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之家 品牌歷史] 1899年,身為意大利維拉爾帕羅莎市市長的喬瓦尼·阿涅利憑借對汽車的滿腔熱情,與當時多位意大利企業家共同成立了意大利都靈汽車制造廠(簡稱FIAT)。多年潛心研發和良好的經營,這家被稱作菲亞特的汽車品牌逐漸占領了意大利本土市場。此后,其產品遍布歐洲眾多國家甚至遠銷北美及南美等國。菲亞特在經濟型民用車領域的成功為其日后逐漸發展壯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今天就讓我們一同來了解下這家意大利汽車品牌的百年發展史。
興趣決定成敗、從市長到菲亞特創始人
1866年,喬瓦尼·阿涅利(Giovanni Agnelli)出生在意大利維拉爾帕羅莎市(Villar Perosa),其父親是維拉爾帕羅莎市市長。在小阿涅利5歲時,他的父親因病去世,阿涅利被家人送到都靈圣朱塞佩學院(San Giuseppe)就讀,此后,阿涅利便踏上了軍旅生涯。1893年,他回到故鄉并像他的父親一樣成為維拉爾帕羅莎市市長。當他聽說有人成功發明了沒有馬的“馬車”之后,阿涅利認為自己所學的工程和管理專業終于可以派上用場了。1898年,阿涅利開始為他的新項目尋找投資者。
1899年的意大利正處于工業迅猛發展的階段,汽車作為工業時代的新鮮產物已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重視。同年7月,阿涅利與9位意大利企業家和貴族以8萬里拉聯合創立了意大利都靈汽車制造廠(Fabbrica Italiana Automobili Torino),董事會成員中,喬瓦尼·阿涅利以他過人的膽識和遠見得到了其余29位股東的認可。
都靈汽車制造廠成立的當年,其首款車型菲亞特4 HP便正式誕生,該車造型與當時的馬車極為相似,配有可以手動折疊的車頂,裝備一臺雙缸679cc發動機和一臺3速變速箱(無倒擋),最高時速可達35km/h,油耗為8L/100km。1900年,都靈汽車制造廠第一家工廠在但丁路落成,廠房面積12000平方米,擁有150名員工。菲亞特4 HP投產的第一年僅生產了8輛,第二年生產了18輛便正式停產,其中一輛4 HP甚至還沒有安裝反向齒輪。如今,僅有4輛菲亞特4 HP被完整的保存了下來。同年,菲亞特還生產了6 HP、8 HP和10 HP三款小型家用車。
1901年,“FIAT”標識首次出現在菲亞特生產的車型上,FIAT取自Fabbrica Italiana Automobili Torino的首字母簡寫。同年,菲亞特12 HP誕生,該車由工程師Giovanni Enrico設計,搭載一臺3.8升直列四缸發動機及一臺3速手動變速箱,該車共生產了106輛,值得一提的是,菲亞特還打造了一臺12 HP賽車,其最高時速可達78km/h。1901年底,裝備7.5升直列四缸的12 HP賽車誕生,這輛12 HP賽車的最高時速一舉突破了90km/h。
1902年,喬瓦尼·阿涅利成功當選公司的常務董事,極具商業頭腦的他決定利用汽車比賽讓更多人知道菲亞特的名字。在第一屆意大利城市賽(Giro d'Italia Automobilistico)中,共有9輛菲亞特汽車順利抵達了終點。1902年Sassi Superga爬坡賽中,由賽車手Vincenzo Lancia(藍旗亞創始人)駕駛的菲亞特24 HP Corsa取得了輝煌的戰績,該車搭載6.4升直列四缸發動機,配備4速手動變速箱,最高時速95km/h。
得益于在汽車比賽中取得的優異成績,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了解菲亞特這個意大利汽車品牌。1903年,菲亞特推出了16/20 HP,該車擁有2120mm的軸距,配備一套4.2升直列四缸發動機,當年就生產了100輛。與此同時,菲亞特提出了公共汽車和消防車的改進方案,為其首款卡車24 HP的投產鋪平了道路。菲亞特24 HP卡車最大功率24馬力,最大載重量4000kg,其良好的實用性甚至令軍方都頗有感興趣。
1904年,菲亞特16/24 HP誕生,其軸距增加到2585mm,憑借16/20 HP打下的良好基礎,16/24 HP在1904年共生產了130輛。與此同時,由Biscaretti設計的藍色橢圓形菲亞特標識也從1904年開始使用。1905年,16/20 HP的軸距再次加長至2853mm,當年共生產了171輛。1906年,16/20 HP開始使用新研發的4.5升發動機,290輛的銷量足以證明菲亞特正日益走向成熟。
在第二屆意大利城市賽中,菲亞特常務董事喬瓦尼·阿涅利駕駛8 HP親自上陣并創造了新紀錄。1905年,菲亞特收購了1904年創立的安薩爾迪(Ansaldi)汽車公司,該公司主營業務是在意大利米蘭生產小型汽車和菲亞特發動機,菲亞特收購安薩爾迪公司后便推出了搭載20馬力3.0升直列四缸發動機的Brevetti。此后的幾年中,菲亞特相繼推出了24/32 HP、30/45 HP和Brevetti tipo 2等多款車型。
1906年,菲亞特公司的雇員已經從最初的150人躍升至2500人,公司所生產的汽車三分之二用于出口,美國則是菲亞特的重要海外市場。菲亞特在汽車賽事方面則依然保持強勁的勢頭,Vincenzo Lancia駕駛菲亞特40 HP贏得了在米蘭舉辦的Coppa d'Oro di Milano。1908年,菲亞特推出了搭載2.2升一體式四缸發動機的1 Fiacre轎車,該車最大功率16馬力,最高時速70km/h。
憑借可靠的品質,菲亞特公司當機立斷生產了1600輛1 Fiacre向出租車市場投放,菲亞特此舉所帶來的結果就是人們不僅能在意大利街頭看到1 Fiacre出租車,當時的巴黎、倫敦和紐約街頭都能見到菲亞特1 Fiacre出租車的身影。此時的菲亞特已經在大多數重要市場取得了領先的地位,作為菲亞特的重要出口市場,菲亞特美國汽車公司于1908年正式成立。1910年,菲亞特推出了Tipo 1型車,此后推出的Tipo 3(也就是20/30 HP)采用了菲亞特獨有的共用傳動技術,菲亞特Tipo 3賽車則在西拔牙贏得了RAC杯的勝利,此時的菲亞特也開始提高自身產能以應對市場需求。
為了在美國市場站穩腳跟,菲亞特進行了洛杉磯和亞特蘭大等城市的穿越之旅,以向眾人展示其產品的可靠性。美國公司成立后,菲亞特開始迅速成長并在全球成立了多家分公司。除生產轎車外,菲亞特也開始涉足于有軌電車和船用發動機的生產。在那個年代,汽車大多是有錢人才能消費得起的奢侈品,大部分普通百姓出行仍以公共交通為主,有軌電車則是當時頗為流行的公共交通工具。菲亞特公司抓住機遇迅速投身到有軌電車的生產中。
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逐漸來臨,軍隊成為菲亞特最大的客戶。1911年,菲亞特2 F卡車誕生,該車搭載2.8升直列四缸發動機,擁有20馬力的最大功率和1000kg的最大載重量,其后貨箱采用帆布頂棚覆蓋,菲亞特開始向法國、俄國、希臘和英國軍隊提供菲亞特2 F卡車。除了用作軍用運輸車外,菲亞特將2 F卡車的駕駛室拆除后,后貨箱放置了一排排長凳,菲亞特2 F卡車瞬間就變成了一款公共汽車。
民用、軍用和賽場上屢次獲得成功
菲亞特一直致力于挑戰速度極限,S.76 300 HP Record就是在這種信念的推動下誕生的“怪物”。菲亞特S.76 300 HP Record搭載28353cc(28升)直列四缸發動機,擁有290馬力的最大功率,如此動力水平在當時絕對是“天文數字”,由于裝備體積龐大的發動機,使得該車高高隆起的車身看起來有些怪異。1911年,Pietro Bordino駕駛菲亞特S.76 300 HP Record在Brooklands和Saltburn創造了200km/h的速度紀錄。1912年4月,該車在長島更是創造了驚人的290km/h的速度紀錄。
1912年,菲亞特推出了名噪一時的12/15 HP Zero,該車搭載一臺1.8升直列四缸發動機,最大功率18馬力,擁有雙座和四座兩種車型,其中四座版本的12/15 HP Zero在當時頗受歡迎,12/15 HP Zero也是菲亞特首款產銷過千臺的車型。1915年菲亞特工廠被征用生產軍需品后,12/15 HP Zero便正式停產,最終其產量鎖定為2000臺。
同樣誕生于1912年的還有菲亞特2B 15/20 HP、3A和3 Ter三款車型,其中2B 15/20 HP裝備2.8升四缸發動機,而菲亞特3A和3 Ter則采用同一款4.4升直列四缸發動機。菲亞特潤滑油公司也在那一年正式成立,菲亞特還在俄國建立了第一家分工廠用于生產零部件和組裝汽車。未來幾年中,菲亞特對生產流程和工藝做了重大革新并首次為其生產的車型裝配了蓄電池,菲亞特專利產品萬向節傳動裝置也投入生產。與此同時,菲亞特開始在鋼鐵、鐵路、電氣及公共交通等領域拓展業務。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菲亞特在新車型研發上幾乎處于停滯狀態,公司的全部生產幾乎都集中到了軍需品上。誕生于1915年的菲亞特70型是菲亞特在戰時所生產的唯一一款車型,該車是菲亞特專門為意大利皇家軍隊所生產的戰地通勤車,其后座加寬后可容納3名乘客,菲亞特70型轎車搭載一臺2.0升直列四缸發動機,最大功率21馬力,最高時速70km/h,盡管菲亞特70型是一戰時所生產的車型,但配有完整電氣系統的菲亞特70型在當時來說是非常先進的,戰時為意大利軍隊所生產的近千臺菲亞特70型中,僅有極少數流入個人之手。
與此同時,意大利軍方和陸軍部要求菲亞特開發一款能夠媲美美國軍用卡車的運輸車,以備在戰時崎嶇的道路為意大利軍方提供兵力和資源的運輸和補給,菲亞特18 BL軍用卡車由此誕生,該車也是菲亞特首款軍用車型。菲亞特18 BL搭載5.6升四缸發動機,最大功率38馬力,采用4速手動變速箱,最高時速28km/h,從1914年一戰爆發到1920年,菲亞特共生產了20000多輛18 BL軍用卡車,該車也曾被法國、英國和俄國等盟友所使用,在一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916年,菲亞特林格多(Lingotto)工廠的建設工作正式開始,工廠大樓由年輕的建筑師Matte Trucco設計,這個擁有五層樓高的工廠是當時歐洲規模最大汽車生產廠,工廠的屋頂建有一個極富未來感的試車跑道。菲亞特林格多工廠于1922年正式竣工,除了新車測試之外,林格多工廠頂樓的跑道還經常舉辦各種汽車賽事,這座菲亞特工廠很快便成為當時意大利汽車工業的象征。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菲亞特經歷了重大改革并度過了經營危機。1919年,菲亞特在卡洛·卡瓦利(Carlo Cavalli)的帶領下,推出了戰后第一款民用轎車——菲亞特501。該車擁有雙門和四門兩種版本,搭載1.5升直列四缸發動機和一臺4速手動變速箱,最大功率23馬力。此外,菲亞特還推出了702型拖拉機以應對戰后城市重建和農業生產的需求。隨后,菲亞特在1921年推出了27馬力的501 S和30馬力的501 SS。菲亞特501系列正是基于戰時為軍方打造的菲亞特70型的基礎上改進而來的民用車型,菲亞特501系列共生產了長達7年之久,全球累計產銷達到了空前的47600多輛。
值得一提的是,菲亞特曾為意大利軍方設計了一款菲亞特3000輕型坦克,這也是意大利第一臺國產坦克。菲亞特原計劃交付意大利軍方1400臺菲亞特3000輕型坦克,然而隨著戰爭的結束,意大利軍方取消了原有的訂單,最終只有100臺菲亞特3000輕型坦克交付使用。菲亞特3000輕型坦克配備一門37mm口徑的主炮和兩挺6.5mm口徑的機槍,整車重量為6噸,配備6mm至16mm的裝甲,可容納兩名駕駛員。菲亞特3000輕型坦克搭載來自菲亞特的四缸發動機,最大功率50馬力,最高時速21km/h,續航里程100公里。除意大利軍方裝備過這款菲亞特生產的輕型坦克外,還有21輛同型號坦克被出口到阿爾巴尼亞、拉脫維亞和埃塞俄比亞等國家。
菲亞特還在1919年推出了尺寸更大的505轎車,該車相比501更為豪華,最終菲亞特505產量鎖定為30000多輛。為了重塑菲亞特品牌在人們心中的形象,一支由23輛菲亞特15 Ter組成的車隊進行了第一次撒哈拉沙漠穿越之旅,最終創下了3000公里無機械故障的紀錄。1921年,戰后經濟危機逐漸出現了復蘇的跡象,意大利各大城市間的基礎設施建設也緊鑼密鼓的進行中,道路稅的廢除使得汽車的需求量與日俱增。
在此期間,菲亞特啟用了全新的圓形品牌標識,代表勝利的月桂花圍繞著“FIAT”字樣。1922年,菲亞特推出了旗下首款搭載直列六缸發動機的豪華轎車——菲亞特519。該車擁有3300mm的軸距,裝備的4.8升六缸發動機最大功率78馬力,最高時速可達127km/h。此后,菲亞特又推出了519四座敞篷車和加長車型。值得一提的是,為了滿足中產階級和貴族對豪華轎車的需求,菲亞特還推出了首款搭載6.8升V12發動機的520 Superfiat。
在推行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成本控制措施后,菲亞特從1923年起逐漸走入正軌。得益于良好的經營使得菲亞特走出戰后的困境,喬瓦尼·阿涅利成為公司新任董事長,上任后的他立刻到訪美國福特汽車公司進行參觀,此次訪問為他確立了大規模生產是降低汽車生產成本的唯一途徑的信念。同年,菲亞特以轉讓生產許可權的方式在蘇聯建廠開始生產卡車和轎車。在這期間菲亞特還推出了頗受人們喜愛的509系列車型,該車分為雙門、四門轎車,雙門、四門敞篷車和雙門跑車,裝備一臺1.0升直列四缸發動機,不同車型最大功率分別為22到30馬力,最終菲亞特509系列共生產了90000多輛,創造了戰后歐洲汽車市場的一大奇跡。
1925年,菲亞特再次更新了自家的品牌標識,勝利月桂花的圖案更加清晰,“FIAT”字樣周圍的白底改為更加醒目的紅底。此后的幾年里,菲亞特保持著迅猛的增長態勢,公司所采用的戰略是發展工業規模生產,以便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汽車的制造成本和售價。戰后的意大利對商用車的需求相當之大,菲亞特抓住機遇及時推出了包括502、503、505、507和509系列在內的多款不同規格的卡車以針對不同市場的需求,這些不同型號的卡車還被改裝為救護車、消防車和郵政車為民眾提供服務。
墨索里尼專政下的菲亞特依舊發展迅猛
1927年,菲亞特推出了搭載2.2升直列六缸發動機的520系列,該系列分為四門轎車、四門敞篷車和四門Landaulette三種車型。上世紀20年代起,隨著意大利國內道路和相關基礎設施建設日趨完善、汽車數量日益增多,意大利人口稠密的主要城市紛紛開始采用車輛靠右行駛的規則,菲亞特520系列也成為首款采用左舵駕駛的菲亞特汽車,最終該系列車型的產量為20000輛。同年,Pietro Bordino駕駛菲亞特806 Corsa贏得了Monza Grand Prix賽事。
1928年,菲亞特開始致力于公路運輸行業的發展,為此菲亞特開辟了都靈至米蘭的貨運專線。由于正值戰后消費增長階段,菲亞特專門成立了一家名為SAVA(Società Anonima Vendita Autoveicoli)的控股公司來推進汽車分期付款業務。同時,菲亞特金融管理公司也宣告成立,菲亞特公司內部架構也進入了飛速發展的階段,各種職工組織相繼成立,醫療健康、專業學校和體育俱樂部等機構也紛紛投入使用。同時,菲亞特成為第一個使用鋁制汽缸的汽車生產廠家。菲亞特這一時期相繼推出了514、521和525系列車型,三個系列全部涵蓋了轎車、敞篷車和跑車等不同車型,以應對經濟復蘇后消費者對不同車型的需求。
在墨索里尼執政期間,菲亞特也不得不調整其國際化戰略,而將注意力轉向意大利國內市場。上世紀30年代,菲亞特的卡車和商用車技術得到了飛速發展,其航空和鐵路部門業務也在逐漸壯大。1931年,菲亞特推出了522和524系列轎車,其中菲亞特波蘭工廠竣工并開始生產菲亞特524轎車,同年,菲亞特再次推出了全新的品牌標識,更為簡潔的方形標識取代了原先的月桂花圓形標識,“FIAT”字樣充滿其中。1932年米蘭車展上,菲亞特508 Balilla正式亮相,該車搭載一臺1.0升四缸20馬力發動機,配備3速手動變速箱,最高時速為80km/h。
菲亞特508 Balilla由捷克斯洛伐克的沃爾特汽車公司裝配,并出口到歐洲眾多國家,該車因動力充沛、堅固耐用且耗油量少而廣受好評。菲亞特還在508 Balilla的基礎上推出了雙門廂式商用車,該車推出后立刻引起市場強烈反響,當時意大利國內各行各業幾乎都能見到菲亞特508 Balilla商用車的身影,菲亞特508系列的成功為公司帶來巨大的榮譽與利潤。1934年,采用4速變速箱的菲亞特508 Balilla正式誕生,此后菲亞特還推出了多款508 Balilla衍生車型,從1932年誕生之后的5年內,508 Balilla共售出113000輛。
菲亞特于1935年推出了1500型轎車,該車是繼克萊斯勒Airflow之后又一款在風洞中進行測試的車型,菲亞特把實驗成果推向了市場。菲亞特1500搭載一臺1.5升直列六缸發動機,除了采用更為先進的生產線外,該車還配備了獨立的前懸架和管形車架結構。同年,菲亞特首款搭載柴油發動機的車型621系列卡車正式誕生,該車采用3.0升直列六缸柴油發動機,其最大載重量為2350kg,后貨箱配有可拆卸的金屬拱形支撐和防水帆布頂棚,由于良好的可靠性和出色的實用性,菲亞特621型卡車被廣泛應用于運輸、醫療衛生、消防和軍隊等各行各業。
1936年可以說是菲亞特值得驕傲的一年,汽車設計也進入了嶄新的篇章,由設計師Dante Giacosa打造菲亞特500 Topolino正式上市。該車是當時世界上最小的量產民用車,因其小巧的身材和新穎的造型備受消費者青睞,人們則戲稱它為“小老鼠”。菲亞特500裝備一臺569cc直列四缸發動機,最大功率13馬力,最大扭矩27N·m,配備4速手動變速箱,最高時速85km/h,綜合油耗6L/100km。菲亞特500 Topolino誕生的同時,菲亞特米拉菲奧里(Mirafiori)工廠也在都靈動工建設,該廠引進了當時最為先進的生產管理模式以便進行大規模生產。
菲亞特力求將該車打造為一款價格低廉的國民車,因此菲亞特500 Topolino的預計售價定為5000里拉,然而受生產工藝和制造成本所限,該車最終售價為8900里拉,盡管比預想的售價高出不少,但菲亞特500 Topolino仍然具有很強的競爭力,一經推出便迅速紅遍意大利乃至整個歐洲市場。隨著菲亞特500 Topolino的熱銷,菲亞特又陸續推出了包括雙門敞篷車和三門旅行車在內的多款衍生車型,截止1955年停產,菲亞特500 Topolino在全球共售出了52萬臺,為菲亞特全球化戰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38年,菲亞特推出了508 CS Mille Miglia賽車用以參加當年舉辦的賽事,該車Dante Giacosa負責設計,他大膽嘗試了空氣動力學,力求打造一款擁有流線型車身的賽車。菲亞特508 CS MM搭載1.1升42馬力四缸發動機,第一次參賽就以112km/h的平均時速行駛了1620公里,出色的性能使其從眾多參賽車型中脫穎而出獲得了最終的勝利。
墨索里尼希望菲亞特能夠為其打造一款像當時奔馳旗艦車型一樣的四門軟頂敞篷車,以便其能夠在游行中站在車內環視四周。針對這樣的需求,菲亞特在1938年推出了2800型轎車,其車重達到了2340kg,搭載2.9升直列六缸發動機,最大功率85馬力,最高時速130km/h。此外,菲亞特2800還推出了由車身制造商Pininfarina和Zagato打造的特別版。1939年,菲亞特為意大利皇家軍隊打造了2800 CMC轎車,該車為皇家軍隊內高官所配備的專車,菲亞特2800系列也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菲亞特所生產的最后一款車型。
從1936年開工建設的菲亞特米拉菲奧里(Mirafiori)工廠于1939年正式竣工,該廠占地面積30萬平方米,擁有22000名工人,工廠施行輪班制夜以繼日的生產供不應求的菲亞特轎車。Mirafiori工廠原本計劃投產菲亞特700轎車,然而隨著戰爭的爆發,該項目最終被放棄。墨索里尼與德國元首希特勒于1939年5月22日簽訂了意德鋼鐵條約。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正式加入軸心國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戰,菲亞特再一次全面轉產為戰爭服務。
早在1934年,意大利軍方就提交了一份中型轟炸機項目競標書,項目要求新機型需具備飛行高度4500米時,飛行速度能夠達到385km/h,飛行高度5000米時,飛行速度能夠達到330km/h,最大航程1000公里,最大載彈量需達到1.2噸。比亞喬(Piaggio),馬基(Macchi),布雷達(Breda),卡普羅尼(Caproni)和菲亞特紛紛提交了設計方案,最終菲亞特在競標中勝出。
1936年,第一架原型機在都靈成功試飛,菲亞特BR.20一時間被看作是意大利航空設計的典范。同年9月,第一架菲亞特BR.20中型轟炸機交付使用。菲亞特BR.20裝備兩臺1014馬力菲亞特A80RC41型發動機,巡航速度340km/h,最大航程2750公里,最大載彈量1.6噸。二戰打響后,菲亞特還研發生產了BR.20的改進機型BR.20M,直至二戰結束后,菲亞特共制造了約600架BR.20型轟炸機,該機型執行了包括西班牙內戰、法國戰役、不列顛空戰和北非戰役等在內的多項空襲任務。
從二戰陰影的籠罩中重現昔日輝煌
戰爭使菲亞特轎車產量大幅削減,但商用車產量卻急劇增加,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戰使意大利的經濟受到了沉重打擊,菲亞特工廠及相關生產設施也遭受了嚴重的破壞,盡管如此,菲亞特仍然堅持生產軍用車輛,菲亞特727 SC半履帶牽引車誕生于1942年至1943年間,該車采用菲亞特5.8升直列六缸發動機,最大功率100馬力,配備2速變速箱并采用帆布頂棚和8座布局。菲亞特727 SC半履帶牽引車主要被用于意大利戰后城市廢墟的清理和修繕等工作,戰爭結束后,整個意大利陷入了大蕭條時期。
戰后的意大利社會動蕩,曾經輝煌的菲亞特因戰爭的摧殘導致數間工廠損毀嚴重,生產幾乎完全處于停滯狀態。戰后的幾年里,菲亞特忙于修復工廠基礎設施,新車型的研發工作也遲遲沒有進展。1943年3月,意大利境內的菲亞特工廠相繼爆發了工人罷工運動,幾天之內共有10萬名工人參與了此次罷工事件,這也標志著法西斯政權的垮臺。1945年,菲亞特的創始人喬瓦尼·阿涅利去世,菲亞特之父的離世再次令本就一蹶不振的公司陷入低谷。1946年,維多里奧·瓦萊塔(Vittorio Valletta)接替阿涅利擔任菲亞特董事長一職。
因遭受戰爭而嚴重損毀的工廠經過多年的努力修復于1948年重建完成,得益于歐洲復興計劃(European Recovery Program)中來自美國的救助資金,使得菲亞特快速恢復生產后利潤迅速增長,工人數量也不斷攀升,戰后意大利國內的重建工作也為菲亞特再一次復興帶來了商機。各種小型企業和零售業的逐漸興盛使商用車的需求量大幅增加,菲亞特于1947年推出了基于1100打造的ALR輕型卡車和ELR廂式貨車,菲亞特1100系列商用車的誕生加之良好的經營推廣模式,更加推動了菲亞特戰后的迅速崛起,菲亞特1100系列商用車也成為意大利復興的重要標志之一。
1948年日內瓦車展中,菲亞特展示了500B小型轎車。此后的都靈車展中,菲亞特500C Topolino Giardiniera,多用途四座轎車正式與公眾見面,其雙門四座布局和金屬與木質相結合的車身讓人耳目一新。1949年菲亞特相繼推出了500C、1100E和1500E等多款新車,其中1100E采用了不銹鋼齒輪軸、500C則配備了車內暖風和擋風玻璃除霜裝置,再次奠定了當時汽車行業的新標準,意大利經濟也從二戰的陰影中逐漸走向復蘇。
此時的菲亞特致力于研發新技術和對生產環節等方面的革新,首次在其生產的車型上配備加熱和通風系統就是很好的證明。1950年,菲亞特在日內瓦車展中展出了1400型轎車,擁有承載式車身的菲亞特1400在外觀設計上也達到全新的高度,該系列擁有四門轎車、雙門敞篷和雙門轎跑車三種車型,搭載一臺44馬力的1.4升直列四缸發動機,最高時速為119km/h。同時,其科研技術繼續應用于航海和航空的發動機領域,第一架意大利噴氣式飛機菲亞特G.80于1951年橫空出世。菲亞特Campagnola越野車也于1951年誕生,該車僅用11天4小時54分鐘就完成了1952年縱跨非洲的旅程。同年,裝備1.9升70馬力發動機的菲亞特1900正式上市。
隨著戰后意大利國內經濟迅速復蘇,民眾對汽車的需求也愈發強烈,涉足于汽車賽事領域多年的菲亞特,再次開啟了其跑車制造生涯。1952年日內瓦車展中,一款名為菲亞特8V的跑車讓人眼前一亮,該車搭載一臺105馬力的2.0升V8發動機,這臺發動機原本計劃應用于菲亞特新款豪華轎車之中,但該項目停止卻造就了菲亞特8V的誕生,此外,菲亞特8V還采用四輪獨立懸架。值得一提的是,Vignale、Zagato和Ghia三家意大利車身制造商還推出了基于菲亞特8V打造的8V Coupe Vignale、8V Zagato Coupe和8V Ghia Supersonic三款美輪美奐的跑車。
1953年,菲亞特首次將柴油發動機應用于轎車之中,菲亞特1900柴油版應運而生,其最高時速為102km/h,綜合油耗8.3L/100km。此后,液壓離合器和5速手動變速箱也出現在了菲亞特1900之中。1955年,菲亞特600小型轎車正式上市,該車車長僅為3215mm,采用后置后驅布局,搭載633cc、767cc和843cc直列四缸發動機,車重僅有585kg的菲亞特600擁有極高的燃油經濟性,四輪獨立懸架和液壓鼓式制動器的應用也讓菲亞特600擁有絕對的市場競爭力。
菲亞特600上市一年后,其衍生車型菲亞特600 Multipla正式亮相,該車可輕松容納六名乘客,較為實用的車身結構使其深受出租車和城市貨運等行業的青睞。從1955年誕生到1969年停產,菲亞特Mirafiori工廠共生產了2695197輛菲亞特600系列車型。當時的意大利街頭這款菲亞特小車隨處可見,由于可靠的品質和低廉的售價,菲亞特600系列更是遠銷海外市場,令菲亞特的品牌影響力大增。
上世紀50年代末可以說是菲亞特一段輝煌的時期,為了迎合戰后民眾對經濟型轎車的需求,繼菲亞特600大獲成功之后,菲亞特再次推出了一款相當經典的家用轎車——菲亞特500。與其前輩菲亞特600相比,菲亞特500車長更為短小,僅有2970mm,其采用與菲亞特600相同的后置后驅布局,搭載排量為479cc、499cc和594cc的雙缸風冷發動機。如果說甲殼蟲是德國的國民車、2CV是法國的國民車的話,那菲亞特500便是意大利當之無愧的國民車,一時間,這款小車風靡意大利乃至整個歐洲,該車也成為菲亞特傳播品牌理念和文化的象征。
盡管菲亞特500體型較小,但因其出眾的實用性深受消費者喜愛,除標準版雙門菲亞特500之外,菲亞特還在1960年推出了名為Giardiniera的菲亞特500三門旅行版,其結構與同時期的Austin Mini Countryman相似,但菲亞特500和500 Giardiniera卻擁有與眾不同的帆布車頂。此外,菲亞特500 Limousette雙門轎車也于1960年被推向市場。菲亞特500大紅大紫的同時,不少廠家紛紛拿到其生產權,Giannini和Steyr-Daimler-Puch等廠商相繼推出了菲亞特500衍生車型。與此同時,成立于1949年的Abarth也推出了名噪一時的Abarth 500和Abarth 595等菲亞特500運動版車型。
1958年,菲亞特汽車和農用機械的生產量都大幅度增加。Mirafiori工廠在原來基礎上擴建了一倍,菲亞特在此期間在海外也開設了多家新工廠。當時的意大利國內正值經濟繁榮發展時期,以菲亞特為首的汽車制造業成為意大利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1960年都靈車展上,Ghia車身制造廠展出了一輛基于菲亞特2100底盤打造的運動型轎跑車的原型車。這年秋天,這種車型被菲亞特正式采納并成為菲亞特家族中的一員,這就是菲亞特2300 S Coupe,其反向傾斜的C柱設計令人印象深刻,此后,賓尼法利納也推出了多款基于2300 S Coupe打造的車型。
菲亞特品牌標識在不知不覺中發生了變化,1938年版車標銳利的邊框變得更加圓潤,車標邊框的立體感也更強。菲亞特600和500的成功使菲亞特開發新車型的信心大增,菲亞特1200 Spyder、1500S、1800、2100等車型相繼問世。按照菲亞特針對車型的命名方式,幾款車型分別代表了其各自的發動機排量,其中菲亞特1800和2100由賓尼法利納負責設計,1800搭載75馬力1.8升直列六缸發動機,最高時速137km/h,此后推出的菲亞特1800 B最大功率提升到81馬力,而菲亞特2100則搭載排量為2.1升的直列六缸發動機,名為Familiare的菲亞特1800和2100旅行版也一同被推向市場。
阿涅利家族再次掌管菲亞特,將藍旗亞和法拉利收入囊中
此后的幾年中,菲亞特相繼推出了1500、1600、1600 S、600 D Multipla等多款車型,菲亞特409系列大巴于1963年誕生,此后便被歐洲眾多國家當作公共汽車所使用,菲亞特619 N系列卡車同時也被推向了市場。與此同時,菲亞特與Abarth的合作也愈發緊密,基于菲亞特500打造的Abarth賽車在賽場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1964年,菲亞特推出基于600打造的菲亞特850,該車采用雙門三廂結構,搭載排量為47馬力843cc的直列四缸發動機,針對北美市場的菲亞特850則搭載一臺排量817cc的四缸發動機。1965年,菲亞特推出兩款850系列衍生車型,其中850 Spider敞篷車由博通(Bertone)負責設計,850 Coupe采用更加低矮的車身線條。
名為850 Familiare的多用途車型則是基于600 Multipla打造而來,該車搭載一臺747cc四缸發動機,此后,菲亞特850 Familiare換裝了排量更大的843cc和903cc發動機。菲亞特850 Familiare的車身尺寸為長3804mm,寬1488mm,高1600mm,軸距2000mm,車重900kg。雖然體型較小,但憑借寬敞的車內空間,850 Familiare受到出租車行業和城市短途貨運行業的青睞。1965年,菲亞特品牌標識再次發生了變化,然而新標識卻與1925年的圓形標識非常相似。
1966年,菲亞特創始人Giovanni Agnelli的孫子Gianni Agnelli當選公司董事長。在這期間,自動化生產成為汽車制造領域的新潮流。在同年的都靈車展中,菲亞特Dino Spider正式亮相,該車由賓尼法利納負責設計,搭載160馬力2.0升V6發動機,最大扭矩163N·m,配備5速手動變速箱。1967年日內瓦車展上,由博通負責設計的菲亞特Dino Coupe亮相展臺,此后,排量更大的2.4升V6發動機被裝備在菲亞特Dino系列車型中,其最大功率為180馬力,最大扭矩216N·m。最終,菲亞特Dino Spider和Dino Coupe的銷量鎖定為1583輛和6068輛。
同年,菲亞特1300和1500系列的繼任車型菲亞特124正式誕生,該車分為轎車和旅行車兩個版本,菲亞特124旅行版那傾斜的車尾設計令人印象極為深刻。菲亞特124共有1.2升、1.4升、1.6升和1.8升等多款直列四缸發動機可供選擇,與發動機相匹配的是4速和5速手動變速箱。此外,菲亞特還推出了名為124 Sport Spider的雙門敞篷車和124 Sport Coupe的雙門硬頂轎跑車,其中124敞篷車由賓尼法利納負責設計,其優雅的外觀設計與菲亞特124轎車和旅行車大相徑庭。
當你看到菲亞特124時,是否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沒錯,前蘇聯生產的拉達2101系列正是基于菲亞特124所打造。菲亞特推出124系列車型之后迅速得到市場的認可,菲亞特海外工廠生產該車的同時,一些海外品牌也拿到了菲亞特124的生產權,一時間掛著不同品牌標識的“菲亞特124”行駛在全球各地。1967年,車身尺寸更大的菲亞特125誕生,其軸距較菲亞特124的2420mm增加到2505mm,后排乘坐舒適性大大提高。動力方面,菲亞特125僅配備了一臺90馬力的1.6升四缸發動機,然而菲亞特125卻配備了3速自動變速箱,配置方面也比菲亞特124更為豐富。
1968年,菲亞特的銷量已接近150萬輛,其中54萬輛被用于出口。Magneti Marelli公司開發了高能量電子點火裝置,這一先進的技術被應用于菲亞特Dino和Dino Ferrari等車型之中。有趣的是,為了滿足出租車市場的需求,菲亞特在1968年都靈車展中展示了一款配備側滑門的菲亞特概念850出租車,該車駕駛室采用居中設計,后排右側配有側滑門,左側則為封閉式結構,這款850出租車沒有所謂的后備廂,可開啟的后窗設計能夠讓乘客更為方便的拿取物品。與此同時,Abarth也推出了多款基于850系列打造的運動版車型,其中包括Abarth OT 1000 Coupe、Abarth OT 1000 Spider、Abarth OT 1300 Coupe和Abarth OT 1600。這一年,菲亞特發布了全新的簡化斜體品牌標識。
雖然在賽場上有著不俗的表現,但同樣經歷過二戰洗禮的藍旗亞經營狀況卻不斷惡化。幾經輾轉之后,藍旗亞最終于1969年被菲亞特收購,作為菲亞特的高端品牌進行銷售。同時,菲亞特在意大利南部的投資已超過三千億里拉。同樣是在1969年,菲亞特集團購買了法拉利公司50%的原始股,并且擁有剩余50%股份的優先購買權。飛速發展的菲亞特已成功掌握了意大利本國兩大汽車品牌經營決策權,法拉利的到來也為菲亞特注入了更為運動化的新鮮血液。
上世紀60年代末同樣是菲亞特值得驕傲的時期,成功收購藍旗亞和法拉利一半股權之后,菲亞特相繼推出的幾款新車型也為其帶來了巨大的收益和榮譽。旗下首款前輪驅動轎車菲亞特128在此期間正式誕生,該車分為雙門和四門轎車、三門和五門旅行版以及雙門轎跑車等多種車型。動力方面,菲亞特128配備了1.1升和1.3升直列四缸發動機,菲亞特128受到眾多國家消費者的喜愛,就連法拉利創始人恩佐·法拉利都將菲亞特128作為自己的座駕。與此同時,菲亞特在前蘇聯的另一家工廠竣工并投入生產,廠房面積達到144萬平米。
1969年第39屆日內瓦車展中,菲亞特展出了一款更為豪華的130 Berlina,其車身尺寸為長4750mm,寬1803mm,高1473mm,軸距2720mm,車重1550kg。對于一直致力于小型車生產的菲亞特來說,130 Berlina絕對算得上是個大家伙。菲亞特130 Berlina采用四輪獨立懸架,標配轉向助力和四輪盤式剎車系統,搭載2.9升和3.2升V6發動機,最大功率分別為142馬力和167馬力,與發動機相匹配的是5速手動變速箱和3速自動變速箱。此后,由賓尼法利納設計的菲亞特130 Coupe正式與公眾見面。
1971年4月,菲亞特推出了850的繼任者——菲亞特127。作為當時具有重大革新意義的菲亞特首款前置前驅小型掀背車,它的誕生迅速得到了消費者的一致好評。菲亞特127僅配備一臺903cc的直列四缸發動機且僅有三門掀背版一款車型,菲亞特127旅行版則專供巴西市場。1972年,菲亞特127獲得了年度歐洲最佳汽車的稱號。
1972年,菲亞特132正式上市,然而讓人們感到不解的是,其外觀與同時期的阿爾法羅密歐Alfetta和寶馬5系(E12)頗為相似。原因是寶馬在1970年委托意大利博通設計了一款名為2200 ti Garmisch的概念車,然而甘迪尼將這一設計風格同時又用在了菲亞特132和阿爾法羅密歐Alfetta之上,搶先推出的菲亞特132也令寶馬在推廣第一代5系時遇到了不小的難題。菲亞特132提供1.6升、1.8升和2.0升多款汽油發動機供消費者選擇,此外,菲亞特132還配備了2.0升和2.5升柴油發動機。
經典車型頻現、菲亞特多領域共同發展
菲亞特132并非是1972年最受關注的菲亞特轎車,它的光芒完全被同樣誕生于1972年的菲亞特126所掩蓋。菲亞特126采用與菲亞特500相同的后置后驅布局和底盤結構,菲亞特126整車尺寸為長3054mm,寬1378mm,高1302mm,軸距1840mm,其較小的車身尺寸同樣源自于菲亞特500。動力方面,菲亞特126最初搭載一臺源自菲亞特500的594cc雙缸發動機,最大功率23馬力,此后又陸續采用了652cc和704cc的雙缸發動機。
雖然菲亞特126技術源于菲亞特500,且不如菲亞特500那般備受矚目,但隨著石油危機的來臨,這款小車再次創造了輝煌的銷量。然而真正將菲亞特126發揚光大的并非意大利本土生產的車型,而是“出生”在東歐的菲亞特126p。1973年,波蘭引進了意大利菲亞特公司126微型轎車的生產權,該車被命名為菲亞特126p,其結尾的“P”代表其產地波蘭(Polski),其“前輩”菲亞特500系列截止1975年停產時共生產了3678000輛,創造了菲亞特戰后的產銷新高。
為了擁有良好的通過性,菲亞特126p提升了底盤高度,轉向燈從原版車型的透明燈罩改為橘色燈罩,外觀細節方面也與原版菲亞特126略有不同。雖然菲亞特126p結構簡單且維修便捷,但其風冷發動機容易出現過熱的現象,天氣炎熱時經常能見到路邊打開發動機后蓋散熱的菲亞特126p。菲亞特126p整車尺寸為長3054mm,寬1378mm,高1302mm,軸距1840mm,整備質量僅有580kg,出色的燃油經濟性使其在原版菲亞特126停產后仍然繼續生產至1996年。
1985年,中國開始從波蘭進口菲亞特126p轎車,因其袖珍的體型和可愛的外觀,菲亞特126p在國內也有了“小土豆”和“大頭鞋”的昵稱。然而就是這么一款袖珍小車曾遍布國內出租車市場,當時國內一臺菲亞特126p的售價為4000元,與同時期其他眾多進口車相比,這樣的價格絕對是相當親民的,菲亞特126p的出現讓當時的“萬元戶”家庭圓了汽車夢,這也導致菲亞特126p迅速成為當時炙手可熱的商品,其價格也暴漲到8000甚至10000元一臺。
進口到國內的菲亞特126p搭載排量為0.65升的后置雙缸風冷發動機,最大功率24馬力(17.6kW)/4500rpm,最大扭矩42N·m/3400rpm,配備4速手動變速箱。在其意大利“老家”,菲亞特126的產量為1352912臺,而菲亞特126p在波蘭的產量則達到了3318674臺。菲亞特126p因其低廉的售價和簡單的結構,迅速搶占國內出租車市場。一時間,這款造型可愛的小家伙成為國內各大城市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其中最典型的當屬溫州市。1994年,一部以溫州菲亞特126p出租車為題材的電視劇《喂,菲亞特》紅遍大江南北,然而最初人們僅知道這款名叫菲亞特的小車源自波蘭。
讓我們將視線再次轉回菲亞特的故鄉意大利,同樣在1972年,菲亞特還推出了由博通首席設計師甘迪尼打造的菲亞特X1/9跑車,其設計靈感源自博通在1969年推出的Autobianchi Runabout概念車。菲亞特X1/9車長3830mm,寬1570mm,高1170mm,車重880kg。該車采用跳燈設計,配有可以拆卸的輕量化頂棚,秀氣的外觀和短小的尺寸非常討人喜歡。
菲亞特X1/9采用中置后驅布局,搭載1.3升和1.5升直列四缸發動機,其中1.3升發動機最大功率75馬力(55kW)/6600rpm,最大扭矩97N·m/3400rpm,配備4速手動變速箱,0-100km/h加速時間12.5秒,最高時速169km/h,而1.5升發動機最大功率85馬力(63kW)/6000rpm,最大扭矩118N·m/3200rpm,配備5速手動變速箱,0-100km/h加速時間12.1秒,最高時速180km/h。從1972年誕生至1989年停產,菲亞特X1/9共生產了140500臺,如此銷量對于一款跑車來說非常喜人。
1973年,菲亞特133正式誕生,其外觀與菲亞特126如出一轍,但車身尺寸比菲亞特126更為寬裕,該車搭載菲亞特850上所使用的843cc和903cc直列四缸發動機。此外,西雅特也推出了菲亞特133的貼牌車型西雅特133。此時的菲亞特還推出了多款商用車,包括菲亞特100 NC、159 NC和170系列卡車,菲亞特242廂式貨車也同時被推出。該車是菲亞特與雪鐵龍聯合打造的商用車,其在法國以雪鐵龍C35 Van的身份進行銷售,然而雪鐵龍C35 Van則和菲亞特242一同由菲亞特在意大利生產。
為了豐富自家中型家用車陣營,菲亞特在1974年推出了124系列的繼任車型——菲亞特131。該系列車型分為雙門和四門轎車、旅行車和廂式貨車四種型號,最初上市的車型搭載65馬力1.3升和75馬力1.6升直列四缸發動機,菲亞特針對北美市場推出了搭載87馬力的1.8升發動機的菲亞特131。此外,菲亞特131采用前置后驅布局,其前麥弗遜、后多連桿懸架結構在當時也是相當先進的。
由于菲亞特131擁有先天的運動基因,使其成為當時歐洲眾多賽事中的?,其在拉力賽場上更是取得了輝煌的成績。1975年,與菲亞特合作多年的Abarth打造了131 Mirafiori Evoluzione用來參加歐洲場地賽。1976年,迫于世界拉力錦標賽對參賽車型的規則限制,博通聯手Abarth推出了限量400臺的Abarth 131 Rally,其2.0升16氣門雙化油器發動機可產生140馬力的最大功率,Abarth 131拉力賽車更是達到240馬力的最大功率。最終,Abarth 131共贏得了三次世界汽車拉力錦標賽冠軍。
為了拓展商用車領域的業務,菲亞特將旗下商用車生產線與Officine Meccaniche、Lancia Veicoli Speciali、Unic和Magirus四家公司整合,成立了IVECO(Industrial Vehicles Corporation)商用車品牌,其總部位于意大利都靈,公司業務范圍涉及商用車和柴油發動機的研發與生產。1978年,新成立的IVECO推出了Daily系列商用車,其搭載2.5升自然吸氣和渦輪增壓柴油發動機,上市后迅速為公司帶來了巨大的收益和良好的品牌口碑。此后的幾年里,歐洲商用車市場競爭激烈,IVECO公司不斷收購其他商用車制造商使其在該領域的實力愈發壯大。
1986年,中國與意大利政府簽訂合作協議,合資生產商用車的計劃被正式提上日程。1991年8月,IVECO第一條國內生產線在南京落成,首款車型TurboDaily駛下生產線。1995年底,南京依維柯汽車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該公司是中國南京汽車集團有限公司與意大利菲亞特旗下的IVECO公司共同出資成立的合資品牌。注冊總資本25.27億元人民幣,雙方各占50%股份,公司占地面積105萬平方米,擁有約7000名員工。此后,南京依維柯生產的TurboDaily系列車型成為國內商用車領域的熱門車型。南京依維柯的成立也為日后菲亞特的國產奠定了良好的基礎。2006年9月,南汽集團與意大利菲亞特集團簽訂深度合作協議,力求打造一個世界一流的商用車生產基地。
總結:
有夢想就有可能,喬瓦尼·阿涅利當初怎么也不會想到,憑借他對汽車的滿腔熱情竟能為意大利工業發展起到如此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戰爭中幾經沉浮的菲亞特,憑借其品牌良好的口碑和及時準確的經營策略度過了一次又一次難關。逐漸壯大的菲亞特先后兼并了藍旗亞、收購了法拉利,旗下商用車品牌也走向了獨立發展的道路。下期《菲亞特百年歷史回顧》中,您將了解到菲亞特從上世紀80年代至今的發展變革,也將看到經典的菲亞特Panda、Uno、和我們所熟知的派力奧等多款經典車型。(圖/文 汽車之家:李昊鵬)
[汽車之家 品牌歷史] 上期《菲亞特歷史回顧》中,我們了解到菲亞特自1899年創立以來所經歷的輝煌與挫折。歷經兩次世界大戰洗禮后,菲亞特從戰爭的陰霾中逐漸走出并發展壯大,成功收購藍旗亞和法拉利之后,更加多元化的菲亞特開始了其全球化戰略的實施。上世紀70年代末,菲亞特旗下已含蓋經濟型家用車、中型家用車、豪華轎車以及眾多商用車等豐富的產品陣營。此外,兩度與中國的合作也給國人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下面就讓我們一同回顧菲亞特70年代末至今的發展歷程。
商用車及公共交通等領域的多元化發展使菲亞特不斷壯大
歐洲市場對商用車的需求量與日俱增,雖然成立了IVECO商用車品牌,但菲亞特仍然推出了多款不同規格的商用車型。1977年,菲亞特Fiorino廂式貨車正式投放市場,該車基于菲亞特127打造而來,其名稱來源于意大利一種古老的硬幣。Fiorino擁有對開門后貨箱,駕駛室與貨箱中間配有可開啟的玻璃隔板,該車一經推出便迅速得到城市貨運及小型零售商的青睞。
為了進一步搶占商用車市場,菲亞特在1976年推出了850商用車的替代車型菲亞特900系列面包車,該車搭載來自菲亞特850的903cc直列四缸發動機,最大功率35馬力(26kW)/4500rpm,最大扭矩61N·m/3300rpm。菲亞特900強大之處在于其擁有種類繁多的衍生車型,可滿足不同領域消費者在商用和家用方面的需求。同時,菲亞特還推出基于IVECO商用車所打造的菲亞特Daily。
汽油價格隨著石油危機的水漲船高,1976年,菲亞特針對巴西市場推出了能夠用乙醇作為燃料的菲亞特147雙門掀背車,該車配備63馬力1.3升發動機,另外還有搭載45馬力1.3升柴油發動機的車型可供選擇。此后,菲亞特147陸續推出了雙門轎車、雙門旅行車、雙門皮卡和廂式貨車多款車型。菲亞特147上市后迅速占領了巴西家用車市場的份額,該車還出口到哥倫比亞、烏拉圭、委內瑞拉及阿根廷等國家。
1978年,菲亞特開始在Rivalta和Cassino工廠的流水線上應用一種名為Robogate的機械臂,這也使其生產方式得到了革命性的發展。同年,菲亞特推出了由博通負責設計的菲亞特Ritmo,略顯怪異的前臉設計使人過目不忘,圓形看似有些呆萌的大燈搭配塑料保險杠使其在車流中擁有極高的辨識度。菲亞特Ritmo車身尺寸為長3937mm,寬1650mm,高1400mm,軸距2448mm,車重850kg。最初上市的菲亞特Ritmo為五門掀背版,三門掀背版則在1979年正式被推向市場。Ritmo敞篷版也在1980年誕生,Abarth也在1981年推出了基于菲亞特Ritmo打造的Ritmo Abarth 125 TC。
菲亞特Ritmo搭載包括1.1升、1.3升、1.5升、1.6升和2.0升在內的多款直列四缸汽油發動機,菲亞特Ritmo在巴西市場還擁有一款1.0升四缸汽油發動機。此外,菲亞特還為Ritmo配備了1.7升自然吸氣及1.9升渦輪增壓柴油發動機。與眾多發動機相匹配的是4速、5速手動變速箱和3速自動變速箱。有趣的是,西班牙汽車制造商西雅特拿到菲亞特授權后開始生產貼牌菲亞特Ritmo,在西雅特旗下仍然以Ritmo的身份進行銷售。從1979年誕生到1988年停產,菲亞特Ritmo共生產了179萬輛,西雅特Ritmo在大眾汽車集團于1986年收購西雅特之后才宣布停產。
1979年,菲亞特汽車部門正式獨立并成立了新公司——菲亞特汽車有限公司。此時的公司旗下擁有菲亞特(Fiat)、藍旗亞(Lancia)、奧托比安西(Autobianchi)、阿巴斯(Abarth)和法拉利(Ferrari)等幾大汽車品牌。此外,菲亞特所持有的法拉利股份也從1969年的50%增加到87%。隨著菲亞特汽車有限公司的成立,菲亞特集團也開始了多元化發展,一個個獨立公司相繼成立。除了菲亞特汽車之外,菲亞特集團還成立了菲亞特航空、Ferroviaria軌道交通、菲亞特Trattori卡車、菲亞特工程、柯馬、泰克西以及瑪涅蒂·瑪瑞利等公司。
上世紀70年代末,菲亞特認為林格多工廠過時的建筑主體和廠房基礎設備已不符合當時的時代背景,隨著意大利工業逐漸衰退,最終林格多工廠于1982年正式關閉。工廠關閉后,人們開始關注這座曾經為意大利汽車工業帶來無數榮耀的工廠未來命運究竟如何。值得慶幸的是,工廠廢棄后并未因此而拆除,意大利著名建筑師Renzo Piano將老舊的廠房改造成一家集音樂廳、劇場、會議中心和商場于一體的大型酒店,原工廠東邊的建筑區為都靈大學汽車工程學院總部,工廠頂樓的試車跑道被完整地保留了下來,改建工程于1989年完工。至今,人們仍可以到酒店頂層參觀曾經的試車跑道。
為了滿足消費者對低端家用車的需求,菲亞特在1980年推出了名為Panda(熊貓)的經濟型家用轎車,該車由喬治亞羅(Giorgetto Giugiaro)負責設計。方頭方腦的造型配合不規則進氣格柵,使得菲亞特Panda顯得格外與眾不同,塑料保險杠和大面積側面防擦飾板設計營造出獨特的雙色車身。菲亞特Panda最初僅有一款三門掀背車,此后又推出了軟頂開篷版和封閉式貨運版Panda。
菲亞特Panda除采用前置前驅布局外,還擁有四驅車型可供消費者選擇,相比前驅車型來說,菲亞特Panda四驅版擁有更為粗獷的外觀設計。為了降低成本,菲亞特Panda采用了鋼板彈簧非獨立后懸架,其發動機和變速箱來自菲亞特127,其中652cc雙缸風冷發動機源自菲亞特126,此外還包括769cc、903cc、965cc和999cc直列四缸發動機,1.3升柴油發動機也被用在菲亞特Panda之中。讓菲亞特意想不到的是,Panda一經推出就成為歐洲市場熱銷車型,第一代菲亞特Panda直到2003年才正式停產,全球累計銷量達到了450萬臺。
1981年,菲亞特推出了Argenta用來替代原先的菲亞特132,該車外觀延續了菲亞特132的設計風格,初期擁有Argenta 1600、Argenta 2000、Argenta 2000ie和Argenta 2500 D四款車型,分別搭載1.6升和2.0升四缸汽油發動機,最大功率98馬力至124馬力,Argenta 2500 D則搭載76馬力2.5升四缸柴油發動機。1984年,菲亞特推出Argenta的改款車型,然而該車并未給菲亞特帶來豐厚的利潤。
如此看來,經濟型家用車和商用車仍然是菲亞特的主要利潤來源。得益于菲亞特與PSA在1974年打造菲亞特242和雪鐵龍C35時的良好合作,兩家集團在1981年再次攜手推出全新商用車型。菲亞特Ducato系列商用車是菲亞特與標致雪鐵龍集團聯合打造的商用車,標致公司生產的車型被命名為J5,而雪鐵龍推出的車型名為C25。菲亞特生產Ducato的同時,阿爾法羅密歐也推出了貼標車型AR6。
菲亞特Ducato分為常規廂式貨車、高頂封閉式廂式貨車、承載能力1噸至1.8噸的單排及雙排座輕型卡車等多種車型。此外,菲亞特還推出過基于Ducato打造的戶外露營車。菲亞特Ducato采用前置前驅布局,另外還擁有四輪驅動車型可供選擇。動力方面,菲亞特Ducato搭載PSA生產的69馬力1.8升和75馬力至84馬力的2.0升直列四缸汽油發動機,以及菲亞特生產的1.9升柴油發動機,IVECO還為其提供了2.5升自然吸氣和渦輪增壓柴油發動機,最大功率72馬力至95馬力。菲亞特Ducato在歐洲擁有極高的人氣,其二手車保值率也相當之高。
經典的菲亞特Uno與Croma誕生、成功收購阿爾法羅密歐
1983年法蘭克福車展中,菲亞特帶來了一款用來替代菲亞特131的小型家用轎車——菲亞特Regata。最初上市時僅有一款三廂轎車,名為Weekend的Regata旅行版則于1984年正式推出。動力方面,Regata搭載雷諾提供的1.3升、1.6升和2.0升等多款汽油發動機,最大功率65馬力至110馬力。柴油發動機越來越多的開始應用在家用轎車領域,菲亞特Regata提供1.7升、1.9升自然吸氣以及1.9升渦輪增壓柴油發動機供消費者選擇。雖然動力組合多種多樣,但Regata并沒有為菲亞特創造銷量奇跡。
菲亞特Regata之所以“默默無聞”,是因為它的風頭全部被同樣誕生在1983年的菲亞特Uno(烏諾)搶去了。Uno是菲亞特繼Panda之后推出的又一款微型家用轎車,其推出的目的是用來取代老舊的菲亞特127。Uno的整車尺寸為長3645mm,寬1549mm,高1405mm,軸距2362mm,車重711至910kg。秀氣的尺寸延續了菲亞特此前多款紅遍全球的微型家用車,菲亞特Uno由喬治亞羅工作室負責設計,其設計風格延續了同樣由喬治亞羅為藍旗亞在1978年打造的Megagamma概念車。雖然菲亞特Uno造型四四方方,但卻擁有0.34的風阻系數,使其保證車內空間最大化的同時能夠擁有良好的燃油經濟性。
菲亞特Uno采用前置前驅布局,懸架結構為前麥弗遜、后扭力梁非獨立懸架。動力方面,菲亞特Uno搭載包括0.9升、1.0升、1.1升、1.3升和1.5升在內的多款四缸汽油發動機,菲亞特還為Uno 1.3 Turbo i.e.提供了一臺1.3升渦輪增壓發動機,其最大功率105馬力,最大扭矩146N·m,使得這款菲亞特微型轎車擁有了足夠的動力性。此外,Uno還擁有45馬力1.3升、58馬力1.7升自然吸氣柴油發動機和72馬力的1.4升渦輪增壓柴油發動機。
和菲亞特此前那幾款頗有人氣的微型轎車一樣,Uno上市后迅速受到消費者的青睞,菲亞特微型家用車之風再次從意大利逐漸席卷至全球。Uno上市五年后,菲亞特推出了Uno的改款車型,相比初期車型,改款Uno與車身同色的進氣格柵和其他細節方面更符合時代氣息,直觀的改變使其看上去更像是全新一代Uno。隨改款Uno一同出現的還有一臺75馬力的1.4升自然吸氣發動機和118馬力的1.4升渦輪增壓發動機。1995年,菲亞特Uno在意大利正式停產,然而它在全球眾多國家前進的腳步卻未曾停歇,Uno在巴西直到2013年才宣布停產,其全球累計銷量已達880萬輛。
繼126p之后,菲亞特其他車型也曾通過不同渠道小批量進入國內市場,但卻未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或許是菲亞特126p在國內的成功,使人們更容易接受小號的菲亞特轎車。1995年,菲亞特通過正規渠道將已在歐洲市場獲得巨大成功的Uno進口到國內,并給它起了一個頗為可愛的名字——烏諾。它的出現讓人們眼前一亮并感嘆道:“菲亞特還有這么精致的小車?”。
對于當時售價高達13萬元的烏諾來說,只有一小部分富裕家庭才能真正擁有它,盡管如此,烏諾還是成為當時國內較為熱門的進口微型家用車。進口到國內的烏諾主要搭載1.3升和1.4升直列四缸自然吸氣發動機,當時街頭最為常見的就是棗紅色和墨綠色的菲亞特烏諾,時至今日,你仍然能見到這款菲亞特昔日經典家用車在國內街頭奔走的身影,菲亞特烏諾也讓人們清楚的意識到,原來這款可愛的小車來自意大利。
回顧菲亞特烏諾在中國的那段歲月后,讓我們把目光再次聚焦到它的故鄉意大利。1985年,菲亞特推出了名為Croma的大型家用轎車,其外觀設計同樣由喬治亞羅完成,然而此種設計風格卻由菲亞特、薩博、藍旗亞和阿爾法羅密歐共同使用,其余三家公司分別推出了薩博9000、藍旗亞Thema和阿爾法羅密歐164。值得一提的是,Croma是菲亞特旗下首款采用前置前驅布局的大型家用轎車,其后備廂掀背式設計也讓這款三廂轎車顯得與眾不同。
Croma擁有非常豐富的動力選擇,1.6升自然吸氣發動機最大功率83馬力,2.0升自然吸氣發動機通過不同調校最大功率90至137馬力。菲亞特Croma i.e. Turbo配備的2.0升四缸渦輪增壓發動機最大功率155馬力,此外,一款源自阿爾法羅密歐的160馬力2.5升V6自然吸氣發動機也被應用在Croma身上。鑒于歐洲各國對柴油車日益高漲的需求,菲亞特為Croma提供了多款來自IVECO的2.5升自然吸氣和渦輪增壓發動機。其中,Croma Turbo D i.d.配備了全球首款采用直噴技術的渦輪增壓柴油發動機,其1.9升渦輪增壓柴油發動機最大功率94馬力,最大扭矩200N·m,0-100km/h加速時間12.5秒,最高時速180km/h,綜合油耗5.1L/100km。
菲亞特Croma的出現更加豐富了其產品陣營,消費者長久以來更加青睞菲亞特微型車的觀念在Croma推出后也發生了改變。1991年,菲亞特Croma改款車型正式上市,改款Croma的大燈,前、后保險杠和進氣格柵等外觀細節均發生了變化。同時,改款Croma渦輪增壓柴油版車型的直噴柴油發動機配備了全新的可變幾何渦輪增壓器。
隨著國內家用車市場的逐漸升溫,菲亞特烏諾雖然售價高昂,但還是受到了不少小康家庭的青睞。繼烏諾大量涌入國內的同時,菲亞特Croma也緊隨其后進入中國并有了一個相當洋氣的名字——卡羅瑪。和菲亞特烏諾不同的是,卡羅瑪更多的是被當作公務車所使用,進口到國內的卡羅瑪大多搭載2.0升16氣門自然吸氣發動機,最大功率137馬力,與發動機相匹配的是5速手動變速箱。
同屬意大利汽車品牌的阿爾法羅密歐在Giuseppe Luraghi的帶領下得到了跨越式的發展,然而到了上世紀70年代,經營不當導致阿爾法羅密歐陷入財政危機,雖然阿爾法羅密歐在汽車賽事中仍然稱王稱霸,但其量產車卻因石油危機而銷量堪憂。1972年,Luraghi的離開讓本就危機四伏的阿爾法羅密歐雪上加霜。
進入上世紀80年代,阿爾法羅密歐逐漸嘗到了因盲目擴張所帶來的后果,其與日產共同組建的合資公司并非預料中那般理想。阿爾法羅密歐落魄的處境讓福特看到了機會,隨后福特便向阿爾法羅密歐拋出了橄欖枝。福特原本計劃收購阿爾法羅密歐之后對公司進行重組,然而收購計劃中并不包含對意大利工人就業保障的承諾。為了避免這家意大利老牌車企落入福特手中,在意大利政府的干預下,阿爾法羅密歐最終在1986年11月被出售給了菲亞特集團,菲亞特將阿爾法羅密歐與旗下藍旗亞合并為Alfa Lancia Industriale S.p.A.,新公司于1987年開始運作。
逐漸重視并占領發展中國家市場、成功收購瑪莎拉蒂
1988年,菲亞特Termoli工廠投入生產,這也使得菲亞特成為當時世界上自動化程度最高的汽車生產廠。同年,菲亞特推出了名為Tipo的小型家用車,該車由意大利I.DE.A設計院負責設計,其外觀與此前菲亞特Uno的風格相一致,其車身尺寸為長3958mm,寬1700mm,高1445mm,軸距2540mm,車重1020至1230kg,更為寬大的尺寸使其乘坐舒適性要明顯優于菲亞特Uno。最初,菲亞特Tipo僅提供一款五門掀背車,三門掀背版則在1993年才推向市場。
菲亞特Tipo采用鍍鋅車身以避免車輛在長時間使用后所出現的車身生銹問題,此外,Tipo誕生于菲亞特全新平臺,此后的藍旗亞Dedra和阿爾法羅密歐145同樣出自該平臺。菲亞特Tipo雖然車小,但卻擁有非常豐富的動力組合,其配備了包括1.1升、1.4升、1.6升和2.0升在內的多款直列四缸汽油發動機,最大功率56馬力至148馬力,其中Tipo 2.0 i.e.16V Sport搭載來自藍旗亞Thema的2.0升16氣門發動機,最大功率142馬力(104kW)/6000rpm,最大扭矩180N·m/4500rpm,這也使得該車最高時速可達210km/h。
鑒于歐洲市場對柴油動力轎車的需求,菲亞特Tipo同樣配備了58馬力的1.7升和65馬力的1.9升自然吸氣柴油發動機,而Tipo 1.9T.ds則配備了1.9升渦輪增壓柴油發動機,最大功率92馬力(68kW)/4100rpm,最大扭矩190N·m/2400rpm。菲亞特Tipo除配備5速手動變速箱和4速自動變速箱外,還首次采用了CVT變速箱。1995年,菲亞特Tipo在意大利正式停產,然而其在巴西市場則繼續保持活躍態勢,大眾高爾在巴西已保持了20多年的暢銷車銷售紀錄也被菲亞特Tipo所打破,菲亞特Tipo在土耳其直到2000年才宣布停產。
菲亞特Uno和Croma等車型的相繼成功,也讓菲亞特在上世紀90年代加快了新車型研發的速度。1990年,菲亞特推出了Regata的繼任車型——菲亞特Tempra。該車原本的項目代號為Tipo 3,而菲亞特Tipo和Croma的項目代號分別為Tipo 2和Tipo4。菲亞特Tempra車身尺寸為長4355mm,寬1695mm,高1445mm,軸距2540mm,車重1030kg,由此可見菲亞特力求打造一款尺寸介于Tipo與Croma之間的家用車。菲亞特Tempra同樣出自I.DE.A設計院,與菲亞特Uno等車型高度相似的前臉設計可以說是那個時代菲亞特的家族特征,而電子儀表盤的應用則讓Tempra更為與眾不同。
菲亞特Tempra采用前置前驅布局,除三廂轎車外,名為菲亞特Tempra SW的旅行版車型也一同被推向市場,采用四輪驅動的菲亞特Tempra SW 4x4則于1992年正式上市。動力方面,菲亞特Tempra擁有1.4升、1.6升、1.8升和2.0升多款直列四缸自然吸氣發動機可供消費者選擇,其中1.4 S和1.4 i.e.最大功率分別為71馬力和77馬力,1.6升車型通過不同調校最大功率76至86馬力,2.0升8氣門和16氣門發動機最大功率97馬力至125馬力。此外,菲亞特Tempra同樣擁有搭載1.9升自然吸氣和渦輪增壓柴油發動機的車型。
菲亞特針對巴西市場總能推出一些專屬車型,1993年生產的菲亞特Tempra雙門轎跑車的誕生就是最好的證明。該車搭載2.0升16氣門發動機,名為Tempra Turbo的運動版車型則配備了165馬力的2.0升渦輪增壓發動機,這款發動機同樣被用在專供巴西市場的Tempra四門運動版轎車上。然而Tempra的命運并非一帆風順,在多雨地區,大量滲水案例導致菲亞特不得不在后期裝配時增加密封條數量,其1.6升發動機過高的油耗也備受消費者質疑。電子故障頻發和車尾設計過高導致后方視線較差也間接影響了Tempra的銷量及口碑。菲亞特Tempra于1996年在歐洲停產,Tempra在巴西生產了八年,1998年停產時產量為204795臺,土耳其市場則鎖定為129590臺。
1992年都靈車展中,菲亞特展出了分別由Pininfarina、ItalDesign、I.DE.A和Bertone所設計的Cinquecento 4x4 Pick-up、Cinquecento ID、Grigua和Cinquecento Rush等六款概念車,它們的出現讓人們看到了菲亞特未來小型車的發展方向。此后不久,菲亞特Cinquecento正式上市。該車定位為城市微型代步車,僅有三門掀背版一種車型。它的出現是用來取代在東歐市場已盡顯疲態的菲亞特126p,其懸架結構與菲亞特Tipo非常相似,然而菲亞特126p標志性的后置后驅在Cinquecento身上則變為了前置前驅布局。
菲亞特針對波蘭市場推出了搭載31馬力704cc雙缸發動機的Cinquecento,此外該車還配備了40馬力的903cc直列四缸發動機。1994年,菲亞特推出了名為Cinquecento Sporting的運動版車型,其配備了一臺53馬力的1.1升四缸發動機,13英寸輪圈、車內的運動座椅、紅色安全帶讓它看上去也有別于普通版車型。此后,菲亞特還為Cinquecento推出了Abarth選裝件。值得一提的是,菲亞特還在1992至1996年間推出了Cinquecento Elettra電動車,該車采用位于發動機艙和后排座椅下方的雙電池組作為動力來源,充滿電后最大行駛里程為150公里,這款車在意大利、法國和瑞士等國還是頗具人氣的。
作為意大利歷史悠久的汽車品牌,菲亞特已陸續將藍旗亞、法拉利和阿爾法羅密歐三家同屬意大利的汽車品牌過于自己名下,意大利跑車品牌瑪莎拉蒂也未能“幸免”。1993年,菲亞特集團成功收購瑪莎拉蒂,隸屬于菲亞特旗下的瑪莎拉蒂得到雄厚資金支持后得以重獲新生。1997年,菲亞特將瑪莎拉蒂50%的股份轉讓給其主要競爭對手法拉利,兩年后,菲亞特將瑪莎拉蒂剩余股份全部出讓給法拉利,由法拉利全權掌控的瑪莎拉蒂不僅推出了眾多新車型,由法拉利帶頭興建的新工廠也取代了瑪莎拉蒂40年代服役至今的老舊廠房,使得這個1914年誕生的意大利百年汽車品牌得以保存至今。
1993年,菲亞特再次推出一款名為Punto的小型家用車以取代菲亞特Uno的位置。菲亞特Punto出自意大利著名設計師喬治亞羅之手,上市初期擁有三門和五門掀背版兩種車型。菲亞特Punto特別之處在于其車頭采用隱藏式進氣格柵,車尾后窗兩側的尾燈設計也令其擁有較高的辨識度。菲亞特Punto入門級車型搭載1.1升和1.2升四缸汽油發動機及1.7升四缸柴油發動機,最大功率分別為54馬力、60馬力和57馬力。1994年,菲亞特推出Punto敞篷版車型,該車由博通負責設計,配有手動或電動軟質車頂,Punto敞篷版截至1999年共生產了55000輛。
名為Punto Sporting的運動版車型則配備一臺1.6升8氣門四缸發動機,最大功率90馬力,最大扭矩129N·m,此后該車型動力換裝為86馬力的1.2升16氣門發動機。值得一提的是,菲亞特在1994年推出了更為運動化的Punto GT,該車搭載一臺1.4升直列四缸渦輪增壓發動機,最大功率136馬力(100kW)/5750rpm,最大扭矩208N·m/3000rpm,配備5速手動變速箱,其0-100km/h加速時間7.9秒,最高時速200km/h。菲亞特Punto上市后迅速成為大眾Polo強有力的競爭者,1995年更是擊敗Polo獲得歐洲年度車的稱號。
隨著MPV市場的日益興起,菲亞特集團攜手法國PSA集團在1994年聯合推出了一款全新的MPV車型,該車被冠以四種不同的名稱在菲亞特、藍旗亞、標致和雪鐵龍旗下進行銷售,分別是菲亞特Ulysse、藍旗亞Z系列、標致806以及雪鐵龍Evasion。雖然身為四款車型,但是它們無論外觀還是機械結構幾乎沒有任何區別,四款車型共享1.8升、2.0升自然吸氣發動機和2.0升渦輪增壓發動機,柴油車型則配備1.9升、2.0升和2.1升自然吸氣及渦輪增壓柴油發動機,所有發動機均出自PSA集團,四款車型也全部在法國生產,可見菲亞特Ulysse更像是一款掛著菲亞特Logo的法國車。
名噪一時的菲亞特古貝、全球刮起一陣“派力奧”之風
也許你會認為菲亞特推出貼牌MPV有些不作為,然而同樣在1994年,菲亞特推出了一款極為經典的跑車——菲亞特Coupe。該車外觀由菲亞特設計中心的克里斯·班戈操刀打造,內飾則交由賓尼法利納完成,兩者相結合所展現出的作品令人過目不忘。菲亞特Coupe并沒有采用當時跑車流行的跳燈設計,而是使用熏黑固定式前大燈,獨特的前、后輪拱造型和上方向上勾起的線條也讓菲亞特Coupe側面造型耐人尋味。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造型如此別致的菲亞特跑車竟然采用前置前驅布局。菲亞特Cuope入門級車型搭載1.8升16氣門自然吸氣發動機,最大功率131馬力,最大扭矩164N·m。2.0升16氣門自然吸氣及渦輪增壓發動機源自贏得六次世界汽車拉力錦標賽冠軍的藍旗亞Delta Integrale,自然吸氣版本最大功率139馬力,渦輪增壓版本最大功率190馬力,0-100km/h加速時間7.5秒,最高時速225km/h。
此外,菲亞特Coupe還擁有2.0升20氣門直列五缸發動機可供消費者選擇,這款發動機同樣分為自然吸氣和渦輪增壓兩個版本。其中自然吸氣發動機經過調校,最大功率147馬力至154馬力,而渦輪增壓發動機最大功率220馬力(162kW)/5750rpm,最大扭矩310N·m/2500rpm,配備6速手動變速箱,0-100km/h加速時間6.3秒,最高時速可達250km/h,這也讓它成為當時菲亞特旗下最快的前驅車。
1998年,菲亞特推出了限量300臺的Coupe 20V Turbo Limited Edition,該車配有運動車身套件、Brembo紅色剎車卡鉗、一鍵啟動及RECARO運動座椅等多種專屬配置。后視鏡上有標注其限量身份的唯一編號,據說編號0001的紅色限量版菲亞特Coupe的車主是車王舒馬赫,然而一位車主表示他的0001號菲亞特限量版是克羅諾灰色。菲亞特原計劃將該車產量控制在300臺,但最終卻生產了多達1400臺,這也讓原來購買該車的車主極為不滿,該車價值也因此大打折扣。菲亞特Coupe曾在90年代末進入中國市場,不知你是否還記得菲亞特古貝的名字?進口到國內的古貝大多搭載2.0升自然吸氣發動機,當時售價為41萬元至53萬元。2000年,菲亞特Coupe正式停產,最終產量為72762臺。
繼菲亞特Coupe之后,菲亞特在1995年再次推出一款名為Barchetta的敞篷跑車。Barchetta在意大利語中意為“小船”,該車基于菲亞特Punto的底盤打造而來,同樣為前置前驅布局。菲亞特Barchetta僅配備一款1.8升直列四缸自然吸氣發動機,最大功率132馬力,最大扭矩164N·m,與發動機相匹配的是5速手動變速箱,憑借1056kg的輕盈車身,其0-100km/h加速時間為8.9秒,最高時速200km/h。菲亞特Barchetta最初由Maggiora車身制造廠進行生產,該廠在2002年破產后,菲亞特Barchetta由菲亞特Mirafiori工廠繼續生產,直到2005年停產時,該車共生產了57700臺。
菲亞特旗下小型家用車Brava和Bravo也于1995年問世,其中Bravo為三門掀背版,而Brava為五門掀背版車型,兩款車型被視為菲亞特Tipo的替代者,而Bravo這一名稱最早被用于北美市場的菲亞特131。菲亞特Bravo底盤調校更趨運動化,而Brava則更偏向于舒適性。兩款車型均配備1.2升、1.4升、1.6升和1.8升直列四缸發動機,最大功率80馬力至113馬力,1.9升自然吸氣及渦輪增壓柴油發動機也被應用在兩款車型中。此外,名為Bravo HGT的運動版搭載2.0升直列五缸發動機,最大功率147馬力,最大扭矩186N·m,1999年誕生的Bravo 155 HGT最大功率則提高到155馬力。
1996年,Gianni Agnelli成為菲亞特集團的名譽董事。同年,菲亞特推出基于Bravo和Brava所打造的三廂轎車和旅行版車型——菲亞特Marea。該車最初在菲亞特Cassino和Mirafiori兩家工廠生產,由于銷量欠佳,菲亞特Marea于2002年在意大利本土停產,然而菲亞特Marea取代了Tempra的位置在巴西和土耳其等市場繼續生產。菲亞特Marea共享Bravo和Brava的多款發動機,2.0升直列五缸渦輪增壓發動機的出現,讓菲亞特Marea最大功率躍升至182馬力,此外,Marea還擁有126馬力和132馬力的2.4升渦輪增壓柴油發動機。最終,菲亞特Marea直到2007年才在巴西停產。
菲亞特推出Marea的同時,一款名為Palio的小車走入了人們的視線,該車是菲亞特針對發展中國家推出的一款小型家用轎車,最初投放于巴西市場。然而這款菲亞特小車紅遍巴西的同時,也開始成為意大利本土及眾多國家的熱門小型家用車。此后,包括阿根廷、委內瑞拉、波蘭、土耳其、南非和印度在內的多家海外工廠相繼投產了Palio,該車也是菲亞特首次嘗試打造的世界級車型。
菲亞特Palio設計初衷源于菲亞特127,底盤則是基于菲亞特Punto演變而來。菲亞特Palio由都靈I.DE.A設計院負責設計,最初分為三門和五門掀背版兩種車型,其整車尺寸為長3735mm,寬1614mm,高1445mm,軸距2360mm。動力方面,菲亞特Palio搭載包括1.0升至1.8升直列四缸自然吸氣發動機,柴油車型則提供1.3升和1.9升自然吸氣柴油發動機以及1.7升渦輪增壓柴油發動機。
鑒于巴西等發展中國家對三廂轎車極大的需求,菲亞特在1997年推出了基于Palio所打造的三廂版轎車——Siena。菲亞特Siena同樣為I.DE.A設計院負責打造,其在2360mm軸距不變的情況下,車長增加到4100mm。Palio原本協調的稱身造型突然增加了一個后備廂,使得Siena的車尾看起來相當別扭。該車與菲亞特Palio共享動力系統,但柴油車型僅有一款1.7升渦輪增壓發動機。
在菲亞特Palio獲得眾多國家消費者的廣泛認可后,菲亞特乘勝追擊在1997年推出了名為Palio Weekend的旅行版車型,該車同樣由I.DE.A設計,與Palio兩廂版相比,其軸距加長了60mm從而達到了2420mm。軸距增加的同時,車頂行李架的出現在Palio旅行版之上,這也使其后備廂空間和實用性大大增強。Palio旅行版的加入更是讓這款菲亞特小型家用車在眾多發展中國家同級別車型市場中連續多年蟬聯銷量冠軍。
1999年,菲亞特在Palio Weekend的基礎上推出了跨界車型Palio Adventure,其底盤高度有所增加,塑料保險杠、塑料輪眉以及車頭護杠的應用讓其看起來就像一輛“Palio小越野”。此外,菲亞特品牌標識也在這一年發生了改變,其造型與1965年版的菲亞特標識頗為相似,但標識底色卻從紅色改為藍色。2001年,菲亞特推出了改款Palio,整體造型不變的前提下由喬治亞羅操刀打造的全新外觀讓Palio變得精神了不少,改款Palio同樣分為三門和五門掀背版、Weekend旅行版及Adventure跨界版四種車型。與此同時,菲亞特Siena也一同進行了改款。2001年投產的改款Palio和Siena也是意大利生產的最后一款該系列車型,如今,基于1996年Palio和1997年Siena不斷“更新”的車型仍然在部分發展中國家繼續生產。
南京菲亞特的成立與沒落、熱門奇葩車型菲亞特Multipla
繼菲亞特126p、烏諾等車型以進口的方式進入中國市場之后,菲亞特首次將旗下車型帶入中國生產。得益于此前依維柯落戶南京生產,南京汽車集團有限公司與意大利菲亞特于1999年4月合資成立了南京菲亞特汽車有限公司,雙方各持有50%股份,總投資達30億元人民幣。隨著南京菲亞特工廠的正式落成,作為菲亞特“世界車”的Palio隨即被引入國產。
2002年初,菲亞特Palio正式投放國內市場,國產Palio被命名為派力奧,由于當時國內小型家用車市場車型相對匱乏,造型新潮的派力奧一經推出便迅速成為當時國內主流的小型家用車,與同時期的國產Polo相比,其售價相對低廉,更為時尚的內飾設計也使派力奧深受年輕消費者的喜愛,讓人印象最為深刻的就是其一體式音響面板。國產派力奧搭載1.3升和1.5升直列四缸發動機,最大功率分別為60馬力和85馬力。
隨著菲亞特派力奧在國內熱銷,更增加了南京菲亞特引入新車型的信心。2004年,海外市場2001年款菲亞特Siena被引入國產,國產Siena被命名為西耶那,其搭載與派力奧完全相同的1.3升和1.5升四缸發動機,與發動機相匹配的是5速手動變速箱和4速Speedgear自動變速箱,售價7.88萬元至9.98萬元。菲亞特西耶那未能延續此前派力奧的銷量,雖然當時國人對三廂車情有獨鐘,但是西耶那過于拖沓的車尾設計讓不少消費者望車興嘆。
菲亞特西耶那推出的同時,名為周末風的派力奧旅行版也一同被推向市場,其售價8.68萬元至11.68萬元,其主要競爭對手是當時的別克賽歐SRV。隨著越來越多海外品牌紛紛以合資建廠的形式涌入中國,車型較為單一的南京菲亞特只能繼續以派力奧、周末風和西耶那三款車型艱難度日,盡管三款車型的自動變速箱從4速升級為6速,但消費者對此并不以為然。2006年,西耶那和周末風相繼停產,南京菲亞特推出了名為派朗的三廂轎車,該車在西耶那的基礎上改進而來,僅配備一臺95馬力1.7升四缸發動機,兩款手動擋車型售價7.48萬元和8.38萬元,此后,南京菲亞特的名字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回顧完菲亞特短暫的國產史,讓我們把目光再次聚焦到菲亞特海外的發展之路。1996年的巴黎車展上,菲亞特Multipla概念車亮相展臺,和此前菲亞特600 Multipla相比,Multipla概念車的造型再次顛覆了人們的審美觀。也許是為了與菲亞特600 Multipla奇特的造型相呼應,Multipla概念車前車窗下方獨特的造型搭配兩盞車燈,給人一種相當奇怪的層次感。就在人們感嘆好在這只是一輛概念車是,菲亞特竟然真的把這款奇葩造型的小車在1998年量產了,并且量產車型與概念車幾乎沒有太大差別。
然而正是這樣一款其貌不揚的菲亞特轎車,卻在1999年贏得了TopGear雜志評選的年度家庭轎車稱號。此后更是連續四年(2001年至2004年)蟬聯這一殊榮。憑借獨特的造型設計,菲亞特Multipla擁有較為寬裕的車內空間,因此菲亞特將其定位為一款MPV車型。該車搭載1.6升直列四缸自然吸氣發動機,最大功率103馬力。此外,菲亞特還推出了可使用液化石油氣(LPG)和壓縮天然氣(CNG)作為燃料的1.6升發動機車型,Multipla柴油車則配備一臺1.9升柴油發動機,最大功率105馬力至120馬力。
2004年,菲亞特推出了改款Multipla,此前頗為怪異的前臉造型終于得到了改善,然而回歸正常的Multipla也因此失去了一份特色。2010年,菲亞特Multipla正式停產,其在意大利、英國和法國等歐洲市場的銷量相當喜人。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款菲亞特MPV也曾以通過特殊的方式進入到中國。2008年末,眾泰汽車以KD方式將改款菲亞特Multipla引入國產,該車被命名為眾泰M300。2010年起,眾泰M300的國產化率逐漸提高,然而該車并未受到過多的關注。
1997年,菲亞特公司總部從Corso Marconi遷入林格多的菲亞特大樓,菲亞特總部新址同時也成為其貿易和會議中心。1999年,第二代菲亞特Punto投放市場。2000年巴黎車展上,名為Doblò的全新菲亞特商用車正式與公眾見面。該車由菲亞特在土耳其的Tofaş工廠生產,此后陸續進入巴西、俄羅斯和越南等國。
菲亞特Doblò分為三門、四門和五門封閉和半封閉廂式貨車及家用休旅車等多種車型,其高頂封閉式貨車更是受到城市貨運行業的青睞。Doblò搭載排量為1.2升、1.4升、1.6升和1.8升多款直列四缸汽油發動機,柴油版車型則搭載1.9升69馬力至105馬力的四缸柴油發動機。2005年,菲亞特推出Doblò的改款車型,該車于2010年在歐洲市場正式停產,巴西至今仍然在產這款實用性極強的菲亞特多功能車型。
2001年日內瓦車展上,菲亞特帶來了一款名為Stilo的家用轎車,該車被視為菲亞特Bravo和Brava的繼任者。菲亞特Stilo最初分為三門及五門掀背版兩款車型,兩款車型的長、寬、高均略有不同,相比Stilo五門掀背版,其三門版更寬更低矮,整車定位更偏向運動化,五門版則以家用為主。動力方面,菲亞特Stilo搭載1.2升、1.4升、1.6升和1.8升直列四缸發動機,最大功率80馬力至133馬力,與眾多發動機相匹配的是5速和6速手動變速箱。此外,Stilo還使用了來自阿爾法羅密歐147的170馬力2.4升直列五缸發動機和5速Selespeed半自動變速箱。
菲亞特Stilo柴油版所搭載的1.9升直列四缸柴油發動機分為自然吸氣和渦輪增壓兩種版本,通過不同調校,最大功率80馬力至150馬力。Stilo上市一年后,菲亞特推出了名為Stilo Multiwagon的旅行版,該車在2600mm軸距不變的情況下,車長從三門版的4182mm(五門版車長4253mm)增加到4516mm。然而人們對于菲亞特Stilo的設計褒貶不一,媒體和大多數菲亞特車迷對Stilo的評價是德國味太過濃郁,并指出其過高的車重和與第四代高爾夫相似的扭力梁后懸架破壞了菲亞特應有的駕駛感。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Stilo的批判者們還曾指責菲亞特Bravo和Brava造型設計過于意大利,或許菲亞特樂于聽取民意但風格改變太過徹底,從而導致Stilo風格過于德國化。然而作為Bravo和Brava的繼任者,Stilo從“前輩”們所使用的獨立式后懸架轉變為半獨立扭力梁后懸架確實是一種倒退。此外,Stilo使用的1.2升四缸發動機也被消費者抱怨動力不足且油耗較高,Selespeed變速箱也因反應過慢成為人們吐槽的焦點。雖然菲亞特請來舒馬赫與巴里切羅為Stilo代言,仍無法挽回Stilo低迷的銷量。
2003年,菲亞特推出定位為Mini MPV的菲亞特Idea,該車與菲亞特Punto為同平臺車型,搭載80馬力至95馬力的1.2升、1.4升直列四缸發動機,柴油車型配備1.3升、1.6升和1.9升四缸柴油發動機,最大功率70馬力至120馬力,與發動機相匹配的是5速、6速手動變速箱和5速自動變速箱。2005年,菲亞特Idea進入巴西市場,115馬力1.8升發動機可使用乙醇作為燃料。2006年,名為Idea Adventure的跨界版車型在巴西上市,菲亞特將其定位為一款小型XUV。2013年7月,教皇Francis訪問里約熱內盧時乘坐了菲亞特Idea,而不是以往所乘坐的昂貴的豪華防彈車。
與此同時,菲亞特Multipla和Ulysse等車型也相繼推出了升級版。2003年,執掌菲亞特近半個世紀的Gianni Agnelli與世長辭,這也預示著菲亞特一個時代的終結。菲亞特憑借第二代Panda奪回了其在歐洲市場小型轎車的主導地位,該車一經亮相就贏得了“2004歐洲年度轎車”的榮譽稱號。第二代菲亞特Panda由博通負責設計,搭載1.1升、1.2升和1.4升直列四缸汽油發動機和一臺1.3升柴油發動機,除前置前驅車型外,菲亞特還推出了名為4x4 Climbing的四驅跨界版Panda,菲亞特此后更是推出了不少極為個性化的第二代Panda。
尋求多元化合作、圖騰般的新一代菲亞特500
2004年,菲亞特都靈工廠進入異常忙碌的階段,菲亞特領軍人物Gianni Agnelli逝世后,公司經歷了意義深遠的企業文化和理念變革,都靈工廠專注于產品的持續、快速更新和技術研發、設計品質提升。在這一全新理念的帶動下,菲亞特旗下誕生了一系列新車型并啟動了重塑其多個經典車型的計劃。2005年,菲亞特與日本鈴木合作推出了名為Sedici的跨界車型,顯而易見的是,該車僅僅是鈴木SX4的貼牌車型。
雖然是鈴木的貼牌車,但菲亞特委托喬治亞羅設計室還是盡可能在Sedici的前臉造型中融入菲亞特的設計元素。該車由位于匈牙利的馬扎爾鈴木工廠負責生產,該廠生產的車型中三分之一為菲亞特Sedici,其余則是鈴木SX4。菲亞特Sedici配備源自鈴木SX4的1.6升直列四缸發動機,此外還擁有1.9升和2.0升柴油發動機。菲亞特Sedici采用前置四驅布局,駕駛員可以自由切換前驅或四驅模式。菲亞特Sedici還被作為2006年冬季奧運會的官方用車,2007年更是獲得意大利最暢銷汽車的稱號,但其在英國市場的銷量卻非常糟糕并于2010年末撤出英國市場。
菲亞特在2005年法蘭克福車展上發布了名為Grande Punto的第三代菲亞特Punto,該車由喬治亞羅工作室設計,然而第三代Punto卻是基于通用汽車公司小型車平臺打造而來。Grande Punto分為三門和五門掀背版以及三門封閉式貨運車。Grande Punto的動力組合極其豐富,除1.2升、1.4、1.6升及1.8升四缸自然吸氣發動機外,Grande Punto還配備了0.9升渦輪增壓雙缸發動機和1.4升直列四缸渦輪增壓發動機。柴油車型則搭載1.3升、1.6升和1.9升四缸柴油發動機。
Grande Punto除在意大利生產外,還分別于2007年和2008年被引入巴西和印度生產。與意大利生產的Grande Punto不同的是,其引入巴西的Grande Punto為了控制成本,并未采用全新設計的底盤,而是在Palio的基礎上改進而來。菲亞特全新品牌標識也在2007年發布,車標外圈取消了月桂花元素,使得菲亞特標識變的異常簡潔,車標底色從此前的藍色再次改為菲亞特慣用的紅色。2008年,Abarth推出Grande Punto esseesse性能版車型,其專屬的車身拉花搭配多輻拉力樣式輪圈顯得極具力量感,動力方面,該車搭載一臺180馬力的1.4升四缸渦輪增壓發動機,最大扭矩270N·m,搭配6速手動變速箱,其0-100km/h加速時間7.2秒,最高時速218km/h。
2007年可以說是菲亞特“豐收”的一年,眾多車型紛紛在這一年被推出。同年3月,菲亞特針對土耳其市場推出了Linea轎車,該車基于菲亞特Grande Punto平臺打造而來,由菲亞特造型中心負責設計。菲亞特Linea搭載1.4升、1.8升和1.9升直列四缸發動機及一臺1.4升渦輪增壓發動機,最大功率77馬力至152馬力。1.3升和1.6升柴油發動機最大功率分別為90馬力和105馬力。繼土耳其投產Linea之后,巴西、印度和南非等發展中國家相繼投產該車型。俄羅斯Tatarstan工廠也與菲亞特簽訂協議以CKD形式生產該車型。
同樣是2007年,菲亞特推出全新一代Bravo,該車與Linea同樣由菲亞特造型中心設計,奧地利Magna Steyr公司也參與了菲亞特Bravo的車身研發工作。菲亞特Bravo與Grande Punto擁有極為相似的前臉設計,采用前置前驅布局的菲亞特Bravo搭載1.4升和1.8升四缸自然吸氣發動機及1.4升渦輪增壓發動機,最大功率90馬力至152馬力。此外還有1.6升、1.9升和2.0升四缸柴油發動機可供消費者選擇,與眾多發動機相匹配的是5速、6速手動變速箱和5速Dualogic手自一體變速箱。
在菲亞特將派力奧和西耶那等車型引入國產后,此后的幾年其在國內市場就未曾引入新車型,這一尷尬的現象在2008年得到了改善。2008年成都車展上,菲亞特攜Linea(領雅)、Grande Punto(朋多)和Bravo(博悅)首次以進口的方式登陸中國。其中領雅售價17.10萬元至18.60萬元,朋多售價14.88萬元至16.66萬元,而博悅售價20.38萬元至21.90萬元,除朋多采用1.4升自然吸氣發動機外,領雅和博悅均搭載1.4升渦輪增壓發動機。或許是因為繼國產菲亞特在中國市場曇花一現,使得人們對這個意大利品牌既熟悉又陌生,造成這三款進口菲亞特轎車上市后便成為邊緣化車型。
隨著越來越多汽車廠商紛紛推出各自經典車型的復古款新車,菲亞特也加入了這場老車新推的紛爭。早在2004年日內瓦車展上,菲亞特就公布了一款名為Trepiùno的概念車,它的出現讓人們看到了為菲亞特創造輝煌篇章的菲亞特500重出江湖的征兆。正值菲亞特500五十周年之際,菲亞特于2007年推出了全新一代菲亞特500,讓人們感到驚訝的是,該車完全繼承了Trepiùno概念車的設計,1957年菲亞特500的設計精髓也很好的被全新菲亞特500所沿襲。菲亞特500也成為繼MINI之后,又一款席卷全球的精品時尚小車。
為了詮釋菲亞特500的時尚特性,菲亞特500具有四種不同的內飾風格供消費者選擇,內飾共計15處裝飾件提供個性化選裝服務,包括九款輪圈樣式、19種車身拉花和12種車身顏色的個性搭配方案,可使菲亞特500擁有超過50萬種不同的個性化組合。全新一代菲亞特500雖然體型嬌小,但和1957年的菲亞特500相比已經明顯“發!绷恕H路苼喬500整車尺寸為長3546mm,寬1627mm,高1488mm,軸距2300mm,車重1072至1149kg。
三門掀背造型的全新菲亞特500采用前置前驅和2+2布局,車內可輕松容納四名成年人。動力方面,菲亞特500搭載一臺來自Grande Punto的0.9升TwinAir雙缸渦輪增壓發動機,最大功率60馬力(44kW)/6250rpm,最大扭矩88N·m/3500rpm。1.2升和1.4升四缸自然吸氣發動機最大功率分別為69馬力和100馬力。1.4升四缸渦輪增壓發動機最大功率137馬力(101kW),最大扭矩203N·m。此外,柴油版菲亞特500則配備1.3升四缸柴油發動機,最大功率75馬力至95馬力,與眾多發動機相匹配的是5速手動變速箱和5速半自動變速箱以及6速自動變速箱。
2008年,Abarth基于菲亞特500打造了名為Abarth 500的性能版車型。該車配備1.4升直列四缸渦輪增壓發動機,最大功率135馬力(99kW)/5500rpm,最大扭矩180N·m/3000rpm。相比普通菲亞特500,Abarth 500擁有更為低矮的車身及硬朗的懸架,運動化套件和雙出排氣的應用也使其視覺效果更加突出。同年,Abarth推出了限量200臺的Abarth 500 Opening Edition。2009年,限量僅10臺的Abarth 500“Competizione”和限量101臺的Abarth 500“Da Zero A Cento”相繼問世。
此后,Abarth還推出了最大功率160馬力的Abarth 500SS,受到經典菲亞特500開篷版啟發所打造的菲亞特500C則于2009年問世。該車擁有電動軟質車頂,駕駛員可通過車內控制鍵令車頂后移,該車與標準版菲亞特500共享動力總成,發動機啟停系統也一同出現在了菲亞特500C之中。與此同時,Abarth也推出了性能版500C。
有著精品時尚小車之稱的菲亞特500也開始了其跨界合作之路,2008年先是與意大利服裝品牌DIESEL合作推出了菲亞特500“by DIESEL”特別版,此后又推出了限量250臺的Pink Ribbon版以及Gucci特別版車型。其中菲亞特500 Gucci版是為了慶祝菲亞特品牌90周年而推出的紀念版車型,該車僅有黑色和白色兩種涂裝,其車身采用Gucci標志性的綠色和紅色條紋以及Gucci綠色剎車卡鉗。
與克萊斯勒成功合并、廣汽菲亞特成立
全新一代菲亞特500的誕生再次讓菲亞特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菲亞特也將更為時尚的造型設計融入到其商用車之中。2007年,第三代菲亞特Fiorino(即菲亞特Qubo)正式上市,該車與雪鐵龍Nemo和標致Bipper一同由土耳其工廠生產。與雪鐵龍Nemo和標致Bipper不同的是,菲亞特將Fiorino打造為一款家用MPV而非廂式貨車。Fiorino基于菲亞特Grande Punto平臺打造,搭載1.4升直列四缸汽油發動機及1.3升、1.4升柴油發動機,與發動機相匹配的是5速、6速手動變速箱和5速、6速半自動變速箱。
在將多家意大利本土品牌收入囊中后,菲亞特逐漸將目光鎖定在海外品牌上。繼美國金融危機爆發后,多家美國汽車品牌先后被關閉或瀕臨破產邊緣,其中美國老牌車企克萊斯勒早在金融危機來臨前就已面臨破產,此后的命運更是岌岌可危。菲亞特董事長John Elkann決定并購克萊斯勒重塑其昔日輝煌并借此機會將菲亞特品牌打入美國市場。此后,菲亞特與克萊斯勒便開始磋商并實施并購計劃。
與此同時,在南京菲亞特逐漸淡出市場后,菲亞特決定再次重回國內市場。2010年3月,廣州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與菲亞特集團合資成立了廣汽菲亞特汽車有限公司,雙方各持有50%的股份,新成立的公司總部位于湖南省長沙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占地面積超過70萬平方米。
隨著克萊斯勒于2011年在歐洲停售道奇Journey(即國內道奇酷威)之后,基于該車所打造的貼牌菲亞特Freemont在歐洲市場正式上市。和道奇Journey一樣,菲亞特Freemont同樣由墨西哥生產,其分為前輪驅動和四驅兩種車型,除2.4升170馬力直列四缸發動機和3.6升280馬力V6發動機外,菲亞特Freemont柴油版則配備2.0升四缸渦輪增壓柴油發動機,最大功率140馬力至170馬力。2012年1月,菲亞特Freemont被命名為菲躍正式進入中國市場。
2011年法蘭克福車展中,菲亞特帶來了第三代Panda,全新一代Panda的推出也預示了菲亞特逐漸將旗下經濟型家用車打造為精品時尚家用車堅定的信心。全新Panda搭載0.9升自然吸氣和渦輪增壓雙缸發動機,最大功率分別為60馬力和85馬力。此外全新Panda還擁有69馬力1.2升汽油發動機和75馬力柴油發動機可供選擇。全新菲亞特Panda的推出,也讓這款經濟型家用轎車成為菲亞特家族的絕對主力車型。
全新菲亞特Panda除采用前置前驅布局外,其四驅版車型Panda 4x4也被延續了下來,該車于2012年巴黎車展首發,該車擁有菲亞特專門為其開發的扭力梁半獨立后懸架,電子差速鎖的應用搭配更高的車身離地間隙使其在惡劣路況下行駛更加從容。2014年,菲亞特發布了名為Panda Cross的跨界版車型,該車與Panda 4x4相比擁有更高的離地間隙并采用與其相同的四驅系統,Panda Cross粗獷中略帶細膩的造型設計使其看起來極為個性。
繼菲亞特500的誕生成功塑造了菲亞特年輕化的形象并喚起人們對其輝煌過去的記憶后,菲亞特在2012年推出與菲亞特500設計風格極為相似的小型MPV——菲亞特500L。名稱中末尾的“L”顧名思義代表其為菲亞特500的長軸距車型,其整車尺寸為長4140mm,寬1780mm,高1660mm,軸距2612mm,車重1245kg至1365kg。看慣了菲亞特500之后再看菲亞特500L,相似的外觀設計搭配更為寬大的車身還真讓人一時無法接受。
菲亞特500L搭載與菲亞特500相同的動力系統,與多款發動機相匹配的是5速、6速手動變速箱和5速半自動及6速自動變速箱。2013年,擁有七座布局的菲亞特500L Living正式上市,該車在軸距不變的前提下車長增加到了4350mm,更長的車尾使其擁有更為寬裕的后備廂空間,與此同時,車身離地間隙更高的500L Trekking跨界版也于2013年問世。菲亞特500E于同年7月在美國上市,這也標志著菲亞特正式進入電動汽車領域。
隨著廣汽菲亞特的成立,菲亞特重回中國市場后推出的第一款車型Viaggio菲翔于2012年正式上市。上市初期共計六款車型,售價10.88萬元至15.88萬元。菲翔是菲亞特針對中國市場特別打造的車型,其造型設計更加符合中國人的審美觀。菲翔整車尺寸為長4679mm,寬1850mm,高1471mm,軸距2708mm,整車重量1425kg至1490kg。與此同時,克萊斯勒也在2012年北美車展上推出了菲亞特菲翔的姊妹車型道奇Dart。
菲亞特菲翔與阿爾法羅密歐Giulietta屬同平臺車型,但針對中國市場研發的菲翔并未延續菲亞特集團旗下車型動力系統豐富的一貫作風,全系車型搭載1.4升直列四缸渦輪增壓發動機,通過不同調校,最大功率分別為120馬力和150馬力,與發動機相匹配的是5速手動變速箱和6速雙離合變速箱,其前麥弗遜、后扭力梁非獨立懸架也與眾多競爭對手相一致。
2013年廣州車展上,廣汽菲亞特發布了其第二款車型菲亞特Ottimo,該車中文名稱為致悅,這也是菲亞特繼菲翔之后針對中國市場專門打造的第二款車型,菲亞特通過大量市場調研后將致悅打造為一款年輕化運動型兩廂車,相比菲翔來說,致悅更受年輕消費者的喜愛。觀察菲亞特菲翔和致悅的內飾設計不難發現,菲亞特與克萊斯勒的結合使兩款針對中國市場打造的新車有著濃郁的美式風格。
菲亞特發表聲明稱,已斥資43.5億美元收購克萊斯勒100%股權,兩家汽車公司終于完成了長達多年的合并計劃,菲亞特-克萊斯勒也因此成為世界第七大汽車集團。同年3月,菲亞特Ottimo致悅正式被推向國內市場,五款車型售價10.88萬元至15.88萬元,與菲亞特菲翔保持一致。動力方面也采用與菲翔完全相同的1.4升渦輪增壓發動機,低功率版最大功率120馬力(88kW)/5000rpm,最大扭矩206N·m/2500rpm,而高功率版本最大功率150馬力(110kW)/5500rpm,最大扭矩230N·m/3000rpm,和菲翔不同的是,其雙離合變速箱從6速升級為7速,懸架結構則與菲翔相一致。
總結:
從1899年誕生以來,菲亞特迅速從默默無聞的汽車廠成為整個意大利的工業支柱,在喬瓦尼·阿涅利的帶領下,菲亞特專注于新車型研發的同時,涉足于汽車賽事領域所取得的成就更是推動了菲亞特的品牌認知度。除了汽車生產外,菲亞特還將其業務擴展到公共交通、航空甚至金融等領域,百花齊放的局面為菲亞特日后迅速崛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隨著越來越多經典車型的誕生,菲亞特逐漸從意大利走向整個歐洲,與此同時,在海外眾多國家建立分工廠也令菲亞特擴張的腳步更加堅實。野心勃勃的菲亞特逐漸成為意大利最大的汽車品牌,并先后收購了阿爾法羅密歐和瑪莎拉蒂兩大意大利汽車品牌,與克萊斯勒的合并讓菲亞特得以成功打入北美市場。與中國的不解之緣再次讓菲亞特扎根中國,廣汽菲亞特的成立是否能讓國內汽車市場刮起一股意大利風潮?讓我們一同拭目以待。▓D/文:汽車之家 李昊鵬)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