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之家 車壇勐料] 說到轉子發動機,你首先會想到誰?馬自達對不對?沒錯,在轉子發動機的發展上,馬自達投入了遠超任何車企的心血,也收獲了不小的成就,但是,這個世界上只有日本人才會造轉子發動機嗎?
從最早的Cosmo Sport,到《頭文字D》里高橋兄弟的FC、FD,再到勒芒冠軍787B,馬自達憑借轉子發動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曾經生產過轉子發動機汽車的絕不僅僅是馬自達一家,實際上到如今轉子發動機已經存在了整整60年的時間,世界上很多車企都曾經研制過轉子發動機,其中甚至還包括中國企業,怎么回事兒呢?您接著往下看。
故事是這樣的,上世紀60年代,面對轉子發動機取代活塞發動機的大趨勢(至少當時的人們普遍認為這是大趨勢),中國的決策者和“汽車人”們沒有無動于衷,為了避免在技術革新中落后,決定自主研制轉子發動機汽車。據報道,上世紀60年代后期,主管經濟工作的副總理李先念到天津開會時提到:“中國要制造自己的轉子發動機汽車,國外把轉子發動機裝在轎車上,中國就把轉子發動機裝在貨車上!
當時的口號是“國外沒有的,我們社會主義國家一定要發明創造出來”,本著這種大無畏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天津開始了轉子發動機貨車TJ140的研制工作。最關鍵的發動機研制任務落在了天津動力機廠的肩上,為此,該廠在1968年專門成立了轉子發動機車間。然而正值文革的中國并沒有條件像西方車企一樣從轉子發動機的發明者NSU公司取得授權,我們的做法很簡單:從國外購買一臺轉子發動機,然后進行拆解研究,逆向開發。
1969年,代號2110型的雙轉子汽油發動機研制成功,按照規劃,這臺120馬力的發動機主要用于4-6噸載重貨車和公交車上。隨后,TJ140的車身也在天津貨車修理廠順利完工。這一年11月,搭載轉子發動機的TJ140正式下線。這比馬自達引以為傲的第一臺轉子發動機車型Cosmo Sport晚了僅僅兩年時間,現在想來也是很值得自豪的。
據全程參與制造和測試的老工人魏忠琪介紹,TJ140的實測最高速度達到了140km/h,非常不一般,但這臺車的主要問題就是油耗高和噪音大,F在看來油耗高是轉子發動機的先天不足,而噪音大則屬于當時的裝配工藝問題了。
TJ140貨車下線后立即進行了長途道路測試,當時兩家工廠的工人們駕駛滿載著4噸米和鹽的TJ140卡車從天津出發,途徑西安、成都、靈芝,最終到達拉薩,在拉薩過完春節后工人們又拉著一車當地的牛皮、鹿茸、蟲草等物資返回。全程近萬公里的路程中包括了極度艱險的川藏公路,然而TJ140經受住了考驗,安全返回了天津。
在計劃經濟的年代,工廠產品生產多少、賣給誰都是國家決定的,天津貨車修理廠的TJ140卡車最終僅僅被安排生產了40臺,而天津動力機廠的2110型轉子發動機產量也不足百臺。當年如此接近于世界領先水平的轉子發動機貨車,就這樣淹沒在了歷史之中。
故事還沒完,時間到了70年代,我國再度開始了對轉子發動機轎車的研制,這就是上海SH750型。只是由于這款車型沒能投入量產,因而今天能找到的資料很少。據有限的資料顯示,SH750是1975年上海汽車拖拉機研究所為上海牌轎車研制的換代產品,2年后兩臺樣車試制成功,其中一臺裝備的就是國產轉子發動機,不過這臺發動機的研制者和參數就沒有資料可循了。
從網上曝光的車型圖片可以看出,SH750是一臺四門轎車,平直的線條屬于70年代流行的設計,C柱和后備廂線條下溜,營造出了一些屬于那個時代的時尚感。當年上海汽車拖拉機研究所設計這款車的目的可不僅僅是一款產品那么簡單,他們的深層目的是通過SH750的研發形成一個設計中心、技術中心、試制中心,建立起我國自己的汽車科研體系。
因此SH750的設計從設計圖紙到模型全都采用了正規化流程。然而據說是因為上海汽車制造廠已經設計出了SH760的改良型SH760A,導致更先進的SH750沒有投入量產。這事兒雖然很遺憾,不過SH750的設計制造卻培養出了一批汽車人才,后來上海大眾、上海通用泛亞設計中心的中方領導和骨干很多都出自這個研究所。
前不久微博上有網友曝料,全球“限量生產”兩臺的SH750轎車竟然還在一部電影中出過鏡。這是一部1980年上映的國產科幻電影,名叫《珊瑚島上的死光》,SH750在其中只出現了幾個鏡頭,不過也被眼尖的網友認了出來。順便說句題外話,雖然電影上映距今已經過去30多年,演員表演也有很重的舞臺腔,不過情節還是挺吸引人的,不輸很多如今的國產大片,感興趣的朋友可以上網看看。
看到這您可能會說了,你講的這么熱鬧,結果這倆車一個也沒成功!沒錯,其實當時即使沒有十年動亂、沒有計劃經濟的阻礙,這兩款車大概也是沒法取得成功的,因為不光是中國這樣,轉子發動機就像一道詛咒一樣,幾乎所有研究它的車企最終都會以失敗告終。下面我們就來詳細講講轉子發動機的“心路歷程”。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