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之家 行業] 根據CNMO科技的消息,有意媒/路透社近日報道稱,意大利政府正在考慮要求斯特蘭蒂斯(Stellantis)向中國公司出售旗下阿爾法·羅密歐和瑪莎拉蒂等品牌,并將其升級為電動汽車品牌。 對此,有汽車博主表示,有中國車企求購阿爾法·羅密歐已經不再是秘密。至于到底是哪家中國車企,其表示東風、吉利和奇瑞等都有可能。
其實被要求出售的是斯特蘭蒂斯停產的品牌
我們翻閱了路透社官網,并沒有找到斯特蘭蒂斯(Stellantis)要出售阿爾法、瑪莎拉蒂品牌的新聞。不過,我們看到7月12日有一篇相關的報道:意大利政府正考慮通過頒布法令,接管 Stellantis 旗下已停產的汽車品牌,并將其提供給中國汽車企業,來鼓勵它們在意大利設廠。
這兩個車企是Innocenti 和 Autobianchi ,兩個品牌均已于 20 世紀 90 年代關閉?赡軞W洲以外的人大都沒聽過這些品牌。
Autobianchi,于1885年成立,翻譯為比安基公司,有翻譯為邊赤汽車,曾經是一家自行車,摩托車以及商業車型的生產商。邊赤公司1955年開始生產轎車,專門生產經濟型小轎車。1968年加入菲亞特集團。Autobianchi 生產 A112 和 Y10 等高檔城市汽車。
Innocenti誕生于1920年,早期以生產摩托車起家,隨后開始貼牌生產英國品牌汽車,20 世紀 60 年代和 70 年代因生產意大利版的英國 Mini 而聞名,后來被菲亞特收購,之后成為了 Stellantis 的一部分。Innocenti品牌知名度雖然比不上菲亞特,但是由于其生產的眾多摩托車銷往全球各地,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因此在這些地方的品牌知名度還算尚可。
意大利作為傳統汽車工業大國,但新能源轉型落后
在近幾年新能源汽車蒸蒸日上的時候,意大利在歐洲眾多國家當中,新能源轉型一直較為落后。從EFS咨詢公司2022年的數據看,意大利的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只有3.73%。同為傳統汽車工業大國的德國和法國,新能源滲透率都分別達到了17.78%和13.28%,意大利也落后歐洲整體水平。
意政府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意大利工業部正在考慮通過財政手段,投入9.3億歐元引導鼓勵消費者購買電動車,并針對低收入人群(年收入低于3萬歐元)提供額外的電動車購置補貼——特別是針對意大利本土制造的電動車進行購置補貼,以扶持意大利本土電動汽車工業的發展。
相比于中國有一個非常長遠的新能源轉型的規劃,并且能夠按照規劃的路徑推動產業發展,意大利政府在新能源轉型方面缺少一個統一和長遠的方案。當然,意大利有著悠久的汽車工業歷史,意大利政府應該更好制定一個長遠的方案迎頭趕上。
中國車企進入歐洲的難點在哪里?
第一是缺乏高質量形象。中國車企剛剛進入歐洲市場不久,歐洲市場上仍然存在很多關于中國制造“廉價”的刻板印象。這些固有偏見需要一些時間去慢慢改變。
第二是中國車缺乏自己的審美。捷豹意大利電動汽車品牌大使Gianfranco認為,在歐洲的路上,你可以從設計風格上很快區別出日系車、韓系車、德系車,但是中國車似乎還是缺少了自己的設計語言。這一方面和很多中國品牌的設計師來自于歐洲有關,另一方面品牌設計語言的傳遞,需要時間去沉淀。中國車的設計需要找到自己的DNA。
比亞迪是一個受益于歐洲設計師加盟的好例子,2016年11月,前奧迪集團設計總監沃爾夫岡·艾格正式加入比亞迪,推出了他的“Dragon Face”龍顏美學,奠定了一直延續到現在的設計風格。宋Max是第一款采用龍顏美學設計的車型。2017年12月,宋Max銷量破1.5萬,超越F3成為比亞迪銷量擔當,被媒體稱為2017年尾MPV市場的黑馬。
出色的外觀與內飾,是這款車成功的最大因素之一。之后獲得了媒體評論中2017最美MPV的稱號。比亞迪之后擺脫了廉價感和粗糙感,成為了真正有設計感的現代工業產品。
幾乎每一家中國車企,都有一個來自國外的大牌設計師。彼得·霍布里打造的吉利博瑞,來自路虎的菲爾·西蒙斯打造的長城坦克系列,理想的L系列和Mega的操刀手是保時捷外觀首席設計師本·鮑姆。奇瑞捷途旅行車又是來自保時捷的哈坎·薩拉格魯。
如何看待歐洲的貿易保護和破局的方案?
歐洲目前最大的擔憂在于失業的問題,這個問題的根源在于:如果有更多的中國車進入歐洲市場,可能會影響歐洲本土的就業率。
近年來歐洲的青年失業率普遍較高,尤其在一些南歐國家,比如意大利。這些國家的青年失業率往往超過20%,甚至高達30%以上。
中歐雙方需要意識到我們彼此相互需要。對于歐洲來說,需要新能源車,但同時中國車企也需要考慮歐洲當地的就業問題。 中國車企考慮進入歐洲市場的同時應考慮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而不是把歐洲當成一個“客戶”進行銷售,這將會是更好的市場進入方式。彼此相依,合作才能創造雙贏的局面。
收并購一家歐洲的企業是加快市場進入速度、克服市場準入障礙的好方法,不過也要同時考慮付出的成本和被收購標的的收益。
當前的政治經濟形勢,中國車企以及相關供應鏈企業在歐洲市場并購的難度較大,不僅僅是企業文化整合的困難,更多是容易引起意識形態方面的敵意。
相反,讓歐洲企業入股中國車企的形式則更為簡單,當前中國新能源賽道進入淘汰賽階段,各家都面臨資金的壓力。能夠獲得歐洲車企的資金,并借力出海,對于歐洲企業和中國企業來說對大家都有好處。斯特蘭蒂斯(Stellantis)入股零跑汽車,合資成立零跑國際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結論和展望
就目前我們看到的信息,斯特蘭蒂斯(Stellantis)管理層似乎并不想轉讓這兩個停止運營的汽車品牌,更不用說出售阿爾法和瑪莎拉蒂了。
意大利政府可能會利用《意大利制造法》(Legge sul Made in Italy)中,允許政府收回閑置超過五年的商標的規定,進行強制回收。若政府成功收回這兩個品牌,將會轉讓給有來意大利投資設廠的中國車企。
中國車企要提高在海外的品牌認知度,收購Autobianchi和Innocenti品牌倒也是一個有利快速打入歐洲市場的方法。此外,這兩個品牌為價格實惠的小型車,正是中國車商所擁有低成本電動車的優勢領域。
畢竟,成功重振歷史品牌的案例之前也不是沒有發生過,上汽集團成功重振了2016年停產的英國汽車品牌MG。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