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之家 資訊] 汽車之家新聞團隊策劃了《2025新車大爆料》系列內容,我們為大家盤點各個車企的最新動向,重點展望2025年新車。目前已經上線20篇內容,覆蓋新勢力品牌、中國品牌和海外品牌,本篇內容我們來聊聊日系品牌本田。2024年,本田經過一系列的動作之后,大踏步向新能源市場邁進,加大對新能源產品投入。2025年,本田首批針對中國市場定制的新能源產品將會推出,基于全新純電架構打造,產品實力大幅提升,有實力直面中國競爭對手。
● 本田的2024年:全力向新能源市場轉型
2024年,對于海外品牌來說,日子并不好過。據乘聯會數據顯示,2024年主流合資品牌乘用車零售銷量約630萬臺,同比下降15.7%。其中,日系品牌累計零售313萬臺,同比下滑15.2%,市場份額為13.7%,同比下降3.3個百分點。導致海外品牌銷量集體下滑的直接原因,是燃油車市場的快速萎縮,而新能源市場又是中國品牌的天下,海外品牌仍然堅守燃油車市場。數據顯示,2024年12月,中國品牌新能源車滲透率為71.3%,主流合資品牌中的新能源車滲透率僅有4.8%。2024年市場以超乎想象的速度轉向新能源,這可能是很多車企都沒有想到的。
2024年本田中國市場銷量(臺) | |
本田中國 | 852269 |
廣汽本田 | 470633 |
東風本田 | 428248 |
汽車之家新聞中心制表 |
在市場大背景的影響下,仍然以燃油車為主導的本田同樣銷量不理想,2024年本田中國終端汽車銷量為852269臺,同比下滑30.94%。其中廣汽本田2024年銷量470633臺,同比下滑26.52%。東風本田的2024年銷量為428248臺,同比下滑29.2%。這其中還包含部分出口份額。
在燃油車市場,本田明星車型的銷量還算穩定,有4款車型全年銷量突破10萬臺,單月銷量突破萬臺,不過從單車在2024年1-12月的銷量數據來看,還是經歷了一定的波動,大幅的促銷才保住銷量的增長。
廣汽本田汽車有限公司總經理森山克英表示,本田遇到的問題很明顯,一方面是燃油車市場縮小到50%,盤子小了競爭者還是這么多,導致競爭加劇。另一個方面,新能源賽道上本田的產品還沒有跑起來。
在此背景下,本田2024年經歷了陣痛和轉型,也為2025年的發展打下基礎。2024年幾乎所有的海外品牌都經歷了陣痛,一是加入更為激烈的燃油車價格戰,曾經優惠幅度很小的本田也開啟大幅優惠,從免購置稅、免保險、免息、置換補貼的政策,到真金白銀的現金優惠,CR-V(參數|詢價)僅售13.59萬起,雅閣也只有10多萬元。二是企業的一系列改革,包括人事變動,工廠調整等。
本田的新能源化轉型確實比2024年更早,但是之前轉型的腳步確實走的過于穩了,以至于2024年新能源市場開啟大戰的時候,并沒有看到本田主力產品的身影。不過,2024年我們已經看到本田在新能源領域加速奔跑。
首先,本田在中國投建了兩個新能源工廠,分別服務于兩個合作伙伴——廣汽本田和東風本田。東風本田新能源工廠已經在2024年10月投產,年產能12萬臺,初期投產靈悉L、燁S7等多款電動車型。廣汽本田新能源工廠在2024年12月投產,同樣年產能12萬臺,這些為燁品牌等純電動平臺打造的新能源車提供了基礎。
事實上,本田已經有e:NP1極湃1、e:NP2極湃2、e:NS1、獵光e:NS2四款純電動車在售,但市場表現并不理想。2024年東風本田推出了全新電動車品牌靈悉,并帶來中型車靈悉L,售價12.98萬元。該車由東風本田中國團隊打造,針對中國市場需求進行了一系列的設計,例如個性的外觀設計,使用類似于翻毛皮的材質來營造內飾質感,配備跨越中控臺的三屏互動,甚至加入電子外后視鏡,這在十多萬的車型里并不多見。不過,對于新品牌,中國消費者似乎相對謹慎,目前該車的市場表現并不盡如人意。
2024年,本田還在中國發布了全新品牌燁,它依托于全新智能高效純電W架構,該架構的亮點在于它與本田的其它車型一樣,追求極致的駕控體驗,具備著高剛性、低重心、輕量化等優勢。例如“三合一”高功率驅動電機,提供前后50:50的重量分配等。同時還采用聯合中國本土企業和國際巨頭的開發模式,集合了博世、松下、華為、寧德時代、科大訊飛等優質供應商。按照規劃,燁品牌將在2027年前在華推出6款車型,而首款車型將會在2025年上市。
● 本田的未來動向:多個方案并行,油門到底強攻新能源
本田在中國的策略將會是純電動車、油電混動汽車、插電混動汽車多種新能源技術路線并行。而純電動車會是接下來在中國市場的核心,本田計劃到2027年在中國的純電動產品陣容將達到10款車型,到2035實現純電動車銷售占比100%。其中廣汽本田計劃未來三年在W架構上推出3款以上的電動車,涵蓋中高級轎車和大型SUV。接下來全球及本土化開發也將持續并進。
上文提到的燁品牌是專為中國市場開發,集結了中國資源、技術打造,并在2025年率先上市首款車型。而在全球市場上,電動化的新車是Honda 0系列,該系列中的Honda 0 SALOON和Honda 0 SUV將于2026年在全球投放,并且不排除會引入國內的可能性。到2030年,本田將在全球各個細分市場提供總共7款0系列車型。Honda 0系列基于全新純電專屬架構打造,與眾不同的設計語言,具備L3級自動駕駛技術,引入本田自研車載操作系統ASIMO OS,目標是實現軟件定義汽車。Honda 0系列提供五大核心價值,即喚起共鳴的藝術設計、安全安心的AD/ADAS、IoT智能網聯打造全新空間價值、人車一體的操控樂趣、出眾的能耗經濟性。
本田也在積極尋求外部的合作。2024年12月,本田與日產宣布啟動合并,力爭在2025年6月達成最終合并協議,在2026年8月成立新的控股公司。而兩家公司合并的目的是為了在電動車領域共同對抗來勢洶洶的中國車企,實現智能方面與電驅方面的深化合作,技術、車型實現共享,并共同開發全新電動車平臺、全新電池、軟件系統。如此一來,不僅可以優勢互補,降低成本,兩個品牌的車型差異會逐漸縮小。兩家車企合并后,還將加快固態電池的研發。固態電池將讓電動車的續航大幅增加,并能應對冬季續航衰減問題,徹底解決續航焦慮,取代燃油車。
在2025年的CES展上,本田與索尼還合作推出了AFEELA 1量產版,該車計劃2026年中期交付。AFEELA 1配備了先進的駕駛輔助系統和靈活穩定的操控性能?梢钥吹奖咎镆呀浂嗦肪齊頭并進,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卷電動車市場。
目光再次回到國內,2025年即將在國內上市的電動車是燁品牌的三款車型。燃油車領域里,在電動車還沒有任何起色的情況下,本田會繼續堅守燃油車市場,并在智能科技領域進行優化升級,2025年部分燃油車型也將會推出改款車型。
廣汽本田燁P7/東風本田燁S7
燁P7和燁S7是兩款姊妹車型,兩款車的差異主要是體現在外觀層面,會有明顯的不同。兩款車都基于W全新電動車架構打造,定位中型SUV,兩車尺寸完全相同,長寬高分別為4750/1930/1625mm,軸距為2930mm。提供單電機版和雙電機版,單電機版后驅最大功率200千瓦,雙電機四驅電機總功率350千瓦,雙電機版0-100km/h加速不到4.6秒,綜合續航620km,采用前雙叉臂+后五連桿懸架。
兩款車型的內飾有很多用心設計,比如電子后視鏡,車門流動氛圍燈,流媒體后視鏡,頭枕揚聲器,12個BOSE音響,AI語音互動(很智能),HUD抬頭顯示,12.8英寸+10.25英寸瀑布式中控屏(分辨率高,體驗流暢),電子變色天幕,車內投影儀等,筆者曾經在車展上親自體驗,有很多針對中國市場需求的設計,一改之前本田的內飾風格,完全顛覆認知,可以與中國品牌比拼。
燁GT量產版
燁GT概念車在2024年發布,并在北京車展進行了公眾展示。盡管量產版本至今沒有亮相,但概念車的設計已經高度接近量產版。燁GT定位為一款中型車,具有轎跑車姿態,整體設計語言與燁P7/燁S7看齊。內飾也是科技感滿滿,除了儀表盤、中控屏和電子后視鏡,還加入了副駕屏、電子變速箱排擋屏。該車與大批中國供應商合作打造,包括寧德時代電池、華為智能座艙、科大訊飛語音系統,副駕位置首次搭載華為光場屏。新車預計仍然會提供單電機后驅和雙電機四驅車型。
新款雅閣
新款本田雅閣主要對外觀裝飾件進行優化,根據此前的申報圖。新車采用有層次感的鍍鉻裝飾件,前包圍也進行了優化,引入亮黑后視鏡,呈現出更具運動感的樣式。車輛尾部后包圍的裝飾件也進行了優化,與前包圍呼應。在更換前臉之后,新車車長從4980mm升級為4990mm。車型尺寸方面,新車長寬高分別為4990/1862/1449mm,軸距為2830mm。新車繼續搭載1.5T渦輪增壓發動機,最大功率192馬力(141千瓦),最大扭矩260!っ祝c之匹配的是CVT無級變速箱。
新款思域
新款思域與海外新款車型同步更新,新車在外觀、內飾以及動力系統均進行了升級。前進氣格柵采用了全新的六邊形樣式,與全新一代雅閣較為相似。它的下包圍也進行了調整,中央進氣口尺寸更大,兩側配備有通風口。新車的尾燈進行了一定的熏黑處理。動力方面,和在售車型相同,三種動力選擇,其中1.5T發動機的最大功率分別為95kW和134kW;混動車型搭載2.0L混動系統,這款阿特金森循環發動機最大功率105kW。
● 寫在最后:
本田在中國市場一直富有誠意,總是會把最新的技術與最新的產品第一時間拿到中國,展現出對中國市場的重視。同時,本田的性格特點也非常鮮明,在當下產品越來越同質化的背景下,更需要這樣個性鮮明的品牌。讓旗下車型具有個性化屬性,是很多企業正在努力的方向,本田卻在這方面有著先天的優勢,尤其是血液里流淌著運動基因。
本田以技術為主導的發展思路,與當下新能源領域的巨頭比亞迪、特斯拉不謀而合,只是本田在新能源轉型的進程中步伐稍顯遲緩。當前,日系品牌其實都已全力以赴,積極投身新能源轉型。本田積極實施多重戰略,一方面與外部品牌開展合作,在新平臺進行布局;另一方面主導新技術的研發,秉持面向未來新能源領域的長期主義理念,假以時日,注定會在新能源市場實現突破。不過,這確實需要時間的沉淀與積累,能否抓住下一個汽車市場的發展窗口期,對本田而言至關重要。期待本田在下一個技術浪潮到來之前,厚積薄發,一鳴驚人,在新能源賽道上大放異彩。(文/汽車之家 秦超)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