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之家 海外試駕] 今年一月美國加州CES消費電子展上,大眾首次展示了帶一身自發光馬賽克偽裝的全新ID.7,宣傳手段煞費心思,這也是因為ID.7的發布有著不一樣的意義。如果說以大眾ID.3為藍本的ID.4、ID.5以及ID.6為初代的大眾MEB車型,ID.7的出現將為MEB車型翻開一個全新篇章,多項升級能打破你對大眾電動車的固有印象。
ID.7預計將在疫情后的首屆上海車展上正式亮相,國產車型將落戶一汽-大眾。在國產版本車型正式發布之前,我們的歐洲小分隊爭取到了寶貴的搶鮮機會,在西班牙率先試駕到了仍處于最終開發狀態的ID.7原型車,看看大眾MEB平臺上的首款轎車又能帶來多少新鮮感。
根據大眾最早的電動化路線圖,最初的ID.概念車成為了ID.3,ID.Crozz是ID.4,而ID.Roomzz則成為了中國專享的ID.6(這一直都還很讓歐洲人羨慕),除了萌胖的ID.Buzz外 ,2019年法蘭克福車展大眾展臺上的最后一款車ID.Aero也成功孵化成為ID.7,補上了大眾電動車系列十分重要的一塊版圖。
個頭不小的三廂車
率先推向全球市場的將會是我們這次體驗到的三廂轎車版本,而基于同一車體還會派生出歐洲人鐘愛的旅行車版本。本次搶先試駕的原型車已達到了接近量產的工程狀態,行駛與功能性基本打磨成熟,但有些功能和細節仍與量產版有區別。車身上覆蓋著五彩斑斕的偽裝貼紙,可惜并不是CES上可自發光的那一套。
斑斕的貼紙及二維碼圖案盯久了會頭暈,但ID.7的大致體態基本上也能一覽無遺。相比ID.Aero概念車犀利倜儻的設計, ID.7的實車則變成了圓乎乎的樣子,除了因為和其余ID系列車型同屬“圓潤一家人”外,這樣的造型也有利于爭取到Cd 0.23的低風阻系數,這對于續航敏感的電動車來說至關重要。
仔細看被貼紙貼得嚴嚴實實的車頭部分,你會看見與高爾夫8高度相似的臉孔,同屬目前大眾家族臉譜,是個“熟悉的陌生人”。前包圍的格柵部分則基本忠于了概念車設計,大眾并并沒有采用其它ID車型上把毫米波雷達藏在前包圍內部,或者是藏在大眾標后方,而是選擇直接外露的設計,顯得不夠簡潔。
ID.7的側面線條與目前絕大部分電動轎車大同小異,為了優化空氣流動同樣采用了延伸至車尾的弓形車頂,為了容納底部電池車側觀感也十分厚重。有趣的是,身為轎車的ID.7與高大的ID.Buzz軸距完全相同,這是一輛軸距接近3米,車長快5米的大車,體型全面超越邁騰,實際尺碼比看上去要大。
尾部的偽裝遮蓋更加厚,連后車窗都擋起來了,只露出上路行駛必要的一點尾燈。根據尾燈的外廓,ID.7的尾燈組應該會是貫通式設計,尾燈組靠上的位置令車尾顯得又高又厚,甚至會讓人誤以為這是一輛偏向掀背造型的SUV Coupe。ID.7的尾燈內部結構采用了全新的白色內襯設計,示廓燈與動態轉向燈的燈光都會均勻地投射在上面,視覺效果很柔和。
ID.7實車上的輪圈樣式與概念車相同,即便尺寸已有20英寸,放在ID.7身上一點都不顯大。工程樣車搭配了性能取向的倍耐力P Zero輪胎,極速等級則只有190km/h的T級,預計ID.7的最高車速也會被限制在一個較低水平。身為MEB平臺車型,后軸也毫無意外地沿用了鼓式剎車,這個MEB車型一貫被吐槽的點除了看起來沒那么”高級”外并沒有什么問題,功能性和剎車效果都能滿足需求。
關于充電方面目前能知道的是歐版車型將會率先升級為最高功率200kW的直流充電,而未來國產的中規ID.7則會有不同的充電功率規格。
內飾高級,車機流暢
ID.7車內設計與之前的ID車型相比有著翻天覆地的變化,估計大眾的管理層已經炒掉了之前的那支內飾設計團隊。無論是高爾夫8還是之前推出的所有ID車型,差勁的人機界面布局以及運用大量廉價材料都讓原來那個“有點高級”的大眾車蕩然無存,而ID.7則針對這個問題做了徹底改進,有點力挽狂瀾的意思。
擯棄以往ID車型上過于塑料感的內飾,ID.7對車廂材料搭配和設計進行了重組。中控臺中央覆蓋有質感與觀感都不錯的仿皮裝飾,下方則為帶半透光紋路的氛圍燈帶飾板,原本過于俏皮的內飾一下子又回到了大眾車應有的沉穩風格,十分符合ID.7中級轎車的定位。
人機交互界面也有不少變化,原本ID系列上那個塑料感十足的換擋旋鈕被挪到了方向盤右方撥桿上,操作與樣式都和ID.Buzz相同,而雨刷的控制界面則與轉向燈撥桿繼承到了一起,少了些原本的標新立異,使用起來更符合常人的習慣。
ID.7引入了全新的駕駛員顯示界面,以往能跟著轉向柱上下移動的摩托車儀表不再出現,取而代之的是一塊固定的小屏幕外加大尺寸AR虛擬現實抬頭顯示器。布局不可變的小屏幕負責顯示基本內容,而AR抬頭顯示內容則十分豐富,理念與理想汽車上方向盤小屏幕外加大尺寸抬頭顯示不謀而合。AR抬頭顯示也分為兩個焦平面,近焦平面固定顯示重要信息,而遠焦平面則是動態的3D畫面,有層次的內容不會讓人眼花繚亂。
過去幾年大眾的車機系統是個備受批評的重災區,表現之差甚至嚴重影響到了大眾新車的口碑,而ID.7上首發的全新車機將改變這個現狀。15英寸的大屏幕像大電視一樣矗立在中控臺上顯得有些無趣,大小和分辨率都終于達到目前的主流水平,而最重要的是:系統終于不卡了!無論是冷啟動還是進行復雜操作,這套操作系統又快又流暢,界面也足夠精細,希望國產版的ID.7也能有如此表現。
大眾一直在不遺余力地抹去新車上的實體按鍵,除了中控臺上的雙閃燈按鍵,ID.7已把所有功能集成到了車機當中,原本屏幕下方的四個快捷按鍵也被集成到系統菜單左上方,在系統流暢的前提下用起來沒有什么難度。把空調出風口的吹拂方向也集成在系統中,靠電機來調整風向這種做法顯然是從特斯拉身上學來,個人認為除了令操作更加復雜外毫無意義,至少對于一輛大眾來說如此。
歐版ID.7上還會配備有下一代ergoActive人體工程學座椅,這張座椅不僅外形好看,而且還通過了德國AGR協會的人體工學認證,簡直就是腰酸背痛人士的恩物。通風加熱功能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而這張座椅還有邊通風邊加熱的“干燥模式”,幫大汗淋漓的你快速干燥后背,多氣囊支撐系統還能提供多種按摩模式,真正玩出了不少花樣。根據目前信息,這套新座椅先期只會配備在海外車型上,國產車型估計還得等一段時間才能用上。
動力充沛,操控細膩
MEB平臺也迎來了改款,升級到名為MEB+的改進版平臺。除了現有ID車型上那組82kWh(可用容量77kWh)的電池外,海外版的ID.7還將引入新的91kWh電池組(可用容量86kWh),預計在WLTP測試工況下最高可大700km續航里程。即將國產的ID.7先期仍會采用現有國產MEB車型的電池組,CLTC續航預計將可達650km。
除了204馬力的MEB“全家桶”電機外,歐版ID.7首次引入了最高功率286馬力的高性能后驅電機,更高的動力水平令ID.7更富有駕駛樂趣。目前大眾給出的信息是,這套高性能電機加新電池暫時不會出現在國產版ID.7上,我們將首次接觸的中國版ID.7仍將沿用204馬力的后驅動力總成。在體驗過這套新動力后,我十分希望大眾能考慮將它引入中國,優秀的動力表現對駕駛樂趣的提升不止一星半點。
與基于MEB平臺的其它車型一樣,ID.7全系僅提供鋼制螺旋彈簧搭配前麥弗遜及后多連桿這一種懸架結構,歐版車型還會增加DCC自適應阻尼減振器可選。不必糾結于它沒有空氣懸架這個事情,大眾已經把這套看起來平平無奇的懸架結構調校出了極好的狀態,甚至比一些配有空懸的競爭對手們更為優秀。
開起來給人的第一印象仍是大眾車那種輕松乖巧的風格,電動車天生的低重心讓它在西班牙的蜿蜒山路上依然有穩定的車身姿態。雖然并不如那些一身主動底盤控制技術的豪華車那種離譜的穩,但車身的動作能跟隨轉向輸入和車速線性變化,開起來自然放松且有樂趣,良好的溝通感絕對不是堆砌硬件能做到的,優質細膩的駕駛感是一輛大眾該有的樣子。
總結: ID系列迎來了新氣象
雖然這次對ID.7原型車僅有短短幾小時的試駕機會,新車更多的特征和亮點仍處于保密狀態,但在它身上的新氣象讓我看見了大眾革新MEB車型的決心,以往車型的痛點終于得到了逐個擊破。駕乘感受令人滿意,全新車機終于好用,車廂用料和設計都在線,ID.7終于符合一輛大眾車應有的樣子。在國內市場上ID.7的勁敵不少,無論是造車新勢力還是傳統品牌都有產品力很強的三廂純電轎車,國產的ID.7要加入“內卷”可得有點真功夫。(文/圖/攝 汽車之家海外特約作者 編譯/洪冰清)
更多閱讀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