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之家 精選賽事] 賽車史上的第一場純電動車的賽事,Formula E電動方程式北京站已經落下帷幕,我們作為東道主有幸目睹了這個可以載入史冊的賽事。比賽舉辦得很成功,但也出現了一些有待改進,甚至有些遺憾的地方。不論成敗,這都是一場精彩的賽事。
先說全場比賽最扣人心弦部分,海菲爾德和小普羅斯特的撞車。在這里咱們不討論誰對誰錯,單說這次碰撞本身向大家展示了電動方程式無與倫比的安全性。當海菲爾德的車子凌空飛起,旋轉著拍在圍墻上的時候,全場為之嘩然,除了名次以外,更擔心的可能還是車手的安危。當海菲爾德從車里爬出來,毫發無損,氣呼呼地走回維修區的時候,Formula E的安全性可以說是最大的贏家。
● 讓我們通過視頻再重溫一下當時的事故過程
另外據了解,雖然海菲爾德的賽車幾乎摔成了碎片,但車內電池組絲毫沒有損壞。由于之前有過不少電動車電池組受損導致起火的案例,Formula E的電池組安全性可能也是所有人最關心的部分,現在大家可以松一口氣了。
在賽前編輯對話了一些觀眾和網友,有些人擔心Formula E沒有了傳統方程式的發動機聲浪,會沒有激情,也就沒那么好看了,其實編輯本分之前也有過這樣的擔憂。但是在看到賽道的時候,特別是親眼目睹練習賽中賽車成群結隊的駛過時,飽含科技感的嘶鳴聲會直接將這種擔憂粉碎掉了。就像一位F1車手提到的那樣,聽到它,你會覺得“這就是未來的聲音”。
去現場看過F1的朋友應該了解傳統F1一級方程式的聲浪有多大,在距離賽道幾十米的地方,不戴著耳塞觀看,耳朵絕對要崩潰的。現在換成觀看距離不到十幾米,甚至不到十米的,如果是F1在上面跑,不知道比賽之后附近醫院容不容得下這么多耳膜穿孔患者,現在換成是安靜許多倍的Formula E,大家終于可以安靜地觀看了。而且由于Formula E真的很安靜,這次在現場聽到了許多傳統方程式比賽中幾乎無法聽到的聲音,比如變速箱換擋的聲音、輪胎尖叫聲,還有大家可能都忽略了的,現場車評人的精彩評論,如果放在F1現場,你估計完全聽不見他在說啥。
誠然,正賽時最大功率只有200馬力上下的Formula E無法達到傳統方程式的驚人速度,沉重的電池組和更趨向于街道的輪胎也使得賽車在彎道中的節奏也慢了下來,但別忘了這是狹窄的街道賽。彎道狹窄刁鉆,而且還沒有普通賽道中的緩沖區,也就是說,一旦沖出了邊界就要承受慘痛代價,這一點直接提升了Formula E的速度感,比賽也瞬間變得驚險刺激了。
比賽前編輯對話參賽車手時得知,其實Formula E不是不能跑的更快,但是受制于目前技術的局限性,如果提高輸出功率,賽車的電池容量根本不足以跑完比賽。即便是眼下的低功率模式,車手也要小心地控制功率輸出,安排好整個賽程的電能分配,這是適應Formula E的過程中最大的挑戰。
作為首屆Formula E比賽,賽程中還加入了一個有趣的部分,叫“FAN BOOST”,意思是觀眾可以在網上為自己喜歡的車手投票,得票最多的三位車手能獲得5秒的額外高功率加速機會,類似在游戲“跑跑卡丁車”中吃了紅色“N2O”加速符號一樣,能“呼啦”一下加速超越對手。
但是這個功能的實用性遭到了質疑,據獲得這個加速機會的車手之一,獲得本站冠軍的ABT車隊車手盧卡斯說,他在得到FAN BOOST權利后根本沒敢激活這個功能,因為怕電池消耗太大影響后面的賽程,也怕賽車可靠性出現問題。在兩個月后的馬來西亞站比賽之前,裁判將對于這個規則進行重新裁定,以確認是否保留。
說到可靠性,中國車隊的主力車手董荷斌這次算是最大的受害者之一。這位練習賽中排位第三的選手先是因為制動分配系統故障在排位賽中失控撞車,又因為不明原因無法正常發車,坐在賽車中絕望地看著自己逐漸落后,最終只以第16名完成比賽。
不論怎樣,Formula E首站比賽順利落下帷幕,電動車賽事順利啟航了,每一位在場觀看的、通過互聯網和電視觀看的、通過微博論壇互動的朋友,都見證了這一歷史性的時刻,不論最后成敗,這場精彩的比賽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接下來的分站賽都能和北京站一樣順利,甚至做得更好的話,Formula E和F1、WRC等齊名、成為一個世界級賽事指日可待。(文/汽車之家 許云鶴 攝影/郭楓)
相關閱讀
遇見歷史時刻 電動方程式北京站觀賽
//www.china-wallpaper.com/tuning/190001/841529.html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