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之家 技術體驗] 國人不喜歡系安全帶的“習俗”,除了安全意識淡薄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覺得系上它會有束縛感,不舒服。而這次我所體驗的安全帶新技術恰好解決了這個問題,最重要的是在緊急時刻,它依然可以為乘員提供最大的保護。
這項名為“零壓迫感智能安全帶”的技術由中沃沃龍汽車安全技術有限公司開發,該技術在世界尚屬首例,我想正是國人對安全帶的漠視,才極大地推動了它的問世。特別是對于那些通過使用安全帶插扣來“蒙騙”車輛安全帶未系提醒功能的朋友來說,也許他們會從此放棄這種做法。
零壓迫感智能安全帶共有四大特點,下面我來一一進行解讀。
● 零壓迫感
這項技術是在傳統安全帶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和升級的。從外觀上看,其與普通安全帶并無二致,織帶的材質也同樣為沒有彈性的滌綸,而其之所以能實現無壓迫感的玄機就在于安全帶的收卷器和卡扣。
由于涉及技術保密的原因,此次技術人員并沒有向我們展示收卷器的具體結構,不過這套系統的功能是完全依靠機械裝置來實現的,只需將這個神秘的機構安置在普通安全帶的收卷器內即可實現相應的功能。
通過對比可以很容易地看出零壓迫感安全帶的特殊之處:在系好安全帶后,用手稍稍的將安全帶再多釋放一些,放手后傳統安全帶會自動收回并始終保持勒緊的狀態,而零壓迫感安全帶則可以保持釋放的狀態,正是這種松弛和自由,使乘員不會產生任何束縛和壓迫感。
由于通過自己的主觀意愿去多釋放安全帶往往并不科學,所以這套安全帶機構在卡扣的位置設計了一個小裝置,它可以用來完成多釋放安全帶的步驟。具體操作時只需將它向下壓,這樣它會帶著安全帶向外釋放,松手后,卡扣會恢復到原位,安全帶就可以保持在松弛的狀態了。
● 緊急預緊
為了營造出無壓迫感的狀態,必然會導致安全帶與身體之間存在著間隙,但是這在事故中會降低安全帶本應起到的束縛作用。技術人員自然明白這個道理,所以該裝置在碰撞最開始的那一刻,安全帶便可迅速恢復到正常勒緊的狀態,也就是說回到普通安全帶應有的狀態,然后乘員在身體向前沖的過程中,安全帶再發揮其自身束縛乘員軀體的作用。
此外,車輛在急轉彎、遇到顛簸路段、急剎車等情況時安全帶也會迅速收緊。我想之所以會這樣,就是因為機械裝置無法分辨出是碰撞、顛簸還是其它什么情況,只要外部條件達到設計的閾值,安全帶就會迅速收緊,收緊后乘員可以再次釋放安全帶,使其保持放松的狀態。
● 阻尼緩沖
現在很多安全帶都有一個限力的功能,其通常被稱為“限力式安全帶”。由于碰撞發生時,出于慣性,人的身體會前沖,安全帶用來限制人的身體移動。這樣在高速情況下,安全帶的這種束縛和壓迫往往會對人的身體造成二次傷害,特別是與安全帶接觸的身體部位,如鎖骨和一些內臟器官等。
在此基礎上,一些公司開發出帶有氣囊裝置的安全帶。碰撞發生時,安全帶就像一個氣囊來緩沖對乘員的強大壓迫,但是由于技術和成本等原因,目前它還沒有被推向市場。
這套零壓迫感智能安全帶系統在不影響傳統“限力式安全帶”的基礎上,可以在勒緊的極限狀態下,再多釋放25mm,以起到一定的緩沖作用,至于為什么是25mm,這是經過大量試驗驗證的,這個數值太大起不到束縛作用,太少起不到緩沖阻尼的作用。
● 機械智能
所謂的機械智能,就是指該裝置完全通過機械的方式來實現以上所有的功能。對于喜歡機械的我來說,我一直覺得通過機械的手段來滿足一些復雜的設計需求是充滿魅力的。
機械裝置有一個最大的好處就是它的可靠性相對較高,在電子技術如此發達的今天,車輛制動系統依然采用機械裝置就是很好的例子(ABS僅起到相關輔助作用,其失效后不影響剎車)。根據目前國際通行的安全帶檢測標準,一個安全帶必須要經得起十一萬次的標準檢測。根據技術人員的介紹,目前該產品在內部已經按照標準通過檢測,但是還沒有拿到國家部門進行相應的安全認證。
由于該安全帶的裝置為純機械結構,所以無論其使用的是金屬還是塑料以及其它任何材質,都要遵守著熱脹冷縮的物理定律。由于核心結構的零部件十分精密,這就需要在任何環境下都要確保其可靠性,因為這事關人命安全。技術人員也說到,該產品已經安裝在一輛沃爾沃轎車上,并在漠河進行了低溫可靠性試驗且完全沒有問題,目前正在進行70℃的高溫環境模式試驗來進一步驗證其可靠性。
● 量產計劃和面向的市場
目前該產品還在進行最后的可靠性試驗和相關驗證,預計于今年7月正式推向市場,而該產品主要是通過代工的方式來實現批量生產。未來該產品主要面向兩個渠道:一是各大主機廠;第二是通過與4S店或者上門服務的形式來實現產品的后期加裝。而根據測試,后期加裝這套安全帶系統的時間成本只需20分鐘左右。前面提到,當車輛遇到顛簸,急轉彎等情況時,安全帶就會收緊,如果后期通過加裝的方式就可以對這套收緊機構的敏感度進行調整,以滿足不同人士的需求,但其調整的極限依然要滿足安全帶應有的作用。
目前這套產品預估的價格在600—1200元之間,當實現大規模量產后,價格區間將會進一步下探。
總結:
體驗下來,唯一覺得還不太滿意的就是該機構相對比較敏感,也就是說當乘員因為一些動作而碰到安全帶時就有可能導致其收回,我想對于其敏感度還可以進行適當的調整。其實這套產品對我并沒有太大的吸引力,因為面對傳統安全帶的束縛,我表示毫無壓力,但是對于更多安全意識淡薄且不愿意被安全帶束縛的人們來說,可謂意義重大,所以說這個產品非常符合當前的中國國情,特別是對于那些以駕駛營運車輛為生計的朋友來說更是福音,也希望該產品的推出可以讓更多人在上車后都可以主動的系上這最后的“救命繩索”。(文/汽車之家 馮景毅)
相關鏈接:
● 汽車技術很難懂?汽車設計太遙遠?誰說的?這些內容也可以很有趣!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