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之家 設計解碼] 大約在兩周前,我們干了一件事,搜羅了當時的諜照假想出了一輛小鵬新車(點擊進入假想圖文章)。今天我們又干了一件事,帶著這張假想圖前往小鵬汽車位于廣州天河的總部找到了設計師本尊!別誤會,我們不是來踢館的,那么我們究竟干了什么呢?一起看看正文便知。
落座小鵬汽車總部大廳時正是上午十分,廣州28度的氣溫讓我們不得不擦著汗,正是在這里我們見到了小鵬汽車外造型設計總監張利華。在他落座的瞬間,我看到他胸前的工卡上00027的編號,如今小鵬汽車的員工規模早已上千,而這個編號則意味著這位設計總監是從成立之初在民房中創業走過來的。
書歸正傳,我們今天是來聊P7的,也就是之前內部代號E28的一款純電動轎車,繼G3之后這也是小鵬汽車推出的第二款純電動車型。不同于G3,P7定位于轎車,而車身姿態更傾向于轎跑風格。
設計總監在談起這輛新車之前,饒有興趣地要求要細看一下我們的假想圖。既然來都來了早晚是要看的,我們便打開了手繪板的電源……看一看我們到底能猜中幾成。
○ P7與光劍2.0
在點評過假想圖之后,我們也第一次見到了設計師本人的效果圖。很多縈繞在心頭的細節疑問也終于撥云見日。比如此前我們參考并假設的光劍大燈,其實在P7上已經進化為光劍大燈2.0版本。之前我們提到新車的設計靈感來自星際,而P7車頭的分體式大燈就體現著“星際之光”,設計師希望用流動的光賦予產品生命,從G3到P7光劍的感覺是在進化,嘗試了互動和交流,設計師稱,兩種都是體現科技感但我們換了一種更巧妙的表達方式。
張利華坦言,P7的貫穿式大燈是人車交互中重要的一部分,在大部分車企還樂此不疲地談論仿生學,比如鷹眼大燈、豹眼大燈時,小鵬汽車的設計者則將注意力轉移到了科技感。不是否定仿生學,而是作為一款智能汽車,技術和科幻才是更應有的模樣。
當然,并不僅僅是“很酷”這么簡單,P7能夠實現的燈語包括問好、跟隨、反饋等方式,而貫穿式的燈帶也出現在車尾,與頭燈做了前后呼應。
○ “小”設計與“大”設計
在聊P7的時候,我有一個感覺,眼前這位年輕的設計師有著別的設計師不常有的理性。我們總說:工程師嚴謹,設計師奔放。張利華表示,在小鵬汽車無論是工程部還是設計部,我們都是為了一個產品在服務。所以“維度”是個很重要的問題,作為設計者我會跳出設計的小維度,更多的站在產品的角度去思考設計問題。工程師同理,所以在小鵬:“工程師需要發散和大膽,而設計師則多一份理性和切實”。
而設計,特別是在草圖階段談的最多的可能是感覺和靈感,而靈感是碎片化的,如何用邏輯思維來整合靈感才是設計師最應該做的。而在設計范疇里,它的發展也受制于兩大因素:
第一,用戶。 第二,技術。
先說人的因素。當下,用戶的購車需求在悄然改變,人們的生活場景更細分了,也許以前購車時候我們會考慮很多場景以及幾位家庭成員的各種需求,最后的結果就是折中;而現在,自我的的比重占的更大,個性和與眾不同的需求被凸顯,這樣的結果就是“我的車一定要不一樣”。
在說技術因素。技術手段的創新和迭代在某種意義上成就了設計,設計也無法脫離技術的依托。就比如現在P7車頭上這種又細又長的燈帶,在以前是無法制造的,因為技術水平不允許,但現在它早已悄然出現在很多電動車型的設計上了。
如果說如何達成一個好的產品,那么需要分為兩步:第一,達成關注。第二,達成購買。同理,一個好的設計也遠遠不止于單純的視覺美感,在好看的基礎上,能滿足功能性和達成高性價比,才能最終達成購買。這就好比滿大街的超跑也能達成關注,但并沒有多少人會購買,因為并沒有達成高性價比。
所以,在P7上設計者希望的狀態是:用不太昂貴的手段來實現一個高品質的設計。張利華舉了個例子,在G3尾燈的設計上他運用了參數化設計,通過燈腔內部的結構變化來實現層次分明的科技感效果。在P7上小鵬采用同樣的邏輯,相比G3設計更開放,利華表示作為小鵬的第二款汽車,他并不急于在P7上去固化什么元素。創造更多的可能性,看市場的反饋來決定設計的去留。
就在我們結束對話之際,沒想到利華邀請我們共進午餐,當然是在小鵬總部的食堂。要知道“食在廣州”這樣的機會怎么可以錯過,看來這也算是我們小鵬之行的意外收獲。
全文總結:
跟設計師聊天還是比較天馬行空的,最后我們已經從P7聊到“大設計”范疇了,不過都說一款產品的好壞取決于設計者的高度,與利華的交談中我們看到了小鵬汽車對設計的器重,也看到一個新創車企在競爭中的決心。P7將于本屆上海車展正式亮相,如果您對此感興趣,不妨在車展期間來小鵬汽車展臺。(文/汽車之家 張玥玥 圖/楊鵬)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