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之家 車系歷史] 記得還是在我上中學的時候曾聽父母說過,家里某個有錢的親戚買了臺“廣州本田”,那時候,“廣本”對于我來說幾乎是中高檔轎車的代名詞。后來我才明白,“廣州本田”并不是一款車,它的名字叫做Accord(雅閣)。
其實早在上世紀80年代,雅閣便成為了北美銷量最好的四門轎車之一,此后雅閣不斷更新換代,長期占據同級別車型銷量前幾名的位置。如今,這個我們熟悉的老朋友已經走過了37個年頭,推出了9代車型,今天我們就帶您一起走近本田雅閣,了解它一路走來的風雨歷程。
本田雅閣誕生背景
說起本田雅閣的誕生,還要感謝上世紀70年代那場震驚世界的石油危機。在那之前,本田最重要的北美市場上,馳騁的是各種V6、V8的大馬力肌肉車,加油似乎從來不是人們需要擔心的事兒。這種情況在1972年之后徹底被改變,頻繁的限量加油政策以及加油站前時常排起的長隊似乎在告訴那些油老虎們,經濟、舒適的汽車時代即將到來。
對于那些拉風的美式肌肉車來說,這絕對不是危言聳聽,從上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包括北美市場在內的全球市場開始將目光轉移到經濟、舒適的代步小車身上,很快,這些平日里耀武揚威的肌肉男們一下子沒了市場。
在此之前,本田剛剛從以摩托車為主的產品結構向汽車方面轉型,1300就曾是一款被本田寄予厚望的車型,但是由于當時各種不成熟的創新以及多處蹩腳的設計,本田1300在日本本土及北美市場遭遇了重大打擊,不過在石油危機的大環境下,本田可不想白白浪費這樣的絕佳機會,很快他們便推出了另一款車型——本田145。
客觀的說,本田145修正了不少此前在1300上出現的問題,但可惜這款車生不逢時,它推出的同時,一款名為Civic(思域)的經濟型掀背小車便出現在了本田的產品序列中。本田Civic一經推出便引起了日本國內及北美市場的注意,銷量也是逐月攀升,不僅對競爭對手形成了巨大挑戰,對本田145的打擊也是致命的,此后,本田開始主攻Civic車型,而像1300、145這樣“不成功”的作品則幾乎被人們完全遺忘。此時的本田汽車公司已經將注意力全部放在了開發經濟、實用、舒適的車型身上。有了Civic的成功經驗,本田汽車公司內部很快想到了開發一款更寬敞、更舒適的經濟型車。
在石油危機爆發前,由于創始人本田宗一郎是美式肌肉車的忠實擁躉,并且他本人也是龐蒂亞克·火焰鳥的擁有者,所以本田汽車公司曾有意開發一款采用后輪驅動、V6發動機,類似福特野馬的雙門硬頂跑車,但是在那個石油資源緊缺、各種排放法規施行的年代,本田宗一郎的這個愿望很快被本田汽車公司內部否定,取而代之的,則是一臺采用直列四缸發動機、前置前驅的經濟型車。
本田最終將其定名為“Accord”,“Accord”直譯為統一、一致的,本田如此定名的原因是想表達自己對人與車、與整個社會和諧統一的美好愿望。
1976-1981年 第一代本田Accord
1976年5月7日,第一代本田Accord正式上市,當時的Accord完全從本田Civic車型上衍生而來,就連車身形式也是與當年Civic相同的三門掀背車。第一批出產的三門掀背版本田Accord有著與Civic高度相似的外觀,車頭造型方正,突出的前杠與四個大小相同的圓形大燈流露出了濃濃的日范兒,與那個年代許多日系車相同,本田Accord的后視鏡同樣放置在了翼子板上。與它的長相相比,第一代本田Accord那充滿個性的掀背造型無疑更令人印象深刻。
由于是從本田Civic演變而來的,因此第一批出產的Accord車身尺寸“小的可憐”,4115mm的車長、2380mm的軸距、1噸左右的體重放在今天也只能算是個小型車的身量,與如今車身長度接近5米、軸距2米8的Accord更是不可同日而語。
內飾設計方面,Accord給人的感覺同樣是樸實無華,雖說并沒有什么提升豪華感、科技感的設計,但Accord的中控臺設計卻極富層次感,中控臺被明顯的分割為上中下三層,上層的多個凹槽巧妙的留出了儲物空間,中間層向外突出,造型平直規整,此后中控臺迅速向下傾斜,音響等控制按鍵則有序的分布在中控臺正中間。有意思的是,第一代本田Accord的方向盤樣式竟與和龐蒂亞克火鳥同平臺的第二代雪佛蘭Camaro幾乎一致。
雖然本田在短時間內無法讓Accord與Civic有本質上的區別,但提升Accord的配置卻是一件相對容易完成的事兒,在這臺本田Accord車型上,除了常規的織布座椅、雨刷器、各種儀表等基礎設施外,可調AM/FM的收音機也成為了Accord的出廠配置。
1976年出產的本田Accord三門掀背版推出了包括1600 Coupe、Accord CVCC EX/LX/GL/SL在內的多種版本,它們均使用了一臺1.6L直列四缸發動機,其中代號為1600 Coupe的基礎版本最大功率69馬力,最大扭矩115N·m,而代號為EX、LX的版本最大功率則提升至80馬力,最大扭矩提升至121N·m。與這臺發動機相匹配的為2速自動、4速及5速手動變速箱。第一代本田Accord采用的是前麥弗遜、后多連桿獨立懸架。
不僅如此,為了充分保證本田賴以生存的燃油經濟性,從第一批出產的Accord車型開始便全系搭載了本田引以為傲的CVCC技術,這也使得第一批推出的幾款Accord車型的百公里油耗均保持在6L左右,如此節能、實用的Accord無疑正好迎合了石油危機時期人們的需求。
何謂CVCC技術
CVCC技術,亦即Compound Vortex Controlled Combustion(復合渦流調整燃燒方式)的縮寫。它的特點便是在不降低動力輸出水平的前提下,保證發動機的燃油經濟性及節能環保性能。
由于Accord市場反響非常強烈,本田逐漸發現三門掀背版車型已經不再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很快,本田汽車公司便開始研發4門版的三廂車,1977年10月14日,四門轎車版Accord正式進入市場,作為本田推向全球市場的主打四門車型,第一代四門Accrod采用了與掀背車型完全相同的前臉設計,只是由于四門轎車的車身形式,在尺寸上有所增加,達到了4450mm×1620mm×1360mm。
四門車型不僅內飾設計與三門掀背版如出一轍,推出的車型種類同樣非常豐富,除去常規版本的Accord CVCC 4d EX,還有EX-L/GF/SL等多種版本可供選擇,它們搭載的依然是一臺排量為1.6L的直列四缸發動機,只不過最大功率已經提升至82馬力,最大扭矩121N·m。此外,這款車在某些市場上還曾被換裝1.8L發動機進行銷售。
1978年,本田繼續推出了第一代Accord三門掀背版改款車型,這款名為LX的新車擁有比此前車型更高的配置,手動空調、數字時鐘以及助力轉向系統的出現無疑更能讓它吸引當時的消費者。不過此時掀背版Accord已經不再是消費者的第一選擇,他們喜歡的是更寬大、更實用的四門版車型。
對于消費者需求的轉變,本田自然心知肚明,幾乎與此同時,四門版的Accord同樣推出了配置更高的新車型,新款Accord在外觀上與老款車型基本保持一致,只是前格柵、保險杠與尾燈樣式進行了改動,并取消了此前在進氣格柵上清晰可見的“CVCC”標識。
除了配置較此前車型有所提升,新款四門Accord還提供了1.6L及1.8L兩款發動機可供選擇,最大功率分別為80馬力與85馬力。與之搭配的自動變速箱也從此前的2速提升為3速,手動變速箱則依然有4速及5速可供選擇。動力小幅升級,那套CVCC系統依然是本田Accord車型上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1981年,本田再次對Accord車型進行了改進,它們不僅將所有車型后視鏡統一成了黑色塑料材質,還將儀表盤顯示方式從此前的字母、燈光顯示變為更加直觀形象的符號指示燈。不僅如此,本田還推出了一款擁有豪華配置的特別版車型,這款名為SE的車型擁有真皮內飾、鋁合金輪轂、電動車窗以及卡帶式錄音機等多項此前不曾出現的舒適配置。
這款頂級配置的SE車型推出后,第一代本田Accord也成功的完成了自己打入世界市場的任務,短短5年時間內,本田共計生產銷售了185972臺Accord。本田Accord完成了從無到有,從依靠Civic車型進行改進,到推出各種版本車型的蛻變,當時的本田Accord業已成為馬自達626、豐田Corona以及日產Stanza搶奪日本本土市場的最大障礙,在外人看來,本田Accord在日本國內就像是當時大眾Passat B1在歐洲汽車市場的地位。
1981–1985年 第二代本田Accord
在日本市場確立自己不可動搖的地位后,本田迅速將Accord全面推向了北美市場。與此同時,旨在繼續向實用風格靠攏的第二代Accord也在緊鑼密鼓的研發生產中。1981年9月22日,第二代本田Accord進入日本與歐洲市場,而在美國市場,它被當做1982款車型進行銷售。
在產品進軍全球市場的同時,本田汽車公司已經想到了在海外開設工廠,直接供應海外市場,而它的第一個目標地點便是美國。就在第二代本田Accord在日本投產之際,位于美國俄亥俄州瑪麗斯維爾的本田工廠也同時竣工,并立即投入了生產。從這代車型開始,本田Accord連續15年占據著日系品牌北美市場銷量第一的寶座。
這代本田Accord在外觀方面較第一代有了明顯的“進化”,雖說前臉設計風格基本與上一代車型相同,但由于將四圓燈改為了方形設計,整車看上去更加方正,日范兒也更加濃郁。此外,雖然第二代Accord 4410mm×1650mm×1375mm的車身尺寸與上代相仿,但由于軸距加長了70mm,再加上更加扁平的設計風格,使得這代Accord看上去更加修長。除去日漸成為銷量主力的四門車型,第二代本田Accord同樣推出了三門掀背版。
第二代本田Accord采用了與上代車型類似的內飾設計風格,依然層次分明的中控臺將不同功能的控制按鍵區分開來,四輻式方向盤較上代更加粗壯,由于舒適、安全配置的提升,中控臺按鍵布局較上代車型稍有不同,如果不仔細觀察,你一定會認為這代Accord的內飾設計師是在“糊弄事兒”。
很顯然,這代Accord的設計師把精力更多的放在了配置的提升上,除去可選擇顏色的絨布/真皮座椅、手動空調、電動車窗等常規配置,第二代Accord部分車型上還出現了世界上第一套車載導航系統,本田稱之為Electro Gyrocator,三門掀背版車型上還配備了數字時鐘等實用配置。
日系品牌車往往會在一款車型基礎上推出眾多版本,Accord無疑很好的繼承了這個傳統,第二代Accord共有包括EX、EF、EX-R、EL等車型在內的十余個版本可供選擇。它們根據版本不同會搭載1.6L與1.8L兩款發動機,其中1.6L發動機最大功率90馬力,最大扭矩133N·m,百公里油耗在7.5L左右。1.8L版本車型的最大功率提升至97馬力,最大扭矩140N·m,它的百公里油耗在8.4L上下。
此外,由于80年代初期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局實施了嚴格的照明要求,明確規定在美國境內上路行駛的車輛前大燈必須采取密封措施,以防車燈起霧,并且保證車燈在被石子等硬物損壞后能夠快速拆卸更換。具體到本田Accord上,出口到美國的Accord被要求在車尾兩側加裝兩個邊燈,出口到歐洲的Accord則在車輛后保險杠上又額外加裝了后霧燈。
為了進一步拓寬Accord的銷售渠道,并與同時期同級別車型本田Vigor區分開來,本田汽車公司還專門開辟了本田Clio(克萊奧)與本田Verno(維爾諾)兩個銷售渠道,其中本田Clio專門銷售Accord, 改款前三門掀背版Accord售價為7399美元,四門轎車版售價為8245美元,而LX版本車型的售價為8499美元,毫無疑問,Accord在銷量上給予了本田汽車公司豐厚的回報,截止到1983年初,本田僅在美國工廠生產的第二代Accord便已經達到了35萬臺。
逐漸在世界市場站穩腳跟的本田在1983年推出了改款的第二代Accord,這款車整體造型與此前車型差別不大,只是前杠更加向下傾斜,在美國東部工廠生產的美版車型還對尾燈樣式及組合形式進行了微調,以適應北美及歐洲市場的要求。
豐富的配置依然堪稱這款本田Accord的亮點,絲絨地毯、可自動替換的卡帶錄音機、空調、數字時鐘、巡航控制系統、方向盤助力系統、電動遙控門鎖等等均已成為了這款Accord的標準配置,對于一款誕生于80年代前中期的車型來說,如此豐富的配置足以讓人們對其好感倍增。
其實改款第二代Accord真正的意義還遠不止如此,1984年5月24日,日本第一批由計算機控制的多點燃油噴射發動機正式下線,本田稱之為PGM-FI,這臺多點電噴發動機的第一批受用者就是第二代改款本田Accord。如此一來,本就版本眾多的第二代本田Accord又擁有了電噴版車型,改款的本田Accord共有1.6L、1.8L化油器版本及1.8L電噴版本可供選擇,其中1.6L化油器車型又分為88馬力與94馬力兩個版本,1.8L化油器版本最大功率提升至110馬力,而動力最強勁的1.8L電噴車型最大輸出功率更是達到了130馬力。與此同時,本田將此前的3速自動變速箱升級為4速,5速手動變速箱則得以保留。
1985年,也就是第二代Accord生產銷售的最后一年,本田推出了一款專供日本市場的特別版車型,它配備了13英寸合金輪轂、特別定制的豪華音響以及一臺代號為ES3的非CVCC發動機,這臺發動機同樣采用電子多點燃油噴射技術,最大功率110馬力,這也是Accord車型第一次使用不包含CVCC技術的發動機。
1985-1989年 第三代本田Accord
1985年6月4日,第三代Accord在日本本土市場率先上市,此后不久便進入了歐洲及北美市場。經過兩代10年的發展演變,第三代本田Accord終于變得寬大、豪華,開始正式向中型車市場進軍。
相較于前兩代本田Accord,這代車型在外觀上的改變無疑是巨大的,第三代本田Accord車身更加扁平,原本就不算寬大的車頭瞬間變得非常單薄,原本方形的前大燈變成了隱藏在車頭內的翻燈,前格柵更是被壓縮的只剩下一根鍍鉻裝飾條。猛的一看,這樣一臺有著扁平前臉、修長車身的本田Accord酷似一條正在游動的鲇魚。不過當時這樣的設計卻獲得了不少消費者的青睞。
這代本田Accord的車身尺寸也較此前有了很大幅度的提升,三門掀背版車身尺寸與此前的四門轎車版相仿,達到了4440mm×1694mm×1336mm,四門轎車版本車身尺寸為4564mm×1712mm×1356mm,在那個不知“L”為何物的年代,這樣的車身尺寸足以與一眾中級車相抗衡。
此外,這代本田Accord與它的姊妹車型Vigor在外觀上非常相似,且從這代車型開始,這兩臺外觀相似的車型同時在本田Verno與本田Clio兩個分銷渠道銷售,本田汽車公司為了區分二者,專門為在本田Verno渠道銷售的Accord進行了改動,而在本田Clio銷售的Accord采用的則是最新的設計理念。至于這代Accord出口到海外的車型,則并沒有采用隱藏式大燈的設計。
說到內飾,恐怕第三代Accord又要讓大家失望了,總體來說,這代Accord內飾與上兩代車型之間的變化同樣不明顯,中控臺平直、規整的硬線條依然是主旋律,由于層次感很強的設計方式,副駕駛席前方留有很大一塊儲物空間。中控區域雖然較此前多了不少物理按鍵,但簡潔明快的風格并沒有改變,車內各項控制功能一目了然。
這代本田Accord同樣擁有眾多版本可供選擇,而這些版本除了以動力作為區分,配置同樣是區分它們的重要指標。不過為了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無論哪個版本的Accord均可選裝諸如電加熱后視鏡、數字儀表組、天窗、定速巡航以及恒溫空調等配置,而一些出口到北歐城市的車型還根據當地的氣候狀況為車輛提供了前排座椅加熱以及大燈清洗等非常實用的功能。
與此前兩代車型有所不同,第三代本田Accord根據投放市場的不同為車輛裝配了不同型號的發動機,投放日本本土的Accord搭載的是代號為A18A、B18A以及B20A的1.8L與2.0L發動機,最大功率分別為112馬力、102馬力以及163馬力。出口到歐洲的車型搭載的是A16A1、A20A2、A20A4、B20A2以及B20A8發動機,其中排量為1.6L的A16A1發動機最大功率89馬力,其他幾款2.0L發動機最大功率則分別為100馬力、122馬力、145馬力與135馬力。北美版Accord則只有2.0L這一個排量可供選擇,最大功率分別為100馬力與122馬力,與歐版部分車型一致。
不僅發動機種類繁多,第三代Accord還擁有眾多車型版本,綜合日本、歐洲以及北美市場,本田Accord共有四門轎車、三門掀背車、3門獵裝版以及1987年引入市場的兩門Coupe車型。其中三門掀背車無法進入歐洲市場,三門獵裝版則禁止出口到美國及加拿大市場。最有意思的是后期出現的兩門Coupe車型,它僅在本田位于美國俄亥俄州瑪麗斯維爾的工廠生產,以反向出口的形式來到日本,它在美國則被稱為US-Coupe CA6。
值得一提的是,這代Accord還是第一臺使用前后雙叉臂懸架的民用版本田轎車,它不僅比此前的麥弗遜懸架成本更高,也能更好的保證車輛行駛的穩定性與操控性。另外,這代Accord不僅全部采用了四輪碟剎,高配車型甚至還配備了雙活塞剎車卡鉗。
講到這相信大家都注意到了一臺有意思的車——第三代本田Accord獵裝版。這款車幾乎與第三代Accord四門轎車與三門掀背版同時推出,它的“真名”叫做Accord AeroDeck,在歐洲,人們更愿意稱之為Shooting Brake(獵裝版)。與三門掀背版車相比,獵裝版的最大不同便是延續到車尾的平滑造型,本田將這種設計同樣運用到了當時的Civic、City以及第一代Kei car身上。
眾所周知,所謂獵裝車相較四門轎車最大的優勢便在于它那個性感的“屁股”,不同于常規旅行車與MPV車型相對呆板的造型,獵裝車車尾往往有著銷魂的曲線,所以熱衷于購買這種車型的人,也必定是樂于享受生活樂趣的。不過伴隨這飄逸造型而來的,是實際使用中的種種不方便,并不實用的后備廂空間、別扭的后尾門開啟方式讓不少本來對它感興趣的人避而遠之。
由于種種原因,這款名為Accord AeroDeck的獵裝車在上市不久后便被迫夭折,1987年,本田在北美市場引入了兩門版Accord Coupe車型,這款車一進入市場便立刻引起了人們的強烈關注,追求時尚的美國年輕人對它愛不釋手,Coupe車型也因此迅速占據了北美市場。很快,這股雙門Coupe的風潮便吹到了本來對獵裝車頗具好感的日本與歐洲市場,并成功搶了AeroDeck的風頭,80年代末期,曾經掀起一股“shootingbrake”浪潮的本田Accord獵裝車由于銷量急劇下滑,遺憾的退出了市場,此后AeroDeck這個名字被用在了五門版本田Civic旅行車身上,并同樣出口到了英國等歐洲國家。
1989-1993年 第四代本田Accord
轉眼間,歷史的車輪已經轉到了上世紀90年代,本田也已經開始著手進行第四代Accord的開發工作,在此之前,三代Accord在全球市場的穩定表現似乎已經證明了這是一款兼具經濟性、實用性以及舒適性的暢銷車,如果不出現大問題,第四代Accord無疑也會給本田汽車公司帶來不錯的收益。
然而就在幾乎所有人都相信這代Accord將會是一款“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產品時,本田汽車公司內部卻嚴肅的提出了“90年代轎車應如何設計”的命題,并要求Accord的設計團隊從零開始,認真思考汽車的本質與功能,設計出真正以人為本的轎車。在今天看來,本田的思考無疑是成功的,但在當時來說,這樣的行為是對自身設計團隊的極大考驗,同樣,這也表現了本田對自身實力的絕對自信。
1989年,基于全新“CB”底盤打造而來的第四代本田Accord正式上市,經過重新設計的新車型較第三代變化頗多。首先,由于底盤及平臺的變化,這代Accord的車身尺寸較此前明顯增加,1990年出產的第一批四門車型便達到了4694mm×1725mm×1369mm,軸距也相應的增加至2720mm。(后期推出的改款車型在車身尺寸方面有所變化)
其次,這代本田Accord的外觀設計同樣有所突破,在第三代車型上出現的隱藏式大燈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寬度較窄的長方形大燈,前臉整個風格較第三代車型更加飽滿,原本棱角分明的車身線條也變得圓滑起來。除此之外,專門為第四代Accord設計的低腰線及弧形后窗也堪稱亮點。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三門掀背車在市場上所占份額越來越少,因此從這代車型開始,本田徹底放棄了三門掀背Accord的生產銷售。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第四代本田Accord還是在美國生產的第一批在大燈中融入透鏡,以替代傳統漫射光源的車型,與大多數廠商不同,本田直接選擇過渡到多反射光源形式,并始終堅持用玻璃透鏡代替塑料材質。
與此同時,本田汽車公司內部的產品結構也發生了變化,原先Accord的姐妹車型Honda Vigor從這一代開始變成了搭載直列五缸發動機的性能車,為了彌補Vigor的空缺,本田另外推出了一款Honda Ascot作為姐妹車型。
外形逐漸圓潤起來的第四代Accord在內飾設計方面同樣能夠讓人們看出它的改變,除去線條依然平直的中控面板,這代Accord內飾風格明顯圓潤了很多,由于車內功能的不斷增加,中控區域的按鍵及旋鈕同樣越來越多,本田對中控區域也重新進行了劃分,內飾整體風格依然是有條不紊、井井有條的日范兒。
配置方面,第四代Accord同樣沒有令人失望,除去常規車型,1990-1991年推出的EX版本配備了15英寸鋁合金輪轂、天窗、防傾桿以及擁有4揚聲器的大功率立體聲音響,部分車型還配備了ABS剎車防抱死系統。不僅如此,部分本田經銷商還向消費者提供包括CD播放器、立體聲均衡器、霧燈、尾翼、側裙、行李架甚至是天窗遮陽板等配件。
與此同時,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再次頒布了有關汽車安全方面的法規,因此1990-1991年在北美市場出售的本田Accord在前排座椅上配備了電動安全帶,這個半自動裝置擁有兩部分組件:一個集成式機械化安全帶與一個需要人工操作的安全帶。
同樣發生改變的還有這代本田Accord的“心臟”,這代北美版Accord增加了一款全新設計的2.2L全鋁電子燃油噴射發動機,搭載這款發動機的車型最大功率147馬力,最大扭矩198N·m,平均油耗被控制在10L左右。除此之外,這代Accord同時還擁有1.8L及2.0L發動機可供選擇。在美國,本田Accord的版本名稱同樣發生了變化,LX-i與SE-i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LX、EX這樣相對簡潔的名稱,與此同時,個別版本車型也開始在澳大利亞與新西蘭進行銷售。
1991年,本田推出了第四代Accord旅行版,這款車僅在本田位于美國俄亥俄州的工廠中進行生產,隨后出口到日本及歐洲,在大部分歐洲市場上,它依然被人們稱為Accord AeroDeck。有意思的是,所有從美國出口到其他國家的旅行版車型均在C柱上增加了一個雄鷹徽章,以表示這臺車產自美國俄亥俄州的本田工廠。
除了這個明顯的雄鷹標識,美版Accord旅行版與其他國家的旅行版車型還有不少差別,例如日規與歐規版本車型上并沒有配備自動空調、電動座椅等配置,專供北美及日本市場的EX車型還換裝了更大尺寸的剎車片,并將駕駛席側氣囊作為標準配置,最為關鍵的是,這款EX車型搭載的正式那臺全新的2.2L全鋁發動機。
同樣是在1991年,本田推出了這代Accord的改款車型,改款車型依然延續了此前版本的外觀設計風格,并在前格柵與大燈等細節方面做出了改變。新款Accord擁有更加扁平的大燈及前格柵造型,車身尺寸進一步加大,達到了4724mm×1704mm×1389mm。這樣一來,改款的第四代Accord看上去更寬大豪華,也更能吸引當時的消費者。
外觀小改的同時車內配置也在悄悄的發生著改變,1992-1993年推出的本田Accord取消了此前的電動安全帶,僅保留常規的三點式安全帶,駕駛席安全氣囊、ABS剎車防抱死系統以及四輪盤式剎車成為了全系標配。此外,部分改款車型的排氣系統也經過了改進,不僅減少了排氣噪音,車輛在高轉速時的進氣效率也有所提升。
改款的第四代Accord起初沒有推出搭載旗艦配置的SE車型,卻把裝備在SE車型上的F22A6發動機移植到了改款的EX車型上,這臺發動機最大輸出功率143馬力,最大扭矩193N·m,其他車型則分別搭載了不同版本的2.0L發動機。與它們相匹配的分別為4速自動或5速手動變速箱。
1992年,本田推出了Accord十周年紀念版車型,這個“十周年”是為了紀念本田在美國已經走過了10個年頭。這款特別版車型基于Accord LX打造,并擁有諸如4輪盤式剎車、全新樣式的六輻15寸鋁合金輪轂、側面與車身同色的腰線以及特別設計的下唇等許多LX版本不可選裝的裝備。
與此同時,來自外界的壓力不斷向本田發出挑戰,本來已經不打算推出SE版本的本田于1993年讓這款旗艦車型再次回歸。作為Accord產品序列中的旗艦車型,“王者歸來”的本田Accord SE擁有這個系列車型中最頂級的配置,前排雙安全氣囊、4揚聲器Bose音響以及內飾隨處可見的真皮材質都是其他版本車型無法企及的。
連續推出特別版、紀念版車型后,本田Accord在中級車市場上保持了超高的曝光率,為了滿足不同市場、不同消費人群的需求,從本田公司內部到世界各地本田經銷商都使出了渾身解數,瘋狂的滿足著用戶需求。在加拿大及北歐市場,本田為Accord標配了座椅加熱及后視鏡加熱,而為了用戶的個性化需求,不少本田經銷商還提供安裝車身套件、前后擾流板的服務。
如此豐富的產品線,加之愈發成熟的分銷渠道,第四代本田Accord真正意義上達到了自己的全盛時期。然而縱觀90年代全球汽車市場,群雄并起的局面凸顯,此前一直名列前茅的Accord將要面對的無疑是更加動蕩的汽車市場以及愈發慘烈的競爭。
第四代本田Accord在國內
其實第三代Accord就有部分車型曾以小貿形式進入國內,只不過由于數量太少并沒有引起國內消費者的注意。從第四代車型開始,我國以正規渠道引入了一批本田Accord,只不過在銷售渠道方面對其有所限制,非正規渠道則有美規及歐規兩種版本。如今,想在國內二手車市場上找到第四代Accord已經不太容易,一些老爺車收藏者則對它鐘愛有加。
總結:
從當初瀕臨退市時的絕處逢生,到后來風頭正勁時的從零開始,經過四代17年坎坷發展的本田Accord幾乎創造了一個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奇跡,Accord也正是在這段時間內風靡全球,迅速積累了良好的口碑與龐大的用戶群,逐漸在中級車市場建立了優勢。別急,進入90年代中期的Accord面臨的將會是來自各方更加嚴峻的挑戰,至于之后20年Accord將會怎樣動蕩前行,下篇文章咱們接著聊。(文/圖 汽車之家 陳雷)
[汽車之家 車系歷史] 上篇文章中,我們與您一起回顧了前四代本田Accord的發展歷程,崇尚以人為本的Accord前17年的發展可謂順風順水,很輕松的便成為了90年代的一款暢銷車。不過世界上可不僅只有本田這一個品牌,面對豐田、日產、大眾、通用、福特這些“洪水猛獸”,第五代雅閣將會何去何從?對于這一切的一切,似乎本田早在剛剛進入90年代時便早已胸有成竹了。
本田Accord車系歷史回顧:
1993-1997年 第五代本田Accord
先別急,在講述第五代本田Accord歷史前,先讓我們回頭看看這近乎慘烈的90年代世界汽車市場,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日本泡沫經濟破滅,而在此之前西方發達國家比日本更早的進入了經濟衰退期,工廠停工、工人失業,曾經一座座鋼鐵帝國眼看就要土崩瓦解,同樣身處逆境的世界汽車制造業則面臨著需求不足的現實,換句話說,90年代的汽車制造業面臨著洗牌重組的嚴峻局勢。
也許真的是早有準備,從第五代Accord開始,本田開始將這個系列車型拆分為兩個截然不同的版本,分別投放歐洲市場與北美/日本市場。此外,為了更好的融入各國市場,本田在歐洲與英國羅孚汽車公司合作,通過技術互通開發出了第五代歐版Accord與羅孚600,在日本本土,本田還曾與日本五十鈴汽車公司合作,互換產品進行換標銷售,在五十鈴的產品序列中,第五代本田Accord被稱為Aska。
為了區分美規與歐規車型,我們將在文章中對它們進行分別介紹。首先要介紹的是投放日本本土、北美及菲律賓等市場的第五代本田Accord。1990年12月18日,本田便確定了第五代Accord的最終設計方案,并于1992年4月投產。
1993年9月9日,投放日本/北美市場的第五代Accord上市。新一代車型基于全新的CD底盤打造,車身尺寸在上一代車型基礎上繼續加大,達到了4674mm×1781mm×1400mm。前臉依然延續了此前扁平、簡潔的設計風格,條狀大燈似乎已經成為那個時代本田Accord的標志。而它與上代車型在外觀設計方面的差異主要集中在車尾,第五代美版Accord尾燈由此前的長條狀變為不規則三角形,整體造型更加簡潔。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為了更好適應北美市場的需求,這款五代Accord車身寬度大幅增加,車身長度卻有小幅縮水,這樣的車身尺寸雖然剛好滿足北美市場的要求,在日本市場卻超過了“稅率優惠”政策所規定的車身尺寸。為了幫助本田Accord把握住市場,第五代Accord只在本田Clio這一個分銷渠道進行銷售。
供應美國與日本市場的車型在內飾設計上也不相同。供應日本本土市場的車型采用右舵設計,圓潤、光滑的曲線勾勒出了中控區域的造型,同樣圓潤的方向盤則顯得愈發厚重。不僅如此,日規車型中控區域還融入了木條材質,整體質感與豪華感較此前有了飛躍。美規車中控臺設計風格與劃分方式與日規車基本一致,只是在按鍵、旋鈕的分布上稍有差別。
在日本國內銷售的第五代本田Accord共有搭載4種發動機的多款車型可供選擇,它們的車型代號分別為EF、EX、2.0EX、2.0EXL、2.2VTE、2.2VTS以及2.2SiR。這些版本車型分別搭載1.8L、2.0L自然吸氣發動機;帶有VTEC技術的2.2L發動機以及帶有VTEC技術的雙頂置凸輪軸2.2L自然吸氣發動機。其中最基礎的1.8L發動機最大功率125馬力,最大扭矩165N·m。
而在美國市場上,五代Accord擁有DX、LX與EX三個版本,加拿大則取消了DX版本,并且增加了一款名為EX-R的新車,在Accord身上服役多年的五速手動變速箱與四速自動變速箱同樣出現在這代車型上,只不過此時本田已經悄悄開始對這臺四速自動變速箱的換擋邏輯及齒比進行了改造。值得一提的是這臺經過“美國化”改造的Accord EX,為了貼合美國市場的實際情況,它搭載了一臺單頂置凸輪軸2.2L直列四缸發動機,縱觀整個Accord車系,只有美國版本的EX車型搭載的是這臺獨一無二的發動機。
第五代本田Accord采用了前雙叉臂、后多連桿式獨立懸架,憑借外觀、內飾恰到好處的升級以及那一如既往的實用、舒適,第五代Accord在1994年獲得了Motor Trend Import Car的稱號。隨后不久,本田推出了第五代Accord旅行版,這也是本田向北美市場投放的最后一款旅行版Accord。
除此之外,本田還針對日本本土市場推出了三款高性能車,包括四門轎車、雙門Coupe以及96-97年推出的旅行版。與普通車型一樣,這些被稱為SiR的高性能版本同樣只在本田Clio經銷商進行銷售。除了外觀,本田Accord SiR與普通版本最大的不同便是它們的“心臟”了,高性能版Accord用一臺日規版本的H22A雙頂置凸輪軸自然吸氣發動機替代了EX車型上的F22B1單頂置凸輪軸發動機,最大輸出功率193馬力,最大扭矩206N·m。
據了解,本田推出這幾款性能取向的車型其實是想進一步完善Accord系列車型的產品結構,這樣一來,本田Accord就擁有了與當時搭載直列五缸發動機的Vigor相抗衡的產品,并且為了將高性能版本與普通版相區分,部分經銷商還將Accord SiR重新命名為Rafaga進行銷售。
1994年,本田針對美國市場推出了搭載2.7L V6發動機的Accord LX與EX車型,這些動力系統經過強化的硬貨被稱為EX-V6與LX-V6,它們所搭載的這臺六缸發動機來自于第一代謳歌Legend。為了將這臺發動機塞進Accord車身,本田汽車公司在CD平臺基礎上對車輛發動機布局進行了重新設計,發動機艙變得更加寬厚,前格柵造型也隨之發生了變化。此外,雙邊雙出排氣、15寸特殊樣式的鋁合金輪轂也同樣能夠顯示它與眾不同的身份。
1995年,改款第五代Accord上市,它的前臉造型與此前相比差別不大,僅在前格柵與保險杠樣式上做出了細微調整,它與此前版本最大的不同在于車尾造型,改款的Accord車尾線條更加圓潤流暢,向外凸出的保險杠不僅在碰撞時能夠吸收部分能量,也讓尾部造型更加協調。另外,改款Accord的尾燈尺寸也較此前有所增加,與后備廂融為一體。
為了通過聯邦政府對于汽車安全方面的新規定,改款的五代Accord全部使用了帶有第二代車載自動診斷系統(OBD2)的發動機,也正是在改款車型上市后,本田汽車公司首席執行官Nobuhiko Kawamoto提出了使用一個基礎平臺打造第六代Accord,并在此基礎上根據投放市場的不同開發多個版本車型的想法,從那時開始,第六代Accord也進入了緊張的設計研發環節。
在第六代Accord的研發生產被提上日程的同時,本田于1996年再次發布了一款特別版五代Accord,并且本田特別強調它并非SE版本。這個所謂的特別版實際上是基于Accord LX車型升級改造而來,共有Heather Mist金屬、圣馬力諾紅以及黑珍珠這三個聽起來非常個性的顏色可選,并且配備了無鑰匙進入、單碟CD、天窗以及專屬造型的鋁合金輪轂等個性裝備,成為了五代Accord中配置最高的車型。
歐版第五代Accord
嚴格意義上說,投放歐洲市場的第五代Accord與在“CD”平臺上生產的日規/美規Accord并沒有直接關系,事實上,它是本田Accord姐妹車型Ascot Innova的換標車,它依然基于第四代Accord的CB平臺打造,英國汽車品牌羅孚的加入則讓它從內到外少了些日范兒,多了點兒英倫氣息。
這份兒所謂的英倫氣息從外觀上便能看出一二,圓潤的曲線勾勒出了一臺完全不一樣的五代Accord,與兩側大燈分開的前格柵略有加寬,弧形的車頭及車位造型同樣給它增添了幾分儒雅的氣質。由于平臺并未改變,這代歐版Accord的尾燈依然延續了條帶狀設計風格,這也保證了它與整車圓潤的風格完全一致。
歐洲直到1996年才推出了五代Accord的改款車型,改款的Accord基于同時期的本田Ascot Innova改造而來,除了對前杠、大燈及尾燈造型做出了修改,這款車還將雙安全氣囊作為了全系標配。不過盡管如此,與同時期馳騁在北美/日本市場上的五代Accord相比,歐版Accord的造型略顯老氣,很像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的產物。而在不同車型的選擇上,本田并沒有在歐洲市場生產雙門Coupe及estata(AeroDeck)版本,只是少量進口了一批美版車型進行銷售。
Accord參與賽事簡介:
1996-1997年JTCC日本房車大獎賽上,第五代本田Accord賽車出現在賽場上。它的外觀經過了全面處理,圓形前擾流板、碩大的空氣動力學套件及賽道取向的輪轂、剎車、排氣套件讓這臺本來溫文爾雅的五代Accord瞬間面目全非,變得戰斗范兒十足。
另外據了解,為了將排量控制在2.0L,本田無限賽車隊的技師們還將這臺代號為H22A的2.2L發動機進氣端進行了改造,最終這臺賽車的最大輸出功率可達310馬力,本田無限車隊也在1996-1997賽季贏得了JTCC車隊總冠軍。此外,本田無限車隊還在歐洲BTCC房車大獎賽上使用第五代Accord參賽。
第五代Accord在中國:
1994年,第五代本田Accord以進口方式來到國內,為了滿足國內消費者的需求,這代進入國內的Accord車型還增加了一款搭載2.2L發動機并配備真皮座椅的專供車型。由于從第六代車型開始,廣州本田開始對Accord進行國產,因此第五代Accord也就成為了國內數量最多的進口雅閣轎車。
1997-2002年 第六代本田Accord
如果說第五代Accord是本田按區域劃分不同版本車型的開始,那么第六代Accord則正式讓這個方針政策走入正軌。本田將第六代Accord的市場大致劃分為日本、北美及歐洲三個,并獨立開發針對不同市場的不同版本車型。并且從這代開始,本田在北美市場停止了旅行版的生產銷售,在本土市場則取消了兩門Coupe車型。
既然是追根溯源,那么就讓我們從這代Accord的日規版開始說起,1997年9月4日,第六代日規Accord誕生,由于車身寬度的變化,這代Accord在日本市場重新回到了“稅率優惠”政策的范圍內,伴隨第六代Accord而來的姐妹車型則再次發生了變化,本田Tomeo替代了此前的Ascot與Rafaga,同時在Verno、Primo兩個渠道進行銷售,而Accord則始終與Clio相互“綁定”,只在這一個渠道銷售。除此之外,這代本田Accord也是五十鈴Aska的最后一代換標車。
外觀方面,人們一眼就能看出第六代Accord相較前幾代車型的進化,明顯變得寬厚的車頭讓它的前臉有了更多的發揮空間,以往狹窄的條帶狀大燈逐漸向長方形靠攏,黑色前格柵與大燈相互分離,更寬的前杠讓整臺車看起來多了份從容與淡定,如果讓我形象的描述它的話,我覺得它就像是企業里意氣風發的中層干部,雖然沒有一副絕對沉穩的長相,卻讓人感覺不輕狂,挺有內涵。
從第五代Accord開始,以往線條凌厲的中控臺造型便已經逐漸向圓潤的居家風格轉變,這代Accord更是將這種中庸、居家的風格發揚光大,三塊儀表盤和中控面板被弧形線條歸攏到一起,依照線條傾斜角度變形的空調出風口保證了整體風格的和諧統一,讓人有種舒服、隨意的感覺。除此之外,皮革材質的中控臺也讓整車內飾質感有所提升。
日規的第六代Accord共有1.8L、2.0L以及2.2L三個不同排量的車型可供選擇,在基礎的1.8L與2.0L車型上,第六代Accord還推出了諸如Accord SiR、SiR-T甚至Accord Torneo/Euro R等眾多性能取向的特殊車型。其中代號為F20B的2.0L發動機又分為單頂置凸輪軸與雙頂置凸輪軸兩種,最大功率分別為150馬力、180馬力與200馬力。
2000-2002年期間,本田還曾推出了一款名為Euro R的性能版本,與以往在普通版本上修修改改、稍作升級的版本不同,它將更多精力放在了性能的提升上。拉風的Recaro運動座椅、皮革包裹的運動方向盤、LSD螺旋限滑差速器、運動懸架、運動排氣以及遍布全車的空力套件,這些家伙的出現明明白白的告訴人們,這可不是你們印象中的那個好好先生。
動力方面,這臺Accord搭載了一臺代號為H22A的直列四缸發動機,最大輸出功率220馬力,最大扭矩221N·m。當時本田Clio與Verno兩個渠道同時銷售的這款偏重性能的小眾車,在Verno銷售的它被稱為Torneo。2002年,本田將這款車更名為Euro-Rx,并同時進行了小幅升級。
本田對各大市場均投放了相應的性能版本,其中還有一款被稱為Type R的高性能車型。這臺車搭載的是那臺經典的H22A7紅頭2.2L自然吸氣發動機,最大輸出功率220馬力,最大扭矩221N·m,與北美的性能版Accord相類似,它同樣擁有一整套專業的性能裝備。
雖然本田是日系品牌,但日本本土市場卻從來不是它的主攻方向,北美、澳大利亞甚至菲律賓等市場才是它的搖錢樹,因此北美版第六代Accord無疑才是整個系列車型的重頭戲。新一代北美版Accord車身尺寸達到了4796mm×1786mm×1445mm。與此前幾代車型有所不同的是,第六代Accord在北美只投放四門轎車與兩門Coupe車型。
美版Accord在外觀上與日規車有所不同,它的車頭并沒有日規車那樣寬大厚重,大燈也并非規整的長方形,而是不規則的橢圓形,另外,美版Accord前格柵樣式也進行了重新設計,兩個與車身同色的金屬橫條出現在了這代Accord的前臉,與其說日規與美規Accord是外觀上的差異,倒不如說是氣質上的不同,一個儒雅,一個干練。
以往談論到兩門Coupe版Accord時,人們往往會有一絲不屑,因為當時的Accord Coupe在人們腦海中就是少了兩個門的四門版Accord,它們有著同樣的外觀、內飾,甚至開起來的感覺都完全一樣。也許是為了打破人們這種固有思維,本田對兩門Coupe版第六代Accord重新進行了設計,Coupe版車型第一次有了與四門轎車不同的造型,尾燈也同樣經過了重新設計,這樣的做法也間接拓寬了Accord的銷路。
美版Accord的內飾設計與日規車相比略顯老氣,簡約的中控臺并沒有什么出彩的設計,中庸、實用是它的主旋律。不同車型的配置高低,則是區分不同檔次車型的重要因素,以主打經濟性的DX版本為例,它沒有音響、沒有定速巡航,配備的是手動門鎖、手搖式車窗、14寸鋼制輪轂,后輪甚至仍然使用鼓式剎車,選擇它的意義,恐怕就是在于買個Accord的殼子來撐撐場面。當然,精明的日本人不會放過任何的賺錢機會,剛才我們提到配置的升級版均可通過選裝獲得。
不僅如此,不少本田經銷商還為消費者提供各種配件及改裝服務,小到霧燈、尾翼、天窗遮陽板,大到輪轂、排氣一應俱全,只要你愿意,完全可以將你的車變成與眾不同的Accord。
四門版第六代Accord共有DX、LX、EX以及EX-V6幾個版本可供選擇,它們分別搭載2.0L、2.3L以及3.0L自然吸氣發動機,其中搭載2.0L發動機的基礎版本車型最大功率150馬力,DX版本搭載的是一臺2.3L自然吸氣發動機,最大功率153馬力,而EX-V6車型搭載的J30A1 V6發動機最大功率可達203馬力。與它們匹配的依然是四速自動或五速手動變速箱。
從這代車型開始,本田同樣開始關注遠在大洋彼岸的澳大利亞、新西蘭市場,1997年12月,從美國出口到澳大利亞的第六代Accord開始銷售,兩年后,澳大利亞開始從地理位置更近的泰國進口汽車,而Accord也成為了第一款以正規渠道進入澳大利亞市場的本田汽車。
2000年9月,本田在美國市場推出了第六代改款Accord,新款車型在前格柵樣式、側裙、后保險杠及尾燈等位置做出了調整,使它緊跟時代的步伐,不至于顯得老氣。除此之外,改款的Accord對部分車型的配置也進行了提升,LX及LX-V6版本標配了CD機,EX-V6版本裝備了立體聲音響與自動恒溫空調,所有的V6版本車型還標配了可開閉的牽引力控制系統,可以說每一代、每一款Accord與自己相比都在不斷進步。
盡管有關本田汽車穩定性的口碑不錯,但搭載V6發動機的Accord在2000年前后還是由于變速箱動力傳輸中斷等問題陷入了危機,隨著問題波及到四缸車型上,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指責本田汽車公司,甚至提出了集體訴訟。本田的應對方法是對所有同類問題車進行免費維修,并無償將它們的質保期限延長為7年或17.5萬公里,人們預想的大規模召回事件并沒有發生。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21世紀初期,安全氣囊讓日本汽車制造商集體陷入了困擾,本田自然也不例外。由于對安全氣囊彈出時碰撞力度的設置有偏差,本田宣布召回部分2000、2001款Accord。截止到今天,本田已經召回了大約170萬輛安全氣囊存在問題的車輛,而由于安全氣囊問題造成人員受傷的事件有12起,共造成1人死亡。
同期在歐洲投放的Accord有四門轎車與五門掀背版可供選擇,歐版Accord造型與日規、美規車均不相同,不規則大燈的邊角凌厲,前格柵樣式與日規版本類似,四周則遍布鍍鉻裝飾條。顯然,進入歐洲市場的Accord身上有了不少羅孚的元素。關于動力方面,歐版Accord則總是顯得“慢半拍”,除了常規的2.0L發動機外,它依然提供搭載1.8L發動機的低功率車型。不僅如此,歐版本田Accord還提供了一款來自羅孚的20T2N直列四缸柴油發動機。
第六代雅閣在中國
1998年7月1日,廣州本田汽車有限公司成立,這家公司由廣州汽車公司和日本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合資經營,雙方各占50%股份,合作年限為30年。公司成立后引入生產的第一批轎車便是第六代本田Accord,1999年3月26日,第一臺國產廣州本田雅閣駛下了生產線,邁出了它縱橫國內市場的第一步。
從公司成立的第一時間便立即引入雅閣中我們不難看出,國人對于雅閣抱有很高的期望,而雅閣的市場表現也沒有讓人們失望,2000年,進入國內僅一年的本田雅閣銷量便達到了3.2萬臺。以實用、舒適吸引消費者的本田雅閣在國內汽車市場尚未井噴的四年間締造了銷量上的奇跡,截止到2002年第六代雅閣停產,廣州本田雅閣在國內的銷量已經累計達到了13.8萬臺。
2003-2007年 第七代本田Accord
2002年,本田推出了第七代本田Accord,這次推出的車型根據市場不同再次發生了變化,歐規車型跟日規保持一致,北美版則與它們有明顯區別。事實上,由于銷售渠道的關系,這些不同版本的車型經常在各國市場交叉銷售,因此每個版本的地域差異也并不明顯。
依照慣例,還是讓我們先來看看日規/歐規版Accord,如果用四個字概括第七代Accord的外觀,那么“風格大變”這四個字無疑非常貼切,這代日規Accord的外觀設計一改往日中庸的風格,運用了許多潮流時尚的現代元素,前格柵棱角分明,保險杠層次感十足,以往規整的長方形大燈也變得非常犀利,配合流暢的車身線條,整臺車看上去一下子年輕了十歲。另外,我保證你能從這臺車上看出些許國內本田思鉑睿的影子。
除去外觀,歐版Accord的內飾設計風格也較此前有了質的飛躍,方向盤變為富有運動感的三輻式設計,中控臺造型簡單大方,規整的空調出風口、排列有序的各種按鍵及旋鈕彰顯了它主打商務兼顧居家的產品定位。除此之外,這代Accord的中控臺還見縫插針的融入了木條裝飾,整車內飾氛圍在向潮流靠攏的同時又不乏沉穩與豪華。
這代Accord在動力方面進行了新的劃分,共有2.0L、2.4L與3.0L三個排量版本可供選擇,其中2.0L車型動力輸出略有不同,分別為152馬力與155馬力,搭載2.4L發動機車型的最大功率則能夠達到200馬力,最大扭矩232N·m,由于同樣使用了本田看家的i-VTEC技術,因此即使是2.4L發動機的百公里實際油耗也不過在10L左右。第七代Accord采用了前雙叉臂、后雙橫臂五連桿獨立懸架,在保證舒適度的同時,也讓操控變得更容易。
按照傳統,本田在開發這款車的同時同樣打造了名為Euro R的高性能版本,2002年10月,新一代Euro R正式在日本/歐洲市場上市,它搭載的是一臺代號為K20A的2.0L自然吸氣發動機,最大輸出功率223馬力,最大扭矩206N·m,與之搭配的則是一臺經過輕量化處理的6速手動變速箱,可以說,這臺車為追求性能及駕駛樂趣而失去了不少的舒適性,不過如果你想輕輕松松的開著它走在鋪裝路上,其他普通版本的Accord一定能滿足你的要求。
更多精彩視頻,盡在汽車之家視頻平臺
『第七代歐版本田Accord旅行版經典廣告』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代Accord還針對歐洲市場投放了旅行版車型,與以往作為四門轎車版本的補充車型不同,這次本田投放旅行車的版本數量甚至超越了四門轎車,投放數量也與四門版不相上下。除去常規的2.0L、2.4L車型,這代旅行版Accord甚至還推出了四驅及眾多高性能版本,其中Type S版本搭載的2.4L直列四缸發動機最大功率190馬力,最大扭矩223N·m,0-100km/h加速時間在9秒左右。
北美版依然是這代Accord的重頭戲,它的外觀并沒有歐版車型那樣潮流前衛,而是繼續堅守著自己儒雅沉穩的路線,圓潤的車頭曲線搭配尺寸較大的三角形大燈,美版Accord給人的第一印象是干凈、簡潔,而進一步加大的車身尺寸則讓這臺車顯得更加修長,也有了更濃郁的商務氣息。這代北美版Accord車身尺寸破天荒的達到了4813mm×1816mm×1450mm,繼續向中級車市場進軍。
內飾方面,美版Accord也在細節處顯露著自己的成熟與穩健,不同于日規版本的四輻式方向盤、更加規整、簡潔的中控臺布局都讓它顯得更有年代感,與其說是老氣,倒不如說它與日規/歐規車有著截然不同的“性格”。
這代北美版Accord同樣依照配置的不同將整個系列車型區分出了高中低三個檔次,DX是擁有最基礎配置的標準版,LX是擁有升級配置的進階版,而EX則是擁有頂級配置的豪華版。其中搭載V6發動機的EX-V6配置較標準版增加了真皮座椅加熱、后排座椅電動調節、雙溫區獨立空調、六碟CD、導航系統、側安全氣囊以及17寸特殊樣式的鋁合金輪轂等等眾多裝備,當然,想要得到他們的價格也并不便宜。
美版Accord在動力方面同樣有2.0L、2.4L與3.0L三個排量可供選擇,另外,這代Accord還提供一款2.2L柴油發動機,最大輸出功率140馬力。懸架結構上北美版與歐版車型并無差別,采用的同樣是前雙叉臂、后雙橫臂獨立懸架。
2005年,第一款搭載混合動力系統的Accord轎車上市,由于是第一次嘗試油電混合動力,因此本田并沒有將燃油經濟性作為評判這款車好壞的唯一標準,本田將更多精力放在了電動機與四缸發動機的匹配程度上。盡管在實際使用中,這款混合動力Accord的表現并不盡如人意,但本田也由此獲得了寶貴的經驗。與此同時,普通版本Accord同樣在悄悄發生著改變,一次眾望所歸的中期改款就要到來。
果不其然,本田在2006年便推出了第七代Accord的改款車型,表面看上去這是一次再平常不過的中期改款,可這款Accord對整個車系的意義卻遠不止這樣簡單。改款的7代Accord延續了此前車型儒雅收斂的設計風格,只是在前格柵融入了為數不多的鍍鉻裝飾,并對前杠進行了修飾,整體看上去,人們一眼便能看出這是第七代Accord,只是相比此前,它顯得更加成熟。除此之外,在這臺車上,本田首次使用五孔螺絲替代了此前Accord車輪上的四孔螺絲,各個版本車型在輸出功率上也有小幅上漲。
從2003年開始,本田Accord便持續推出搭載V6發動機的性能版本,2006年推出的高性能版本Accord搭載的依然是一臺3.0L V6發動機,與之匹配的是一臺曾經使用在謳歌TL上的6速手動變速箱。為了讓消費者得到更全面的性能享受,這款Accord還裝配了17寸鋁合金輪轂、打孔真皮座椅、碳纖維緩沖塊以及世界知名的音響系統。
第七代雅閣在中國
隨著海外版第七代雅閣的推出,廣州本田面臨著重大抉擇,由于我國在1999年才正式將六代雅閣引入國內,因此經過3年的發展,此時國內的雅閣剛剛打開銷路,被大多數國人所接受,在這個節骨眼兒上引入換代車型,這對廣州本田來說無疑是個考驗。然而,就在第六代雅閣逐漸顯露出供不應求的局面時,廣州本田毅然選擇與海外同步引入第七代雅閣,很快,那個沉穩儒雅的好好先生便馳騁在了國內的大街小巷上。
2003年1月15日,第七代廣州本田正式在國內上市,這次引入的車型共有2.0L、2.4L與3.0L三個排量可供選擇,售價分別為22.98萬、25.98萬以及30.98萬元。引入國內的七代雅閣與北美版在外觀上保持了高度一致,除去“文雅”的外觀設計,國產車身上適當點綴的鍍鉻裝飾也是國內消費者喜聞樂見的。
國產七代雅閣的內飾同樣與北美版如出一轍,大量木條裝飾的融入不但滿足了國人“面子”上的需求,也的的確確提升了內飾檔次。當時,“廣本”、帕薩特與皇冠是國內商務車領域的絕對主導者,相當一批“先富起來”的中國人將他們的第一臺車鎖定在了廣州本田雅閣的身上。
第一批引入國產的第七代雅閣共有2.0L、2.4L與3.0L三個排量可供選擇,最大輸出功率分別為150馬力、162馬力與240馬力,與它們匹配的均是5擋自動變速箱。底盤懸架方面,國產雅閣采用了前雙橫臂、后多連桿式獨立懸架!
2005年12月28日,廣州本田推出了改款的第七代國產雅閣,秉承“更高級、更動感、更安全”的理念打造而來的改款雅閣在國內汽車市場呈現井噴態勢的狀態下不負眾望,2006年第一季度銷量便達到了31826臺,達到了月銷過萬的平均水平,同年6月27日,第50萬輛廣本雅閣在廣州下線,雅閣也成為了我國汽車行業累計銷量達到50萬輛的首款中級車。
2008-2012年 第八代本田Accord
也許不用我說,您也早就發現了Accord“五年一換代”的產品規律,以往自不必說,在如今競爭如此激烈的第八代Accord無疑將是這個傳統的延續者。2007年北美車展上,本田推出了雙門版雅閣概念車,當時這臺車搭載的是一臺擁有i-VTEC技術的V6自然吸氣發動機。同年8月21日,第八代量產四門版及雙門Coupe版雅閣亮相。
2008年年中,本田正式推出了經過重新設計的八代Accord,與上代車類似,第八代雅閣同樣分為了美規與日規/歐規兩種車型,并有四門轎車及兩門Coupe版本可供選擇。有趣的是,這兩款投放不同市場的Accord以不同的名字、不同的市場定位一起進入了中國。
這代Accord在國內的情況咱們后面再聊,先來看看北美版第八代雅閣。不出所料,這代雅閣的車身尺寸進一步增加,達到了4950mm×1847mm×1476mm,接近5米的身材讓它能夠輕松游走于中大型車市場,接近2800mm的軸距更讓它成為宜商宜家車型的熱門人選。
與車身尺寸同時增加的,還有第八代雅閣的氣勢,由于整車寬度、高度的增加,這代雅閣讓人看上去更豪華、也更厚重。讓人們有這種感覺的另一個原因,便是這代Accord霸氣十足的前臉,加寬后的前臉層次感增強,以往細長的前格柵變得寬大有型,原來的“三角眼”也變成了犀利有神的長方形,略向兩側上翹的造型似乎表明了它的性格:嚴肅,但絕不刻板。
與外觀相同,第八代雅閣的內飾設計同樣趕上了時代的步伐,向下傾斜的四輻式方向盤兼具穩重與時尚,中控臺造型雖然依舊簡潔,但從中間“掏空”的液晶顯示屏無疑是整車內飾的一大亮點,配合上布局規整的按鍵及旋鈕,一直以實用、居家范兒示人的本田Accord竟顯露出了些許科技感,恰到好處的銀色裝飾條也讓整車內飾檔次有所提升。
可以說自從本田Accord誕生以來,它在配置方面便是中級車市場的標桿,拿較為基礎的第八代Accord LX版本來說,它標配了ABS剎車防抱死系統、制動輔助系統、自動空調、電動車窗、門鎖、定速巡航等配置,更高級別車型還配備了多媒體導航系統、17寸鋁合金輪轂、可8向調節的電動座椅以及更加全面的安全系統。
在外觀內飾逐漸進化的同時,這代本田Accord的動力系統全面升級,搭載2.4L發動機的基礎版車型最大輸出功率提升至179馬力,后期甚至還增加了一款最大功率193馬力的EX車型。而以往那臺3.0L自然吸氣發動機也被排量更大、動力更強的3.5L V6發動機所取代,搭載這款發動機的車型最大功率可達272馬力,最大扭矩336N·m,盡管排量更大,但由于擁有成熟的i-VTEC技術,這款擁有頂級動力配置的V6車型實際綜合油耗在13L左右,橫向與其他車型比較起來,這個成績還是相當具有競爭力的。此外,海外版本的本田Accord還有一款搭載2.2L渦輪增壓柴油發動機可供選擇。
據了解,部分搭載V6發動機的海外版八代Accord甚至還擁有發動機閉缸技術,在條件允許(一般是高速巡航或空載狀態)的情況下,它可以關閉一半氣缸,僅使用三缸進行巡航,與上述這些發動機相匹配的是5速或6速手動以及5速自動變速箱。與上代車相同,第八代北美版Accord同樣使用了一套前雙橫臂、后多連桿式獨立懸架。
2011年,本田推出了改款四門及兩門版第八代Accord,改款車型外觀較此前更加時尚,傾斜角度更大的大燈、夸張的霧燈邊框設計以及增添了些許力量感的車身線條都讓Accord不至于落在潮流身后。不僅如此,改款Accord的內飾及配置也有小幅提升,倒車影像、帶記憶功能的電動座椅被加入到了部分高配車型中。
歐版第八代Accord(呃……或許我該叫它思鉑睿?)長相與美規車頗為相似的它同樣于2008年年中上市,日本本土、澳大利亞及新西蘭市場銷售的也都是這款車。它擁有著比美版更小的身材與更加年輕、動感的外表,4726mm×1840mm×1440mm的車身尺寸讓它看起來更寬更低,也更具有視覺沖擊力。這代歐版Accord共有四門轎車于五門旅行版可供選擇。
再來看看這張充滿活力的臉,細長的大燈向兩側上翹,鍍鉻的前格柵尺寸較美規車更大、更夸張,搭配富有運動氣息的前杠,整車看上去動感十足,就像是中規中矩的美版Accord多了一個不安分的歐洲小兄弟。除此之外,歐版Accord的內飾同樣變得更年輕、更富有激情,原本放置在頂部的空調出風口下調到了液晶屏幕下方,中控區域按鍵及旋鈕也變得更加密集。
動力方面,歐版Accord取消了頂配的3.5L V6發動機,僅有2.0L、2.4L汽油發動機及2.2L渦輪增壓柴油發動機可供選擇。2.0L車型最大功率156馬力,最大扭矩189N·m,2.4L車型最大功率同樣分為179馬力與193馬力兩種,與它們匹配的是5速/6速手動或5速自動變速箱。
正如我們看到的這樣,歐版Accord無論從外觀設計還是市場定位,都與美規車有著比較大的差異,因此它在歐洲市場的競爭對手也變成了雪鐵龍C5、福特蒙迪歐、現代索納塔、馬自達6以及標致508這些標準的中級車,與主打居家商務范兒的Accord似乎沒什么關系。
第八代雅閣在中國
伴隨著美規與歐規兩款造型不同、定位不同的Accord而來的,是國內究竟要引入哪款車的困惑。不過最終的解決方案似乎并沒有想象中那樣困難,廣州本田汽車公司延續傳統,繼續引入美版雅閣,走成熟穩健的商務路線,歐版雅閣的引進工作則落在了另外一家合資企業——東風本田汽車公司的身上。
2008年1月6日,第八代廣州本田雅閣正式上市,先期上市的車型為2.4L EX與2.4L EXL Navi兩款,售價分別為22.98萬與26.48萬元。與此同時,廣州本田還公布了同級車中最高標準的保修政策,不僅售后服務的零配件價格平均下調7%,還提出了三年十萬公里的保修政策。
國產本田雅閣的外觀、內飾與海外美版車型基本保持一致,只是在前保險杠樣式、轉向燈顏色等細節上有細微差別。動力方面,國產車型共有2.0L、2.4L直列四缸發動機以及3.5L V6發動機可供選擇,最大功率分別為156馬力、179馬力與280馬力,與這三款發動機相匹配的是5速手動或5速自動變速箱。
如果說第六、第七代雅閣是在國內開疆擴土的攻城尖兵,那么第八代雅閣就是攻城拔寨、收獲銷量的大部隊,繼2008年以17萬輛的成績登頂國內中級車銷量冠軍的寶座后,第八代本田雅閣在2009年第一個月銷量便達到了10445臺,并在當年連續六個月登頂銷量冠軍,毫不夸張的說,2009年的中級車市場屬于本田雅閣。
然而,競爭日趨白熱化的國內中級車市場絕非能容忍一家獨大、市場壟斷的存在,凱美瑞、天籟的崛起無疑是對廣本雅閣的嚴峻挑戰。從2009年年底開始,本田雅閣便陷入了與一眾對手們的鏖戰中,在這種局面下,廣州本田在不斷尋求著改變。
2011年,跟隨著海外Accord的改款腳步,廣州本田同樣推出了改款的國產本田雅閣,此次上市的2011款車型共有三個排量的八款車型,售價區間在18.68-34.28萬元之間。改款雅閣與此前車型變化不大,僅在輪轂及后視鏡細節上有所差別。此外,改款雅閣的車身尺寸進一步增加,達到了4960mm×1845mm×1480mm。
隨著廣本雅閣在國內市場走的越來越遠,它面對的市場競爭也是愈發激烈,廣汽本田此次發布的中期改款車型更大的意義還是在于通過細節變化提升產品性價比,并在競爭激烈的中級車市場中保持一定的曝光率。由此看來,此次廣州本田推出這么一款經過簡單改動的雅閣無疑是穩扎穩打的明智之舉。不僅同步引入中期改款車型,廣州本田始終堅持“每年都有新款”的產品更新節奏,并在國內市場占據了不可忽視的重要地位。
2013年——至今 第九代本田Accord
早在第八代改款車型剛剛上市之后,便有消息稱本田將在2013年推出新一代Accord,隨著既定的時間節點不斷臨近,新一代本田Accord的消息也越來越多的出現在我們眼前。2012年,一款Accord雙門Coupe概念車在北美車展亮相,同年8月,本田再次公布了更多有關新一代Accord的細節。
2012年9月19日,第九代本田Accord率先在美國上市,此后又在加拿大、俄羅斯市場亮相,直到2013年6月,日本本土市場才得以見到第九代Accord的真容。與此同時,國內消費者與汽車市場對第九代Accord的關注也從未間斷。
猛的看上去,海外版本的九代Accord的整體造型與上一代如出一轍,然而仔細觀察后你就會發現,本田將心思花在了眾多細節設計上。首先發生變化的便是前格柵造型,一塊“U”型鍍鉻裝飾將前格柵與大燈分隔開來,前杠融入了橫條狀霧燈,中間區域則采用了極富動感的蜂窩狀造型。除此之外,第九代Accord還配備了與上代完全不同樣式的輪轂。
如果說新一代Accord的外觀并沒有完全逃離固有風格,那么它經過重新設計的中控臺則立刻讓整臺車變得年輕、時尚且富有科技感。幾乎完全摒棄上代車設計風格的儀表盤優雅大方,時速表中間帶有行車電腦顯示屏,質感較上代明顯提升。中控區域的變化可謂是翻天覆地,新Accord采用了階梯式中控臺設計,并有大小兩塊屏幕,分別顯示不同的車輛信息與功能。由于顯示屏的存在,這代Accord的設計師還討巧的將控制按鍵及旋鈕與中控彩色大屏分開,增加層次感的同時也讓整車內飾更顯豪華。
動力方面,海外版第九代Accord共有2.4L及3.5L兩個排量的發動機可供選擇,最大輸出功率分別為188馬力與282馬力。其中2.4L發動機使用了一套名為“Earth Dream”的創新技術,在提升發動機性能的同時能夠進一步降低油耗。另外,海外版本還擁有一款混合動力車型,它搭載一臺擁有阿特金森循環技術的2.0L汽油發動機,并輔以一套鋰電池組。這套混合動力系統的最大輸出功率為200馬力,最大扭矩306N·m。
從這代車型開始,以往本田Accord采用的前雙橫臂獨立懸架被麥弗遜懸架所取代,后懸架則依然是多連桿形式。不僅如此,新一代Accord還全面提升了車輛剛性,由于車身材質的變化,整車重量較此前并沒有明顯增加。
第九代雅閣在中國
2013年9月12日,國產第九代本田雅閣在國內正式上市,新車共有2.0L、2.4L和3.0L V6三種動力總成,根據不同的配置將推出6款車型,售價從20.68-29.88萬元不等。
或許是為了滿足國人追求“豪華”、“高檔”的心理訴求,國產雅閣與海外車型的最大差異就在于前格柵的大面積鍍鉻材質上,西郊汽配城范兒之類的評價已經聽了太多,其實除了這塊面具似的鍍鉻裝飾,九代雅閣的前臉還是保持了很明顯的家族式特征,前杠線條凌厲且微微上翹,與U字型前格柵向上傾斜的樣式相得益彰,整車造型更加富有力量感。
由于受到本田推崇的MM空間(Man Maximum,Machine Minimum:乘員空間最大化,機器占用空間最小化)理念的影響,第九代國產雅閣的車身尺寸竟較此前有所減小,4930mm×1845mm×1470mm的身材雖算不上出眾,但也絕對具備相當的競爭力。至于本田究竟是否做到了“機械空間換人員空間”,還需要我們在實際使用中去驗證。
國產雅閣與海外車型的內飾設計基本保持一致,它在配置上的提升顯而易見,中控區域的彩色屏幕不僅擁有導航、藍牙電話等功能,還可以與部分使用安卓系統的智能手機互聯,在車內使用手機上的應用程序。另外,這代Accord還增加了一套名為LWC的盲點顯示系統,駕駛員能夠通過放置在后視鏡一側的攝像頭輕松觀察車輛側、后方情況。而諸如車輛碰撞預警系統、車道偏離輔助系統這些配置也均可以進行選裝。
國產雅閣與海外車型在動力方面的差異相對明顯,第九代雅閣共有2.0L、2.4L以及3.0L三個排量的發動機可供選擇,最大輸出功率分別為155馬力、186馬力與261馬力。其中搭載3.0L V6發動機的車型還擁有三缸/六缸切換技術,與2.0L、2.4L發動機匹配的是一臺CVT變速箱,而與3.0L車型匹配的則是6AT變速箱。
在國內當了這么多年的“優等生”,廣本對新一代雅閣寄予的厚望自不必說,將自身定位于中級車市場第一梯隊,甚至是市場捍衛者的雅閣逐漸摸清市場規律,將產品風格由此前的居家商務范兒向時尚潮流范兒轉變,新一代車型也讓不少人看到了它的進步。然而隨著國內中級車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雅閣將要面對的敵人還太多太多。
總結:
37年,是一個人從孩提時代到逐漸成熟的時間,37年,是本田Accord從無到有、從默默無聞到締造輝煌的歲月?v觀本田Accord這并不平坦的發展歷程,技術上的不斷創新與堅持在不同市場投放不同車型的產品戰略無疑是它成功的強大推動力,或許曾經的“地上之星”已不再像當年那樣叱咤賽場、激動人心,但誰又能說全能、實用的本田Accord不是這個汽車時代的絕對明星呢?(文/圖 汽車之家 陳雷)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