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眾泰控股集團正式注冊成立。成立之初中泰也曾因為生產資質掙扎了很久,最終通過收購江南奧拓(參數|詢價)取得了自己的汽車“準生證”。眾泰并沒有從一開始就“逆向”別的車型,而是通過引進成熟技術來生產自己的產品,當時它在眾多中國品牌中存在感不強。
真正讓眾泰火起來的是2013年推出的T600,這臺車有著大眾途觀的前臉和奧迪Q5的車身,一時輿論嘩然。2016年的RS9更憑借高度“仿真”保時捷Macan的外觀讓眾泰收獲了“保時泰”的稱號。同時眾泰“皮尺部”也成為了對中國汽車品牌“山寨”成風的無奈戲謔。憑借“皮尺”,眾泰獲得了空前的關注和銷量,但這終歸沒能為它帶來持續發展。今后的眾泰能否迎來轉機?我們不得而知。
如今SUV的江湖地位已經沒人能再質疑了,但上世紀末它在中國還是一個相對小眾的乘用車分支。1998年江鈴成立專攻SUV方向的陸風研發中心,次年,陸風汽車正式成立。2002年,陸風首款車型陸風SUV(后更名陸風X9)正式面世。這是一臺雙門四座SUV,車身后部還是軟頂敞篷設計,非常年輕動感。
起初陸風以越野賽事建立了專業硬派的早期品牌形象,后來又逐漸引入更加適合家用的車型。在經歷了短暫的“山寨”風波后,陸風出現在媒體上的次數日益減少,這個24歲的品牌未來會怎么樣?交給時間來解答吧。
奇瑞的歷史,是一個地方政府的創業故事——1996年安徽省和蕪湖市政府決定發展汽車制造業,于是挖來了當時在一汽-大眾工作的蕪湖人尹同躍,并在第二年成立了安徽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而這正是奇瑞汽車的前身。
創業之初的奇瑞為解決技術問題,同樣采用了“拿來主義”的方式,收購了西班牙西雅特TOLEDO的全部技術,而這個TOLEDO正是大眾捷達的姊妹車型。1999年12月,奇瑞的首款車型風云駛下生產線。當時奇瑞風云的售價為8.8萬元,比當時的“老三樣”便宜一大截,因此迅速打開了市場。
2003年是奇瑞發展史上最關鍵的一年,這年五月底,奇瑞推出兩廂微型車奇瑞 QQ。這臺不到5萬元(后期更便宜)的小車以可愛的造型和實惠的價格吸引了很多年輕消費者的目光,幫手頭不太寬裕的年輕家庭實現了從無到有的汽車夢。后來的發展中,盡管也走過了一些彎路,但奇瑞仍然頑強地生存下來,如今依舊是中國汽車品牌中一支重要力量。
吉利的汽車制造廠始建于1997年,但其創始人李書福的傳奇故事開始時間要早得多。1982年,高中畢業的李書福用一臺照相機開始了自己的創業生涯,12年內涉足了建材、電器、摩托車等六七個行業,可謂一路摸爬滾打。
1994年李書福拿出1億(對外宣稱5億)資金開始了自己的造車夢。1億對于普通人來說是天文數字,但當時產業政策要求的準入門檻是15億,這1億對于造車來說顯得不值一提。然而就是在沒人、沒錢、沒技術、沒政策、沒支持的情況下,李書福愣是完成了這個奇跡。
1998年吉利首款量產車吉利豪情下線,這臺車的前臉像奔馳,車身像夏利,發動機來自豐田,變速箱來自菲亞特,看起來有點“四不像”,但卻有個殺手锏——便宜。李書福創業之初就曾放出豪言要“造中國最便宜的轎車”,顯然他成功了。吉利憑借價格優勢大殺四方,將中國的汽車價格又往下拉了一大截。到如今已成為了中國最成功的民營車企之一。
總結:
對于人來說,14到28歲正是風華正茂的年齡,不過對于汽車品牌來說,這卻是生死存亡的非常關鍵時期,能熬過前面14年“幼年期”的,往往都創造過屬于自己的輝煌時刻,但在“青年期”的14年里,它們卻有了迥異的命運——有些黯然退場,有些卻已經稱霸一方。
最后回到開頭的問題,多大年紀算青年?只有14-28歲能算嗎?隔壁工位剛滿29周歲的王小萌第一個站出來反對:“28歲以下算青年,這么說我不到30就成中年人了?”實際上對于現代人來說,青年更多是個心態的概念,只要保持一個積極且開放的心態,那就永遠是青年。所以各位,青年節快樂。ㄎ 汽車之家 王勐)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