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之家 技術] 今年的4月下旬,就在大家都在努力備戰2016北京車展時,我卻“不合時宜”地登上了飛往德國的漢莎班機。我這么做的目的并非是拋棄隊友獨自去歐洲度假,而是要只身前往德國漢諾威,去趕赴另一場同樣舉世矚目、甚至影響力更大的國際盛會——漢諾威工業展(HANNOVER MESSE)。
作為一名汽車媒體從業人員,這其實是我第一次親密接觸這個匯聚了全球最頂尖工業技術的展會。究竟是什么原因,或者說漢諾威工業展究竟什么魔力,讓我放棄兩年一度的國內汽車盛會,不遠萬里來到這個德國北部城市,只為親身參與一個看起來與汽車關系不大的展會?而我從中又獲得了什么呢?這個問題我思考了很久,因此有了今天這篇文章。
- 漢諾威工業展究竟有什么魅力?
漢諾威工業展始創于1947年8月,經過半個多世紀的不斷發展與完善,已成為當今規模最大的國際工業盛會,被認為是聯系全世界技術領域和商業領域的重要國際活動。有越來越多來自亞洲、美洲及非洲的企業不遠萬里前來參展和洽談,使博覽會成為一個真正的全球性的盛會,并被認為全世界技術領域和商業領域的重要國際活動。
毫無疑問,我們一直深深喜愛并曾立志為其奮斗畢生的汽車,就是最為典型的工業產品,因此在漢諾威工業展中,汽車以及相關工業技術,特別是德國本土汽車廠牌以及供應商的出現理所當然,這也是我在這次漢諾威之行前,心中最為樸素的目的和期待。
● 德國抱緊美國大腿?
因常年舉辦大型會展而聞名的漢諾威是一個工業十分發達的大型城市。到達這里的第一天,我就在市區內看到了大量的警察——幾乎每個路口都能看到警車,此外還有封鎖的公路。這架勢讓我想到了開兩會時的北京,久居德國的特約編輯陳正一同學告訴我,如果僅僅是漢諾威工業展,當地警方并不會有這樣的動作,這兩天漢諾威來了一位大人物。
使用當地的網絡,我搜索了一下有關TTIP的內容,發現歐洲民眾對于TTIP并不感冒。但就工業大國德國而言,以汽車為代表的工業產品顯然不僅僅滿足于歐洲本土市場。事實上有數據表明,TTIP可以促使歐盟企業每年向美國多出售價值187億歐元的商品和服務,這就是為什么在本屆漢諾威工業展上,處處可以看到合作國家美國以及總統奧巴馬的身影,當然還有德國總理默克爾“燦爛”的笑容。
默克爾的努力似乎已經初見成效。近期,有消息稱大眾集團有望在下月與美國政府及車主就其柴油車排放丑聞達成最終和解,當然,大眾仍需為此支付數十億美元的罰金,但與最初估值的近二百億已經相差甚遠了。在本屆漢諾威工業展中,大眾集團是唯一一家獨立參展并且具有一定規模的汽車品牌。
大眾汽車對于德國經濟的意義不言而喻,相信與美國政府達成和解的背后,默克爾及其領導的德國政府付出了不少努力。在本屆漢諾威工業展上,大眾集團并沒有帶來全新的汽車產品,這一方面是由于同期北京車展正在進行中,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目前的大眾依然需要一定的時間來恢復元氣。不過,大眾今年的展臺上卻依然不乏看點,以工業4.0為主題的展示令很多業內人士在此駐足。
● 工業4.0,是忽悠還是革命?
大眾在今年的漢諾威工業展上并沒有發布全新的車型或者概念車,但展出的內容緊扣著本屆工業展的主題——工業4.0。作為一名汽車編輯,我們其實更加關心工業4.0會為汽車工業帶來哪些影響和變革。
以我們熟悉的汽車生產為例,從工業1.0到3.0,分別經歷了機械化、電氣化和自動化三個階段,可以看到如今大部分的主機廠在沖壓、焊裝以及涂裝工藝中已經大量應用機器人代替人力完成作業,難道未來的工業4.0就是將所有的工位全部替換成機器人嗎?當然不是。
- 工業4.0之智能工廠
在今年的漢諾威,本土作戰的德國人展示的工業4.0解決方案超過百種,體現工業4.0技術特征的參展產品和生產方式更是比比皆是,工業4.0理念和應用正被越來越多的企業接受。在計算機虛擬環境中,對整個生產過程進行仿真、評估和優化,最終將實現自動化、智能化、互聯化的生產制造。在德國人的概念中,能實現這種制造方式的工廠被稱為智能工廠。工業4.0戰略的展開方向之一就是智能工廠。
- 工業4.0之信息物理系統
曾經有人將工業4.0簡單歸納為MES系統(制造執行系統)和ERP系統(管理信息系統)相互溝通交聯的智能工業生產。這其中的溝通互聯需要使用一套信息物理系統(Cyber Physical System,即CPS),這也是工業4.0的核心。有了這套系統,就可以實現多品種、小批量的個性化定制生產,同時保證效率和成本。
即使在工業4.0的標準之下,工業生產中人的因素也會依然存在。在漢諾威工業展現場,參與制定工業4.0標準的德國工業巨頭、全球汽車零部件供應商領頭羊博世告訴我們,工業4.0并不是一場革命,而是在德國現有的強大工業基礎上不斷進化而成。
- 工業4.0之智能設備
在本屆漢諾威工業展中,博世并沒有展出專門針對汽車領域的技術,而是緊扣著工業4.0的主題,向大家表明萬物互聯之后的制造工業是什么樣子。博士的展臺中最為顯眼的是一條通過網絡互連的智能加工生產線。線上的每臺智能機器人都已經連入CPS系統,可以做到多個工位協同作業,大大提升了生產效率,同時也能夠滿足多種產品的靈活加工。
相關視頻:
『可與工人協同工作的機器人安全展示』
除大眾和博世外,我們也看到了工廠參觀時經常遇到的“老朋友”KUKA、Güdel等設備供應商,對于工業4.0這個主題,這些品牌也都拿出了旗下最先進的技術。
相關視頻:
『KUKA智能多軸機器人展示』
● 工業4.0/中國制造2025:戰略之爭
按照德國人對于工業4.0的設想,在未來當你需要購買一輛車時,應該是這樣的:打開任何一臺移動設備,在購車App中選擇品牌、車型以及想要的個性化配置,在提交訂單的那一時刻起,這臺車的所有信息就通過云端網絡發送給分布在全世界各地的原料供應商、零部件供應商、系統生產商,這些零部件和系統通過高效的物流網絡迅速在任何一家有可用產能的工廠中集合,最終被生產成整車送到你指定的交車地點。
這樣的設想建立在德國人已經擁有的先進的工業基礎之上,從工業3.0進階至4.0,看起來僅僅需要一個互聯網技術就完成了,那么未來中國制造的機會在哪里?
首先,中國擁有十分完整的供應鏈。長期以來,由于人工成本較低,國內的汽車生產企業往往會帶動一大批供應商在周邊扎根設廠,甚至很多企業自行發展出了完整的垂直供應鏈,即便是在未來與工業4.0的對抗中,在生產效率和成本方面也具有明顯的優勢;
其次,中國的互聯網技術強于歐洲。這使得不論是“中國制造2025”還是“互聯網+”,在網絡技術層面上都更有優勢。
最后,中國政府強大的組織能力首屈一指。為了順利實現“中國制造2025”,政府陸續出臺了一系列相關規劃和綱領,國家政策的引導對戰略執行有著極強的推動作用。
編輯總結:
錯過了規模宏大的北京車展,來到了冰雨交加的漢諾威,這次德國之行對于我來說是否值得?如果按照曾經抱有的期待來說,也許與汽車產品相關內容并不能值回本次的票價,然而換一個角度來看,這一次經歷卻令我獲得了一個全新的視角,去觀察汽車工業背后鮮為人知的一面。世界一直都在被這些涌動的暗流所改變著,我很有幸目睹了這一切。(文/圖 汽車之家 張戈)
相關閱讀:
不甘心做配角 帶你逛逛車展供應商展臺
http://www.china-wallpaper.com/tech/201505/870946.html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