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她是決定設計方向的靈魂人物:李亞蘭
相比媒體從業者而言,肩負長安品牌設計走向的李亞蘭與汽車的關系顯得更加“沉重”。與單純的愛好不同,設計師不僅是她兒時向往的職業,也不只是能令自己開心愉悅的興趣愛好,而是隨著時間以及身份定位的轉換變成了一種責任感。工作原因經常接觸設計師的我(唐朝),自然而然地接過了這個對話任務。
簡歷顯示她從北京理工大學工業設計專業畢業,隨后加入長安公司汽研所,讓我錯以為照片中略顯柔弱的她專長是偏向人機工程學或機械布局這樣的方向,她卻笑著說并不是。事實上與此相反的是,她是設計科班出身,更嚴格的說算是中國早期接觸汽車工業設計的一批人。
90年代初的中國汽車工業正處于一個特殊的蛻變期,改革開放的春風促進了汽車工業的發展,具體而言便是越來越多的國外車企開始嘗試在中國合資建廠,用市場換技術的指導方針便是出自那個特殊的時代。由于當時中國車企普遍還未認識到設計的重要性,因此當時的長安還沒有專門的設計部門,李亞蘭加入的是長安汽車研究所這個聽起來與技術、科研關系更深的部門。
如同很快便會結束的初戀一樣,工作就像是婚后的感情,更多的是一個平凡、漫長的過程。在此后的10年里,長安品牌汽車設計也在隨著與鈴木、福特的合資不斷改變。從最初的不曾注重,到和外國工作室合作再到建立自己的海外研究中心。從模仿到原創的轉變過程中,李亞蘭的生活也在悄然發生著轉變。下一個挑戰亦或者說機遇已經悄然走到了李亞蘭的身邊。當然,隨之而來需要她為此做出一些取舍。
歐洲設計中心的建立僅僅是長安全球造車理念的其中一部分,下一個研究中心他們計劃設立在離母公司更近的日本,這個從零開始的任務交到了李亞蘭手里。多年前大部分人眼中,中國品牌成立海外設計中心多少有些噱頭的意思,這樣的舉動在他們眼中多少有些給自己的設計打上“洋標簽”的意思。在海外工作室究竟能為品牌帶來什么?能與國外工作室合作,是否還需要自己設立研發中心?已經有了歐洲設計中心,還需要在日本另外設置一個設計中心?當時很多人心中都有這些的問題。
盡管相比歐洲而言,日本距離中國相對更近,但初創時期的海外研發設計中心需要籌備的事情數不勝數。工作日程表上的狀態已經不能用爆炸形容了,此時孩子尚且年幼,每天定時和家里聯系變的愈加困難。母親與海外設計中心奠基人的職責是沒法通過具體指標加以衡量的,最后“對不起”的往往都是家人,這樣的愧疚在我們本次對話的眾多女性身上都有所體現。
3年的時間轉瞬即逝,在日本設計中心已經初具規模的時候,她再次因為工作需要回到了闊別已久的重慶,這次等待她的挑戰看上去沒有以往那么具體,而是需要利用她此前多年積累下的豐富經驗,為長安未來產品方向掌舵了。
設計師自身喜歡的汽車品牌亦或者說設計風格一直是我們感興趣的話題之一,滿足好奇心的同時,多少能看出其所屬品牌未來設計風潮。不過,對于這個問題,敏感的她一下就看出我們的意圖,說出了下面的道理。
從初出茅廬的學生,到入職公司的新人,從建立海外研究中心到如今的參與品牌未來設計走向決策,李亞蘭作為汽車領域的從業者身份的變遷見證了中國品牌設計從弱到強的悄然轉變。在探索中成長,在成長中沉淀,現在的她已經開始將自己的經驗傳與更多的年輕人,愿她以及和她有著共同目標的女性朋友們節日快樂。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