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技術才是王傳福最硬的底氣
作為一位技術型企業負責人,王傳福從創建企業之初就堅持核心技術是企業發展的關鍵。時間撥回到1995年,辭去“中國有色金屬研究總院高級工程師”一職后,29歲的王傳福帶著夢想和借來的250萬元成立了比亞迪科技有限公司,從老本行電池領域入手。
彼時日本在充電電池領域還保持著一統天下的局面,國內大多數電池廠是通過買電芯組裝的方式,利潤少得可憐,產品競爭力也不足,于是比亞迪將目光投向技術含量最高、利潤最豐厚的充電電池的核心部件——電芯的生產。
但當時僅從日本引進一條電池生產線就需要幾千萬元,王傳福手里的資本可以說是杯水車薪。于是他拆解了原有的電池生產流水作業工序,分成一個個可以人工完成的工序去生產,最終只花費100多萬元就建成一條等同幾千萬成本的生產線。
拆解產線、樣品,自我學習和進化,就這樣一步步啃下每塊技術“硬骨頭”。王傳福將電池成本大幅度降低,陸續拿下摩托羅拉、諾基亞等訂單。比亞迪于2002年在香港主板上市,并一躍成為國內第一、全球第二大的電池廠商。
不能和下游企業競爭,這是此前王傳福給手機廠商的承諾,于是他把目標瞄向了復雜程度高百倍的汽車領域。那一年是2003年,由于汽車產業較高的利潤率,整個制造業掀起了一股“汽車熱”,手機、家電、煙草等行業巨頭紛紛試水。美的簽下了20億元的“云南美的汽車整合項目”;奧克斯集團出資5000萬元收購沈陽雙馬汽車95%股份。波導、五糧液、紅塔也都拿著大把資金打算涉足汽車領域。資本、企業不斷涌入,頗有當下新能源之勢。歷史總是如此相似。
“當行業發生變革或革命的時候,就需要技術的變革,那么誰是技術的領導者,往往就是行業的領導者”。多方勢力進入,但留下的鳳毛麟角。和當初鉆研電池技術的韌勁一樣,除了玻璃、輪胎和鋼板以外,比亞迪逐漸包攬了汽車幾乎所有的零部件,通過低成本技術路線與垂直整合模式,逆襲了汽車圈主流的高度自動化和分工生產方式。
盡管一開始的逆向開發有很大爭議,但王傳福并不否認參照成熟的產品是當時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價格低廉、性能過關的F3也確實降低了消費者的購車門檻,推出后的幾年里銷量連續翻番。
趟過無序擴張的低迷期,讓比亞迪再次站在聚光燈下的,是新能源汽車,這也是王傳福從一開始就打算走的道路。新技術的投入存在巨大的不確定性和風險,需要決策人去選擇方向。從2005年就開始超前布局,才有了后來在2018年底發布IGBT 4.0技術的揚眉吐氣,成為國內唯一掌握IGBT技術的新能源車企,打破外資壟斷。
“如果當初沒有出來創業,你還想做什么?”面對陸敏提出的假設,王傳福幾乎不作停頓回應道:“科研,可能在進行半導體領域的研發,反正不會離開核心技術。”在整個交談過程中,王傳福一提到技術相關領域,神態和話語間都有明顯提振的熱情。
2018年比亞迪的研發投入占比達到營業收入的5.8%,在國內車企中排名第二。比亞迪的“校園”里有兩萬多名技術人員,每年從大學招3000名工程背景的學生,逐步篩選培養成工程師。工程師大軍的研發覆蓋在比亞迪的四大綠色夢想——“太陽能電站”“儲能電站”“電動車”“軌道交通”之中,馬不停蹄配合王傳福實現他的構想。
在激蕩的市場變化與比亞迪自我調整適應中,如果有什么不會改變,那就是王傳福賦予的技術底色。
“工科男”王傳福與“斜杠青年”比亞迪
從只有250萬元資本起步,到如今發展為營收超千億元的企業,是王傳福的自信與堅持成就了比亞迪!拔覀冎袊耍灰o了機會就能夠成長,不管環境有多么惡劣都能發展好。”這或許也是公司起名BYD(build your dreams,成就你的夢想)的原因。王傳福的夢想是“技術創新、技術底蘊”,這也給比亞迪深深地打上了個性烙印。
在中國汽車產業粗放發展的前些年,比亞迪依靠垂直整合,極大地控制了成本,也迅速占領市場。但當行業進入成熟期,勞動力成本快速攀升,自動化、分工模式帶來的效率更高。長期處于垂直整合之下的比亞迪,零部件供應鏈等比較封閉,限制了其市場的進一步擴大,技術路線也存在偏離風險。因此,王傳福在逐步修正自己的管理思路。
變化的關鍵詞是“開放”,最先從老本行電池領域見效。2017年市場份額被競爭對手趕超之后,比亞迪“著急”了,宣布要開放動力電池供應,并且頻繁接觸了一些原本是競爭對手的意向客戶。計劃在2019年將動力電池業務拆分完畢,2022-2023年實現獨立上市。
更激進果斷的一步還在后頭。2018年6月26日,比亞迪全新一代唐上市發布會上,王傳福宣布比亞迪要全面放開,這就不限于電池,而是打造全球共享電動車平臺。與此同時,全面開放智能網聯系統,喊出了“標準化汽車硬件供應商”的定位。
緊接著,比亞迪陸續與長安、百度等企業合作,一步步將規劃落地。比亞迪秦Pro將作為首款前裝車型加入百度Apollo體系,成為全球唯一提供全面開放的線控底盤、人機交互、傳感器接口及開發者接入技術的智能汽車開發平臺。無論對于比亞迪等傳統車企來說,還是新造車企,這開放力度都可以說很大了。其背后是比亞迪變革的決心,我們也將看到一個更加開放的比亞迪。
從垂直封閉到平臺開放,不僅是策略的轉變,更是理念體制的革命。比亞迪內部的改革和調整也在加速進行。為了提升整體的組織運作效率和市場反應速度,王傳福確立了“事業群+事業部”的形式完成組織架構的改造,幾乎涉及到所有的業務單元,并加強了外部人才,尤其是國際人才的引進。如果開放的路徑實施到底,對比亞迪來說將是脫胎換骨。
感性來說,比亞迪“不解風情的工科男”形象也在發生變化,包括極其重視粉絲維護、別具一格地啟用篆體漢字LOGO、強推“加速時間”作為吸睛點、聘用國外設計師改善外觀造型等等。
比亞迪就像一個“斜杠青年”,有著多重職業和身份。它不是互聯網公司,但轉型變革能力不輸于任何一家互聯網公司。王傳福每次帶領比亞迪跨入新領域的舉動,在旁人看來都像在豪賭。但他并不認同!捌鋵嵨夷懽雍苄,根本不會去豪賭。”看似“大膽放開”的王傳福實際上也在小心的試探著。面對出行、無人駕駛等陌生的領域,王傳福更多選擇的是合作。
老陸有話說:在與王傳福交流之前,我對于比亞迪,或者說王傳福本人的理解,主要是技術為王、工程師思維等,在深入交流后發現,這些關鍵詞正逐漸向“變革”“用戶導向”等延伸。我認為,一個企業要想做好主要看三方面,第一是經營,第二是創新和變革,第三是管理,三足鼎立,缺一不可,從比亞迪來說,其近年來無論是管理還是經營都取得了不錯的進步,汽車之家也希望利用自身的大數據、論壇等平臺,去幫助消費者、幫助主機廠,做好橋梁紐帶作用。我們也期待中國品牌的未來會越來越好,汽車之家也將會對其保持持續關注。(文/汽車之家 章漣漪 杜俊儀;攝影/汽車之家 耿源)
不要著急,還有一個兩年之約在等你——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