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之家 技術] 中國有句古語叫人無完人,我們這些并不完美的制作者們設計、制造的產品自然也不會是毫無短板之作。于是,我們從兒時起便被灌輸取長補短、協作互利等等思想。用別人的長處,彌補自己的不足,這樣頗有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方法在汽車的開發、制造中亦不是偶發事件,而由此引發的那些比宮斗劇還糾纏不清的故事、事故更是頗具玩味。
■ 與平臺與家族化無關的故事
近些年,我們一直在討論家族化對汽車設計究竟是利,還是弊?刹恢欠褡⒁膺^,某些不同品牌的車型為何如此想象,又或者為何明明是一臺日系品牌的車型,骨子里卻散發著一種歐式設計的典雅。也許,您會說這是像大眾與西雅特、日產與雷諾這類的車企間“深層次”共享平臺研發、設計的結果,那么,刨除這些原因,背后就沒有故事了嗎?實際上,有些時候廠商間的“淺層”合作也會導致“雙胞胎”的誕生,亦會令車型散發出不一樣的“氣息”。
● 福特也愛桑塔納?
這次想和您聊這個話題的初衷有些機緣巧合之意。不久前制作其他選題翻閱資料的時候,一組圖片偶然間進入了我的視野。一臺我再熟悉不過的上海大眾桑塔納2000掛著一個福特的車標,難道是外國同行搞錯了?
在一番google、wiki后,這段塵封的歷史就此開啟。原來,在80年代早期開始,大眾便暗自制定了成為世界最大汽車公司的愿景,但此時的大眾甚至在不少國家還未開始銷售。于是,一個通過合作觀察、試探市場的大戲開始上演。
大眾的擴展之路可以說走的十分漫長,彼時的董事長哈恩決定先與日本汽車制造商日產合作,以此試水。1982年大眾與日產簽訂了授權合同,日產于1984年初開始組裝桑塔納并通過日產的經銷網絡銷售。4年后的1986年10月開始,大眾開始尋求與福特合作,成立拉丁汽車公司。大眾負責聯合企業的技術,福特負責財務與銷售。1990年,在這兩個南美洲國家的經濟部、工會干預下大眾與福特正式合作,于是......
這里說句后話,福特Versailles在巴西銷售后的1年,也就是1992年,上海大眾正式開始與德國大眾聯合開發桑塔納2000。德方給出的原型車即在巴西生產的Quantum,不用我說,你也知道這個Quantum和福特Versailles什么關系了吧。
不知道福特Versailles、大眾Quantum、大眾桑塔納2000這三個看似無關,但是又緊密聯系的車款是不是也激發起了您的興趣,我覺得是時候聊聊車企們這些有趣的合作故事了。那么,這次我們以從淺到深的合作程度,看看車企合作的那些事兒。
■ 穿上馬甲,你還能認識?
15年前的央視春晚上,本山大叔與宋丹丹合作的小品《鐘點工》中有句經典的臺詞!按┥像R甲,你就不認識了?”對于汽車而言,外形設計的鮮明特征讓它們“換個馬甲”也很容易被認出來。您或許會認為這算是抄襲,事實上這也許是兩家合作的結果。下面,先讓我們玩玩猜車游戲。下面圖中這4款車您都能準確叫出車名嗎?
答案揭曉,上面的答案全部錯誤;蛘哒f,部分錯誤。它們都是您說出那些車型的“馬甲車”,別著急,這并不是山寨的結果,它們的后面亦有曲折的故事。我要講的這些故事大多發生在我們的“鄰居”日本身上。在講故事前,再讓我們猜個車吧,剛才那4臺車的圖太小看不清,下面這個絕對高清、無碼。
● 擁有馬自達“基因”的日產MPV
對于合約中的制造商來說,在產能過剩的日子里,拿到其他廠家的訂單就意味著自家設備不會空閑貶值。更重要的是通過這種合作,他們將得到一筆客觀的專利使用費。當然,對于合作中的日產而言,他們同樣可以獲利!皳Q牌馬甲車”可以大幅削減新車開發費用,還能擴充自家產品車系。即使支付了專利費用,優秀的銷量也可保證一定盈余。
或許,馬自達5與日產Lafesta、三菱Delica D:3與日產NV200的聯系、故事已經讓您對日本這些“馬甲車”有了些模模糊糊的印象。朦朦朧朧中似乎了解了為何日系廠商如此偏愛這類合作。當然,同樣有此類“換馬甲”行為的還有我們的另一位鄰居韓國,在那里的街道上馳騁的是大量的現代、起亞,除此以外還有三星,但仔細觀察造型你會發現與很多日系品牌十分類似,其實這也是更換車標后的產物。究其原因,更多的是民族感情所驅使。下面我們要說到的這些例子會讓您更清楚的了解到公司合作背后深層的含義。
● “感情路”曲折的鈴木
提及日系品牌,我們腦中首先想到的可能會是“一哥”豐田,也可能會是技術本田,亦或者是“日本國寶級”跑車GT-R的締造者日產,還可能是桀驁不馴的斯巴魯、馬自達等等。在經過提醒之后,您或許才會想起那個印象中似乎始終與“高大上”無緣的鈴木。我們下面故事的主人公正是這個看似不起眼,卻能掀起滔天巨浪的鈴木。
前面的這些內容是不是讓您對鈴木產生了些許了解,那么讓我們真正進入故事吧。在21世紀的這前15年中,鈴木與多家車企傳出了感情風波。每段感情都經歷了牽手、熱戀、吵架、分手,這之中的恩怨情仇比瓊瑤劇還曲折。在了解這段故事前,還是先讓我們將時間向回撥動。
可惜好景不長,鈴木與通用的關系持續“惡化”。2006年,通用出售鈴木17%的股份。2年后的2008年,通用將余下的3%股份全部售出。這對在一起將近30年的“戀人”走到了盡頭。然而,此時的鈴木并不痛苦,因為他已開始了新“戀情”。
怎么樣,鈴木這15年的感情經歷還算是曲折吧。如果靜下心來分析原因,便可發現鈴木這么做的理由并非是欲求不滿的心理。真正的原因是鈴木身后有著一個不斷追趕的可怕對手,正是這個對手的不斷成長、強大逼迫著鈴木不停奔跑。這個可怕的對手就是DAIHATSU,也就是大發。
● 背后的攪局者
日本市場的特殊化令1967年10月就任豐田第五代社長的豐田家傳人豐田英二毅然決定將豐田的這個細分市場完全交給了大發,自己則專注全球化的擴張。換句話說,就是在生產層面上,豐田把小型車的制造交予大發(部分豐田品牌的小車就是由大發代工后貼牌,豐田則把大發的零售和出口。)這樣的合作關系,取得了成功。大發的成功又逼迫著鈴木不斷前進,最終演繹出了我們開始看到的故事。當然,“馬甲車”并不是亞洲車企的最愛,大眾集團、克萊斯勒與菲亞特組成的“帝國”等等這樣的歐美車企亦有這樣的合作。
上面的這些合作細細品味似乎是高層們“勾心斗角”的結果,那么,下面的故事就讓我們將視野放至某些車型上吧。
■ 互當成長階梯
● 跨國婚姻——三菱、AMG
每個廠家都需要一個高端產品、車系或品牌樹立形象,今天的日系品牌中,我們熟悉了雷克薩斯、英菲尼迪、謳歌,但馬自達,甚至是三菱這樣執著于性能的品牌亦推出過自己的高端品牌,其中的Debonair便是三菱對抗日產Cedric以及豐田Crown的產品。
如果第一代Debonair的銷量用慘淡形容的話,那第二代Debonair的銷量只能用更慘淡來形容,而AMG加持的特殊車型也沒有掀起多大的波瀾,采用訂單式生產的它更是無法起到力挽乾坤的作用。雖然1992年,三菱執拗的推出了第三代Debonair,但7年后的1999年,Debonair還是從三菱在產產品序列中消失,距今已經整整過去了16年。
● AMG與三菱最后的合作
雖然三菱與AMG在Debonair項目上的合作并不成功,不過,這并不意味著終結,因為前面我們提到三菱有個適合AMG施展拳腳的車系——Galant,它的中文名字叫做戈藍。
說的略有些遠了,還是讓我們再次將時間撥回至上世紀80年代吧。那是個三菱,或者說是日系品牌輝煌的年代。在80年代的末尾,也就是1987年,三菱推出了第6代Galant。相信你大概已經猜到了我接下來要說什么,沒錯,它當年便獲得了日本年度汽車大獎。
AMG與三菱的合作談不上成功,車系慘淡的銷量以及后續車種的強勁表現掩蓋了它們的光芒,在這段合作之中,AMG了解到了市場的殘酷,更是意識到了獨立的重要性。這段合作的經歷亦促使AMG在此后的10多年中完成由量變到質變的飛躍。
如果,你在家附近的二手車市場或者在某個報廢車廠看到一部右舵的黑色三菱,它的前后保險杠或者后備廂上貼著一個AMG的標識,請不要認為那是無知的表現,你可以將它的故事講予眾人。這是AMG走向現在輝煌的階梯,亦是三菱的往昔輝煌......
■ “跨界”配合
我們的故事講到這里似乎有些沉重了,這些分分合合似乎都與勾心斗角的決策或者你死我活的商場拼殺有關。最后,讓我們看點激動人心的,下面的故事雖然同樣是借助他們之手,完善自己的產品,但最終的結局卻都是另一些經典作品的開端。
● “東西混血”——本田與路虎
在前面的故事中,已經出現了三菱與AMG這對日德混血兒,不過老實說,最終結果絕對談不上令人滿意。AMG與三菱合作的結晶似乎不那么為人所知,而下面的故事則成就了經典。
故事進行到這里,似乎又將會是一個無聊的結尾。不過,請記住我們的主角之一是那個倔強的本田,面對對手的優秀表現,自己無力回擊在本田的故事里從未發生。明眼人都知道,這是在臥薪嘗膽。此前,只有生產“馬甲越野車”經驗的本田在生產第一代發現的過程中不斷汲取著成熟設計。1995年,沉寂的本田爆發了。
● 不老實的雅馬哈
上面故事的主角本田生產Crossroad的目的很明確,就是獲得越野車的技術,我們下一個故事的主角可就沒這么專注了。在我很小的時候,家里的長輩、學校的老師便教育我做事要專注,就連興趣愛好也要有所取舍。我們這個故事的主角則是個反例,如果它沒有對其他事物的強烈好奇心,今日就看不到下面的故事了,它就是雅馬哈。
稍稍了解了雅馬哈后,讓我們看看這段開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故事吧。彼時的日本在得到美國援助之后,開始逐漸從戰爭陰影中走了出來。但是其工業制品的質量卻遠非今日可比,于是第二名主角——豐田出現了。為了改變人們對豐田產品廉價的印象,他決定靜下心來做一款超級跑車,在那個年代,這個主意聽起來簡直是天方夜譚。
● 童話的開始
● 再造經典
什么?你問這臺1LR-GUE到底實力如何?這里我就不為您羅列那些枯燥的排氣量、最大功率、最大扭矩的參數了,僅僅舉幾個例子,您感受下,
這是日本第一臺搭載在乘用車上的V10發動機。
雖然是臺V10發動機,不過它的體積卻僅相當于V8,重量僅相當于V6。
儀表盤上紅線區轉速是9000rpm起。
......
除了這些“枯燥、乏味”的發動機,雅馬哈還參與到汽車內飾的設計、制造中,它發揮自己在樂器表面漆料設計、調配、制造的優勢,為雷克薩斯部分車型的內飾板件獻計獻策等等。篇幅有限,這里就不再為您引申雅馬哈與汽車領域的那些事兒了。
全文總結:
我們總是說商場如戰場,車企之間的合作、分離無不與利益相關,“編織”這些故事的正是人類復雜的思維。我們人類并不完美,因此我們制造的產品、我們的企業也存在各種各樣的長處、特點,當然還有短處、弱勢,也正是因為有著這些無法回避的事實,車企們選擇了以別人之長,彌補自己之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進步。
當然,簡單的改換車標,變為新車型的方法成本確實低廉,不過這樣的方法多少有些換湯不換藥的意味。對于逐漸細分的市場以及不同環境、人群的用車需求,這樣的方法沒法滿足所有的需求。因此,車企們開始尋求新的解決辦法,那就是共享平臺。這樣既節約了開發成本,又能有所針對的進行修改。在開發的過程中擅長空間、舒適性的廠家可以發揮自身優勢,善于營造澎湃動力、長于操控的品牌亦可施展拳腳,其結果就是開發出更加適合目標市場的產品。這才是真正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這些故事早已開始,且永不結束。(文/圖 汽車之家 唐朝)
相關鏈接:
更多科技經典設計文章
http://www.china-wallpaper.com/3998/0/1/conjunction.html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