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之家 經典發動機巡禮] 很多車迷朋友總是在抱怨環保法規政策讓大排量發動機“走投無路”,讓曾經的機械魅力一去不復返,換來的只是簡單的電動化以及減缸加渦輪。從未來趨勢角度來說,為藍天做貢獻固然沒錯,我也十分支持環保事業,但我相信每一個大男孩心中都會有一臺“熱血V8”,這種“老派環保叛逆分子”的獨特魅力才能讓車迷為之尖叫!既然如此,咱們今天就暫時告別“大趨勢”,回頭來看看令每一位大男孩都熱血沸騰的尤物,美系V8代表作:HEMI發動機。
○ 說出來你可能不信,HEMI系列發動機其實我們“天天都見”
第一個問題:什么是HEMI?HEMI一詞源于hemispherical,也就是半球燃燒室。這一結構其實并不神秘,早在發動機誕生之后沒多久就有類似的設計,只不過對于克萊斯勒(現為FCA菲亞特克萊斯勒集團)來說,HEMI不僅讓當時克萊斯勒的眾多量產車實現了油耗動力同時進步,還將其發揚光大,影響到現在的汽車發動機缸蓋設計。
雖然這樣的氣缸結構并不能實現很好的燃效,但在當時那個年代,民用量產車發動機只要能燒油往前跑就行,對馬力和經濟性要求不高,而成本價格當然是越低越好。受制于工藝制約和成本壓力,所謂“半球燃燒室”結構一直都沒有普及,僅僅在賽車領域有一定能見度。
這款運用半球燃燒室的HEMI系列發動機采用了V型8缸共16氣門結構,底置單凸輪軸設計(按照國內分類方式算中置凸輪軸布局,但二者沒有什么本質區別,下文沿用“官稱”底置凸輪軸說法),最基礎版本的最大功率182.5Ps(英制單位情況下為180hp),這在當年可以稱得上傲視群雄的存在,并且與同級別排量發動機相比還更省油(比同級平頭缸蓋燃燒室發動機油耗降低約15%左右),而這一切都要歸功于半球燃燒室設計。額外多說一句,所謂HEMI“331”后面的這三位數字其實代表的正是該發動機排量,只不過在美國,他們的命名傳統是靠立方英寸來說,331指的就是331立方英寸,約等于5.424L,這一結論適用于下文當中的所有發動機排量命名。
1951年部分美系V8基礎版本發動機參數對比 | |||
發動機系列 | 克萊斯勒FirePower(初代 HEMI) | 福特Flathead | 奧茲莫比爾Generation I |
發動機版本(立方英寸) | 331 | 255 | 303 |
公制單位排量(L) | 5.4 | 4.2 | 5.0 |
最大功率(Ps) | 182.5 | 113.5 | 137 |
雖然優勢明顯,但在HEMI系列發動機剛剛推出的時候,外界聲音卻一片唱衰:有人認為這種設計對于當時的工藝要求很高,但凡缸蓋壞了之后更換成本驚人;也有人對于這套結構的可靠性持懷疑態度,認為其內部缸壓會很大,容易“爆缸”;還有人則是質疑這套相對復雜的配氣頂桿機構,認為其強度有待考驗。
所以到頭來,HEMI發動機終究成為了“真香”系列,并且也因為這次改進,諸多汽車品牌開始爭相效仿這一結構,像我們現在最常見的三角形燃燒室其實正是半球燃燒室的變種。它的存在也推動了頂置凸輪軸結構開發與燃燒室造型設計,可以說,沒有HEMI,也就不會進化出我們今天量產車上的發動機配氣結構與燃燒室結構。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