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至今 不好當的“小角色” 一家小企業的成長史
2004年初,雙環推出了售價區間在9-12萬元的家用SUV產品,正是這款名為“來寶”的車型讓人們認識到國內原來還有一家名為“雙環”的自主品牌車企,名不見經傳的雙環也第一次從幕后走到臺前。而“來寶”是如何做到這一切的呢?
其實早在“來寶”這個想法剛被提出來的時候,研發團隊便決心打造一款集合當時世界上最時尚外形設計元素的車型,并將它鎖定在時尚青年、小業主及私企小老板子弟這些“小康人群”身上。最終產品也的確符合雙環最初的預期,只不過負責設計外觀的團隊似乎有點太“偷懶兒”了,雙環來寶外觀造型與本田CR-V有著很高相似度,乍看簡直就是一對兒“雙胞胎”。
當時國內市場剛剛興起“城市型SUV”的概念,本田CR-V的出現讓很多消費者第一次將“越野車”與“SUV”區分開,毫不夸張的說,本田CR-V與豐田RAV4開啟了國內SUV市場,而后來這個市場的火爆及競爭慘烈程度恐怕當時誰都難以想象。
正是由于“來得早”,CR-V很快便在國內SUV市場樹立了幾乎無法撼動的壟斷地位,然而當時25萬元以上的售價還是讓許多想追趕潮流的消費者望而卻步。雙環來寶的出現恰好解決了這個問題,與CR-V擁有相似外觀的來寶在售價方面還不足前者的一半,并且擁有相當豐富的配置。除了可調節方向盤、桃木內飾、真皮座椅、自動空調及ABS之外,部分車型甚至還配備了可視倒車雷達及雙噴淋系統。這樣的性價比大大刺激了并不成熟的國內汽車市場,許多咬緊牙關想買CR-V的消費者轉而開始關注雙環來寶。
大部分消費者都是奔著來寶酷似CR-V的外觀去的,很多車主提車后第一件事兒就是直奔汽配城換本田的“H”標,后期甚至還有CR-V車主詢問本田自己的車能否使用價格更加低廉的來寶配件。不過這顯然行不通,盡管當時的來寶在外形上與CR-V非常相似,但其實它是在豐田海拉克斯平臺上開發而來的,不僅車身尺寸要比CR-V大了一圈,很多細節也與真正的CR-V有著明顯差異。
銷量同樣是來寶取得成功的重要證明,2004年雙環來寶全國銷量在一萬兩千臺以上,平均每月銷售數量均在1000臺以上,這個數字對當時的雙環來說幾乎是不可想象的。據說當時雙環每天只能生產幾十臺車,假設年銷量超過3萬臺,那么雙環的產能將會嚴重不足,為了滿足市場需求,雙環果斷將原本生產來福、來旺的生產線轉而全部生產來寶。這一次,國內消費者們終于認識了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品牌”。
同樣意識到雙環來寶存在的還有本田汽車公司。早在2003年9月,本田便已經發現河北雙環尚未投產的來寶與本田CR-V外觀非常相似,并立即向雙環汽車公司提出交涉,要求立刻停止生產并賠償相關損失。然而本田義正言辭的聲討似乎沒起作用,雙環來寶的生產并沒受到任何影響,提出交涉一個月后,本田汽車公司已外觀侵權為由向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遞交了狀告雙環的訴狀,要求雙環立即停止侵權行為的同時索賠人民幣1億元。
當時本田顯然還不太了解中國市場,訴狀遞交上去后,整個案件便陷入了錯綜復雜的“馬拉松官司”狀態。讓日本人感到疑惑的是,這場消耗戰中雙環非但沒被拖垮,反而還成功完成了一次資本運作。2004年11月,當時一家實力頗為強大的上市公司,中國科技集團出資7260萬港幣(約6000萬人民幣)買進雙環25%的股份,在原有基礎上成立石家莊雙環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而這家公司也是第一個掌握雙環股份的大股東。
就這樣,雙環在最需要資金支持的時候幸運的得到了6000萬人民幣,然而雙環卻并沒有用這筆錢來“砸產能”,在總經理趙志剛的指導下,雙環與同在河北的一家汽車生產廠進行了技術整合,并明確表示要“控制產能、不留庫存”。在絕大多數人看來,這樣的發展思路對于一家車企來說未免太過謹慎和“小家子氣”了,然而雙環就是這么一家與眾不同的自主品牌。
相對于奇瑞、吉利、長城、比亞迪這樣的自主品牌,雙環的發展路數顯然要低調的多。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莫過于總裁趙志剛本身就是個極為謹慎、內斂,甚至有些過于保守的人,他從一開始便習慣將自己隱藏起來,幾乎拒絕在所有公共場合公開露面,即便是在車展上他也是輕裝簡從,混跡在參觀人群中默默關注著自家企業,聽著周圍人對雙環最直接的褒貶。
他不向銀行貸款,公司負債幾乎為零,雖說沒有可觀的巨大營收,卻也能保證公司持續盈利。雖說這種典型的“保守派”作風在一定程度上拖慢了企業發展速度,但雙環本身卻似乎挺享受這種“小企業”角色,公司很早便確定了“必須用一種更為經濟的方法,盡一切可能整合社會上現有的汽車設計、制造和技術研發等資源為我所用”的發展道路。簡單說就是構建一個虛擬造車平臺,能自己造的自己來,造不了的就整合資源,尋找成熟技術直接為我所用。
從1988年成立到2004年這16年間,雙環從未進行過大規模招聘,是家不折不扣的小公司。小意味著公司可以對市場狀況迅速反應,快速向市場推出新產品,在人員管理、產品質量把控方面也會更加得心應手。雙環不給員工樹立多么遠大宏偉的目標,只告訴他們做好手頭的事,掙到該掙的錢,改善自己的生活。雙環正是享受在這種由“小企業”帶來的安逸中。
然而這樣的思路顯然不適合“分秒必爭、你死我活”的國內主流汽車市場,據說2004年來寶全年保持平價提車,經銷商除了向雙環公司交納保證金外,還需把全額款項打到雙環公司的賬戶上之后,雙環公司才會給其發車。當年雙環實現了來寶零庫存,并謹慎為2005年制定了銷售2.5-3萬臺汽車的目標,這其中還包括1.5萬臺當時尚未上市的雙環SCEO。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