的做得很成功,也出現了很多爛尾,最后把自己都陷進去。這種教訓,比如2016年以來新建的蘇州前途,淮安的敏安等企業,它的產能利用率都低于5%,賽麟、拜騰、博郡、漢騰等項目基本上都已經爛尾了。
他指出,地方政府太迫切了,有的是土地不要錢,甚至有的代建代建廠房,代買機器設備,這不是地方政府應該做的事情。還有的地方政府財政出錢,吸引社會資本,建立了產業投資基金。這是一個很好的風險投資方式,但不應該作為第一大股東,也不要做領投,而做跟投,這樣就可以規避一些風險。
既然新能源產能并不過剩,那該用什么樣的方法來控制準入呢?苗圩表示,已有新能源汽車資質的企業要新上產能的時候,可以看一看現在的產能利用率是多少,如果產能利用率只有百分之幾、百分之十幾,就沒有必要去新鋪攤子。如果是沒造車又想造車的新勢力,可以參考證監會對上市公司的改革模式,建議由中央政府審查地方政府,地方政府要把好這個關,不要去代投代建,產業投資基金也不要去做第一大股東,真正投資形成產能的事還是交給企業去做。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 苗圩』
苗圩建議,不要把政府準入的資質變成一個“殼”。過去證監會的審批制也有這個問題,上市公司虧損都經營不下去了,最后一個殼能賣好多錢。由于新進入者的門檻太高,最后就花錢買殼上市。自從改成注冊制以后,達到要求就能進,經營不下就隨時取消資質,這樣就有進有出,讓市場形成優勝劣汰的機制!拔覀円J真的總結過去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做不要穿新鞋走老路,既要支持發展,又要防止盲目建設!
3月31-4月2日,第九屆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將以“推進中國汽車產業現代化”為主題,在北京舉行。論壇將邀請政府有關部門和汽車、能源、交通、城市、通訊等領域的行業機構和領先企業代表共聚一堂,圍繞全球汽車產業發展形勢、新能源汽車高質量發展路徑、中國智能網聯汽車發展戰略、動力電池等核心產業鏈供應鏈發展趨勢、新一代汽車消費變革趨勢、汽車與能源協同發展策略、新型交通能源保障體系,商用車轉型方向、新型汽車投資策略、汽車后市場創新路徑、汽車數字化與智能制造模式等多個話題展開討論。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