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之家 安全技術] 近期最為熱門的技術話題要數何小鵬和余承東在AEB技術上的網上對線。小鵬說的是友商造假,余總則回應車企一把手搞不懂AEB,論戰由此展開(詳細論戰細節可參考這篇文章)。本文我將以技術角度來聊聊AEB究竟是個啥?看看為啥媒體測試和專業機構AEB測試的結果會存在這么大的差異?以及看看行業從業者是如何看待這次媒體測試的。
● AEB是個啥?
AEB,全稱“Autonomous Emergency Braking”,中文譯為自動緊急制動系統。一般來說,AEB系統通過車輛前方的毫米波雷達、攝像頭以及激光雷達等傳感器來識別前方障礙物。
目前AEB系統在10萬出頭的車型上已有配備,可以說是一種較為普及的安全配置了。作為功能的擴展,除了標準的前向AEB系統外,一些高端車型還拓展出后向AEB、具備行人檢測功能的AEB、城市AEB(通常為80km/h以下)以及高速AEB(通常為80km/h以上)等功能。
● 小鵬G6夜間AEB測試差的真實原因。
小鵬和老余在網上的對線引起了國內媒體的關注,該媒體直接用夜間AEB測試來挑戰數臺熱門車型,其中包括了小鵬G6(參數|詢價)、小鵬G9、騰勢N7、極氪X、特斯拉Model 3、問界M5以及阿維塔11。其中,問界M5和阿維塔11采用的都是華為高階智駕系統ADS Pro V2.0。
該媒體測試的兒童假人、假車以及兩輪車都是高價購入的行業級裝備,其反射率等參數與真人真車都達到相似的標準。
不過,正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該媒體測試雖然用了昂貴的專業假人假車,但其做的并非行業標準測試,只能算是媒體自定義標準測試。哪里不標準了呢?我們接著往下看。
下面我們來看看該媒體的測試與行業標準測試最大的差異在什么地方。各國的AEB測試規程多少有些差異,下面我們用國標以及C-NCAP的標準進行說明。
此外,在2021版C-NCAP測試規程行人自動緊急制動系統測試場景定義中,在有路燈的情況下,車輛要求打開近光燈;而在沒有路燈的情況下,車輛要求打開遠光燈。
不過話說回來,非標準測試也是客觀的,但這只能說明的是在這種特定低光照環境下,華為高階智駕系統ADS Pro V2.0要比小鵬XPILOT更強。既然如此,華為又是不是再一次遙遙領先了呢?咦,轉折又一次出現了,請繼續往下看。
● 行業內人士如何看待此次測試,測試標準制定的初衷是什么?
針對此次事件,我們也咨詢了車企以及供應商的技術人員,對于此次事件,他們根據自己的工作經驗以及國家標準,對這個測試給出了自己的評價。
簡單來說,在這些大測試機構的安全測試中取得較好的成績,說明在大部分常見的交通場景下,車輛的主被動安全性能都有不錯的表現。當然有廠家針對邊角案例場景去優化,這自然是極好的,但這并不會體現在這些機構的標準場景中。
從上述媒體的非標準測試中可以看到,小鵬G6的AEB系統對于這樣的非標準場景是不適應的,而搭載華為高階智駕系統ADS Pro V2.0的問界M5和阿維塔11正好更適應這樣的場景。至于華為更敏感的AEB系統會否造成更高的誤觸發率,那還得實測過才能知道。我相信華為的技術絕對能超越國標的要求,能做到多優秀還得實踐出真知。
● 任何單一測試都不能全面說明問題
AEB系統時時刻刻都在面臨著一個抉擇,剎車還是不剎車?該剎車不剎車就造成事故,不該剎車的時候剎車就成了誤觸發。一套好的AEB系統自然是要在剎與不剎之間取得極致的平衡,但我相信市場上應該沒有任何一個廠商打包票說,自家的AEB系統在任何場景下都不會出現誤觸發,如果真有,我給你寫個“服”字。
這在現在來說還是AEB系統調校上的一個矛盾點,也使得不同品牌車型產品在AEB系統性能上存在明顯差異。
上述媒體的非標準測試比C-NCAP的夜間測試標準更為嚴苛,當然也更考驗車輛AEB系統的性能。但卻忽略了問題的反面,對AEB系統誤觸發率的測試。
對于相鄰車道車輛誤響應性能,要求按照試驗方法,進行試驗5次,至少應有4次AEB系統不發出警報預警,也不應啟動緊急制動。
對于車道內鐵板誤響應性能,要求按照試驗方法,進行試驗5次,至少應有4次AEB系統不發出警報預警,也不應啟動緊急制動,推薦的AEB誤響應率同樣要小于20%。
所以通過此次媒體測試,不能判斷出搭載華為高階智駕系統ADS Pro V2.0的阿維塔11以及問界M5誤響應率的高低水平。這兩款車可能在任何情況下都能保持極低的誤報率,也可能因為系統調校得較為敏感,誤報率較高。此次該媒體并沒有針對這個部分進行測試,所以也沒有一個最終結論,如果任何狀態下誤報率都非常低,那么說明華為確實出色;如果不是,那么這個測試就沒有把這個因素展現出來,不夠全面。
● 全文總結:
至于老余和小鵬的網上對線,各位看個樂子也就可以了,畢竟作為品牌一把手,他們的責任就是維護自己的品牌利益,而且截止發稿前,兩位大佬已經通過微博握手言和。不過我的個人觀點是,雖然中國品牌崛起已經是不爭的事實,但畢竟在邁向引領世界的道路上還有很多路要走,沒必要現階段就開始斗法,用心做好產品,推動中國汽車產業加速發展才是當務之急。(圖/文/汽車之家 常慶林)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