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競爭走勢展望
從目前展望2020年,寧德時代在合資企業推出電動化車型的布局中也占據了一定先機。由于前期的口碑積累和國內補貼政策的限制,在國內落地的合資電動化項目大多數把寧德時代為一個主要的供應商來開發規劃。
在補貼持續退坡的階段,寧德時代與國外的松下、三星SDI和LG化學等在純電動和插電式混動兩個領域直接競爭,比拼產品、價格和配套能力,尤其在純電動領域,寧德時代覆蓋了半數以上的品牌。
動力電池企業2017年配套情況 | |||
動力電池企業 | 配套車企 | 電池裝機量(MWh) | 主要配套車型 |
松下 | 特斯拉 | 6586.6 | Model S、Model X |
豐田 | 212.7 | 普銳斯 | |
日產 | 135.4 | Note | |
福特 | 135.1 | C-MAX Energi、蒙迪歐Energi | |
戴姆勒 | 89.7 | 奔馳B級新能源 | |
大眾 | 48.8 | e-up! | |
LG化學 | 通用 | 2026.3 | 雪佛蘭Bolt、沃藍達 |
雷諾 | 1283.5 | ZOE | |
沃爾沃 | 104.3 | XC90新能源 | |
奧迪 | 96.3 | A3新能源 | |
福特 | 62.1 | ?怂闺妱影 | |
三星SDI | 寶馬 | 1227.4 | i3、X5新能源 |
大眾 | 879.5 | e-Golf | |
保時捷 | 37.8 | Cayenne新能源 | |
AES | 日產 | 1159.8 | 聆風 |
LEJ | 三菱 | 285.0 | 歐藍德PHEV |
標致雪鐵龍 | 42.5 | C-Zero | |
制表:汽車之家行業評論員 |
2017年全球動力電池企業銷量中,排名第一為寧德時代,動力電池銷量達12GWh。從這個角度而言,寧德時代在市場端做得很成功,而且在短期內具有很強的延續性。這一切的前提是國家補貼和地方補貼還在,維持新能源客車和乘用車的經濟性。而隨著補貼的逐步下調,使得對于電池采購成本的降本訴求越來越大。在危及一款車輛產品的經濟可行性條件下,其他電池企業通過低價去搶占客戶是很有可能的,這和國家對于國內未來形成幾家有競爭力的電池企業的規劃也有很大關系。
『數據來源:中汽協、汽車銷量及電池容量整理核算』
隨著2019年比亞迪電池業務的獨立,其部分電池產品也將滲透到國內外車企的供應體系,例如長城汽車、長安汽車等已經被報道出和比亞迪有電池業務合作。如果比亞迪以電芯和模組提供標準化的方案,這對于現有市場而言是比較大的競爭沖擊。特別是比亞迪的“老本行”磷酸鐵鋰體系如果未來能對于頭部客車企業開放,動力電池的市場格局還將有很大變化。處于第二梯隊的電池企業,在與寧德時代相同和不同的道路上,都要提供以能量密度為核心,安全為底線的產品。以能量密度為導向的技術鼓勵政策,將推動三元鋰材料從NCM523型往高鎳三元NCM811型的轉換。隨著鎳含量的提高,電池比能量也將大幅提升。電芯產品的迭代要比我們想象的快很多。
三、布局上下游資源
從產業鏈提升的角度來看,寧德時代在整個上游資源的掌控還是比較到位,主要采取兩個渠道,電池原材料的協議購買和再生利用。這樣除了制造產能、設備還有規模優勢外,在產品和資源掌控層面也具有競爭力。
在原材料鎖定供應方面,2017年,寧德時代通過全資子公司加拿大時代收購北美鋰業的43.59%股份。2018年3月,寧德時代擬繼續收購其持有的北美鋰業的3659萬股,將成為北美鋰業的控股股東,北美鋰業擁有位于魁北克省的La Corne鋰礦項目。2016年寧德時代與嘉能可達成了四年供貨協議。2017年7月,CNBC報道稱鈷礦巨頭嘉能可與寧德時代及大眾簽署三方協議,借此鎖定鈷的原材料供應。
此外,寧德時代還通過收購廣東邦普布局鋰電池回收,完成上游產業鏈布局重要一環。將生產過程中的廢料和廢舊鋰離子電池中的鎳鈷錳鋰等有價金屬通過加工、提純、合成等工藝,生產出鋰離子電池材料三元前驅體等,能進一步保障公司的正極材料供應。
『寧德時代三元前驅體產銷情況』
最后再簡要談一下寧德時代的投資,2017年寧德時代將其持有的23%普萊德股權轉讓給東方精工,這種投資相關的獲益方式,已經從傳統的整車企業供應商角度擺脫出來。另一方面,寧德時代與整車企業的合作綁定也愈發深入,既引來長安、東風入股,還與上汽合資合資共建電池生產線,最近投資入股了新造車企業拜騰汽車,某種層面來說,動力電池企業的布局邏輯與之前已經不同了,更加多元化。
總結:斬獲資本萬千寵愛的寧德時代,已成為動力電池行業的獨角獸。但同時,寧德時代也面臨著更多挑戰,如何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穩坐第一把交椅,應對國內外的競爭對手,守住已打下的江山,保證持續的盈利,是接下來戰略布局中的關鍵問題。從整個行業背景來看,2018年至2020年對于中國動力電池行業來說是轉折關頭。這不僅是國內行業加速洗牌、走向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時刻,更是動力電池能否成為中國新的大國重器,新能源汽車能否站立全球市場潮頭的博弈時刻。(文/汽車之家行業評論員 朱玉龍)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