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之家 精彩汽車生活] 1985年,上海舉辦了中國的第一次國際車展,當時參展的汽車共有80多輛,中國車企僅帶來了上海大眾桑塔納、天津大發、南京依維柯等6款車型。如今,我國已形成上海、北京、廣州、成都四大國際A級車展,在5月初剛剛閉幕的北京車展上,展車數量超過了1000輛,其中全球首發車105輛、概念車64輛、新能源車174輛。
從引進技術合資經營,到中國品牌全面發力,再到新勢力造車風起云涌,作為風向標,上海車展和北京車展見證了中國汽車產業發展的風云變幻。然而相比統計數據,我們更愿意去挖掘背后的故事。近日,編輯們有幸與從業30余年的老一輩汽車媒體人程遠老師進行了交流,追憶那些早已被人們遺忘的往事。
迎著京城初夏的燦爛,編輯部一行拜訪了程遠老師。1946年生人的他雖已是位古稀老者,但仍精神矍鑠,神采奕奕。簡單寒暄后,程老師便將思緒拉回到了改革開放之初,那是合資品牌汽車艱難起步的時期。
● 引進技術、合資經營
上世紀70年代,我國的轎車工業還幾乎為零,當時只有上海汽車制造廠能達到年產千輛上海牌轎車(仿制的是奔馳220S)的能力,這種狀況在1978年迎來了轉機。當年7月,國務院批準了“引進一條轎車裝配線”的項目,并將任務交給了上海。同年11月,中央同意采用“合資經營”的方式與外商進行合作。經過與通用、福特、日產、雷諾、雪鐵龍等車企的接觸,大眾汽車提出的條件最好,因此,上汽開啟了與大眾的合資談判。
車型方面,中方需要一款能夠滿足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及出租行業用車需求的三廂轎車,而大眾桑塔納正是符合當時國情的理想車型。1983年4月,采用CKD方式打造的第一輛上海桑塔納轎車組裝成功。中國汽車產業引進技術、合資經營的大幕由此拉開。1985年7月,剛剛成立不久的上海大眾(現更名為上汽大眾)亮相首屆上海車展,除了展示桑塔納以外,大眾還帶來了即將投產的奧迪100。
關于那次車展,上海大眾第一任德方負責人馬丁·波斯特在其回憶錄《上海1000天:德國大眾結緣中國傳奇》中寫道,“在川流不息的人流擁擠下,我們幾乎要窒息了... 我們只有用身體才能防止我們的展臺被擠翻,防止我們被那些不管三七二十一都要弄到一本宣傳冊的參觀者壓死。”這毫不奇怪,因為當時在我國私人轎車還是一個禁區,而車展成了人們能夠仔細觀察新型轎車的難得機會之一。
再說回到奧迪100,眾所周知,奧迪品牌如今在中國的合作伙伴是一汽,但卻很少有人記得早在1986年-1988年,上海大眾也曾組裝過一批奧迪100,數量為600輛。幾乎在同一時期,一汽組裝了一批奔馳E級(W123),數量為828輛。而由長春組裝的第一輛奧迪100則是在1989年8月下線的。
事實上,一汽最初選定的合資對象并非大眾而是克萊斯勒。1987年7月,一汽從克萊斯勒引進了488發動機技術及位于墨西哥的閑置設備,該系列發動機既能用于輕型貨車,又可用于道奇600轎車。不過,雙方在洽談購買道奇600的廢棄生產線時, 克萊斯勒獅子大開口要價1760萬美元,這是中方無法接受了。就在一汽陷入困境時,大眾提出與一汽合作,從奧迪100項目起步,并答應負責將克萊斯勒發動機裝到奧迪100上。
由于大眾的誠意,一汽果斷選擇與大眾合作。得知消息的克萊斯勒破天荒地提出將道奇600裝配線的報價降到1美元,但為時已晚。1988年5月,關于在一汽生產奧迪的技術轉讓許可證合同正式簽署,同時大眾向一汽轉讓了南非工廠的車身舊模具。而奧迪100項目作為先導工程,也為日后一汽-大眾的合資奠定了基礎。
據程遠老師回憶,他的第一次車展經歷是參加1988年在北京農展館舉辦的全國乘用車展覽會,那次車展上,奧迪轎車的身影令人印象深刻。值得一提的是,北京最早的車展是1983年舉辦的“全國改裝汽車、專用汽車新產品展評會”,其作為中國汽車第一展,開創了中國汽車展會歷史的先河。而至今已連續舉辦15屆的北京國際車展,則是在1990年創辦的。
● 它們與中國消費者擦肩而過
進入90年代后,國家逐漸開始鼓勵私人購買汽車,一些嗅覺敏銳的海外汽車品牌便想借此進軍中國市場。尤其是1994年《汽車工業產業政策》頒布后,保時捷與奔馳還各為中國開發了一款家轎,以尋求合作的可能。保時捷打造的C88(China 88),意在確保高質量及安全駕駛品質的同時盡量節省成本,并希望通過普通的制造工藝來生產它,但該車未能得到中方的青睞。
奔馳帶來的是FCC(Family Car China),車長3.56米,動力系統搭載1.3升發動機,最大功率54馬力,匹配手動變速箱,前輪驅動,最快車速可以達到150km/h。奔馳還特意為FCC展車掛上了“吉A·01688”的吉祥號牌,不過該車同樣與中國消費者擦肩而過。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