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之家 行業] 根據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23年度中國汽車出口522萬輛,創匯1016億美元,增速分別為 57%和 69%,遍布 200 多個國家和地區,數量和金額首次雙雙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一大汽車出口國,對我國外貿運行和經濟增長發揮著日趨重要的作用。
中國車企通過持續創新和產業鏈優勢,在全球市場產品競爭力不斷加強,在創建世界一流企業的道路上取得重大進展。中國汽車產業通過發展新能源汽車,大力倡導綠色低碳轉型升級,為全球可持續發展做出重大貢獻,起到了引領和標桿作用。
今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普華永道中天會計師事務所首席合伙人李丹提案建議,主管部門依據“政策落地、互信共贏、以人為本”的原則對中國車企全球化提供支持。
李丹指出,中國汽車產業全球化發展目前還面臨諸多挑戰:
1. 政策和法規壁壘限制增加:2023 年歐盟對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進行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法國出臺新能源汽車補貼新規,美國也在電動車補貼政策中對中國供應鏈進行了更嚴格限制。預計未來更多國家可能采取類似措施,以限制中國汽車出口的快速增長。
2. 本地化布局和品牌形象建設有待加強:中國車企海外業務目前仍主要依賴整車出口,海外產業布局有限。部分企業雖已在東南亞、非洲、拉美和東歐等地區設立組裝廠,但總體規模小,研發和供應鏈體系尚不完善,且地域上尚難以覆蓋歐美主要國家。不僅如此,過去部分中國品牌產品同質化明顯,經常被冠以“低價低質”的標簽,而對車企而言,智能、低碳、設計等品牌形象尤其需要著力打造。
3. 全球化運營架構和人才體系存在不足:日趨復雜的海外業務要求中國車企用全球化戰略視角設計進行頂層設計,對人才體系建設的要求也更高。目前大部分企業采用外派模式將國內經驗豐富的管理人才輸出到海外市場,但普遍面臨對環境、法規和文化不熟悉的挑戰,同時也很難吸引當地高水平人才,有礙于企業進一步拓展業務。
基于此,李丹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 抓住關鍵問題,政策落地。
我們關注到,2023 年 12 月,商務部等 9 部門聯合出臺了《關于支持新能源汽車貿易合作健康發展的意見》,從提升國際化經營能力和水平、加強金融支持等六個方面提出 18 項總體政策措施,并明確了相關單位的具體分工。建議以上述意見出臺為契機,結合上述車企實操中面臨的重點、難點和痛點問題,在物流運輸、國際貿易、跨境結算、金融保險、稅收等領域,加快研究細化相關配套舉措,推動意見落實落地,以更好支持中國自主汽車品牌走出去。政策研究方面,可考慮成立“中國車企出海智庫”,邀請具有豐富國際化經驗的研究機構,對海外經營架構、合規、融資、稅收等實操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定期將細化的政策建議匯報給商務部和各相關部委,為政策落地和行業實踐提供有益參考。
2. 借鑒過往經驗,倡導互信共贏。
借鑒日韓車企進入歐美發達國家市場的成功經驗,建議充分發揮行業自律組織作用,由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牽頭,在政府專項委員會指導下,與歐洲、北美和日本等國家汽車協會建立長效化的溝通協作機制。上述安排有利于實現行業信息共享與協作,助力中國車企發揮自身優勢,更好地融入全球汽車產業鏈,提升我國汽車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同時,有利于深化全球汽車產業科技創新交流與技術合作,構建各方共建共享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
3. 以人為本,增強跨國經營的核心競爭力。建議考慮在主要區域(如東南亞、歐洲、非洲和拉美等)成立行業商會,為中國車企海外運營提供必要協助。如牽頭收集行業人才招聘、激勵和培養的成功經驗,通過定向交流和信息共享的方式助力中國車企建立高效運營體系,在助力中國車企鼓勵新能源汽車及其供應鏈企業高效利用全球創新資源、加快本地化團隊建設、建立適合全球化特色的企業文化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此外,商會還可以在專業機構支持下,在符合我國及當地法律法規的基礎上,建立海外市場大數據平臺,實現全球信息及時共享,減少企業重復投入。(文/汽車之家 張凌霄 )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