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之家 先驅者] 在《先驅者》開篇里(先驅者(1) 一文了解世界自動駕駛格局),我們從宏觀的角度揭開了自動駕駛的神秘面紗,那么從這一章開始,我們將以自動駕駛技術供應商為主線,更深入的了解自動駕駛。
○壹·感知——自動駕駛的“眼睛”
自動駕駛需要什么技術?想要回答這個問題,其實想想人類是如何開車就足夠了。
上面的這些關于人的操作,如果用機器、電腦來代替,部分代替就是半自動(我們常說的駕駛輔助ADAS),全部代替就是全自動駕駛。那么關于自動駕駛的三個主要方向我們就有了比較清晰的畫面:環境感知(眼睛)、行為決策(大腦)、車輛控制(手腳)。這一章,我們先來聊環境感知方面。
其中攝像頭和激光雷達是自動駕駛領域兩個最具有代表性的傳感器。激光雷達過去經常被應用在地圖測繪,在自動駕駛領域也會用激光雷達對地圖進行測繪,除此之外還需要擔負起避障和定位的作用。我們在后面會單獨對中國的激光雷達行業進行介紹,這里就不再贅述。
為了加強安全性,自動駕駛車輛會通過增加攝像頭數目的方式來提高對外界的感知,一般車身周圍會布置超過8個攝像頭,分別從前后左右四個維度進行物體的發現、識別、追蹤的任務。這些攝像頭通常以60Hz的頻率工作,當這些攝像頭同時工作時,將會產生高達1.8GB/s的巨量數據。
○貳·繞不開的頂級視覺公司——Mobileye
在汽車攝像頭領域,有一家無論如何也繞不開的公司,這就是Mobileye。作為世界上頂級的視覺系統公司,Mobileye在以單目攝像頭為基礎的ADAS(高級駕駛輔助)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而這套系統的核心是基于EyeQ系列系統芯片(包含算法)。到目前為止,超過了27家汽車制造商都選擇了EyeQ的駕駛輔助技術,近似壟斷的市場地位,讓Mobileye的高級駕駛輔助功能的成本高居不下。
網絡上有這樣一個段子:“中國國力要和美國比,福利要和北歐比,機械要和德國比,手機要和蘋果比,長城要和豐田比……一個國家的制造要VS世界制造!彪m然這樣的說法有些夸張,但確實存在這樣的情況,那么在機器視覺方面,我們自然也要向Mobileye發起挑戰,而這些中國的挑戰者中,MINIEYE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叁·絕地反擊的中國企業MINIEYE
2013年還在為新加坡政府打造高級駕駛輔助技術(ADAS)的劉國清厭倦了實驗室里的工作,作為一名技術人員,他希望的是技術的落地,而不是僅僅落在紙面上。
吳建鑫博士作為計算機領域的科學家,MINIEYE的技術方向以及前沿性的開發主要由其進行把控。那么還有一位特殊的人才是劉國清在國內的合作伙伴——楊廣。劉國清戲言楊廣是他們之間學歷最低的一位(本科),但其實作為CTO的楊廣深得劉國清的賞識,曾經就職于微信的楊廣把控整個公司的技術。劉國清直言這是一位頂級的碼農,同時最擅長將系統架構和紙面上的功能落地,把半成品變成成品。
比如說在2015年的股災,當時整個行業可謂是進入了寒冬,融資環境極差,當時MINIEYE的團隊還只有50人,而這50多人的初創團隊經歷了4個月的無餉,所有的壓力都壓在劉國清的頭上!
殘酷的市場環境,讓劉國清堅定了發展高級駕駛輔助作為當前主線的信念,同時也認清了智能駕駛的市場現狀。
而對于高級駕駛輔助這個領域,劉國清認為無論L2還是L5,其中所需的核心技術模塊是類似的,中間確實會存在壁壘,但這并不意味著L2或者L3的技術積累對于L4沒有價值,這中間是不存在技術清零的。
對于整個行業來說,如果跟不上特斯拉的步伐,那么未來可能會有更大的挑戰,因此MINIEYE趁著這股東風,逐漸進入了快車道。另一個轉機來自政策,國家開始推動商用車標配行車預警性產品,比如碰撞預警等,這對于MINIEYE來說也是個巨大的市場。
MINIEYE前裝銷量的快速增長,很大程度上還是得益于法規的推動,同時一些大的快遞公司為了更好的管理車隊,提高安全和效率,也開始大規模配置駕駛輔助系統,比如順豐車隊70%的駕駛輔助產品都是來自MINIEYE。
MINIEYE能夠取得不同車企或者運輸車隊的認可,政策確實是一方面,更重要的來自于中國企業可以為車企帶來更靈活和本土化的功能定制。在高級駕駛輔助這個市場,背后的利潤空間、交付模式其實是比較透明和穩定的,車企在選擇時會更看重產品的技術含量以及開放程度。
從技術這個角度看,世界上感知做得好的企業并不多,頂尖的就是之前提到的Mobileye,所以劉國清認為這個市場真正有競爭力的玩家并不多。
而對于MINIEYE來說,最大的優勢在于算法的調校。MINIEYE的算法是根據國內的交通駕駛環境進行調校,劉國清認為MINIEYE的算法和核心技術和中國交通環境的匹配度更好。另一方面,感知技術也很依賴數據,而在本地數據積累和采集方面,顯然中國企業比國外的玩家更有優勢。MINIEYE從2014年開始積累自己的數據,包括數據的標注、清洗等等。
在開放程度方面,Mobileye這種國外廠商對底層開放程度比較有限,一般國內車企在進行這方面合作時也是比較頭痛這一點。對于MINIEYE來說顯然不存在這種問題,他們可以提供深度的定制,底層開放的更徹底,至于售后的服務方面MINIEYE也認為自己的價格更低、性價比更好。這也是很多主機廠在和許多Tier 1合作后,還會找MINIEYE合作的原因。
○肆·MINIEYE的現狀:從感知到數據挖掘
從2013年到現在,MINIEYE已經實現了對高級駕駛輔助系統前裝和后裝產品的全覆蓋。其中前裝產品的爆發集中在去年,尤其是和東風商用車進行了緊密合作,而在今年和明年還會有乘用車會安裝相關駕駛輔助產品。
因此現在的MINIEYE也不僅僅生產攝像頭,研發攝像頭算法,同時還完成了慣性導航、毫米波雷達、超聲波雷達的落地,在今年還將激光雷達整合到了高精度地圖中去,顯然劉國清在實現自己對于MINIEYE在自動駕駛領域的承諾,通過增強自身的整合能力,為越來越高階的自動駕駛技術繼續提供感知能力。
另外,在數據方面MINIEYE也沒有放松,他們從2019年開始加深對數據的挖掘,劉國清認為隨著時間的推移,算法之間的差距有很大可能會被進一步推平,但數據不會,數據隨著時間的推移必定會越來越大。
這一點從特斯拉和Waymo身上都能看到很清楚,這兩家公司的技術路線并不相同,但焦點都是圍繞著數據。
MINIEYE對特斯拉的手法十分推崇,他們也在逐步打通這個部分。因為MINIEYE目前已經有大量產品在商用車上進行了前裝,通過這些前裝的產品,MINIEYE也在進行相關數據的收集。
○伍·MINIEYE的未來
當聊起MINIEYE的未來,劉國清顯然有自己的想法。從大方向上看,MINIEYE未來幾年還是要推進高級駕駛輔助前裝產品裝車,同時對不同感知傳感器整合做到持續的推進,更重要的是保持深挖數據,做到對數據進行足夠的積累。
在具體技術方面,傳統強勢的攝像頭感知方面繼續深挖單目攝像頭的潛力。這里要跟大家安利一個知識點,也就是單目攝像頭和多目攝像頭的問題。
而雙目攝像頭確實和一般的攝像頭系統不同,它的本質就是立體識別(就是類似眼睛),目前在雙目攝像頭方面技藝高超的是斯巴魯和博世。
博世的解決方案是在60m以內采用雙目立體視覺,60m以外采用單目的算法,另外立體視覺對于不均勻的光照、雨雪天氣都會影響他的成像,當然它在相對理想的環境下,它相對于單目是有優勢的。
目前來時,單目攝像頭的駕駛輔助方案還是主流,其中原因除了成本,還有雙目攝像頭的體積大,不好在前擋風處安裝。
第二個方向是自動泊車,MINIEYE的全自動泊車將會成為下一個商業化的項目,目前已經和車企進行了合作,我們在明年就能看到前裝量產系統落地。
最后一個方向就是智能座艙。得益于MINIEYE在高級駕駛輔助里面積累的感知技術,他們還將其應用在乘員艙內。
另外還有一些有意思的,在夜晚開車的時候,中控點亮會十分刺眼,那我們就可以追蹤視線方向,當視線落在中控上,大屏幕才會被點亮。此外MINIEYE還會做一些多模態,就是把視覺的識別與語音的識別融合到一起,提供更加自然的交互方式,比如監控車內遺留物品,孩子是否被所在車內。所以它是整個流程里面一系列的功能,而這些功能相當一部分是相當實用的。
劉國清坦言對這項技術預期跟高,因為這是個增量市場。MINIEYE目前在國內市場打的牌就是進口替代,而面對國外車企打的就是增量需求,通過這種差異化MINIEYE就能切到國外客戶的供應商體系里面去。
○陸·在感知供應商眼里,自動駕駛何時到來?
在文章的最后,我們又到了“CEO看自動駕駛”的環節,那么對于一個感知供應商,MINIEYE對自動駕駛到底有怎樣的看法呢?
劉國清認為最近兩年在人工智能的底層技術上并沒有太大的進展,特別是在視覺和傳感器融合方面,進步并不明顯,不過在自然語義方面有較大突破,感知這個市場也進入了一個相對平穩的狀態,如果在人工智能方面沒有太多突破,那么未來10年可能都是處于一個緩慢發展的階段。
第二,小鵬、蔚來等造車新勢力則會推動L2的普及和技術升級,因此高級駕駛輔助才是未來5年增長和滲透的關鍵點,至于目前火熱的Robotaxi可能會有更多示范和應用,但它的崛起勢必需要更成熟的商業模式,目前來看就是一個長期的示范,并不會在5年內形成太大的規模。
總的來說,腳踏實地的劉國清對于自動駕駛行業還是十分穩重,顯然在他看來,L2-L3才是未來5年最大的市場。
編輯點評:對于自動駕駛而言,感知是其中的重要一環,我們很高興能看到像MINIEYE這類的中國廠商正在冉冉升起,在這個市場中爭取自己的話語權。這些隱藏的背后的、不為人知的企業,也將成為中國自動駕駛市場的基石,為中國未來的汽車行業貢獻出自己一份力量。(圖/文 汽車之家 冷曉陽)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