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之家 技術] 十幾年來中國汽車工業的迅猛發展,讓中國市場的用車環境也迅速的成熟起來,從最開始的滿足最基本的用車需求,到如今的對外觀、動力、空間等各方面進行綜合考量,消費者對車的理解也在不斷地加深。而伴隨著消費理念的成熟,除了以上的那些因素,車輛安全成為了消費者在購車時首要關注的參數之一,而車輛在碰撞測試中的表現自然也成了消費者關注的熱點。
目前在我國市場上會拿來參考的主流碰撞測試除了歐洲的Euro-NCAP外,美國的IIHS因為其背后保險公司的背景和最先推出25%正面偏置碰撞等更為嚴苛的測試項目,在消費者心中奠定了其“專業、公正和獨立”的印象。和C-NCAP對應Euro-NCAP一樣,IIHS在國內也有一個對應的測試,名叫中國保險汽車安全指數(C-IASI),它倆都是RCAR(國際汽車維修研究理事會)的正式成員。近日我們借著在北京舉辦的2019 RCAR國際年會,也來探訪了一下C-IASI的主導者之一:中保研汽車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下文簡稱中保研)。
此次年會是自1972年RCAR組織成立以來,首次在中國召開的年度盛會,包括國際RCAR組織專家、汽車廠商代表等100余人出席了在北京中保研實驗室舉行的本次年會活動,想海內外專家展示了近幾年中保研的工作成果。
2017年7月,在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的指導下,中保研在充分研究并借鑒國際成熟經驗的基礎上,結合中國汽車保險與車輛安全技術現狀,制定形成“中國保險汽車安全指數”(以下簡稱“C-IASI”)第三方測試評價體系。
那么這個“耐撞性與維修經濟性指數”是如何得出的分數呢?其實這個評分可以分為兩部分來分別看待,一個是耐撞性,另一個是維修經濟性。而這個耐撞性,也就是我們俗稱的低速碰撞測試。
不論是IIHS還是Euro-NCAP測試中,都沒有對外展示國車輛進行低速碰撞的測試,因此很多人沒法理解,為什么低速碰撞時安全氣囊是不能彈開的?其實15km/h的速度下,車輛基本處于怠速溜車的狀態,即便此時車輛發生碰撞,碰撞力也不會很嚴重,此時氣囊的彈出無疑只會徒增事故后車輛的維修成本。
除了安全氣囊的彈出,在低速碰撞中容易損壞的還有車輛前后的保險杠、防撞梁以及前后的縱梁,而這其中縱梁的損壞其實并非必要,可以通過更加合理的設計來減小它損傷的概率。
維修經濟性其實是車輛在低速碰撞測試后 ,會進行修復,模擬消費者真實用車的環境,從工時、材料等方面計算車輛在修復中所產生的開支。再結合耐撞性的得分,從而得到“耐撞性與維修經濟性指數”的結果。
2016年中保研成立后,作為保險業技術研究機構承接了中保協的維修工時研究項目,并借鑒國際RCAR組織研究機構的成熟經驗,逐一對噴漆工時、鈑金工時和拆裝工時進行了成體系的研究, 維修工時體系的建立也填補了我國汽車維修行業的一大空白。
總結:
與美國IIHS一樣,得益于保險公司出資贊助,C-IASI的碰撞測試在形式上更貼近于日常的使用,而耐撞性和維修經濟性的數據加入到總成績中,也推動廠商在設計車輛時更合理。再加上我國正在進行的保險費率改革,相信過不了多久,消費者就能享受到C-IASI碰撞測試在車輛安全和后期使用上帶來的實際好處了。(文/圖 汽車之家 苗帥)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