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之家 技術] 就在所有廠商都在爭相推出自己的電動車以展示對于未來的期待時,更加專注于搭載傳統動力車型研發的奔馳似乎對此是不太感興趣,但別以為它們在新能源動力方面就毫無作為。在本次廣州車展,奔馳就展出了一輛以氫氣為燃料的概念車——F 125!概念車。不僅如此,它還通過材料技術的運用捍衛了一款豪華車的榮譽。
● 車身采用多種材料混合搭配
在造型上,F 125!概念車詮釋了未來汽車的設計理念,大面積鷗翼式車門在開啟的狀態下時,F 125!概念車猶如展翅雄鷹,而為了讓這樣的造型看上去更加自然,B柱則被取消,駕乘人員在上下車時也因此而變得十分方便,但結構上的“缺失”必然會對車身強度造成不利影響。其實不然,奔馳的工程師早就為此做了充足的籌備,F 125!概念車的車身采用了多種創新型材料,其中包括大量的纖維增強塑料,此外,通過將碳纖維、鋁合金以及高強度鋼進行混合搭配,從而車輛的重量被極大地降低,與此同時,車身的結構強度也得到了保障。
這是奔馳所提出的安全理念,該理念最早可追溯至1952年, 那年,Béla Barényi(“被動安全之父”,曾在1925年負責甲蟲汽車的設計工作)提出的了“堅固的乘客艙理念”,現在,奔馳F 125!概念車又將它帶向了未來。
● 動力是從哪來的?
相比于那些以200公里的續航里程而沾沾自喜的電動車,F 125!概念車的動力系統將燃料電池驅動技術和插電技術相結合,從而在“零排放”的條件下,續航里程可達到1000公里!這確實有些不可思議。
-- 燃料電池進行發電
奔馳F 125!概念車裝配的燃料電池可為其制造電能。所謂的燃料電池則是一個可以將化學能直接轉化為電能的裝置,即將燃料(氫氣)與氧氣分別輸送到燃料電池之中后,便可產生電能。這必然產生燃料消耗,但相比于搭載了傳統內燃機的車輛,F 125!概念車在綜合工況下,每百公里0.79千克的氫氣消耗量以顯得微乎其微,別忘了,在整個過程中,產生的“尾氣“只是水。
電能被制造出以后,一部分直接傳送至動力系統,另一部分則會被儲存到電池之中,從而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實現純電力驅動。這與我們所熟悉的混合動力系統相仿。
-- 電機驅動車輪
安裝在四個車輪上的電機為F 125!概念車提供驅動力,從驅動形式上來看,它可以被認定為是一款四輪驅動車,事實也的確如此,這套被稱之為e4MATIC四輪驅動系統在很大程度上借鑒了此前發布的SLS AMG E-CELL電動車的驅動系統,其最大可產生313馬力的動力使得F 125!概念車的最高時速達到了220公里/小時,而4.9秒的百公里加速成績更是可媲美性能跑車,值得一提的是,在動力的連續輸出方面,這套系統的數據就已經達到了231馬力。
-- 鋰硫電池
F 125!概念車的裝配了一個儲存量為10千瓦時的鋰硫電池來為這套e4MATIC四輪驅動系統提供電能,這類電池的能量密度可達每公斤350瓦時。有了這樣的強援做后盾,車輛的性能會因此再提升盡一倍,這樣的電能儲存量可以支持F 125!概念車在純電動模式下行駛50公里,在電能趨于竭盡時,與我們常見的混合動力系統的工作模式相同,F 125!概念車的燃料電池在驅動車輛的同時也會向鋰硫電池中充電,此外,車輛還可通過“智能”充電站完成感應充電,與此同時,充電狀態還可用手機進行實時監控。
-- 氫氣的儲存
氫氣的存儲是氫動力發展的瓶頸,奔馳的工程師同樣飽受這個問題的困擾,目前針對此問題,他們已經找到了研究的方向,并且以付之行動,是的,F 125!概念車就是他們的試驗品。不過,這項技術仍處于基礎研究階段,如果能予以實現,那將從根本上解決氫動力的發展問題,這對整個新能源汽車領域也是顛覆性的。
其中可堪稱革命性突破的方案在于可儲存大約7.5公斤的氫氣儲存裝置與車身結構被整合在一起從而形成了一個一體化復合儲氫單元,這樣的設計使得原本需占用較大空間的儲存罐變得更小。
因為,傳統的儲氫技術則需要儲液罐承受700Bar的壓力,為了應對這樣的儲存壓力,儲存罐的結構被設計為圓柱體,這樣,在儲氫罐的布置上就會浪費一定的空間(截面為圓形的物體在布置時會產生縫隙),這顯然是工程師不愿看到的。而采用的新型儲氫罐在儲存壓力上僅為30Bar,這樣便可減少空間的浪費。不僅如此,這個儲氫單元對車身結構的強度還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編輯總結:
如果這套技術發展至成熟后被運用到量產車上,這對于新能源領域無疑是顛覆性的,但我們也要理性的看待它,不過,這還真給了我們一些新的啟發。
或許,你會認為燃料電池技術對于現階段的汽車發展而言更像是海市蜃樓,但不可否認的是, F 125!概念車的設計理念(包括外觀、動力系統以及氫氣的儲存技術)對于奔馳在未來的發展是有著前瞻性意義的,在未來短期內,我們很有可能在新推出的車型的外觀上找到F 125!概念車的影子,又或者是在輕量化設計上使用了某種新材料等,這些都將成為F 125!概念車存在的理由。(圖/文 汽車之家 李博旭)
點擊進入廣州車展>>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