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汽車品牌為什么要轉型
英國汽車品牌的興衰從今年初的一件事兒上可見一斑——吉利放棄收購阿斯頓·馬丁。今年1月份,吉利控股集團擬收購阿斯頓·馬丁19.9%的股權,一旦成功,吉利就將成為最大股東,但最終吉利放棄收購。有消息稱,當初吉利希望阿斯頓馬丁未來在新能源、智能化方面規劃發展,但阿斯頓·馬丁董事會卻予以否決,因為他們更希望深耕豪車及賽車領域,所以選擇了F1賽點車隊老板加拿大富翁勞倫斯·斯特爾,他同時也是F1前威廉姆斯車隊車手(2018年加盟賽點車隊)斯特爾的父親。由此可見英國人對于自己的賽車文化和高貴血統的固執堅持。
英國人的堅持和驕傲也不是沒有緣由的,日不落帝國的余暉剛消散不久, “咱祖上也曾闊過”的心理在大部分英國人心中都有,任何一個曾經偉大過的民族都會有這樣的心態。在汽車方面,英國人同樣有驕傲的本錢。人類進入高速發展以及科技大爆炸,起源于工業革命,而工業革命的契機則是蒸汽機。
1766年,英國人瓦特改進了蒸汽機,從而使其進入商業領域,由此開啟了第一次工業革命。1825年,英國人斯瓦底·嘉內制作的第一輛蒸汽公共汽車。1838年,英國人亨納特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內燃機點火裝置。
好笑的是,英國人有拒絕汽車數十年的黑歷史。德國人卡爾·本茨在1886年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輛汽車,英國羅孚公司在1878年就已經成立,但到1901年才開始生產汽車。這些年英國人干什么去了?
原來,19世紀的蒸汽機車對一直使用馬車的英國人來說太吵鬧太快了,引發了貴族和廣大人民的不滿,當然也有馬車行業的反對。于是在1865年,英國議會通過了一項在今天看來相當荒謬的機動車法案,現在被稱為《紅旗法案》。其中規定:每一輛在道路上行駛的機動車,必須由3個人駕駛,其中一個人必須揮舞紅旗在車前引導,車速不能超過6.4km/h,并且不能超過紅旗。
好在蒸汽機和內燃機在英國的航空、船舶和軌道運輸方面并未被限制,在一定程度上保證英國在《紅旗法案》被廢除后迅速發展。
1904年,羅孚、勞斯萊斯開始生產汽車。出身貴族家庭的查理·勞斯偶然看到普通機械工程師亨利·萊斯制造的2缸發動機汽車,當即決定與之合作,于是他們合作創辦了勞斯萊斯。
這樣的理念也是當時很多英國車企的想法,“手工”“奢華”“高貴”成為大多數英國車企的追求和堅持。到了1911年,英國已經擁有24家車企,但基本上都是面向高端,年產量不到3萬臺。大洋彼岸的以福特為首的美國汽車工業卻早已開啟流水線生產,把汽車廉價化,年產量超過20萬輛。1913年,福特在曼徹斯特建廠,當年便產出7310輛汽車,遠超第二名英國沃爾斯利的3000輛,羅孚干脆只有1800輛。
這一時期,正是英國產出精品車的時代。捷豹在1936年推出的SS100被譽為30年代最美的跑車之一,極速153 km/h,0-97 km/h加速時間為13.5秒,在當時是非常高的水準。這款車象征著當時英國汽車在全世界汽車行業的高端領導者地位。
二戰的破壞性打擊,使英國不再是“世界工廠”,但依靠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的技術和人才積累,還有戰后美國對其的支持,英國汽車工業在戰后的50年代快速發展。不過對高端的過度追求導致規模和利潤不夠,隱患重重。
英國從40年代末開始對本國車企采取了高度的保護政策,對進口車施加高關稅,由此導致英國車企開始變得不思進取。德國和日本卻憑借流水線和機器人的應用,大幅度提高制造效率,降低成本,汽車行業迅速崛起并搶奪市場。70年代的兩次石油危機,更是對英國和美國的豪華、大馬力高端定位車型產生了巨大沖擊。
不得已,在政府的干預下,MG、捷豹、凱旋、奧斯汀、路虎、羅孚、Mini等英國品牌抱團取暖,組成利蘭汽車集團。但這樣的合并導致了管理上的混亂,同時勞資糾紛和罷工增長,嚴重影響了英國汽車的生產效率。
于是,就開始了我們所熟知的英國品牌大出售。1987年,福特收購阿斯頓·馬丁,1990年,福特收購捷豹。1994年,寶馬收購羅孚、MG、路虎。
由此可見,英國在之前的落后,導致在隨后的全球化競爭中失去了汽車制造業的優勢,但上百年的技術積累和富有經驗的人才群體仍然在,高端車和賽車領域的優勢使得英國在研發方面仍然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再加上撒切爾夫人在1980年進一步開放日本車企在英國建廠,奠定了英國汽車業轉型研發中心的基礎。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