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之家 F1賽事] 本周末F1英國大獎賽再次上演驚險一幕,正賽發車之后,多輛賽車相撞,中國車手周冠宇遭受波及,賽車騰空而起沖出賽道緩沖區,翻過圍欄沖向看臺。好在周冠宇并無大礙,隨后在社交平臺向大家報平安。在我們長舒一口氣,感嘆小周無事之后,所有人的焦點再次集中在了賽車駕駛艙頂部的Halo系統上。
通過多角度回放,我們看到周冠宇此次事故的起因——紅牛二隊的車手加斯利在發車后與使用硬胎(輪胎溫度過低)、加速偏慢的梅賽德斯AMG車手拉塞爾擦槍走火,兩人的碰撞讓英國人的W13賽車偏向起步同樣反應較慢的周冠宇賽車一側。
英國人賽車的左前輪高速撞擊周冠宇賽車的右后輪,阿爾法·羅密歐賽車立刻彈起并傾覆,以倒扣的姿態高速沖進砂石緩沖區。隨后,中國車手的賽車突然顛起并越過輪胎墻直接撞上觀眾席前的護網。賽車呈90度夾角,卡在護網和輪胎墻中間。
不得不說,周冠宇能從此次可怕的事故中全身而退,必須得感謝Halo。這套因為F1車手朱爾斯·比安奇離世(2014年日本大獎賽)而開發出來保護車手頭部安全的規定部件,已在數場F1大獎賽和青年方程式賽事中證明了自己。無獨有偶,本周末銀石F2主賽期間,Halo也立下大功。
從近處說,“七冠王”漢密爾頓去年就在蒙扎賽道,因Halo的保護逃過一劫——維斯塔潘的紅牛賽車后輪狠狠砸在了英國人的頭盔上。再往前說,格羅斯讓在2020年巴林站的驚天大撞車,Halo也力保城池不失,至少讓其可以在高速碰撞賽車全毀后仍擁有清醒地自主意識逃生。
Halo系統由于造型酷似人字拖在剛開始裝備的時候引來了大批車迷的吐槽,F1在人們心中高大上的印象瞬間變成“逗B”,不過現在回頭仔細想想,當時的這種討論其實并不歡樂...
車手一直處在危險中
賽車運動在剛剛啟蒙的階段,是一項非常非常危險的運動,人們對安全還沒有什么概念,坐進賽車里的車手與登上戰斗機的飛行員幾乎沒有區別,都是把腦袋別到褲腰帶上去“戰場”上拼命,這種猶如“英雄”般的感覺,也讓無數人想去體驗這種冒險而成為賽車手。
據不完全統計,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至現在,一共有大約81名F1車手在賽場上失去生命。在最為“荒蠻”的50-60年代的84場F1大獎賽上,就有30名車手在比賽中喪生,平均每3場比賽就有會有一名車手死于賽場。
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F1駕駛艙的安全性在過去幾年中有了巨大的增長。而在過去的二十年里,F1賽車對頭部的保護有了顯著的增加,推動這一發展的主要原因是1994年塞納的離世。
盡管F1賽車的安全性有著顯著的提高,但是FIA對于駕駛員頭盔和駕駛艙安全性的研究仍在繼續,尤其對于開放式座艙安全性的討論一直是非常激烈的爭議點。
除了Halo系統之外的幾種方案
直到2009年,前F2車手小蘇堤斯頭部被遺落車輪擊中致死;一周后,F1車手馬薩的頭盔被巴里切羅賽車后懸架的一塊彈簧擊中,頭盔的護目鏡被砸碎,馬薩受傷,開放式坐艙賽車對車手頭部安全性的保護到了必須提高的時候。
于是,FIA開始著手研發和測試賽車座艙安全解決方案,并依照鳥撞擊噴氣式戰斗機罩的效果數據作為測試的基點,假定1.8kg的鳥以超過1000km/h的時速撞擊,大約能產生73千焦耳的能量,賽車的安全系統要能抗住同等能量的撞擊才行。
不過,在F1賽車上速度會低很多,而且撞擊物體的體積也會更大,所以FIA決定用重量為20kg的F1輪胎以225km/h的速度進行撞擊實驗。
FIA在2011年對三種較為可行的概念進行了測試,分別是使用普通聚碳酸酯(樹脂)材質的半封閉防護罩、使用航天規格的聚碳酸酯全封閉式座艙,以及鏤空的金屬防滾架。
實驗的結果嘛,您從視頻中也看到了,普通材質的半封閉雖然也彈開了輪胎,不過被產生的碎片可能同樣帶來小的傷害,而且這些碎片還有可能傷到觀眾;而航天規格的聚碳酸酯全封閉式座艙和金屬防滾架的防護性能非常有效。
這樣看來,這帥氣的全封閉式座艙才應該是現在F1賽車的摸樣,而不是我們看到的“人字拖”才對。的確,全封閉式座艙方案經是FIA討論最多的一個,在很多設計中,都會有造型像F16戰斗機一樣的全封閉座艙,不僅看起來更酷,而且這樣的設計還能優化賽車的空氣動力學性能,帶來更高的極速和更快的過彎速度。
那么WEC的經驗能不能被用在F1賽車上呢?雖然同為最頂級規格的賽車,但是它們其實有著天壤之別,如果像LMP1賽車一樣使用全封閉座艙同樣會遇到更多的問題。
首先就是車手視野的問題,曲面風擋玻璃會讓車手的視覺出現一定的失真,并且風擋每個部分的曲率不一樣,所以歡哥角度還可能出現不一樣的失真率。這在廣闊天空中搏斗的戰斗機上或許不算什么,但是在“近身肉搏”的F1賽場上,這個問題就非常嚴重了。
其次,是賽車發生意外后,車手的逃生問題。開放式座艙的賽車,在發生意外后,如果車手沒有失去意識,可以一個人用很快的速度逃離賽車,但是如果是全封閉式座艙,車手需要先打開座艙才可以逃生,即使,座艙很容易打開,那么遇到翻車顛倒的情況呢?車手很有可能會被捆在車內,而無法第一時間逃生。
最后,全封閉座艙還有可能碰到無法清理積水和污垢的問題。雨戰是很多車迷非常喜歡的一種比賽情況,惡劣的天氣讓比賽增添了更多的變數,而且有很多著名的車手在雨中會展現出驚人的控車能力,也是奪冠的必殺技。
現在開放式座艙賽車,是要車手依靠頭盔撕掉護目鏡上的保護層來解決清理積水和污垢的問題;而LMP1組別賽車則配備有雨刮器。但是全封閉式座艙的F1賽車要如何在狹小的空間內解決這個問題呢?布置了雨刮器會不會阻擋視線,增添了更多的危險系數呢?同樣,半封閉式座艙也會遇到同樣的問題。
此后,FIA又對三個新的金屬框架解決方案進行了測試,這些概念中的一個是由奔馳車隊提出與FIA安全總監Laurent Mekies團隊共同研究,并且討論得非常多的“Halo”,一個安裝在駕駛員頭部上方的金屬環,帶有一個前部支撐桿,它在測試中也有很好的表現。
經過不斷的研發和改進,Halo最終成為了我們看到的模樣。這期間仍舊不斷有質疑的聲音:“車手容易逃生嗎?”“如何移除Halo?”等等。不過這些質疑隨著它的大顯神威,也就逐漸消失了。Halo必須從上方和側方能夠承受相當于12噸的重量壓力,并堅持5秒,還要保證駕駛艙或Halo本身的任何部分都不會出現問題。毫無疑問,Halo是現在一級方程式賽車上最強悍的部件。
生產一個Halo需要大約70公斤的Ti6Al4V 5級鈦合金,成本高達15000歐元左右,這當然不便宜,不過比起車手的生命安全,這又算得了什么?
寫在最后
每一項安全科技的背后都是血淋淋的教訓,Halo系統也是在這種環境下誕生的。這種事故以后還會發生嗎?還會!即使到現在,賽車還是一項高危險性體育項目,盡管車手已經擁有了武裝到牙齒的裝備,只要每位車手仍舊為了榮譽拼盡全力,就會始終伴隨著危險。但正是這樣,才讓我們看到了車手的勇氣,和像拉塞爾這樣的車手身上閃爍的人性的光輝。(編輯/汽車之家 郭楓 部分文字/QIAN JUN Motorsport Media)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