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方利益關系無法理順
2018年,工信部有提出誰產誰負責,誰污染誰治理,明確了汽車生產企業將承擔動力電池回收的主體責任,整車企業也在陸續布局電池回收業務,在全國各地4S店設置回收網點。
不過,據了解,這些回收網點大多形同虛設。
“對車企而言,電池不是他生產的,又要求他回收,沒有多大利益驅動!币嫫账餮芯靠偙O葉盛向汽車之家透露,“我們調研了很多車企,由于目前沒有強制性的規定,他們是能躲則躲,巴不得電池找不到。畢竟這不是車企的主營業務,疊加堆放電池的用地成本和人力成本,確實也無利可圖!
與此同時,汽車之家調查多家新能源經銷商4S店回收服務網點發現,大部分收集型回收網點并沒有在營業場所設置提示性信息,更沒有作業流程規范示意圖,消防安全也很難達標。正常的回收業務更無從談起。
未來幾年,退役動力電池的總量將會持續攀升。到2025年,動力電池的累計退役量預計會達到78萬噸(約116GWh)。目前,在電池回收生態上,車企、電池回收企業和電池制造商之間,還沒有形成一個科學的定價模式。
“除部分外資品牌車企有正規的回收廠家外,幾乎所有的國內品牌車企都普遍采用競價的方式招標!比~盛坦言。由于利益關系沒有理順,這對行業閉環的形成帶來了一定影響。
眼下,汽車產業鏈一環扣一環,特斯拉一而再再而三的降價,讓新能源汽車銷售壓力倍增,車企沒法將電池回收費用加在整車生產環節,也不可能將環保稅強加給消費者,這將對新能源消費構成打擊。
為打破冗長的動力電池回收鏈條,也有企業試圖基于換電模式解決電池回收問題。如此,回收渠道就能完全可控,以防電池流入“黑市”。
『蔚來換電站』
不過,對于后續報廢電池流向何處,多數車企也是走一步算一步。蔚來換電業務相關負責人告訴汽車之家,“商業模式仍在探索階段,未來退役電池可能會應用于儲能與兩輪車領域!
在葉盛看來,由于成本過高,即使是走換電模式的部分車企,目前并沒有形成一套電池衰減的預測技術分析。換電模式或二手車戰略,更多的是短期的一種銷售行為,至于后期電池如何把控,主機廠仍然會踩雷。
■“變廢為寶”落入困境
按照正規流程,如果回收企業順利收到退役電池,要將之“變廢為寶”——梯次利用或拆解回收。
前者指把退役電池使用在低速電動車、儲能電站等領域,這適合壽命更長的磷酸鐵鋰電池;后者指把電池中有價值的鈷、鋰、鎳等金屬材料提取再利用,適合三元電池。
事實上,梯次利用的社會效益大于經濟效益,一度被業內視為“偽命題”。
退役電池要達到梯次利用標準,還需要一定的成本支出。不同車型的動力電池包設計多樣,其內部結構、電池模組鏈接方式、組裝工藝等各不相同,電池拆解下來后,還需要經過殘值評估、系統集成、電池模組重新分組、電池管理、運輸等環節。一系列改造成本過高,企業難以覆蓋其回收成本。
隨著技術進步,新動力電池價格會持續走低;厥掌髽I更愿意出價收購三元電池,而磷酸鐵鋰電池很多都是處理給了第三方,基本上等于賣廢鐵。
值得一提的是,數據不透明阻礙了退役電池的回收和再利用。
無論是磷酸鐵鋰,還是價值更高的三元鋰電池,“第三方企業很難從車企或電池企業拿到數據,無法利用大數據手段對電池壽命進行評估,只能對電池進行傳統的拆解檢測。”浙江華友循環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鮑偉日前在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上稱。
這也意味著,回收企業在拿到退役電池后,如同在進行一場賭博。由于沒有數據能夠準確證明電池的狀況和價值,其只能事后分析,這導致了回收和再利用的成本高昂。
正因為如此,業內都在等待“風起”——退役電池的規模足夠大、回收技術成熟到不造成額外的環境負擔、收益覆蓋回收過程的成本。
當然,也有企業選擇了另辟新徑的處理方式。2020年12月,日本企業宣布將采購比亞迪回收的二手車載電池,改裝成大型蓄電池,最早2021年度向歐美和亞洲的工廠等銷售。
不過類似于這樣的商業模式,別家企業很難借鑒與模仿。這也得益于比亞迪早期用戶主要聚焦于出租租賃、公共交通領域等B端用戶,車輛集中管理,電池可統一處理,因此動力電池回收難度較小。
對于無法形成閉環的商業模式,“大概1000噸鈷、2000噸鎳的濕法冶金企業才能實現做退役電池的盈虧平衡點,而這需要上萬噸的電池!滨U偉稱。
■尾聲:
市場仍處于混沌狀態。國內已制定電池回收相關的政策和技術標準,但對于非正規的中間商而言,很難起到約束作用。眼下,具體有多少退役電池流入黑市,這樣的數據統計口徑也不清晰。
在回收利用體系完善之前,正規玩家在技術、資本、資源的博弈下,其盈利戰線也被拉長,但欣慰的是,與前幾年相比,少部分企業已在黑暗之際看到了黎明曙光。
隨著規;,車企在回收環節中肩負重任。能否在扎堆利潤較高的前端產銷同時,加大對回收利用環節的投入?能否在產品規劃初期就將電池回收納入考量?能否在退役電池上挖掘出更高的價值?這都是車企需要重新審視的問題。
只有掌握電池從“生”到“死”的全過程,才有資格談真正的環保。(文/汽車之家 彭斐)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