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凌派市場展望:
★ 銷量預期:年銷十萬臺應能達成
本田官方對于有關凌派的銷量預期是這么表述的:“(廣汽本田)希望凌派這款專為中國用戶打造的產品能夠像雅閣一樣成為廣本的支柱車型,達到年銷十萬臺的級別,進入中級車(廠家稱凌派為中型車,但是按照我們的劃分,該車劃分為緊湊型車)銷量榜前茅,成為最受消費者歡迎的中級車,我們對此充滿信心。”
從廣汽本田自身來講,年銷到十萬臺級別的話(遺憾的是廠家尚沒有給出具體數字,只表達是十萬臺級別),那么也是進入廣汽本田銷量的三甲了,凌派將和雅閣、鋒范一起成為未來的支柱產品。
雖然在廣汽本田這里將成為排頭兵,但和廣大競爭對手相比,凌派的銷量預期還是很“低調”的。目前國內月銷在1.7萬輛以上的緊湊型車已經有很多,我們從上個月的銷量中就能看出,這些車的年銷量基本也都達20萬輛之上。而年銷在11-14萬輛左右的基本也都是主流緊湊型車,世嘉、高爾夫、軒逸、明銳等等都在其中。
2013年5月單月轎車銷量排行 | ||
排行 | 車型 | 銷量(萬輛) |
1 | 朗逸(緊湊型) | 3.05 |
2 | ?怂(緊湊型) | 2.73 |
3 | 凱越(緊湊型) | 2.48 |
4 | 速騰(緊湊型) | 2.41 |
5 | 賽歐 | 2.18 |
6 | 寶來(緊湊型) | 2.07 |
7 | 帕薩特 | 1.95 |
8 | 軒逸(緊湊型) | 1.94 |
9 | 科魯茲(緊湊型) | 1.82 |
10 | 寶馬(中汽協未公布具體車型) | 1.77 |
從上面的銷量對比我們看到,廣汽本田對于凌派10萬輛的預期對于廣汽本田來講是個不小任務,但放到目前市場占比最大的緊湊型車市場來講,這個任務顯得并不是那么艱巨。再結合我們的講述來看,凌派在這個級別其實還是很對國人口味的,挺有競爭力的。因此編輯認為廣汽本田想實現自己的既定目標應是能夠實現的。
編輯這里還想對廣汽本田以及許多廠家的宣傳表達一個看法,就是官方給凌派設計的目標消費群體鎖定在80后。然而,如今的80后已是非常龐大的一部分人群,1980年出生的已經33歲了,89年出生的才24歲,不同年齡的人有著不同的工作、生活經歷,而且眾口難調。希望廠家以后在定位和宣傳時,能夠將所謂的“80后”更加精準地描述。
此外,有讀者曾向編輯詢問關注凌派1.5L車型會不會推出,對于這個問題,本田官方的回復是:“目前沒有其他計劃,后續開發規劃要根據市場反饋再作考慮。”在編輯看來,1.5L的凌派沒有太大必要推出,因為1.8L發動機本身油耗不是很高,且動力也不是富余很多。凌派如果目標是年銷10萬輛的話,任務并不是很難達到。如果廠家對于凌派的銷量預期是月銷1.5萬甚至更高,那么1.5L才可能會投產。
★ 廣汽本田未來發展:“轉變方式,從中國出發”
回顧近年本田的發展來看,在2008年經濟危機爆發后,本田率先全面壓縮成本——退出燒錢的F1賽場,嚴格控制營銷成本。本田靠利潤優先,小投入、滾動發展,沒有在經濟危機中遭受重創。本田的經營之道是:企業利潤為王。以此衍生出來的發展模式是:小投入,利用初期投入獲得的利潤滾動發展,通過這種方式把企業的投資風險控制在最低水平;新技術沒有完成完整的檢驗程序,寧可落后競爭對手也不投入市場;針對中國市場,上一款產品沒有獲得成功,新產品引入就會一拖再拖。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廣汽本田以及本田的保守策略是可以理解的,這也是金融危機下自然反應。但沒有想到國內車市的變化卻如此之快。2009年初出臺汽車產業促進政策成為了車市的引爆點,在新產品推進、產能擴建等方面收縮的廣汽本田明顯沒有反應過來。最終的結果是,在2009年、2010年車市井噴之時,廣汽本田雖然在銷量上也取得了進展,但是市場份額卻在下降。也正是因此才讓廣汽本田逐步被東風日產、北京現代等企業甩開。
從凌派這款車,我們看到了本田的“從中國出發”,看到了廣汽本田發展方式的一個轉變,也可以說是對于此前市場反應速度過慢的一個反思和轉變,我們看到了一個好的趨勢和方向。但從凌派高低配車型配置差異過大、中配沒有真皮座椅來看,其似乎還沒有完全吃透消費者的心理。
未來,廣汽本田在2015年前還將引入6款換代、改款車型,比如換代飛度、換代奧德賽以及9月將上市的,有中國化打造在內的新雅閣。(查看本田12款新車計劃)同時廣汽本田新的工廠和發動機工廠也正式奠基。希望未來廣汽本田能夠從凌派開始,抓住機遇,迎頭趕上來。(編譯/汽車之家 王寅)
更多閱讀:
空間/配置是亮點!試駕廣汽本田凌派1.8
//www.china-wallpaper.com/drive/201306/533510.html
薦1.8L AT豪華版 廣汽本田凌派購車手冊
//www.china-wallpaper.com/advice/201306/559460.html
3年內實現國產化 本田全新環保技術解讀
//www.china-wallpaper.com/tech/201306/551168.html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