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T-R nismo車型的動力系統與普通版車型的差異
可以肯定的是,GT-R nismo所能呈現于你的加速感受一定比普通版車型更帶勁,看看發動機的數據你就明白了,600馬力的功率,最大652牛•米的扭矩,與大多數的改裝方案一樣,nismo車型通過換裝尺寸更大的渦輪來壓榨這臺型號為VR38DETT的3.8升V6發動機,憑借這樣的動力儲備(外觀加裝了空氣動力學部件,內飾部分做了更進一步的輕量化處理),GT-R nismo在紐伯格林賽道跑出了7分8.679秒的成績。而底盤結構則與普通版車型相同。
● 底盤調校兼顧舒適性
新款車型研發之初,開發團隊進行了大量的調研工作,結果顯示,無論是現有GT-R車主,還是潛在的用戶,舒適性都是他們所提到的一個環節,于是,2015款GT-R便著重在舒適性方面下功夫。
運動和舒適本就是兩個極端,特別是一款跑車,如何為一款跑車打造舒適性確實是個難題,其中,懸架特性的取舍是個關鍵,對于很多希望可獲得不同駕駛感受的跑車來說,采用電子可調阻尼的減振器是不二之選,通過不同模式的設定來調整適合的減振器特性,GT-R自然也不例外,但這次,它在原有基礎上又做了優化,通過更換內部的閥門控制液壓油的流向,以此增強在舒適模式的情況下減振器對來自路面振動的吸收效率,結合轉向系統對瑣碎振動的過濾,為駕駛員提供一個舒適的駕駛體驗。
舒適性得到重視并不意味著新款GT-R性能的下降,反之,發動機的動力輸出還有小幅度的提升,另外,輪胎的升級和車底空氣動力學的設計,使得新款車型的駕駛性能更為優異。
● GT-R nismo試駕
賽道試駕
進行賽道試駕之前,工作人員特意為我們安排了走賽道的過程,一方面是出于安全考慮,另外還可借助這樣的機會了解賽道的特點,盡可能的記住每個彎道的樣子,這樣才能更充分的利用這3圈,最大程度的感受GT-R nismo的性能。
這是一條不長的賽道,因此,把每個彎道都記在心里并不難,而且從平面圖上來看,這條賽道跑起來也應該比較輕松,表面上看也確實如此,但等到自己上去跑時才發現其中的個別彎道卻暗藏殺機。
事實上,這條賽道并不平整,還存在一定的起伏,當車速過快時,路面的變化可能會影響到輪胎附著力的變化,進而導致車身姿態出現異常,值得慶幸的是,從維修區駛出后到第一個轉彎處的路段并不足以讓車輛的速度提升過高,所以我踩下制動踏板的時機也稍微晚了一些,那四條鄧祿普輪胎和制動系統的表現都很穩定,本以為可以平順通過,但進入彎道時,路面的變化還是讓我心頭一緊,方向盤力度因輪胎附著力出現異常而瞬間變得輕飄,由于力度控制的原因,方向盤實際旋轉的角度比預想的要大,這直接導致車頭切入彎心時壓上路肩,輪胎的跳動再加上路面的起伏,隨即而來的是短暫的車輪打滑聲,這一定觸碰到了車輛穩定系統的神經,再加之四驅系統的協同工作,輪胎的打滑并沒有引發車身姿態出現問題,通過彎道的速度沒有明顯的降低。
路面的起伏對于懸架的考驗是十分苛刻的,特別是在這樣的激烈駕駛情況下,懸架過硬或過軟都不利于駕駛員對車身的控制。GT-R nismo所裝配的是來自BILSTEIN的電子可調阻尼減振器,在標準模式下的表現我個人認為已經足夠能應付這樣的環境了,減振器在吸收振動的同時,又避免了車身多余的跳動。
賽道后半程的路面條件變得平整些,一段下坡路讓車速提升得很快,一個近90度的彎道將這條直道和后面的S彎銜接了起來,如果不能在駛入90度彎道前將車速控制在合理范圍,輕則自亂陣腳,重則滑出賽道,這次我沒有冒險,果斷重剎后切入彎心,隨即加速,準備進入S彎,在這里我想試試變速箱的響應速度,同樣是通過強力制動將車速降低,確保能夠順利駛出S彎時將油門踩到底,為了能達到我所期望的加速感受,在減速前特意觀察到發動機的轉速正處于一個有力的加速區域,但實際情況卻與想象中不同,變速箱還是遲疑了片刻才把動力傳至車輪,這種現象在之后的兩圈中都有不同程度的顯現,這可能是變速箱標準模式的一個工作邏輯,如果換做是競技模式(R模式),雙離合變速箱的意識或許能夠與這樣的節奏同步。
編輯總結:
依托于2015款普通版車型開發的nismo版本仍舊延續了產品開發之初制定的改善車輛日常行駛的舒適性的方案,在此基礎上,nismo版車型的動力性能更強,事實上,如果拿普通版車型和nismo版車型讓我在這條賽道上進行對比的話,最終得出的結論可能也就是加速更快些,但可能也不會有太深刻的感受,畢竟這條賽道除了維修區外的一條不算長的直道外,其它路段的行駛速度并不高,因此也就沒有太多提速的空間。換句話說,如果對動力性能不是很苛求的話,普通版車型就已經能滿足大部分跑車用戶的需要了,當然,若無法接受外觀與上一款車型雷同的事實,nismo也提供相關的改裝套件。等待美好的時間總是漫長的,而經歷美好的時間又總是很短暫,這次GT-R nismo的試駕就是這樣。(文/汽車之家 李博旭)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