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之家 行業】春節假期2周內消息匯總,新勢力方面,1月銷量:新勢力環比普遍下滑,小鵬升至第1,環比下滑并非新勢力獨有現象,跟補貼政策沒有無縫銜接有關。車企對2025年展望沒有中汽中心樂觀。電動化造車門檻重新拔高,市場不會再提供犯錯機會。2024年底之后,特斯拉再推新優惠,多家車企也同步跟進購車優惠政策。
傳統車方面,上汽和華為合作“尚界”,2024年利潤減少9成,減持計提完成,上汽通用清理庫存,利空出盡,2025輕裝上陣。
海外方面,本田日產合并案接近破裂,雷克薩斯確認國產。全球車企利潤普遍下滑背景下,法拉利去年業績超預期,今年將推出首款電動車。
行業方面,中國對美國產大排量汽車和皮卡加征10%關稅,不包括電動車。二手車交易欠缺透明度,主管單位支持建設信息查詢平臺。
2025年2月1日,多家造車新勢力發布月度銷量數據,受多重因素影響,2025年1月,造車新勢力銷量普遍環比下滑。其中,華為鴻蒙智行的銷量環比下滑29.3%至3.5萬輛,但仍奪得造車新勢力榜首。
小鵬汽車:月度銷量環比下滑幅度最小,為17.3%。小鵬汽車以30350輛的成績位居月銷量第二名。
理想汽車:是2024年新勢力銷冠,年總銷量超過50萬輛。2025年1月,理想汽車月銷量環比下滑48.9%至29927輛,排名跌至第三。
零跑汽車、小米汽車和蔚來:月銷量分別為25170輛、超20000輛和13863輛,環比下滑幅度分別為40.8%、20%和55.5%。
拓展閱讀:
1. 1月銷量環比下滑并非造車新勢力獨有現象
a. 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下稱“乘聯會”)數據顯示,2025年1月1日至19日,全國乘用車零售量為105萬輛,同比下降5%,環比下降27%;其中新能源乘用車零售42.3萬輛,同比增長26%,環比下降39%。
b. 乘聯會數據顯示,2025年第一周,乘用車日均零售量僅為3.9萬輛,同比下降28%,環比下降38%。
2. 銷量環比下滑跟補貼政策沒有無縫銜接有關
a. 2024年,主管部門先后推出汽車報廢更新補貼和置換更新補貼。消費者報廢達到條件的汽車再購買新車,最多可獲得2萬元補貼;賣掉舊車購買新車也能獲得最高約1.5萬元補貼。兩項補貼政策于2024年底到期。
b. 在補貼政策到期之前,國內汽車市場在12月的銷量達到高峰。2024年的補貼措施刺激部分消費者提前更換車輛,對2025年車市有一定透支。同時,補貼政策是否延續到2025年尚未明確時,消費者有觀望情緒。
c. 直到1月8日,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才宣布繼續實施汽車報廢更新和置換更新補貼政策,標準與2024年保持一致。
3. 新補貼政策還可以繼續拉動汽車銷量增長
a. 行業機構普遍認為,在新一輪消費刺激措施下,車市有望在2025年繼續保持增長。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汽中心”)認為,新一輪刺激政策能夠帶來約410萬輛市場增量,拉動零售額增加超5800億元。
b. 中汽中心此前預測,2025年汽車國內和海外市場總銷量將達到3250萬輛,保持微增長。中汽協和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的預測數據分別為3290萬和3200萬輛。
4. 但企業對2025年展望沒有中汽中心樂觀
a. 接近行業機構預測數據下限甚至更低,車企人士認為,消費刺激政策通常邊際效用遞減,國內需求仍然不足,而海外市場壓力與日俱增,2025年的競爭烈度將是2024年的“加強版”。
b. 造車新勢力面臨的競爭形勢可能更加嚴峻,其中大部分企業還沒有實現盈利。隨著主流車企紛紛轉型,造車新勢力的先發優勢可能會逐步喪失。鴻蒙智行、理想汽車和小鵬汽車等希望通過智能化重新構筑護城河,但其他車企也在智能化方向奮力追趕。
5. 電動化造車門檻重新拔高,市場不會再提供犯錯機會
a. 隨著國內“最后一個新勢力”小米汽車正式入局,造車“百團大戰”接近尾聲,電動化拉低的造車門檻將重新拔高。市場不會再提供犯錯機會,極越汽車在2024年底“閃崩”就是例證。
b. 中國汽車銷量將進入緩慢增長的波動階段
6.自動駕駛:新維度搏殺開始,是最后的決賽
a. 2025年1月6日國際消費電子展(CES)期間,英偉達CEO黃仁勛稱,在Waymo和特斯拉取得成功之后,自動駕駛時代終于到來了。
b. 特斯拉將通過智能駕駛系統FSD(Full-Self Driving)逐漸迭代升級達成自動駕駛。該公司CEO馬斯克希望FSD能在2025年一季度落地中國。特斯拉是智能駕駛領頭羊,FSD入華可能是行業新層次競爭的“發令槍”。
c. 理想汽車董事長李想在一場直播中稱,電動化和智能化是汽車行業競爭的兩個階段,其中高級別自動駕駛將是決賽。他列舉出躋身決賽的條件:500萬輛以上的智能汽車車隊規模、人工智能模型能力和足夠多的錢。
7. 2025價格戰繼續打,格局什么時候穩定,戰爭什么時候停下
a. 頭部企業明確表示,當占據相對穩定的市場份額后,也將尋求良性經營模式,保持現金流正常周轉。
b. 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在公司新年致辭中呼吁:“不簡單打價格戰,旗幟鮮明反對‘內卷式惡性競爭’”。
c. 比亞迪要沖擊500萬輛銷量目標,而奇瑞汽車宣布要進入全球車企銷量前十。這意味著,奇瑞汽車銷量要達到300萬輛。
d. 在造車新勢力中,華為鴻蒙智行曾提出2025年各品牌總銷量達到100萬輛。零跑汽車的目標是50萬輛,增速同比超過70%。剛交付不滿一年的小米汽車為新年提出了30萬輛目標。
e. “所有的企業都想取得增長,市場是有限的,價格戰怎么可能停呢?”
f. 年初,不少車企搶先行動。2024年12月24日,特斯拉(NASDAQ:TSLA)宣布,延長五年零息優惠期限至2025年1月31日。1月又再次發布優惠政策。
g. 12月27日,比亞迪宣布,兩款暢銷車型限時優惠1萬元。
h. 2025年1月1日,奇瑞星途、捷豹、小鵬汽車、吉利極氪等多個品牌宣布降價或限時優惠。蔚來以及第二品牌樂道還承諾為將來不能獲得政府以舊換新補貼的車主兜底。
8. 價格戰的激烈程度主要取決于比亞迪,小心輿論壓力
a. 2024年比亞迪銷量超越上汽集團,成為國內第一大車企。如果比亞迪不再沖擊更大規模,長安汽車、吉利汽車和奇瑞汽車等企業不會犧牲利潤主動發起價格戰。
b. 由于主管部門進行了“窗口指導”,比亞迪難以在2025年繼續直接復刻前兩年改版降價的戰術。但比亞迪會考慮在主流車型大規模普及智能駕駛系統,并免費贈送智駕功能!案偁帉κ挚赡芎茈y直接跟進。比亞迪還會推出新產品攻向中高端市場。
c. 在過去兩年,比亞迪連續發起價格戰搶奪市場份額,去年比亞迪致函供應商、要求降價的截圖在網絡曝光,更是引發廣泛質疑。比亞迪如果連續第三年發起價格戰,可能會承受較大輿論壓力。
短評:
價格戰是中性詞,除非企業組織價格同盟或者低價傾銷,政府一般不會干預。主管部門是否采取措施應著重考慮企業行為是否損害消費者利益或者破壞公平市場環境。目前很難找到證據認定某個車企實施了“低價傾銷”。
當下中國汽車企業品牌和產能都存在盲目擴張情況,品牌定位重復,銷量規模不大,部分車企產能利用率不足。2024年,月銷量低于5000輛的本土新能源汽車品牌有40多個。例如高合汽車工廠產能達15萬輛,年銷量不足5000輛,該公司已經進入重整階段。車企品牌內部整合將是未來趨勢,弱勢企業被迫接受淘汰命運。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