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之家 精彩汽車生活] 上海汽車工業的建立始于20世紀50年代中后期,經過20余年摸索,其在轎車、客車和載重汽車領域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而上海汽車工業的騰飛則得益于改革開放的春風,上海大眾轎車合資項目的成功,領汽車制造業一舉成為推動上海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之一。進入21世紀后,上海汽車工業在著力打造自主品牌的同時,正加快創新轉型,推進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高端制造產業集群的構建。本文,我們就來一起回顧上海汽車工業的60年。
一、起步階段(改革開放之前)
1、上海汽車廠
上海汽車廠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15年開設于上海法租界的德商寶昌公司,該公司主要經營汽車的進口及修理業務,1918年被英商利喴汽車公司收購,1931年與英商龍飛汽車公司合并。1946年,民國第一財團孔氏家族的孔令侃收購了英商利喴汽車公司,將其劃屬揚子建業股份有限公司旗下。1949年上海解放后,利喴汽車公司被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接管,后經數次重組,從官僚資本企業改造成全民所有制國營企業,并更名為上海汽車裝修廠。
上世紀50年代中后期,上海汽車裝修廠從汽車修配進入到整車生產階段。1957年9月,上海第一輛越野車由上海汽車裝修廠試制出車,該車動力系統采用南京汽車廠的M20型四缸50馬力發動機加以改裝。同年12月,該廠與上海內燃機配件廠、上海汽車底盤配件制造廠共同協作,試制出上海第一輛三輪汽車。1958年4月,上海汽車裝修廠劃歸上海市動力機械制造公司(1969年改為上海市拖拉機汽車工業公司)領導,并更名為上海汽車裝配廠。
1958年9月,上海汽車裝配廠成功試制出第一輛小轎車,命名為“鳳凰牌”。為了造轎車,上海汽車裝配廠向錦江車隊借了一輛普利茅斯Savoy和一輛華沙M20,車身參考普利茅斯Savoy的樣式,底盤選用華沙M20的承載式車體結構,動力系統同樣采用南京汽車廠的M20型四缸50馬力發動機。在試制第二輛時,換裝了南京汽車廠的躍進230型70馬力發動機,后橋采用躍進230型的后橋加以改制。
鳳凰牌小轎車的車頭矗立著展翅欲飛的鳳凰,與一汽東風牌小轎車的龍形立標形成南北呼應,寓意龍鳳呈祥。1959年2月,鳳凰牌小轎車被送到了中南海,周總理在觀看并試乘之后,語重心長地說:“中國人還是有志氣,不容易,把中國的車造出來了,但還是水平問題啊”。正如總理所指,當時上海汽車裝配廠的制造水平非常低,車是廠里的老修理工依瓢畫葫蘆,用榔頭手工敲打出來的。不過面對問題,上海汽車人沒有氣餒,而是展開了新一輪轎車試制。
第二輪研制時,上海汽車裝配廠從機關事務管理局交際處借來了奔馳220 SD型轎車,并聯合上海市動力機械設備制造公司所屬各主機廠、配套廠對這輛奔馳進行了拆解,每個零部件都由專門的生產企業進行研究和技術攻關。上海內燃機配件廠主攻發動機;上海汽車底盤配件廠負責懸架、轉向器、前減振器、傳動軸、制動器等18個總成;上海鄭興泰汽車機件制造廠試制變速器和螺旋傘齒輪。
1959年9月,上海汽車裝配廠組裝出了新的鳳凰牌轎車,搭載SH680Q型90馬力發動機。1960年,上海汽車裝配廠更名上海汽車制造廠,年產三輪汽車1317輛,鳳凰牌轎車12輛,生產方式從手工操作發展到初步實現敲模和總裝生產流水線方式。之后由于國家經濟困難,鳳凰牌轎車停止生產,直到1964年,上海轎車工業才重新啟動,但將鳳凰牌變更為上海牌SH760,當年共生產了50輛,1965年定型后開始批量生產。
由于三輪汽車在載重與里程上的局限性,上海汽車制造廠聯合長春汽車研究所,參考日本王子牌1.5噸載重汽車,設計試制了中國第一輛2噸級載重汽車,1968年定型為上海牌SH130,搭載SH490Q型發動機,1970年開始批量生產。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市拖拉機汽車工業公司曾試制成功卡車用SHZ650型轉子發動機。1971年,SH130型2噸級載重汽車裝上轉子發動機進行了道路試驗。1972年,公司生產會議決定年內給150-200輛SH130安裝轉子發動機。
上海SH760曾衍生出多款車型,如專為接待外賓和游行慶典設計的上海牌敞篷檢閱車、玻璃厚度達45mm的上海牌防彈車等,但產量都極其有限。1974年,上海SH760改進為SH760A,方形前燈、橫條形鍍鉻進氣格柵、平直的車身線條,重新設計的外觀更加符合70年代的審美標準。同年,上海汽車制造廠還曾以奔馳S級(W116)為原型試制了SH771型中高級轎車,該車動力系統采用源自克萊斯勒的紅旗5.6L V8發動機,不過僅制造了30輛。1979年,上海汽車制造廠更名上海汽車廠。
2、上?蛙噺S
上?蛙噺S的前身是創建于1945年的官僚資本企業上海市公共汽車公司籌備委員會第一修理廠,解放后成為國營企業,更名為上?蛙囆蘩韽S。1957年4月,上?蛙囆蘩韽S采用解放牌CA10型貨車底盤,試制出新中國第一輛國產公交車,該車發動機功率94馬力,可載客90人。1958年10月,該廠聯合幾家汽車生產企業,成功試制出海燕CK730微型汽車。海燕CK730車長2.6米,搭載雙缸對置風冷四沖程發動機,最大功率12馬力,1959年2-5月間曾制造了65輛。
1959年8月,上海客車修理廠采用解放CA10B型底盤試制出第一輛鉸接式公交車。1960年,該廠按照吉林工業大學的設計方案,開發出新一代的海燕SW710微型汽車,車長增加到2.94米,采用左后輪單輪驅動,省去了差速器,共制造了100輛,其中51輛供給市出租汽車公司作營業性試運行。1966年, 上海客車修理廠形成年產大客車600輛的生產能力。1970年,該廠更名為上?蛙噺S。
3、上海重型汽車廠
上海重型汽車廠的前身為始建于1922年的英商公共汽車公司停車場,新中國成立后經數次更名,變為上海貨車修理廠。1958年5月,該廠試制成功第一輛4噸級載重汽車交通牌SH140,駕駛室為平頭方型雙排座,動力系統搭載最大功率90馬力的6缸發動機。經過技術改進,該車改型為交通牌SH141,其前后橋部件和易損件與解放CA10型的零部件通用。交通牌SH141載重汽車于1965年正式投入生產,當年共生產604輛。
1967年,上海貨車修理廠更名為上海貨車制造廠。1969年9月,為適應礦山、鋼鐵工業生產發展需要,該廠試制出第一輛SH361型15噸傾卸載重汽車。其結構為6×4驅動3橋10輪傾卸式,發動機為6135Q-2型,最大功率220馬力,最高車速75km/h。幾乎在同一時間,上海汽車制造廠以蘇聯貝勒斯27噸礦用載重汽車為原型,搭載400馬力柴油發動機,試制出第一輛SH380型32噸礦用自卸載重汽車,該車參加了國慶20周年首都游行行列。1971年,該車轉由上海貨車制造廠生產。1979年,該廠更名為上海重型汽車廠,隸屬于上海市拖拉機汽車工業公司。
二、合資階段(1985年起)
迎著改革開放的春風,1978年6月27日,國家計委、國家經委和外貿部聯合向國務院上報《關于開展對外加工裝配業務的報告》,提出引進3條汽車裝配線,其中“一條轎車裝配線擬安排在上海,對上海轎車工業進行改造”。8月9日,上海市革命委員會、第一機械工業部聯合就關于引進轎車制造技術和改造上海轎車廠等問題,發文請示國務院。9月13日,國務院領導批示,同意與外商接觸。
經一機部邀請,10月21日,時任通用汽車公司董事長湯姆斯·墨菲率領代表團訪華,與上海市拖拉機汽車工業公司代表商談改造上海牌轎車和32噸、15噸重型汽車事宜,并提出一個中方非常陌生的詞匯“合資經營(joint venture)”。墨菲解釋說:“簡單地說,合資經營就是把我們的錢包放在一起,合資共同辦個企業,要賺一起賺,要賠一起賠,這是一種互利的合作方式。若要再說得通俗一點,合資經營就好比結婚、建立一個共同的家庭”。
關于轎車項目可不可以搞中外合資經營的問題,國家計委在聽取一機部匯報后,于同年11月9日請示時任中共中央副主席。領導表示:“可以。不但轎車可以,重型汽車也可以嘛!贝撕螅虾^I車項目原定以補償貿易引進裝配線,改按中外合資經營項目與外商洽談。為了選擇合適的合作伙伴,項目組先后和美國的通用、福特,日本的日產,法國的雷諾、標致、雪鐵龍,聯邦德國的大眾,共7家汽車公司進行了60多次談判。
通用公司的建議是,中方生產部分汽車零部件,再由他們提供其余的零部件在中國裝配,納入他們的世界生產體系;而日產公司奉行的是只賣商品,不賣技術,這顯然是談不攏的;盡管雷諾和雪鐵龍積極性都很高,但他們的車型不太適合中國市場;最后,上海選定了惟一既愿意提供最新技術又肯投入資金的德國大眾汽車公司。關于引進車型,中方提出兩條選型原則:一是中型轎車,而且是具有現代技術水平的中型轎車;二是這個車適用范圍寬,既可作公務用車、商務用車,還可用作出租車。
大眾按照要求提供了當時正在研制、還沒有上市的桑塔納。然而,談判并非想象中那么順利。1980年,大眾以財務狀況不景氣為由要求退出項目,而當時我國由于經濟調整,很多項目也被迫暫停。為此,中方建議把項目減小,由15萬輛規模減少到2萬輛,這樣不僅投資少,建設時間又不會長,風險也小了。德方采納了中方的意見,項目談判得以繼續進行。為了試探中方的誠意,大眾提出先在中國組裝一批CKD轎車。
1982年6月,雙方簽署了100輛桑塔納轎車的試制協議。按照協議,第一批零件在9月底運到上海,12月開始正式組裝。盡管大眾派了幾位工程師做帶教老師,但組裝工作依然困難重重。原來生產上海牌轎車時,安裝零件沒有規范工藝,螺絲擰不緊就用銼刀銼、榔頭敲,但這一套在組裝桑塔納時完全行不通,德方有明確的工藝標準。由于缺乏經驗,按計劃兩天就能裝配好,但中國師傅們卻用了一個星期。
1983年4月11日,第一輛組裝桑塔納終于順利下線,參與組裝的工人們深深感受到了中外汽車工業的差距,也確信只有引進國外的先進制造技術,才能改造我們落后的行業現狀。1984年10月10日,由中德雙方各出資50%組建上海大眾汽車有限公司的合資協議在人民大會堂簽署。1985年3月21日,上海大眾汽車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其利用上海汽車廠的廠房,當年共組裝桑塔納轎車1684輛,次年增加了桑塔納旅行版和奧迪100的組裝。
1986年9月29日, 上海大眾累計生產桑塔納轎車達1萬輛,但國產化率僅為3.9%。如果8.9萬輛桑塔納組裝指標用完后還不能國產化,上海大眾將面臨關門的可能,加快國產化成了當務之急。為此,市政府明確對配套企業采取六項特殊優惠政策,并籌集了幾十億元的國產化基金。經過不懈努力,桑塔納的國產化率在1988年達到30.6%、1989年突破了53%。
1991年11月25日,上海汽車廠總裝車間舉行了最后一輛上海牌轎車下線儀式。1992年1月1日,承接了18個桑塔納國產化配件項目的上海汽車廠并入上海大眾;11日,上海重型汽車廠、上海汽車底盤廠和上海第二汽車底盤廠合并組建上海匯眾汽車制造公司,主要生產桑塔納的前懸架和后橋總成;28日,上海大眾累計生產桑塔納轎車達到10萬輛。
至1993年12月,上海大眾年生產能力達到10萬輛水平,國產化率達到80.47%。而上海大眾并不滿足于桑塔納國產化的成功,其開始嘗試走聯合開發的道路。1995年4月,首款中德聯合開發的中型轎車桑塔納2000批量投產,上海大眾全面形成了年產20萬輛的生產能力。
2006年9月,上海大眾斯柯達品牌正式發布,啟動雙品牌戰略是為了與大眾品牌形成錯位互補。2007年1月,上海大眾累計第350萬輛新車,暨斯柯達品牌的首款國產車型明銳下線,該車與大眾品牌的速騰、途安共用PQ35平臺,掀背式后備廂蓋設計,兼具了兩廂車的特長。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是中國的奧運年,上海大眾斯柯達明銳曾作為奧運會火炬接力用車,為圣火傳遞保駕護航。
在桑塔納獲得巨大成功后,上海汽車工業(集團)總公司決定再以合資方式引入一款中高檔車,并與通用、福特等汽車公司進行了接觸, 對方提供的備選車型包括別克新世紀、 福特金牛座等。上汽最終選擇與通用合作,因為通用在對零部件國產化支持、CKD材料進口價格、技術轉讓費用等方面都有優勢。同時, 別克新世紀大氣穩重的造型也符合國人對中高檔車的審美。
1995年10月,上海汽車工業(集團)總公司與通用汽車公司簽訂基礎協議,雙方計劃在上海建立一個汽車合資企業和合資技術開發中心以及其它相關項目。1997年6月12日,中美合資經營的上海通用汽車有限公司、泛亞汽車技術中心有限公司正式成立,雙方各占股份50%。1998年12月,上海通用第一輛國產別克新世紀轎車下線。1999年4月,該車通過了40%國產化鑒定正式開始批量生產。
1999年6月,第一輛由中國設計師和工程師設計制作的概念車麒麟在泛亞揭幕。同年12月,作為泛亞本土開發進軍MPV市場的開山之作,第一輛別克GL8商務車下線,該車以出色的市場表現,使得別克品牌在中高端MPV領域長期保持領先地位。2000年10月,首創“10萬元家庭轎車”概念的小型車別克賽歐投放市場。2001年11月,賽歐系列新增了SRV旅行版。
替代別克新世紀的君威車型于2002年12月問世,其外觀由泛亞技術中心設計,內飾由ARIA Group設計公司負責。2003年4月,別克凱越上市,與福美來、伊蘭特組成了當年的“新三樣”。2004年4月,別克正式以母品牌形象對外宣導。隨后,上海通用發布了旗下第二個品牌凱迪拉克,并帶來三款車型CTS、SRX和XLR,其中CTS 3.6L率先以進口形式上市銷售。
2005年,凱迪拉克邁出了國產化的第一步,陸續將SRX 3.6L、CTS 2.8L、新款CTS 3.6L車型,采用散件組裝形式進行生產。由于達不到國家規定的國產標準,國內組裝的凱迪拉克一直按整車進口繳納關稅,這樣的國產意義不大。因此,2006款CTS、SRX改為進口銷售。不過,凱迪拉克沒有放棄對國產的嘗試,并在2006年11月推出了以第六代Seville為原型的SLS賽威,該車融入了上海通用對中國客戶需求的理解,車身軸距在原版基礎上加長了97mm,為后排乘客帶來更寬敞的腿部空間。
另一方面,在擁有了面向中端及中高端市場的別克品牌、面向豪華車市場的凱迪拉克品牌之后,上海通用又在2005年初發布了面向普通消費人群的大眾化品牌雪佛蘭。首款推出的車型為雪佛蘭新賽歐,新賽歐從別克品牌變為雪佛蘭品牌,表明其目標客戶從當初有一定經濟基礎、事業小有成就的成功人士,發展到更廣泛的普通人群。同年,雪佛蘭品牌還推出了中型車景程,小型車樂騁(兩廂)、樂風(三廂)。
三、中國品牌發展(2002年以后)
為了發展自主品牌,2004年12月,上汽集團以6700萬英鎊收購了英國羅孚75、25車型的核心知識產權及K系列汽油發動機、L系列柴油發動機等技術。2006年10月,上汽自主品牌榮威(Roewe)正式發布,取意創新殊榮、威儀四海。其盾形徽標內,雙獅護衛著華表,圖案下方是品牌名稱的字母縮寫“RW”。隨后,榮威推出了基于羅孚75平臺核心技術開發的首款車型榮威750。
2007年12月,上汽與躍進簽署了合作協議,躍進集團下屬的汽車業務(躍進、依維柯、菲亞特、MG名爵四大品牌車型)全面融入上汽。至此,完成并購的上汽擁有了榮威、MG名爵兩個具有英倫血統的自主乘用車品牌,并且具有完全知識產權與生產能力。2008年6月,榮威品牌推出了定位于緊湊型家用轎車的550,MG名爵品牌推出了兩廂跨界車型MG 3SW。2009年起,榮威與MG名爵品牌的同平臺產品開始共線生產。
2009年,上汽集團全面收購英國LDV商用車公司MAXUS品牌知識產權及技術平臺。2011年,上汽發布了全新商用車品牌MAXUS大通,取意大智融天下,通達鑄成功。由三個銀色三角形組合而成的品牌標識,分別代表技術、信賴和進取。同年9月,上汽大通推出了首款車型V80,其在保持LDV Maxus系列基本風格的同時做了全面升級,產品類型橫跨物流、客運、VIP車、家庭休旅、工礦企業通勤、校車、特裝用途等。
另一方面,2002年8月,吉利集團收購了李書通(李書福弟弟)創辦的上海杰士達汽車制造有限公司,成立了上海華普汽車有限公司。2003年4月,上海華普汽車在上海國際車展首次亮相。同年8月,上海華普首款車型飆風上市。該車外觀與之前的杰士達美鹿極為相似,但動力系統換裝了基于豐田8A技術的MR479Q型1.3L發動機。2004年上半年,上海華普M203、飆風Ⅱ車型陸續上市,豐富了自身產品線,但產品類型仍局限在兩廂車。
2004年9月,吉利集團實施戰略調整,把上海華普的獨立經營權承包給了吉利前CEO徐剛。徐剛對上海華普進行了重新定位,決定發展中端轎車。同年10月,上海華普首款三廂車海域303上市,首月銷量達到了2415輛。初戰告捷讓上海華普相信,只要定位精準價格合理,民族自主品牌擁有廣闊的發展空間。之后兩年,上海華普問世了海域、海迅、海尚、海炫系列車型,但這些都是為求銷量推出的廉價車型,反而吉利開始上馬中檔新車。
華普與吉利兩個品牌之間的價格沖突隨即出現,雙方變成了不折不扣的競爭對手。因此吉利集團做出了收回華普經營權的決定。2007年起,上海華普成為吉利上海制造基地。華普又相繼推出了海鋒、海悅、海景系列車型。2009年,吉利集團發布多品牌戰略,將全部車型分別歸入全球鷹、帝豪和英倫三個品牌之中,其中上海華普基地的產品統一啟用上海英倫牌。至此,華普品牌被上海英倫全面替代。
四、創新轉型(2015年起)
2015年,上海誕生了兩家新勢力造車企業:蔚來和威馬。蔚來汽車是一家從事高性能智能電動汽車研發的公司,由易車創始人李斌、汽車之家創始人李想、京東創始人劉強東等互聯網創業企業家和領先的互聯網企業騰訊、知名投資機構高瓴共同發起設立。2016年11月,蔚來發布了電動超跑EP9。該車第一批6輛車的車主是馬化騰、劉強東、雷軍等6位創始投資人。2017年2月,蔚來EP9以257km/h的車速創造了無人駕駛時速世界紀錄。
2017年5月,蔚來EP9在紐博格林北環賽道,創造了6:45.9的圈速成績,驗證了EP9的極限賽道性能及蔚來領先的電驅動技術。同年12月,蔚來首款量產純電動7座SUV ES8正式上市。2018年3月,蔚來和上汽集團一汽獲得了由上海市政府頒發的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號牌,成為全國首批獲此資格的企業。5月,ES8開始進入交付階段。9月,蔚來汽車在紐交所上市,成為中國新能源車企赴美第一股。
上海的另一個新興造車勢力威馬汽車,是一家新能源汽車產品及出行方案提供商。2017年4月,威馬汽車發布了首款純電動概念車AG2020。同年12月,威馬汽車首款量產純電動SUV EX5亮相,新車將在2018年9月28日舉行上市交付大會。另外,威馬旗下開放出行品牌“即客行”APP已整合4家國內主流充電運營商,提供覆蓋全國17個城市的5萬根電樁的一站式充電解決方案,以及長租公寓(龍湖冠寓上海閔行公園店)的共享租車服務。
在新能源客車領域,上海擁有萬象、申沃、申龍三大本土品牌。上海萬象2006年與韓國大宇客車株式會社展開合作,開始為上海公交提供車輛, 其在滬公交車占比40%以上,2017年中標3.6億元新能源公交車采購項目。上海申沃具備整車2000臺/年的產能,產品以新能源客車為主,車型米段涵蓋8-18米,車輛用途包含城市公交客車、團體客車和旅游車。成立于2005年的上海申龍,產品涵蓋新能源客車、公路客運、旅游、公交、團體、廂式物流車等各個細分市場,是上海唯一的綜合性客車制造企業,年產能超過1萬輛,車型米段覆蓋6-13.7米。
結語:改革開放以前,上海牌轎車是我國唯一大批量生產的普通公務型轎車,也是當時國內產銷量最大的轎車。隨著1983年第一輛上海組裝的桑塔納轎車下線,上海汽車工業邁入了合資時代。進入新世紀后,以上汽、華普為代表的中國汽車品牌在上海崛起,隨著消費升級推動產業轉型,蔚來、威馬等造車新勢力將總部設在上海,將與上汽合力打造中國車界的新硅谷。(文/汽車之家 李伊文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