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之家 行業] 3月28日-30日,以“夯實電動化 推進智能化 實現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的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25)正式舉辦。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永偉在會上發表了他的重要看法:盡管現在汽車全球化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但是積極力量大于保守和消極力量,在全球化發展當中有很多值得思考的重點。
以下為演講內容:
1、中國車企如何更好地參與全球發展。
中國車企如何更好地參與全球汽車的發展,既是中國企業面臨的新課題,也是全球汽車產業面臨的課題。
我們在調研和觀察中發現,現在中國汽車企業參與全球發展的路徑更加多元化,而且更具創新性。在早期階段,中國汽車企業參與全球發展更多的是采用以出口為主的貿易方式,但整車貿易在全球面臨更加復雜的環境,所以進入新階段,很多車企及零部件企業選擇了到海外本地化生產的方式,就是將整車生產和供應鏈體系逐漸向海外轉移,把自己變成一個在所在國本地化生產為主的汽車企業,這個模式得到了很多海外國家的歡迎,也產生了很好的效果。
在本地化生產模式的基礎上,合資品牌模式值得關注,汽車企業不僅在海外做本地化的部署,同時也和海外企業成立合資公司,甚至共建品牌。所以發展模式,由過去的企業自己在海外發展,變成了與海外企業形成資本合作、形成品牌共建,這種方式成為新的趨勢,也是一個新的亮點。
另外一種方式,是由中國汽車企業賦能海外經銷商或者生產合作商,幫助國外合作伙伴提升自己的能力,利用中國的制造和技術優勢,為其他國家的汽車產業賦能,幫助這些國家發展自己的汽車產業,成就這些國家自己的汽車品牌夢想,這是一個更加具有合作內涵的全球化發展模式。
所以從過去以產品為主的貿易,到生產的本土化,到合資合作,一直到共建共生的產業生態,是中國車企更好參與全球發展的新模式、新亮點,這也是目前正在破解的課題。
2、跨國車企如何更好地實現在華發展。
中國已經連續16年全球汽車市場排名第一,而且新能源銷量占比一直超過60%,另外我們有比較完善的燃油車供應體系和比較領先的電動智能新供應鏈體系。全球汽車企業從主觀上都不愿意放棄或者輕視中國市場。
跨國車企如何更好地在中國發展,其中一個重要方向就是需要重新定義中國市場,重新定義在中國發展的戰略。比如過去在中國投資的一些整車和零部件企業,有一個基本理念就是“in china,for china”,即在中國生產、在中國銷售。由于中國電動化智能化,無論是在市場牽引還是在產業體系建設方面,都走在了全球前面,在中國誕生的電動智能新技術、新產品,甚至是新模式,不僅有助于中國的發展,也會反向推動跨國企業在全球其他地區的發展。所以我們看到,很多車企已經提出了新的中國本土化的戰略,就是不斷加大在中國本土的研發,加大在中國本土供應鏈的建設,讓中國的供應鏈和在中國形成的研發反向服務于跨國企業在全球的發展,這個趨勢也越來越明顯,即從“in china,for china”變成“in china,for world”,這是一個新的變化。
在中國除了重新定義中國市場、中國戰略之外,對跨國企業來講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任務,就是怎么更好地參與中國本土企業的競爭或者合作。中國本土企業一個最大的變化就是快速迭代、加速創新,不斷提供滿足日益變化的消費者的需要。
跨國企業在中國發展可以由過去的“in china”進一步變成“become china”,即要具備像中國本土企業這樣更加快速的創新和反應能力,要改變過去的決策慢的問題,要淡化或者避免過去由于管理和技術兩頭在外形成的跨國企業的紅利所形成的固有模式,加快創新。所以跨國汽車產業如何更好地利用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實現在中國更好地發展,我們認為是全球汽車產業合作的第二個重點。
3、構建互融共生的全球汽車供應鏈體系是實現全球合作的基礎。
盡管面臨著諸多挑戰和新的合作風險、發展風險,但是我們認為最不容易改變的全球合作基礎就是汽車供應鏈。相對于整車來講,供應鏈不會成為全球貿易沖突的主要方面,因為供應鏈天生的屬性就是網絡化、全球化,構造全球合作重點之一就是以供應鏈為基礎,構造互融共生的全球供應鏈體系。
過去一些專家和企業討論,汽車行業在全球會不會出現兩條供應鏈,一條是以中國為主的在中國自身循環的供應鏈,另一條是中國之外的汽車產業供應鏈,這個題目至少討論了三年,但是三年之后我們再回過頭來看,全球供應鏈合作共生的趨勢反而進一步加強,所以我們認為兩條供應鏈的命題存在自身的矛盾,與汽車產業鏈供應鏈合作共生的發展趨勢可能是相悖的。
盡管供應鏈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比如大家提出“供應鏈的區塊化”,圍繞著一個區域形成一個相對集中的產業集聚或者集群,這是汽車產業降成本、提效率重要的發展模式,是一種新模式,但這種模式并沒有改變我們長鏈條的全球汽車供應鏈共融共生的發展態勢。供應鏈的區塊化不是對供應鏈共融共生的全球合作的替代,而是一種新的模式、一種新的創新。所以推動全球新能源汽車合作一個重要的基礎,就是大家共同建設互融共生的供應鏈體系。
4、推動新能源智能汽車服務體系互認互通是全球合作的新內容。
基于汽車的兩個鏈條都具有規模潛力,而且相互支撐。一是生產鏈條,比如中國汽車制造業產值很大。二是汽車進入使用環節所形成的服務鏈條,汽車服務所創造的價值要大于制造環節。所以推動全球汽車的合作,不僅要看汽車的生產制造,也需要關注汽車服務體系的互認互通,通過服務體系與消費環節的拉通,帶動前端生產制造的合作,推動汽車生產購買正在向服務和使用轉變。
服務環節的合作大于競爭,大家對先進模式、先進資本、先進企業擁抱的力量遠遠大于拒絕、封鎖和排斥的力量,所以服務領域充滿了更多的合作,合作的門檻更低,合作的意愿更強,比如充電網絡建設、電池回收和流通、新能源智能汽車售后服務保障體系方面,都是全球大家共同探討的新課題,而且每個國家都在釋放在這些領域合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所以我們認為要拓展全球汽車合作的范圍,既要關注生產制造也要關注汽車服務體系領域的合作。
5、建立安全可控、有序流動、互信共治的汽車數據合作機制。
當汽車進入另外一個國家的時候,帶來的一個變化就是數據的跨境流動。如果限制汽車的數據跨境流動,不僅會限制住基于數據的汽車企業研發能力的提升,也會限制基于數據對C端服務能力的提升,所以建立安全可控、有序流動、互信共治的汽車數據跨境合作機制已經迫在眉睫。如何減少數據的壁壘,跨境汽車數據鴻溝,已經成為我們全球汽車合作更新的課題,也是更迫切的任務。所以我們提出三個重點方向:一是加強國際在數據治理和流通方面的共識;二是加強在數據使用標準法規方面的互認;三是認證的互聯互通。
6、搭建全球新能源汽車合作平臺。
新能源汽車是由中國率先驅動,目前全球很多國家也都在發力,所以圍繞著新能源汽車搭建一個全球汽車合作平臺就變得非常迫切,這個平臺不僅要解決政府、產業、學術界的交流與合作,還可以推動供應鏈、產業鏈的協同。在全球進行汽車產業鏈、供應鏈的優化布局、資源共享,利用合作來提高汽車產業資源的優化配置,已經變得是眾多國家共同的期盼。除了產業鏈、供應鏈之外,還可以利用這個平臺來做服務對接,讓全球資本、全球信息和一些先進的模式能夠加快共享,共同助力新能源汽車全球化發展的趨勢,我們已經提出這個倡議,希望更多的跨國企業、國內企業、國際機構能夠參與,共同建設一個推動全球汽車合作發展新平臺,為行業發展作出貢獻。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