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之家 行業] 任何一項技術的進步,一旦有形成主流的趨勢,就必然會衍生出各種流派。例如早期的氣門可變,就衍生出了正時可變、行程可變;后來的小排量增壓,也出現了直噴增壓、混噴增壓,以及雙增壓等不同的技術流。直到現在,我們也不能說其中那種技術流一定是最好的。原因也很簡單:不同技術流形成的根源,來自于市場需求的多種多樣。
近兩年對市場影響最大的技術變化是什么?不是純電,而是新一代的PHEV(以下按當下時興的說法,簡稱“電混”)——它的市場能量,尤其是在解決“中國品牌戰勝豪華品牌”這個“老大難”問題時所表現出的戰力,超出了很多人的預期。
我們此次不打算討論這個“大話題”,而是聚焦微觀,來看看當下中國品牌電混技術的流派之爭。
一說起電混,很多人先想到的可能會是比亞迪的DM-i或DM-p。然而這一定是最優解嗎?亦或者說,這一定是適合所有用戶需求的解決方案嗎?其實這個問題不用想也知道:不可能。那么,這種流派差異的核心點在哪兒呢?
濃縮起來其實就一個核心:用電、用油,向左走還是向右走。其實所謂電混,就是介于油和電之間。換句話說,向左走走到頭,就是純電,向右走走到頭,就是純燃油。之所以要采用電混,自然是要吸取二者的優勢,同時又要擯棄二者的劣勢,起到一個折中的效果。既如此,就必然有個取舍的問題。那么,這個比例到底怎樣才合適?
這個問題是沒有答案的。正確的問法是:不同的比例設定,將適合怎樣的受眾群體?
那么如何定義這個電和油的比例呢?這個問題解釋透了比較費口舌,這里有個比較簡單的判斷方式:擋位數。擋位數越少的電混技術,會更依賴電驅,而擋位數越多的電混技術,則會更多考慮油驅的兼顧性。
這樣一來問題就簡單了。當下市面上的電混技術確實是“百家爭鳴”,從比亞迪的DM-i/DM-p、榮威的EDG G2 PLUS,到長城檸檬混動DHT、吉利雷神混動DHT、奇瑞鯤鵬e+,以及長安的藍鯨智電iDD等等。
這其中,DM-i/DM-p的傳動系統“擋位數”最少,只有一個傳動比。長城DHT為2擋、吉利奇瑞的DHT為3擋,長安智電iDD為6擋。而榮威的EDG G2 PLUS則是另一個極端,它有10個傳動比。
那么今天的分析方向也就很簡單了:對比一下“極致向左”的DM-i和“極致向右”的EDG G2 PLUS,具體車型則對應都屬于熱門的宋PLUS DM-i和第三代榮威RX5新能源?纯此鼈兏髯缘膬灹釉谀膬,也就那樣看出兩種技術流派的適應群體差異。
滿電日常駕駛:都是電車,區別不大
這種工況下,其實是沒有流派之分的。因為都是插電混動,所以它們都具備一定公里數的純電續航里程。
非要說區別,主要是電池配備和電機特性上的差異,具體數據對比如下:
同級車型數據對比 | |||
榮威RX5新能源 | 宋PLUS DM-i 51KM | 宋PLUS DM-i 110KM | |
電池量(kWh) | 12.3 | 8.3 | 18.3 |
電機功率(kW) | 180 | 132 | 145 |
電機扭矩(N·m) | 270 | 316 | 325 |
其中電池的差異沒有太多好說的,無非體現廠商對用戶純電需求和車型價格理解的不同。電機的差異也非電機技術本身,而是與前面所說的電混技術流派有關。
即便有這些差異,但只要你每天都能充電,且通勤距離小于純電續航里程,你的實際體驗差別會非常小——都是純電車的駕駛體驗,包括靜謐性、加速線性、能量回收特性等等,都大同小異。
低荷電日常駕駛:有所區別,但并不本質
當電池處于低荷電狀態時,兩種技術的工作原理是不一樣的。DM-i此時的工況會更接近于增程式。即非必要的情況下,發動機并不會參與直接驅動車輪,而是起到“發電”的作用。車輛的驅動動能,仍來自于電機。
而榮威的EDG G2 PLUS則有所不同。EDG G2 PLUS的傳動系統有10個傳動比,它是由燃油部分的5個傳動比與電驅部分的2個傳動比組合疊加實現的(5×2=10)。有了這套機構,系統就可以在中低速下實現“油電混合”。也就是將發動機輸出的動力與電機搭配,根據驅動的需求或疊加加速或反向充電。最終的目的,是既能提升效率,又能提升性能。
『榮威RX5新能源』
那么兩種技術誰更好呢?從理論上來說,應對這種工況應該還是榮威的EDG G2 PLUS更好,但它的結構很復雜,在這種工況下的實際價值不大。相反,DM-i的結構簡單,并且由于電機功率夠大,足以滿足這種工況的駕駛需求,因此效果同樣很好。
也就是說,在這種工況下,結構簡單成本低的DM-i完全可以做到不輸給結構復雜成本高的榮威EDG G2 PLUS,從工程成本控制的角度來說,要顯得更劃算一些。
高速工況和急加速工況:EDG G2 PLUS性能高一個等級
細心的人應該能注意到一個數據,那就是榮威RX5新能源的官方百零百加速成績是6.9秒(之家實測6.7秒)。而宋PLUS DM-i 51KM版本的零百加速成績是8.5秒。即便是110KM版本,官方加速的數據也要7.9秒(之家實測7.72秒)。很明顯,兩款車的加速力不在一個量級上。
『榮威RX5新能源』
注意,很多人覺得這種加速力的差別主要是因為榮威RX5新能源搭配1.5T發動機,而宋PLUS DM-i的發動機只不過1.5L。這么說只能算答對了一半。我們可以參考一下哈弗H6 DHT-PHEV的情況——它搭配的也是1.5T發動機,電機性能也在相當的水平線上,但官方加速成績仍然要7.8秒。
這,就顯現出“向右走”的優勢來了。大白話就是,榮威的這套技術擅長的點,主要體現在極限加速性能上。
極限加速性能有什么用?這個不用多說了吧?國道超車時、山路駕駛時、高速超越大車時,甚至紅綠燈起步后“虛榮心滿足感”……總之,如果市場對極限加速性沒有需求,估計所有的燃油車都1.5T封頂就足夠了。不會有什么2.0T,更不會有什么3.0T。純電動車,也沒必要動不動三秒、四秒的加速來吸引人。
差異源于廠商的理解,應對不同群體的需求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點:出現這種差異,既不能說DM-i和EDG G2 PLUS那種技術更好,也不能說比亞迪和上汽榮威誰的研發能力更強。這種差異,主要源于廠商對產品的理解,對應的結果,則是應對不同群體的需求。
『榮威RX5新能源』
這種情況其實在燃油車時代也同樣存在。例如當年的豐田和大眾,就有著非常明顯的風格差異,以至于買豐田車的人幾乎不考慮大眾,反之亦然。
具體到比亞迪和榮威,其實也有點類似這種情況。比亞迪開發DM-i,考慮的是多數人、多數工況下的駕駛需求。在能滿足的情況下,盡可能地做到結構最簡單、成本最低。所以我們會發現,宋PLUS DM-i看上去價格不貴,而多數車主、在用得最多的上下班工況下,體驗感也很好,這樣就會顯現出它的競爭力。
然而對于一些特定群體,它也會顯現出劣勢來。最典型的,就是對加速性有較高需求的群體。當他們帶著全家人在國道、甚至山路上跑長途超車費勁時,就會感覺普通版的宋PLUS DM-i不夠給力。
與此同時,像DM-i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還會出現一些特殊的情況。例如早期的產品在持續高速駕駛、上坡路段駕駛且駕駛模式選擇不當時,會出現電池電量不濟、不得不忽然由電驅切換至油驅的情況。再疊加宋PLUS配備的僅為1.5L發動機,動力銜接時會造成“失速”的錯覺。雖然這種情況極少出現,并且也可以通過軟件優化盡量杜絕,但對于某些“駕駛愛好者”來說,還是會有些影響的。
『比亞迪宋PLUS新能源』
當然,DM-i也可以通過強化電驅來改善這個問題。例如宋PLUS DM-i的四驅版,加速就比榮威RX5新能源還快。再不夠,還有DM-p的解決方案。然而因此對應的成本上升大家也看到了——別說動輒要30萬元的DM-p車型,20萬元+的宋PLUS 四驅版也勸退過不少買車人,不是嗎?
更關鍵的是,對于多數人來說,極限性能的要求是“得有”,但“并不常用”。為了這個“不常用”的極限性能花太多錢,顯然也是不明智的。
榮威的研發團隊應該就是看到了這個痛點,所以他們想到的是“一車兼顧”。首先如前所述,它還是插混。日常工況下,它的表現仍然以電驅為主,各種駕駛體驗、用車成本,與DM-i無異。
然后呢,不是通過疊加更多電池、更多電機的方式,而是在發動機、變速器方面做一些強化。誠然,這個研發會很費力。尤其是EDG的這個變速器,從第一代的6+4=10到第二代的5×2=10,真的是佩服研發團隊的腦洞和執行力。但不管怎么說,這么復雜的東西愣是讓榮威給弄出來了,而且體積足夠緊湊、重量足夠低。然后呢?在發動機強化上繼續下功夫,將1.5T發動機的功率標定到188馬力(參考:宋PLUS的1.5L是110馬力)。
這樣一來,就相當于整個系統有了一個“儲備動力”。不用的時候,它“歇著”,不吵、不振也不耗油。需要強大動力的時候,它不再只是簡單的“增程器”、“發電機”,而是一個實打實的“能量庫”。
『比亞迪宋PLUS新能源』
誠然,這么做肯定是要比常規的DM-i增加一些成本,但肯定要比疊加更多電池、電機的高性能版DM-i乃至DM-p成本低(榮威RX5新能源的起價,僅略高于宋PLUS DM-i 51KM版數千元,甚至低于其110KM版,更遠低于其四驅版)。
對于用戶而言,就實現了花費增加不多的情況下 “一車兼顧”的效果——平時當個平順的奶爸車上下班,到了需要“野”的時候,又可以和寶馬X3 30i去拼加速(X3 30i零百加速6.8秒)……
結論:我們非?上驳目吹搅穗娀旒夹g對于中國品牌“彎道超車”的價值,同時也非常欣喜的看到了不同廠商在技術流派上的“百家爭鳴”。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將DM-i與榮威EDG G2 PLUS對比,只是選取了兩個比較極致的代表。事實上,長城、吉利、奇瑞、長安的技術,也如同上面的分析一樣,在油與電的取舍中各有優劣。這種流派之爭沒有高低之分。我們既不能以結構的復雜程度來評判誰的技術含量更高,也如同不能用GTI去和卡羅拉比銷量一樣,用銷售數據來評判誰的競爭力更強。
不過有一個結論是可以確定的,那就是未來燃油車的市場不一定被純電所替代,但必然會被電混所替代。中國品牌在百年的汽車動力總成技術競爭中,第一次走在了全球前列。既如此,就讓這種“百家爭鳴”來得更猛烈些吧!(文/汽車之家行業評論員 加鎖)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