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之家 互聯出行] 關注比亞迪這一世代車型的朋友,或多或少都應該聽過“DiLink”這個單詞,這一時代的比亞迪除了有沃爾夫岡·艾格的設計,聲名在外的DM雙模,還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DiLink智能車聯,放在以前泛泛來說,就是那塊兒可旋轉的中控Pad。
“Di”Link
當然,在國內第一家愿意為“自動駕駛”過程中發生的事故承擔責任的車企出現之前,所謂“自動駕駛”始終處于技術積累的階段。其實關于智能車聯和無人駕駛,相當一部分車企愿意將二者割裂開,交給兩個部門/公司/研究院負責,各自安好互不打攪,當然,也有像DiLink一樣,希望二者“擁有共同的姓名”,諸如我們前面提到的Collie牧羊犬,也包括百度的Apollo。這也許是因為公司架構的層級關系,也可能是出于營銷的考慮。
那么屆時,以網聯模塊做“中間人”,智能車聯注定會和無人駕駛產生更多交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不論如何,你現在就可以看到的是:在DiLink這個以“Di”(迪)字為核心的自創詞上,寄托著比亞迪從車聯網到信息娛樂再到無人駕駛的一整片理想森林。
誰的“生態”夢?
在測試過的那么多車型里,比亞迪DiLink是最各色的一個,對系統功能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查看我們此前的測試,比亞迪的車主也應該深有體會。簡單來說,比亞迪幾乎是直接把Android系統拿來用了。
這種模式對比亞迪來說其實順理成章,要知道,早在十年前,比亞迪就已經拿下了安卓系統的研發資質。
在斑馬、博泰、騰訊車聯費勁地一家一家談合作,搭建自身服務生態的時候,比亞迪已經抄著近路,一溜煙“走完”了生態搭建的漫漫長路,畢竟,你的車載系統功能再多,能有280萬款安卓應用多嗎?
但是,這種模式就沒有問題嗎?當然有,除了和DiLink有深度合作的百度地圖、考拉FM等應用,大部分不支持深度語音控制,也缺乏針對駕駛安全的限制,你甚至有權限開著車看視頻。
DiLink也可以下載美團外賣App,上面的所有東西都可以訂,外賣的受眾面可比星巴克廣太多了,那這個功能有用嗎?沒用,因為沒有深度適配,點餐需要你長時間轉移注意力到屏幕上。那要是讓副駕駛操作或者停車以后再用呢?當然可以,但你為啥不直接掏出手機訂呢?
在你玩手機的時候,你的注意力理應停留在手機屏幕上,但當你使用車機系統時,往往只是“驚鴻一瞥”,駕駛員的注意力應該在前方而不是屏幕上。所以,其實問題的本質很簡單:手機App缺乏對用車場景的深度適配。
而針對這個問題,DiLink其實有自己的解法,它以“開放”的姿態,寄希望于越來越多品牌生態開放后,開發者能主動為汽車的使用場景進行適配。
到時候作為“開山鼻祖”,直接“統一度量衡(協議和規則)”,坐擁大把的優質生態服務,龍頭老大的位置就算坐穩了。
這個邏輯說得通,但一個問題是:其它車企、Tier 1供應商首先得愿意加入到比亞迪的模式中來,就目前來看,各家還是有自己明確且具備鮮明個性的產品邏輯,短時間內恐怕難以達成合作共贏的局面。
小結
比亞迪和DiLink身上有不少值得行業尊敬的地方,比如國內率先實現整車OTA,比如開放數據接口的勇氣,以及“統一度量衡”的野心。
事實上自2018年中國智能網聯產品如雨后春筍般出現,智能網聯可謂瞬息萬變,不乏有好的遠景落地,但同樣也有過于夢幻的產品殘喘,它們都面臨著一個問題——用戶量級。即使產品再好用戶不買賬,數量無法達到生態的量級,規劃再好也是白瞎。
記得電視劇常常出現的一句臺詞:得民心者得天下。這句話用到現在的中國智能網聯產業乃至中國車市可謂再貼切不過了,只要目標消費者覺得好,那就是真的好,解決用戶需求是根本。(圖/文 汽車之家 鄭旭)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